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病原微生物以人体为栖息地、传播中转站和能量来源。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和病原微生物作斗争,免疫系统是人体强大的"化学武器"。如何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以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感染已成为医学研究难题。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陆续发现了包括Th1、Th2、Treg等CD4+T细胞亚群,在理论及实践中解释了许多免疫反应原理,但不能完全解释某些免疫相关疾病过程,CD4+Th17细胞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机体免疫机制的认识。Th17由初始T淋巴细胞分化而来,通过分泌IL-17,在防御胞外病原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移植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h17细胞在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CD4^+T细胞新亚型,并与银屑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Th17细胞主要通过IL-23/Th17细胞轴引起并加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慢性免疫性炎症,由Th17细胞产生的IL-22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Th17细胞是如何由外周组织迁移到真皮层?Th17细胞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加重有何关系?了解Th17细胞分化所需要的特殊转录因子、表面表达分子、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进一步认识银屑病免疫病理过程及发现潜在治疗靶点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庞锋 《北方药学》2017,(12):181-182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鼻咽分泌物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与药敏试验报告回顾性分析.使用PHOENI×TM10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结果:分离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分别占据34.12%、61.76%、4.12%,其中占据比例最高的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具有较低的敏感性,耐药率高于50%,对阿米卡星具有0的耐药率;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具有100%的耐药率,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具有0的耐药率;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青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具有高于70%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具有0的耐药率.结论:科学管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呼吸道,及时监测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基于药敏试验检测结果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对于患儿手术后尽快恢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周春  王成中  居会东 《江苏医药》2005,31(11):876-876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我院应用卡介苗素注射液防治RRI,并观察其对RRI患儿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锌缺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困扰患儿、家长及医师的重要临床问题之一 ,患儿由于全身及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反复感染 ,最近研究表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锌缺乏有关。本院门诊1999~ 2 0 0 1年搜集了 186名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发锌检测 ,并与正常儿童相对照 ,现报告如下 :本组病例均为 6岁以下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共 186名 ,诊断标准以 1987年 (成都 )全国小儿呼吸道学术会议制订的参考标准 ,正常对照组为我市幼儿园 6岁以下正常儿童共 16 0名。检查方法 :用不锈钢剪刀剪取枕后部贴头皮处 1~ 2 cm头发 1克 ,采用同位素源激发 X射线荧光分析 (X…  相似文献   

6.
黄芪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在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在40例患儿中95%于治疗前T细胞亚群百分数低于/高于正常值。在抗生素基础治疗下,18例用黄芪治疗,其余2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黄芪组在2周后复测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上升,但P>0.05。经治疗3月后复测,CD_3、CD_4、CD_4/CD_8均恢复正常,P<0.05。提示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加用黄芪治疗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熊简 《重庆医药》2009,38(13):1598-1599
目的监测成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掌握其病原菌变迁规律,为成人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纤支镜防污染毛刷获取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标本,送检标本先行草蓝染色,然后进行普通培养,以菌落数大于10^3cfu/mL为有效标本,依据培养的情况取优势菌落进行分纯、细菌鉴定和药敏测定。结果采用纤支镜防污染毛刷获取呼吸道感染病原标本83例,其病原分布显示:G^+球菌和G^-杆菌分别占全部分离菌株的30.12%和63.86%。结论G^-菌属的感染逐渐增多,甚至超过G^+菌属而居主导地位,G^+球菌及G^-杆菌对青霉素类的耐药性显著增加;G^-杆菌对氨基甙类、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头孢类药物的抗菌活性与喹诺酮类相似。G^+球菌对头孢菌素的敏感性高于青霉素类药物。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缺乏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与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关系。方法采用微分电位,线扫描极谱法对120例RRI患儿进行血液微量元素测定,同时选择10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并对2组儿童进行T细胞亚群含量测定。结果RRI患儿的血液微量元素Zn、Fe、Ca含量及CD4/CD8和CD4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RI患儿存在微量元素缺乏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Zn、Fe、Ca元素的缺乏可影响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建立,容易发生RRI。  相似文献   

9.
<正>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其发生的原因与诸多因素有关。CD4+CD25+T调节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Treg)是一个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此亚群细胞可抑制性调节CD4+或CD8+T细胞活化与增殖,在免疫应答中发挥调节作用[1]。目前对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与RRTI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AS多见于青壮年,有家族聚集性,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复杂的免疫功能改变,其免疫与遗传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辅助性T细胞(Th)亚群、Th1/Th2平衡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A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AS与Th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303例,全部进行病原微生物情况调查,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67例,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5.12%。轮状病毒检出130例,检出率42.90%,致病菌37例,检出率12.21%。两组病原微生物在检出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0.05),有统计学意义。沙门菌属感染共计20例,占54.05%;志贺菌属感染12例,占32.4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占8.11%;气单胞菌属感染1例,占2.70%;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占2.70%。本组患儿3~5月发病100例,占33.00%;6~8月发病189例,占62.38%;9~11月发病10例,占3.30%;12~次年2月发病4例,占1.32%。结论研究发现,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婴幼儿腹泻的主要高发季节为春夏两季,应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腹泻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出现腹泻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以便确定病因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3年重症监护室( ICU)与非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病原菌按照常规手工方法进行鉴定,疑难菌株采用VITEK-2-COMPACT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结果 ICU患者下呼吸道共分离病原菌95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31株(24.2%),革兰阴性菌680株(71.1%),真菌45株(4.7%);非ICU患者共分离病原菌4464株,革兰阳性菌1090株(24.4%),革兰阴性菌3226株(72.3%),真菌148株(3.3%)。ICU与非ICU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最常见病原菌(前三位)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在ICU和非ICU分别为87.0%和74.0%。除了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外,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较高(>80.0%),MRSA除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敏感率高以外,对复方磺胺甲唑和磷霉素的敏感率亦较高(>75.0%)。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40.0%。 ICU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比非ICU分离株耐药现象严重,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50.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唑的敏感率较高(>8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除了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外,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敏感率也较高(>80.0%)。结论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 ICU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非ICU分离株显著,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济韵 《中国药师》2008,11(6):673-675
目的了解本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时2006年7月~2007年7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规进行深部痰培养,并做细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共3527例,共培养出病原菌1056株,阳性率为29.9%,其中G-菌751株(71.1%),G 菌207株(19.6%),真菌91株(8.6%).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分别为23.9%,21.6%,8.6%,8.0%,6.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百分率分别为45.2%、41.7%,较敏感的抗菌药为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G-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分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显示高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萄占14.3%,金葡萄对氯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阴沟肠杆菌虽然分离率不高,但存在相当高的耐药率.结论对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需及早做细菌学检测,合理选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HSP)组3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抽取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 HSP组和HSPN组在急性发作时、治疗前抽血检测IL-17水平和Th17细胞数。结果 HSP组和HSPN组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数及IL-1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但HSPN组患儿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与HSP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浆IL-17水平增高,Th17细胞功能增强;Th17细胞和IL-17共同参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血浆IL-17水平是HSP活动的指标之一,并且可能成为HSP早期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5~2008年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继红’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09,(35):2755-2757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感染的现状及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08年我院院内各类标本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并对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院内感染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的比例约为2:1,且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院内感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对院内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了解我院儿童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病原菌分布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收集我院2014年儿童呼吸道标本,通过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 051份标本分离病原菌283株,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占58.30%)、肺炎链球菌(占20.14%)和卡他莫拉菌(占18.73%)。药敏试验显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阳性率分别为41.8%和100.0%,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3.8%。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是引起我院2014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提示定期分离病原菌并进行耐药性监测统计有助于及时了解其耐药性的变迁,起到监督、管理及指导对儿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560例,对其痰液中分离出的革兰阴性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所有患者痰液中检出革兰阴性菌1200株,革兰阳性菌570株。1200例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25.8%)、大肠埃希菌(24.5%),鲍曼不动杆菌(14.1%)所占比例最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最低的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结论革兰阴性菌是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观察其病原菌分布并进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Multiple sclerosis (MS) and its animal model,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 are autoimmune demyelinating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terferon-γ-producing Th1 and interleukin-17-producing Th17 CD4+ T helper (Th) cells mediate disease pathogenesis in EAE and likely in MS as well. However,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Th subset to autoimmune processes in the CNS remains unclear. Emerging data suggest that both Th1 and Th17 cells contribute to CNS autoimmunity, albeit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that Th1 and Th17 cells play in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will be helpful in developing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recent findings on the roles of Th1 and Th17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