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考核预先感染巴西日本圆线虫是否能防御肝片吸虫的攻击,作者用PVG成熟雄鼠做了下列5个实验。1.小鼠5只各用3,000条巴西日本圆线虫幼虫经皮接种进行免疫,并在14天后和另5只未免疫的对照小鼠一起,用肝片吸虫囊蚴200个经口进行攻击感染,72小时后从腹腔检获童虫并计其平均数。结果:免疫组平均11.6条而对照组平均22.6条,但无显著差异。2.A、B两组小鼠,每组10只,各用3,000条巴西日本圆线虫幼虫经皮免疫;4周后A组每鼠经腹腔注入抗肝片吸虫血清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水牛抗肝片吸虫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选择8头雄性去势水牛经粪便检查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经2周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成感染组(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水牛每天每头经口感染60个囊蚴,连续20天,共感染1200个囊蚴。每周颈静脉采血,测定T、B淋巴细胞比例、血清总蛋白含量和组分比例以及抗体(IgG)水平。结果表明感染组水牛从感染肝片吸虫后第2周开始,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而B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上升,16周后,T、B淋巴细胞比例恢复到与对照水牛相当水平。感染组水牛血清总蛋白(TP)、α一球蛋白、β-球蛋白与以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而白蛋白(%)从感染第2周开始下降,以后一直在低于对照组的水平波动;感染组水牛的γ一球蛋白(%)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抗肝片吸虫体从感染后第4周开始显著升高,19周达到峰值,22周时回落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结果提示血清IgG水平升高是水牛抗肝片吸虫感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作者等比较了大白鼠的低水平的初次感染(每鼠感染1只囊蚴)及高水平的初次感染(每鼠感染10只囊蚴),对49天后攻击感染10只肝片吸虫囊蚴能否产生免疫力的情况。结果表明原先感染1只囊蚴后再接受攻击感染的大白鼠组,其攻击感染所发育的虫数每鼠平均1.32条,而攻击感染对照组的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了二胺酰替乙氧基苯胺(diamphenethid)和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对感染大片吸虫8周的绵羊的疗效。用18头体重为11~18公斤、出生4个月无蠕虫感染的雄性小绵羊进行试验。每只羊感染孵出7天的200个活的大片吸虫后囊蚴。实验动物分为A、B、C 3组,每组6头。A组和B组分别按体重服用二胺酰替乙氧基苯胺和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100毫克/公斤和10毫克/公斤,C组为不治疗的对照组。A组和B组动物于治疗后8周(即对照组动物  相似文献   

5.
人和家兔感染肝片吸虫可用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和对流免疫电泳等方法探测沉淀素抗体,作者报告了以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rafoxanide)每公斤体重50毫克治疗家兔后的免疫学变化。实验组Ⅰ:以从波多黎各野外的椎实螺检获的肝片吸虫后囊蚴感染4只家兔,1号兔感染11个后囊蚴,于感染后0,4,7,9,11及16周采血,感染后11周用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单次量治疗,2,3,4号兔各感染6个后囊蚴,于感染后0,4,6,7和10周采血(3号兔12周采血),感染后6周,2,3号兔用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治疗,4号兔作对照。全部家兔剖检寻找成虫,收集所有血样本贮存于-75℃。  相似文献   

6.
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Rafoxanide)在体外对肝片吸虫能量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量和终产物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从而减少腺苷三磷酸(ATP)的合成,导致某些中间代谢库耗竭;此外,还抑制琥珀酸盐的进一步代谢。本文目的在于确定该药的体外作用是否也在宿主体内出现,以及药物作用与虫体死亡及/或排出的关系。实验用19只羊,每羊感染200个肝片吸虫囊蚴,均于感染20周后解剖。对照组4只  相似文献   

7.
将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毛蚴随机感染小土蜗(Galba pervia)10只,感染后第44天,首次捡获囊蚴10个,持续24 d,共捡获囊蚴495个。环境改变前后,8:00-24:00均未发现有尾蚴逸出或囊蚴结成,结囊以凌晨为主,囊蚴可附着于水中任何物体,并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提示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尾蚴逸出及结囊主要在凌晨进行。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水牛抗肝片吸虫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选择8头雄性去势水牛经粪便检查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经2周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成感染组(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水牛每天每头经口感染60个囊蚴,连续20天,共感染1200个囊蚴。每周颈静脉采血,测定T、B淋巴细胞比例、血清总蛋白含量和组分比例以及抗体(IgG)水平。结果表明:感染组水牛从感染肝片吸虫后第2周开始,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而B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上升,16周后,T、B淋巴细胞比例恢复到与对照水牛相当水平。感染组水牛血清总蛋白(TP)、α一球蛋白、β-球蛋白与以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而白蛋白(%)从感染第2周开始下降,以后一直在低于对照组的水平波动;感染组水牛的γ一球蛋白(%)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抗肝片吸虫体从感染后第4周开始显著升高,19周达到峰值,22周时回落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结果提示:血清IgG水平升高是水牛抗肝片吸虫感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已证明对肝片吸虫的保护性免疫是片吸虫成熟后产生的。本文报告感染肝片吸虫的大鼠在第2次感染后24~48小时虫负荷是否减少。将雄鼠分为6个实验大组,每大组包括攻击组(第1次加第2次感染)和攻击对照组(仅进行第2次感染),两组鼠令相同,第1次感染全部用30~35天鼠令,喂以10~15个后囊蚴,分别同隔7~11周再进行第2次攻击,感染250~300个后囊蚴,于攻击后24~48小时解剖动物检查虫体。  相似文献   

10.
在韩国,肝片吸虫由椎实螺L.viridis传播。肝吸虫病造成畜牧业相当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肝片吸虫螺宿主衍生囊蚴的情况,对了解肝吸虫病的流行很重要。 本文作者分别观察了感染1,3,5个肝片吸虫毛蚴的3组L.viridis螺的囊蚴生成情况。L.viridis螺在实验室按常规饲养。肝片吸虫卵从当地屠宰场阳性家畜的胆汁中获得。用自来水清洗胆汁并先通过60孔的滤筛后,将卵收集在一400孔的滤筛上,后放在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用华支睾吸虫与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动物肝癌的实验结果。A组每只金地鼠通过胃管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30d后当鼠粪中查见华支睾吸由卵时开始自由饮服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结果11只鼠中4只诱发肝癌,1只诱发肝胆管癌和5只肝硬变。B组每只鼠仅自由饮服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15只鼠中3只诱发肝癌,5只肝硬变。C组每只鼠仅通过胃管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不饮服二甲基亚硝胺,12只鼠中仅6只发生肝硬变。空白对照的15只鼠均未发现病变。结果显示金地鼠饮服二甲基亚硝胺可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恶变,而华支睾吸虫在肝内的寄生,可促使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实华支睾吸虫胞囊蚴是否具有无性生殖生物学作用。方法在非流行区捕获麦穗鱼,经10尾检查证实为阴性后,作为实验用鱼;华支睾吸虫尾蚴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提供。分A、B组作尾蚴定量感染,两次实验相隔30 d。A组将30尾麦穗鱼放在容积为50 cm×30 cm×40 cm的玻璃鱼缸内,11 d内先后放入282条尾蚴感染麦穗鱼;B组用34尾麦穗鱼,分别将每尾鱼单独放在盛有300 m l水的玻杯中,各放入30条尾蚴感染麦穗鱼;感染后的麦穗鱼均在阳台上饲养待查。同时采用直接压片和捣碎水洗沉淀法检查囊蚴。结果 A组实验感染麦穗鱼30尾,丢失1尾,其余29尾感染率为100.00%;共检出囊蚴587个,是感染尾蚴数282条的2.08倍。B组实验感染麦穗鱼34尾,丢失3尾,其余31尾感染率为77.42%;共检出囊蚴1 024个,其中有1尾麦穗鱼检出囊蚴968个,是感染尾蚴数30条的32.27倍。A、B组检出囊蚴数的G值分别为5.84、2.53。感染率与感染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探讨发生无性生殖的方式,认为有两种即:"囊蚴内繁殖"和"囊蚴外繁殖";无性生殖种原来源于囊蚴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颗粒。结论初步证实华支睾吸虫在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体内,有第二次无性生殖过程,胞囊蚴具有无性生殖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6周龄童虫及12周龄肝片吸虫成虫分别从感染150条和75条后囊蚴的雄性新西兰白兔体内获得。根据Smith和Clegg(1981)的方法对肝片吸虫的后囊蚴进行人工脱囊(以下称脱囊蚴),然后混悬在新鲜的培养基内,每毫升含100个脱囊蚴。培养基为RPMI 1640,内含50%灭活兔血清以及2%兔红细胞,每0.1ml分别加青、链霉素50U及50μg。  相似文献   

14.
华支睾吸虫与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动物肝癌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用华支睾吸虫与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动物肝癌的实验结果。A组每只金地鼠通过胃管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30d后当鼠粪中查见华支睾吸虫卵时开始自由饮服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结果11只鼠中4只诱发肝癌,1只诱发肝胆管癌和5只肝硬变。B组每只鼠仅自由饮服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15只鼠中3只诱发肝癌,5只肝硬变。C组每只鼠仅通过胃管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不饮服二甲基亚硝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麦穗鱼体内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及种类,2021年6—11月每月初从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采集麦穗鱼,采用直接压片法检查吸虫囊蚴感染情况,人工消化法分离吸虫囊蚴,通过形态学特征对吸虫囊蚴进行初步分类。用不同类型的囊蚴分别饲喂6周龄昆明小鼠(50~80只囊蚴/鼠)和2周龄雏鸭(80~100只囊蚴/鸭)。分别于感染后第30、25天剖取小鼠和雏鸭肝胆管内的成虫,醋酸洋红染色后进行形态学鉴定。按月、季节统计麦穗鱼囊蚴感染率,分析麦穗鱼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2021年6—11月共采集麦穗鱼600尾,371尾感染吸虫囊蚴,感染率为61.8%。共获得3种不同形态的吸虫囊蚴,根据囊蚴形态初步鉴定为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47.7%(286/600)、15.5%(93/600)和23.7%(142/600)。3种吸虫囊蚴感染小鼠和雏鸭后获得的吸虫成虫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6—11月麦穗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26.0%(26/10...  相似文献   

16.
作者为了评价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Rafoxanide)及氰碘硝基苯酚(Nitroxynil)对兔残存肝片吸虫的效果,特别是这些药物对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的影响,而进行了本实验。实验用8周龄的雄兔每组5只,每兔感染后囊蚴30条后的第2、4、6或8周口服氰碘硝基苯酚和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二药剂量分别为10毫克/公斤及6.7毫克/公斤,溶解于多聚乙二醇中灌胃。动物于第10周剖杀,从肝内检虫计数。观察吸虫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17.
BALB/c小鼠20只,每只经口感染肝吸虫囊蚴2~3个,感染前及感染后,每周用乙醚麻醉,眼静脉窦采血1次,共5周。活肝片吸虫成虫(获自牛肝),洗净,置PBS中(20/100ml),37℃孵育3小时,培养液离心,上清液为排泄分泌抗原(FhES)。用FhES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FhES免疫球蛋白,以其包  相似文献   

18.
以往报告了用不同剂量钴~(60)照射大片吸虫后囊蚴可使其对仓鼠的感染力受到一定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钴~(60)的剂量在0~8千拉德之间。共分为7个剂量组,每组分别用0、2、3、4、5、6、8千拉德剂量照射的后囊蚴感染5只仓鼠,每鼠经口感染20条后囊蚴。10周后解剖仓鼠,仔细检查肝脏内的虫体。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复制感染模型,研究肝片吸虫感染后血清和组织器官抗氧化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感染组(n=30)和对照组(n=30),感染组大鼠1次口服25个囊蚴,对照组不感染,于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1、3、5、7、9周)宰杀采集血清、肝、肺、心、肾和脾组织,检测感染后GSH-Px、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SD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血清中GSHPx先升高后下降;CAT活性在感染后下降;MDA含量在前5周变化不明显。肝组织的GSH-Px活性变化不明显;SOD活性缓慢下降后又缓慢升高;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开始有所升高,稍后有轻微下降;肾脏的GSH-Px活性先缓慢升高,以后则低于对照组;SOD活性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CAT活性开始升高.随后降至低于对照组,MDA含量开始缓慢下降,以后则上升。心组织的GSH—Px活性开始升高.以后迅速下降;SOD活性逐渐升高,然后又缓慢下降;CAT活性逐渐升高,然后又有所下降;MDA含量感染后有所下降。肺组织中的GSH—Px活性逐渐升高,以后逐渐下降;SOD活性5周后开始急剧下降;CAT活性的变化在整个实验期间,除第7周外,其他各周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MDA含量在感染后开始升高,以后又缓慢下降。脾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下降;试验组CAT活性先下降,然后升高;MDA含量在前3周变化不明显,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随后缓慢下降,且在第7、9周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结论 自由基参与了肝片吸虫病的发病过程,肝片吸虫感染后机体的器官组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沼泽型水牛感染大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囊蚴后其肝脏在不同感染阶段的病理变化。方法 29头健康沼泽型水牛分为感染组(24)和对照组(5头),感染组每头一次性经口感染500个大片形吸虫囊蚴,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感染后第3、10、28、42和70天解剖水牛(感染组第42天4头,其余时间点5头;对照组各1头),肉眼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采集肝脏组织按常规方法制作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结构;Masson三色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中胶原蛋白。结果感染组水牛在感染囊蚴后第3天,肝表面可见散在的灰白色片状病变区域,第10天灰白色片状病变更加明显并出现瘢痕,第28天肝脏表面开始出现化脓性结节,第42和70天化脓性病灶逐渐加重;对照组水牛肝表面光滑,无其他病变。肝组织切片HE染色后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天,肝索结构轻微紊乱和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第10天局部肝细胞核溶解、破碎,第28天肝小叶内开始出现嗜酸粒细胞浸润和肝小叶内局部出血,第42天肝小叶内大面积出血,第70天肝窦间隙内出现纤维化,肝细胞开始修复;对照组肝组织切片的肝索结构清晰,肝细胞结构正常。肝组织切片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水牛第42天在汇管区和肝细胞窦状隙间开始出现少量胶原纤维,第70天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对照组肝窦间隙内有少量的胶原纤维。结论水牛感染大片形吸虫囊蚴后,肝组织出现动态病理损伤,在感染囊蚴后第3天出现早期肝损伤,随后损伤逐步加重并呈现明显的炎性反应,至感染第42天开始出现肝纤维化的典型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