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大剂量输血的8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进行大剂量输血的8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输血,观察组行去白细胞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且P<0.05;输血前后,观察组血清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血清CD4+、CD4+/CD8+明显降低;输血前后,观察组血清IgG、IgA、IgM、IgE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输血后血清IgG、IgA、IgM、IgE降低明显。结论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均能降低输血后的不良反应,但去白细胞输血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患者的脏器功能够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输血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216例临床患者,随机两组,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观察过滤前后血液的质量变化及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过滤前后血液质量未见明显变化,不影响输血治疗的效果,观察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56%对照组为17.59%,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少白细胞技术输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变化,却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临床输血质量查房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每年收治的临床输血患者中抽查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每年的输血后血袋管理、输血不良反应、护理输血操作流程、合理输血、输血嘱咐以及输血相关文书等内容进行督查。结果:临床医师的风险意识以及输血知识有明显的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查房各项内容不规范的情况明显减少。结论:临床输血质量查房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防范输血医疗安全以及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3年临床用血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院提倡无偿献血,节约用血,并大力实施成分输血,把成分输血的比例作为科室评优创先的条件之一,收到了明显效果,临床用血人次逐渐下降节约了血源,而成分输血显著提高,且超过省卫生厅制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成分输血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用小鼠的输血模型,研究了输血对受鼠 T 淋巴细胞的影响。实验发现,单次同种异品系间的输血,受血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和 ConA 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明显低于输生理盐水和同种同品系血组(P<0.05)。重复输血后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1),并可使 T_H/Ts 比值下降,其原因是 Ts 细胞数量增多。结果提示,输血对 T 淋巴细胞的影响,与 H—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输血次数有关。输血引起的 T 细胞功能下降,可能是抑制物存活率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质量监控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需输血病人248例为观察组,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需输血病人24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由输血科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按照标准输血流程操作;对照组按照常规输血流程操作。比较2组输血过程中差错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比较护士对输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输血过程差错率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观察组病人输血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士输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输血护理中进行质量监控,可强化对输血过程和关键环节的控制,有助于保障输血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安全的、合理地输血治疗手段,己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但输血也存在一定风险。随着现代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输血的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输血己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己进入成分输血时代。成分输血使输血治疗更加科学化,克服了过去输血副作用大、浪费多等缺点,提高了输血水平,是现代输血学的一个新突破。我院在临床输血时发现1例由于发热反应症状明显的患者,选择洗涤红细胞和其它成分输血,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信息质控平台在输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输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所有项目编辑入信息质控平台。回顾性收集并记录使用信息质控平台前、后的输血质控过程所需时间、护士输血相关知识得分及输血护理缺陷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χ~2检验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应用信息质控平台后,输血质控过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平均用时由1 786.8 s降至699.8 s;护士输血相关知识掌握得到提升,护士输血相关知识得分的平均分由11分提高到14分;输血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由11.18%下降至2.71%,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质控平台的应用很大程度节约了质控人员及被质控科室的时间,减少了质控中主观因素的影响,质控结果的准确性和同质性得到保障,护士输血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输血护理质量得以提升,因此信息质控平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 ,指导合理输血。方法 :对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 3 2例肿瘤患者和 2 9例未经去白细胞输血肿瘤患者疗效进行比较 ,了解输血效果 ,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6 1例肿瘤患者共输血 2 2 4次 ,术后感染、复发、输血反应疗效两组比较 ,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经去白细胞输血组 ,结果统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疗效明显优于未去白细胞输血疗效。强调临床应用去白细胞处理输血 ,可降低术后感染 ,转移复发 ,输血反应 ,并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临床输血     
近些年输血医学有了迅速地发展 ,具体表现在由过去的输全血发展为成份输血、单系、自体输血等。减少了各种不良输血反应 ,明显增加了疗效。目前在国内输血水平各地差异很大 ,个别医生、科室、医院还停留在输全血水平 ,输血所致医疗纠纷常有发生。因此需要迅速改变过去的输血观念 ,更新知识 ,用新理论、新方法指导自己的输血实践。下面就当前的输血中的主要问题介绍如下。1 更新陈旧输血观念 ,增强现代输血意识近些年输血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输血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处于比较落后状态 ,具体表现不少地区还停留在输全血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推广异位妊娠破裂术中自体输血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异位妊娠破裂术中自体输血47例与异体输血52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住院经费。结果47例自体输血的住院经费明显低于52例异体输血的住院经费,而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异位妊娠破裂术中自体输血经济、实用,特别适于经济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贫血限制性输血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0例,对照组(20例)在生后第8天给予力蜚能胶囊和维生素E,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使用重组人类基因-EPO.按照限制性输血适应证进行输血.观察2组输血率、输血次数、每次输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治疗后l、3、7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输血率、输血次数和每次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PO能明显减少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贫血限制性输血的输血人数、输血次数和每次输血量,减少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并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输血科提供临床供血模式的价值,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以本市直接供血单位血液中心和所有储输血科(共10所)建立前后的临床供血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市血液中心设为对照组,所有储输血科建立前后的临床供血资料为研究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储输血科建立前后,与市血液中心相比提供临床供血模式的供血面积、供血人口、临床用血量以及成分输血比例的变化。结果储输血科提供临床供血模式的供血面积为12560.78km2,供血人口为853.4万,均明显高于市血液中心(P0.05);建立储输血科后,提供临床供血模式的临床用血量全血为12314U,红细胞类为16231U,明显高于市血液中心(P0.05);储输血科建库前的成分输血比例为3.14%,明显低于市血液中心(P0.05);储输血科建库后的成分输血比例为93.18%,明显高于市血液中心(P0.05);储输血科提供临床供血的增长率为90.04%,明显高于市血液中心(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建设储输血科提供临床供血模式,能够提高临床供血的供血面积以及供血人口数,不仅可以缓解市区血液中心临床供血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的技术水平,推进科学合理输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危重病房患者的贫血及红细胞输注情况,为进一步安全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病房住院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共调查了782名住院患者,有245名接受了输血,共接受了561次输血,其中不合理输血次数为169次,所占比例为30.1%,输血患者和未输血患者住院天数、转归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CU住院患者接受了大量红细胞输注,约30.1%的患者红细胞输注治疗无明显输血指征,临床医师输血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正> 如何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是当前输血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课题,已成为各级采供血机构、医院输血部门和广大输血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1.当前输血工作面临的形势 近10余年来,我国输血事业发展迅速,实行了公民义务献血和倡导无偿献血,改善了血源结构;成分输血比率明显增加,用血更趋合理;输血新疗法、新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输血医学的发展。但目前我国输血事业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血源、血液质量和采供血机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血液质量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相似文献   

16.
输液泵输血在抢救急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输液泵在抢救32例中,重度急性失血性休克的输血速度,并与增加输血管道内压力、血袋外加压、增加输血通道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输液泵组输血速度明显超过对照组,完全满足了中、重度失血性休克对输血速度的要求,在平均失血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时,输液泵组所需的平均输血量与对照组相仿,而且血容量恢复正常的人数最多,时间也最早。尚未发现急性机械性溶血反应及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肿瘤手术患者大量输血之后部分血液检验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的60例接受大量输血的肿瘤手术患者进行研究,经过大量输血后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和肾功能等血液检验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减少,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输血前相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血清Na+与Cl~-差异不明显(P 0.05),血清K~+、Ca~(2+)、Mg~(2+)的浓度与输血前相比明显下降,组间差距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后血清总蛋白(TP)较输血前明显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有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但血清总胆红素(TBIL)无显著差异(P 0.05);大量输血后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大量输血对肿瘤手术患者非常重要,临床医师要及时检测并观察大量输血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和肾功能等血液检验指标,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创新》2015,(34):129-130
目的:探讨运用PDCA提高输血记录合格率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1585例输血记录,其中634例输血记录不合格,分析不合格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实施PDCA的1585例输血记录,观察其合格率。结果:未实施PDCA输血记录合格率为60.0%,输血记录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输血记录不完善、多次输血合并记录、记录早于输注时间、无疗效评价或评价不准确、与护理记录不符。实施PDCA后,输血记录合格率明显提高达到90.0%。结论:PDCA可使输血记录合格率明显提高,增强医院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大量输血患者的用血情况及血液检测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从2013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入院的大量输血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对用血情况及血液检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1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水平指标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出现变化,纤维蛋白原水平指标明显下降,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的时间水平指标明显升高,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2输血后,大量输血患者的总二氧化碳(TCO_2)、血清总钙(TCa)以及钾离子(K~+)与输血前比较,明显降低,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3钠离子(Na~+)与氯离子(Cl~-)浓度变化不明显,无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后机体会遭受多种诱发因素,从而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以及电解质血清浓度等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维持血液透析病人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感染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和PCR法检测242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HBVM、抗HCV和HCV-RNA。结果血透患者HCV阳性率33.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透患者输血组明显高于非输血组(P<0.01),血液透析患者HBVM阳性率64.7%,输血组与非输血组的乙肝病毒感染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透易感乙肝、丙肝病毒,输血是引起血透患者丙肝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数量越多,感染的机率越大,阳性检出率则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