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脉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其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应包括对PP的控制。但是现在尚不能肯定PP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是否独立于SBP和DBP,亦不清楚P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多数研究表明 ,对于中老年而言 ,脉压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能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变化 ,并与冠心病、脑卒中、心电图异常、心室肥厚等心血管事件呈显著相关。而新的血压参数—脉压指数 ,综合了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和固有顺应性 ,是一项值得期待的评价血管硬化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脑中风(脑出血、脑梗塞)患者发病时脉压和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比的关系,探讨以上两种参数预测脑中风危险性方面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脑出血、脑梗塞病例各108例,入院时首次测定的血压(不受治疗因素影响),计算PP、PP/MAP,并与年龄、性别匹配的10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PP、PP/MAP进行比较。结果:脑中风两组的PP、PP/MA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脑中风两组PP、PP/MAP分布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P〉60mmHg者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危险性分别是PP〈60mmHg者的5倍(OR=5,95%可信区间为2.6~9.5和OR=3,95%可信区间为1.7~5.4,P〈0.01)。PP/MAP〉0.4者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的危险性分别是PP/MAP≤0.4者的8倍(0R=8,95%可信区间为4.2~15.4和OR=4,95%可信区间为2.1~6.5,P均〈O.01)。结论:PP、PP/MAP都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关系密切,两种参数有较强一致性,都可以用于评价脑中风发病的危险性,PP/MAP更优于PP。  相似文献   

4.
人群脉压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目的:探讨脉压(PP)在人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1997年北京城市、农村自然人群高血压普查资料(35-74岁),共29707人,分析PP在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血压水平、不同类型脑卒中分布频率(%)。结果:(1)随着血压的增高PP的分布频率也在增高,血压正常人群,PP在40-49mmHg(1mmHg=0.133kPa)频率最高,在血压I期人群中频率最高的PP在60-69mmHg,在血压Ⅱ期人群中PP70-79mmHg分布频率最高,在血压Ⅲ期人群中频率最高的PP在90-99mmHg;(2)人群缺血性卒中PP高于出血性卒中PP。(3)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年龄早于城市4.3-6.4岁,城乡人群发病年龄有显性差异(P=0.0000);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P=0.0000);农村人群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高于城市(P=0.0000)。结论:PP增宽是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高危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5.
方崇峰  陈样新  傅国胜  徐耕  单江 《心脏杂志》2005,17(1):71-73,76
目的:探讨脉压、脉压指数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脉压与脉压指数用以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对优越性。方法:经冠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54例,其中ACS患者104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4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50例;另设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患者4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表示。结果: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与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等无明显关系。结论:脉压及脉压指数是较为方便的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指导早期干预,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之脉压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脉压和脉压指数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资料与方法 在唐山市集中体检的离退休干部中,选择3 850例≥60岁老年人,其中年龄为60~72(67.3±5.8)岁,男性2009名,年龄为(68.9±6.8)岁;女性1841名,年龄为(66.3±4.5)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  相似文献   

7.
脉压(PP)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PP的大小反映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对心血管病人的近期和/或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影响心血管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脉压指数(PPI)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大小。深入认识PP与PPI有助于识别已经存在亚临床心血管病变的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对中老年人脑卒中预测价值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脉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对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 867例中老年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其中中年组7 635例,老年组3 232例,随访8年,应用Cox回归分析脉压、平均动脉压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脉压、平均动脉压均为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子。校正其他因素及舒张压后,中年人脉压、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 mm Hg(1 mm Hg=0.133 kPa),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分别增加32.4%和100.8%,且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发病危险独立于收缩压;老年人脉压每增加10 mm Hg,脑卒中的危险增加9.1%,但不独立于收缩压。结论平均动脉压对中年人脑卒中的预测作用大于脉压,且独立于收缩压。脉压能在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水平上提供额外的危险分层信息,但不独立于收缩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PP/MA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冠心病(CAD)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90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CAD组(56例)及对照组(34例)。术前分别测定病人的身高、体质量、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肌酐(Scr)、尿酸(UA)等指标,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值,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2组病人的BMI、LDL-C、PP、PP/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P/MAP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71,P0.01),校正LDL-C、BMI后,两者仍呈明显的正相关(r=0.36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LDL-C、PP/MAP是CAD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PP/MAP与CAD明显相关,PP/MAP可能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在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价值。方法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253例研究对象的脉压和脉压指数,按脉压≤40mmHg(59例)、41~60mmHg(82例)、61~80mmHg(76例)和>80mmHg(36例)分为4组;按脉压指数≤0.40(62例)、0.41~0.50(86例)、0.51~0.60(72例)和>0.60(33例)分为4组。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ALB)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随着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增加,尿ALB和β2-MG水平明显增高(P<0.05);脉压和脉压指数与尿ALB和β2-MG水平的相关系数r值大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结论脉压和脉压指数与尿ALB和β2-MG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其在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价值优于收缩压和舒张压。  相似文献   

11.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新的研究方向和理念不断涌出,为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脂蛋白、脉压及H型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需了解这三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本文对脂蛋白、脉压及H型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脉压与冠心病危险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人群脉压与冠心病危险的相关性。  方法 :对 2 5 5 3 7例高血压普查人群进行登记及测压 ,应用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脉压与冠心病危险的相关关系。  结果 :人群总体脉压在 40~ 49mmHg(1mmHg =0 13 3kPa)时出现的频率最高 ,男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9)。对血压以外的其他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 ,脉压每增加 10mmHg ,冠心病危险中年人增加 5 1 5 % ,老年人增加2 3 9%。但进一步校正舒张压后 ,老年人脉压与冠心病的正相关性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校正收缩压后 ,中、老年人脉压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均不再显著。  结论 :中、老年人脉压与冠心病虽然显著正相关 ,但其相关性不独立于收缩压和舒张压 ,在重视脉压的同时 ,应首先重视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人群脉压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群中脉压(PP)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PP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对福建省8个高血压防治点1991年时年龄≥40岁的对象进行8年跟踪随访,共随访9612人(男4748人,女4864人),应达率为92.3%;(2)基线调查内容:一般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心脑血管既往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随访内容:急性心肌梗死(AMI)与脑卒中史、发病与死亡。PP分为〈30mm-Hg、30~39mmHg、40~49mmHg、50~59mmHg、60~69mmHg和≥70mmHg6组。结果:(1)人群中不同年龄组PP存在明显差异(P〈0.01),年龄与PP呈正相关关系(r=0.465,P〈0.01)。随体重指数增高PP随之升高(P〈0.05)。既往有脑卒中史者PP明显大于无脑卒中史者(P〈0.01);(2)进入与PP有关的回归方程的因素按标准偏回归系数大小依次为:年龄(0.467),体重指数(0.083),脑卒中(0.077),性别(0.079),吸烟史(0.035),P值除吸烟史=0.002外,余均=0.000;(3)AMI:8年中AMI发病率为0.8%,脑卒中发病率为4.1%,脑卒中的发病是AMI的5.6倍;无论是AMI或是脑卒中的发病率,在PP≥40mmHg各组均随PP升高而升高(P〈0.01),尤其在脑卒中发病中更明显(P〈0.01)。PP在30~39mmHg组两种疾病的发病率最低。结论:本研究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脑卒中史等因素与PP水平有密切关系。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发病在PP≥40mmHg随PP增高而升高,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病;在30~39mmHg组发病率最低。PP是心脑血病的发病重要危险因素,PP的理想水平为30~39mmHg。  相似文献   

14.
脉压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检人员脉压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计划方案对1071例参检人员按年龄分为两组,并进行询问病史和测量血压。结果 高血压患者,年龄≤50岁,患病率为2.95%;年龄〉51岁,患病率为12.36%。脉压≤40mmHg,冠心病患病率为0.24%;脉压41~80mmHg,冠心病患病率为3.26%;脉压≥81mmHg,冠心病患病率为9.73%。结论 当收缩压(SBP)相同脉压不同时,随着脉压的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增加(P〈0.05)。当SBP逐渐增高,舒张压(DBP)逐渐下降,冠心病发病率也增加(P〈0.01)。在50岁以上人群中,无论SBP正常还是增高,只要脉压增宽,冠心病的患病率就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压与冠心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242例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性107例,女性135例,年龄38-80(58.4±9.2)岁。测量外周肱动脉压力计算脉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分析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与脉压<65 mmHg的患者相比,脉压≥65 mmHg患者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增高(27.8%比12.6%,P<0.05),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 脉压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脉压增高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指导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脉压对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的影响。方法收集501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脉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脉压<65mmHg患者相比,脉压≥65mmHg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脉压可作为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用于指导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压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术中使用动脉导管直接测压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及肱动脉压,分析二者之间关系及年龄和高血压对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问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 100例患者肱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升主动脉收缩压[(132±22)mmHg比(128±21)mm Hg,P=0.0001],肱动脉舒张压与升主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11)mm Hg比(67±11)mm Hg,P0.05],在老年组、非老年组及各年龄组肱动脉脉压均高于升主动脉脉压(P=0.0001);老年组的升主动脉及肱动脉脉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72±17)mm Hg比(52±14)mm Hg,(77±18)mm Hg比(57±15)mm Hg,P=0.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动脉脉压及肱动脉脉压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及肱动脉脉压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患者[(65±20)mm Hg比(53±14)mm Hg,P=0.004;(69±20)mm Hg比(59±13)mm Hg,P=0.013],但是中心动脉舒张压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11)mm Hg比(64±11)mm Hg,P=0.132]。结论外周动脉收缩压及脉压均高于中心动脉,与年龄及是否伴高血压无关;老年组中心动脉及外周动脉脉压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及中心动脉脉压高于非高血压患者,但两者中心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脉压(24hPP)、24 h动态脉压指数(24hPPI)和夜间动态脉压指数(NPPI)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305例于2016-05至2016-07在阜外医院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受试者,根据ABPM数据计算受试者的24hPP、24hPPI和NPPI,并分析这些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24hPP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之差,24hPPI为24hPP与24hSBP的比值,NPPI为夜间(22:00~06:00)平均PP与平均SBP的比值。结果:305例受试者中,222例(72.8%)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24hPP、24hPPI、NPPI均高于血压正常者[24hPP:(49.0±11.6)mmHg(1 mmHg=0.133 kPa)vs.(42.2±7.4)mmHg,P0.001;24hPPI:0.39±0.06 vs.0.37±0.05,P=0.004;NPPI:0.40±0.07 vs.0.38±0.05,P=0.009]。222例高血压患者中,116例(52.3%)冠心病患者的24hPP、24hPPI和NPPI均高于106例(47.7%)无冠心病者[24hPP:(50.9±12.2)mmHg vs.(47.0±10.6)mmHg,P=0.013;24hPPI:0.41±0.06 vs.0.38±0.06,P0.001;NPPI:0.42±0.07 vs.0.38±0.06,P0.001];而在83例(27.2%)血压正常的受试者中,冠心病患者和无冠心病者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降压药服用情况等因素后,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与冠心病相关[24hPPI:比值比(OR)=1.95,95%可信区间(CI):1.11~3.44,P=0.020;NPPI:OR=2.21,95%CI:1.28~3.82,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对冠心病的筛查和预测价值均优于24hPP。结论: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筛查和预测,且效果优于24hP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压、脉压指数在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有、无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分为钙化组(78例)和无钙化对照组(82例);所有入选对象均排除对脉压和瓣膜钙化有影响的疾病。观察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情况。结果:与无钙化对照组比较,钙化组患者的收缩压[(138.5±7.852)mmHg∶(155.2±8.678)mmHg,P〈0.05]、脉压[(48.96±5.468)mmHg∶(76.03±6.561)mmHg,P〈0.01]和脉压指数[(0.34±0.043)∶(0.49±0.051),P〈0.01]明显升高,而舒张压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脉压和脉压指数增大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白大衣高血压(WCH)患者动态脉压(APP)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特征,探讨WCH对血管硬化的影响.方法 WCH患者60例、高血压I级患者60例(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者50名(对照组)入选本研究,测量其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对各组APP及APPI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WCH组和高血压组患者的诊室脉压及脉压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且WCH组高于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24 h APP大于WCH组和对照组(P<0.01),WCH组患者的白天动态脉压(dAPP)大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24 h APPI、白天APPI(dAPPI)和夜间APPI(nAPPI)均大于WCH组和对照组(P<0.01),WCH组24 h APPI、dAPPI和nAPPI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WCH不同于正常人群,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血管硬化,但其危害程度小于高血压,造成的损伤作用白天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