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右心形态和功能变化.方法对25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48~72 h及3个月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缺损大小、右心室壁厚度、房室腔径及容积、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等,并进行比较.结果缺损直径为(2.2±0.6)cm,所有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控下成功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48~72 h超声心动图复查,除2例患者残存微量左向右分流外,余患者心房水平分流完全消失;13例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原2例残存分流完全消失;术后48~72 h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心房最大长径及横径,右心室舒张末期长径、横径及前后径,主肺动脉根部内径均明显缩小,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减低(P<0.01);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发现,患者右心房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容积、右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及容积术后3个月进行性缩小,右心室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与术后早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间隔异常运动消失.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室前负荷的降低对右心形态有明显影响,右心内径及容积进行性回复,室间隔异常运动消失,代偿增强的右心室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下降,但并不是持续性降低,而是在新的前负荷水平上达到新平衡,保持右心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 (TTE)对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术病例的选择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封堵术前对 4 8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彩色超声测量房间隔的前后径、左右径 ,及房间隔残留端的长度 ,距离房间隔顶部、距离主动脉壁的距离 ,和三尖瓣、二尖瓣、上、下腔静脉口的距离。封堵术中观察封堵器释放的全过程 ,主要观察封堵器的房间隔缺损处的位置及张开是否正常 ,封堵器是否牢固 ,对瓣膜运动有无阻碍。封堵术后观察心房水平有无残留分流 ,封堵伞有无脱落 ,右房、右室、肺动脉内径有无变化 ,有无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结果 :TTE检测 4 8例ASD封堵术患者 ,TTE测量房间隔缺损左右径平均 2 2 2 7± 6 0 5mm ,上下径 18mm ,平均分流速度 1 5± 0 2 8ml/s。术后 2天复查 ,4 8例右房右室内径缩小 ,心房水平分流消失。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量值的 2mm~ 4mm。结论 :TTE检查对于术前选择合适的ASD患者 ,选择ASD封堵器的大小 ,术中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 ,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 ,评价疗效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在经导管Amplatzer伞封堵治疗术后的疗效及随访中左、右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6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示ASD直径平均为20.49mm士6.27mm(7.5mm~34mm)。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经胸和/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在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Amplatzer闭合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24~48小时、1个月、3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测量左、右室及右房大小、肺动脉内径及肺动脉压、左室每搏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偏心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ASD Amplatzer伞封堵术后,左室内径增大,左室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右室、右房及肺动脉内径缩小,肺动脉压明显下降,92.3%恢复正常,左室偏心率变小,心脏重构在随访中持续逆转,心脏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结论:ASD封堵治疗既减轻了右心负荷,也改善了左室收缩功能,并且逆转了心脏重构,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术后三月时大多数患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刨术中引导封堵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患者23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用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3例患者封堵成功,TEE显示20例无残余分流,3例少量残余分流;但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且右房右室较术前缩小(P<0.05),肺动脉压力下降(P<0.05).结论 TEE在微创术中引导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封堵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刨术中引导封堵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患者23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用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3例患者封堵成功,TEE显示20例无残余分流,3例少量残余分流;但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且右房右室较术前缩小(P<0.05),肺动脉压力下降(P<0.05).结论 TEE在微创术中引导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封堵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刨术中引导封堵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患者23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用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3例患者封堵成功,TEE显示20例无残余分流,3例少量残余分流;但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且右房右室较术前缩小(P<0.05),肺动脉压力下降(P<0.05).结论 TEE在微创术中引导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封堵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刨术中引导封堵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患者23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用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3例患者封堵成功,TEE显示20例无残余分流,3例少量残余分流;但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且右房右室较术前缩小(P<0.05),肺动脉压力下降(P<0.05).结论 TEE在微创术中引导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封堵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刨术中引导封堵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患者23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用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3例患者封堵成功,TEE显示20例无残余分流,3例少量残余分流;但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且右房右室较术前缩小(P<0.05),肺动脉压力下降(P<0.05).结论 TEE在微创术中引导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封堵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刨术中引导封堵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患者23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用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3例患者封堵成功,TEE显示20例无残余分流,3例少量残余分流;但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且右房右室较术前缩小(P<0.05),肺动脉压力下降(P<0.05).结论 TEE在微创术中引导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封堵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刨术中引导封堵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患者23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用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3例患者封堵成功,TEE显示20例无残余分流,3例少量残余分流;但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且右房右室较术前缩小(P<0.05),肺动脉压力下降(P<0.05).结论 TEE在微创术中引导缺乏边缘的房间隔缺损封堵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ASD)右心室功能.方法采用3-DE圆盘总合法测量22例ASD(ASD组)患者右室功能,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组,CON组)心功能作了对比,并探讨了ASD患者中的14 例手术者(手术组)手术前后右心室功能情况.结果 ASD组RVEDV、RVESV、RVSV均大于CON组,RVEF则明显低于CON组.同时发现ASD组RVEF与Qp/Qs呈中度负相关(r=-0.53,P<0.05).ASD组手术后RVEDV、RVESV、RVSV均较术前明显减小,RVEF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 ASD患者右心室功能确有减退,且与分流量有关,手术修补ASD可以使心功能得到改善并防止心功能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室Tei指数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室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成人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右室Tei指数;根据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并于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上述检查。结果24例患者术后右心变小,肺动脉压降低,主肺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左室长轴切面右室径/左室径之比变小。术后1d Tei指数轻度升高,1个月左右上升到最大值,与术前比较,P〈0.05;术后6个月Tei指数降低,与术前比较,P〈0.05。结论Tei指数可用以评价成人ASD封堵术后右室功能的改善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 (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后 ,右心房 (RA)、右心室 (RV )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86例ASD患者 ,均实施右心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Amplatzer式封堵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经胸壁探查 ,观察心尖四腔心切面 ,比较术前、术后 5min及术后 2月时 ,RA和RV容积大小和形态的变化及三尖瓣返流 (TR)的变化。结果  86例患者术后封堵器位置均良好。其中 83例无明显穿隔血流。 3例因为两孔型ASD封堵其中较大一孔 ,术后 5min残余分流瞬时量平均为 1.6ml。 80例术前与术后 5min比较 ,RA和RV容积明显减小 ,RA容积平均减小了 2 4.4% ,RV容积平均减小了 18.1%。 41例术后 2个月复查 ,其中 3 7例术前轻度肺动脉压力升高者 (小于 45mmHg) ,RA和RV明显减小 ,形态和容积恢复正常。三尖瓣返流明显减少或无。 4例肺动脉压力中至重度升高者 (大于 65mmHg) ,术后RA和RV也有所减小 ,TR减少。结论 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的效果良好。彩色超声心动图能证实心脏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应用超声心动图面积-长度法评价15例闭塞性肺血管病右心功能及吸入一氧化氮(NO)后右心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和收缩末期容积(RVESV)增加,右室每搏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和右心排血量(RVCO)均降低。吸入NO后收缩期跨三尖瓣峰值压差平均降低23%(P<0.001),RVEDV和RVESV分别减小17.7%和37.4(P值均小于0.001),RVSV、RVEF、RVCO分别增加30.8%、58.7%、34.4%(P值均小于0.01-0.001),提示右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收缩功能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右室收缩功能,并与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对照,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使用RT-3DE系统采集32例健康志愿者的右室“金字塔”型数据库,结合容积分析软件,采用心尖八平面法勾勒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和收缩末期容积(RVESV),并计算右室每搏量(RVsV)和射血分数(RVEF);同时在M型超声心动图上测量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的收缩期位移(TASE)、二维超声心动图上勾画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比较三维容积法测定的收缩指数与TASE、FAC间的相关性。结果 RT-3DE测量的RVSV、RVEF均与TASE呈显著正相关(r=0.90;r=0.83);RVEF与FAC之问呈正相关(r=0.63)。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能快速简便、准确无创地确定右室容积,为临床早期评估右心收缩功能提供了有力手段,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TR-3DE)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对右心房室结构和瓣环运动的影响。方法 收集37例经ASD封堵术封堵成功的继发孔型ASD患者,于术前1天、术后1个月和3个月行TR-3DE检查,分析并比较封堵术前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房舒张末期容积(RAEDV)、右心房收缩末期容积(RAES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和三尖瓣环位移(TAD)差异,计算术后3个月RVEDV、RVESV、RAEDV、RAESV变化率,分析术后右心容积变化率与封堵器直径、房间隔心内膜垫残端与三尖瓣环位移的相关性。结果 封堵术后1个月和3个月RVEDV、RVESV、RAEDV、RAESV、RVEF和TAD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1个月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封堵器直径与RVEDV,RVESV,RAEDV和RAESV变化率均呈正相关(r=0.98、0.89、0.87、0.87,P<0.05),心内膜垫残端与三尖瓣环位移无明显相关性(r=0.18,P>0.05)。结论 ASD患者封堵术治疗后右心室容量及三尖瓣环位移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可通过TR-3DE进行有效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不同手术方式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术前、术后3~5d、术后8~10d,检测28例肺叶切除、12例一侧肺全切除、10例肺楔形切除患者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血管阻力(PVR)及右室每搏输出量(RVSV)。结果肺叶及一侧肺全切除组在术后3~5d右心后负荷(PAMP、PVR)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右室泵功能(RVSV)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全肺叶切除组较肺叶切除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肺楔形切除组右心后负荷及右室泵功能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8~10d,肺叶切除组右心后负荷与右室泵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一侧肺全切除组组右心后负荷与右室泵功能仍然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不同方式肺叶切除术后右心功能状况,对于肺切除术后控制肺动脉压力,维护右心室功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4D RV-Function(4D-RVF)分析法评价正常人及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①对10只离体新鲜猪心行实时三维容积成像(RT-3DE),分别用4D-RVF和心尖长轴8平面法(AL 8-plane)分析软件测量其右心室容积,将所测值再分别与实测值比较.②对93例正常人(NOR)和15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行实时三维全容积成像,应用4D RV-Function分析软件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每搏输出量(RVSV)及射血分数(RVEF).结果 ①离体猪心4D-RVF法所测值较心尖长轴8平面法所测值与实测值更接近.相关性更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3,r2=0.82.② 4D-RVF法测量正常组(NOR)的右心室参数各指标:RVEDV为(90.57±28.27)m1,RVESV为(38.32±14.18)ml,RVSV为(52.25±16.86)ml,RVEF 为(57.96±6.85)%.③AS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4D-RVF)分析法可准确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9.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犬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量犬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的可靠性.方法 使用RT3DE采集6只健康杂种犬基础状态、不同程度心功能减退状态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和收缩末期容积(RVESV),并计算右心室每搏量(RVSV)和射血分数(RVEF);同时测量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的收缩期位移(S)、肺动脉内径、肺动脉血流频谱及其速度-时间积分(VTI).根据公式[Q=(π/4)×D2×VTI]得出肺动脉血流量(Q),比较三维容积法测定的收缩功能与S及Q的相关性.结果 RT-3DE测量的RVSV、RVEF均与S呈正相关(r=0.89;r=0.94);RVSV与Q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7).结论 RT-3DE为定量分析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提供了无创和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肺叶切除围手术期右心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右心室及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对 2 8例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 ,于术前、术后 2~ 4d及术后 8~ 14d ,分别测定反映右心室及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多项指标 ,术前、术后自身对照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测得右心室及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 2~ 4d ,心率增快 ,右心室每搏输出量及右心室排血量降低 ,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和肺动脉平均压均升高 ,肺血管阻力增加 ,与术前测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术后 8~ 14d ,各指标测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结论 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右心室及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有一过性改变。术后 2~ 4d右心室泵功能降低 ,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升高 ,而术后 8~ 14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