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究与分析颈丛阻滞与全麻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丛阻滞组与全身麻醉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结果全身麻醉组与颈丛阻滞组夹闭前、解除夹闭后、术后24h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夹闭后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实施颈丛阻滞有利于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对47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进行围术期观察。结果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27±6)min,术后2例出现谵妄,16例出现高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31例术前有症状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好转。结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使术中持续检测神经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 28名ASAⅡ~Ⅲ级患者行3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采用深浅丛联合阻滞,观察围术期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分流管放置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麻醉后血压和心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时点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动脉夹闭前后收缩压和心率的波动性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50.0%,低血压6.25%,心动过速28.1%,心动过缓6.25%,分流管放置率6.25%.患者满意率84.4%.无1例改用全麻,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颈丛阻滞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当的麻醉方法是保证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CEA是采用全麻麻醉还是颈丛麻醉,尚有争论。2004年9月-2005年2月,我院应用颈丛阻滞麻醉行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40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呼吸再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6.
刘齐宁  朱宇麟  何华 《广东医学》2004,25(2):173-174
目的 观察异丙酚和异氟烷联合麻醉下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0例在气管内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 ,常规静脉诱导气管插管 ,异丙酚微量泵输注 ,异氟烷持续吸入 ,间断静注维库溴铵、芬太尼。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等指标。结果 患者术前SBP ,DBP ,MAP和HR基础值显著升高 ,麻醉诱导后SBP ,DBP ,MAP和HR均显著降低 ,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与术前值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术中其他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和异氟烷联合麻醉可安全地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相似文献   

7.
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萍 《浙江医学》2006,28(1):36-37
颈动脉内膜剥脱一。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脑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外科手术方法之卒中主要病因为颈动脉狭窄认识的提高,该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同时随着麻醉和监测技术的改进,手术的安全性也已大大提高。对麻醉方法多数人主张使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亦可用全麻加控制性加压。我们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症的病人采用颈丛麻醉行CEA,麻醉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980年代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十年来,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中风已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近期为两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实施手术,现将麻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三重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对5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实施CEA采用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颈动脉窦浸润复合三重麻醉的方法。在病变侧行颈丛神经阻滞,全麻诱导,安氟醚吸入麻醉,术中局麻药浸润颈动脉窦,间断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颈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28.3±3.5)min,术后1例出现谵妄,5例出现高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颈动脉窦浸润复合三重麻醉方法应用于CEA是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术中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均平稳。  相似文献   

10.
杨勇  伍湘伊 《新疆医学》2006,36(5):97-98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团塞症引起栓塞性中风的外科方法。患者多为老年人,合并症多。我院自2003年以来实施CEA11例,8例行颈丛麻醉,3例行颈丛加全麻进行CE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丛复合瑞芬太尼全麻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治8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对照组采用全麻,观察组采用颈丛复合瑞芬太尼全麻。结果:对照组HR变化,T1为26.2±3.0%,T2为13.5±2.0%,T3为20.8±1.7%,T4为27.6±3.4%;观察组HR变化,T1为15.2±2.2%,T2为11.7±1.3%,T3为14.5±2.7%,T4为11.1±0.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SBP变化,T1为30.5±1.8%,T2为15.7±2.4%,T3为21.6±1.8%,T4为33.7±3.2%;观察组SBP变化,T1为16.4±2.1%,T2为13.7±1.7%,T3为15.1±2.0%,T4为10.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芬太尼总用量为4.8±0.4μg/kg,瑞芬太尼总用量为0.16±0.05μg/(kg·分),苏醒时间为16.2±1.4分;观察组芬太尼总用量为3.5±0.1μg/kg,瑞芬太尼总用量为0.1±0.05μg/(kg·分),苏醒时间为8.4±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丛复合瑞芬太尼全麻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效果良好,苏醒时间短,镇痛药用量少。  相似文献   

13.
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于1956年由Cooley在神经外科杂志中报告后,其在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lack TIA)防治中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广泛用于临床。现将我院1987~1990年6例行8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48~57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所有患者都有典型的TIA病史。二、麻醉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术中行心电示波及呼气末CO_2监测。术前一小时肌注阿托  相似文献   

14.
颅内或颅外脑动脉 (A)阻塞引起脑血供障碍、脑梗塞常威胁中老年患者的生命 ,死亡占据第 3位 ,仅次于心肌梗死 [1 ] 。目前常用颈 A内膜剥脱术治疗颅脑 A阻塞 ,可改善大脑循环 ,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我科 2 0 0 1年 11月在颈丛麻醉下行颈 A内膜剥脱术治疗 1例右侧颈 A粥样硬化狭窄闭塞的患者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 3岁 ,高血压、糖尿病 型 ,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血栓形成 ,收入内科保守治疗。经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 :右侧颈 A粥样硬化狭窄及闭塞 ,转外科手术治疗。颈丛麻醉下经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斜行切口 ,…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健忘镇痛慢诱导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诱导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健忘镇痛慢诱导应用于13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诱导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 min、插管后5 min的SBP、DBP、MAP和HR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健忘镇痛慢诱导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诱导,有利于预防围术期心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一种有效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方法,我院2006年7月—2011年3月在全麻复合颈丛阻滞下完成CEA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外科技术要点。方法 在颈丛麻醉下 ,对 4 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其中有 2例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分流后 ,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2 7min± 7min ,术后 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欠佳 ,11例出现高血压 ,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 ,后均康复出院。 2 6例术前有症状患者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均稳定。结论 颈丛麻醉可以了解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对于阻断颈总动脉脑缺血者 ,采用自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建立分流 ,可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术中操作、完整去除颈动脉内膜残片及碎屑、充分排气和术后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和介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致脑缺血的经验。方法: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20例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20例中,1例因术中发现颈内动脉颅外段已完全纤维化而放弃手术,1例术后半月病变颈内动脉再闭塞,其余18例疗效满意,未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脑缺血有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9.
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107例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祥云  谢建梅 《右江医学》2004,32(3):256-257
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的麻醉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颈丛阻滞均采用一针法 ,颈深丛注射麻药1%利多卡因 +0 .2 5 %罗哌卡因 6~ 8ml,颈浅丛注射麻药 5~ 6ml。双侧颈深加双侧颈浅阻滞 2 1例 ,一侧颈深双侧颈浅阻滞 86例 ,术中均用哌替啶与氟哌利多合剂辅助麻醉。结果 全组麻醉效果尚满意 ,能顺利完成手术 ,有 45例 (占 42 .1% )出现心率、血压增高 ,4例颈丛阻滞 2 0~ 3 0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改全麻插管。全组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颈丛阻滞麻醉下行颈部手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理 ,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状动脉搭桥联合手术同期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疗效 ,手术适应症及手术原则。【方法】自 1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12月期间 ,共有 5例患者接受了联合手术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年龄为 6 5~ 71岁 (平均 6 8 8岁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5例患者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 3支血管病变 ,3例合并有 5 0 %以上的左主干狭窄。颈动脉造影显示 4例为 70 %以上的颈内动脉狭窄 ,1例为 99%的颈总动脉狭窄。手术在同期全身麻醉下进行 ,先完成颈动脉内膜剥除 ,再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无 1例手术死亡 ,术后未发现脑部并发症。随访 1~ 17个月 ,平均 14 4个月 ,有 1例患者手术后 40天死于消化道大出血 ,4例恢复良好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状动脉搭桥联合手术方法简便易行 ,经济安全 ,可减少脑部并发症 ,免除病人再次手术的痛苦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在同期麻醉下进行 ,在施行冠状动脉搭桥之前先完成颈动脉内膜剥除术。对有易发因素的患者 ,应做术前颈动脉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