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小肠腺癌(S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29例SIA(男17例,女12例)、21例小肠淋巴瘤(SIL;男15例,女6例)及10例小肠结核(SIT;男4例,女6例)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方法(SUVmax)分析3种疾病PET/CT显像特点.计量资料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行x2检验.结果 (1) PET/CT图像上SIA多表现为小肠局部团块状、结节状高代谢灶,典型的SIL为小肠局部环形异常放射性浓聚灶,SIT多呈结节状、条状高代谢灶、病灶呈“跳跃性”分布;SIA的SUVmax为8.44±3.82,低于SIL(11.54±4.02; F=86.96,t=2.77,均P<0.01),与SIT的8.61±2.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2)SIA、SIL和SIT的灶周淋巴结肿大检出率分别为72.41% (21/29)、85.71%(18/21)和70.00% (7/10) (x2=1.50,P>0.05);SIA的灶周肿大淋巴结SUVmax为5.59±2.86,明显低于SIL的11.10±5.72(F=56.56,t=3.85,均P<0.01),与SIT的5.63±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05).PET/CT显像对SIA的灶周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明显高于CT(41.38%,12/29;x2=5.69,P<0.05).(3)55.17%(16/29)的SIA有小肠外转移灶;66.67%(14/21)的SIL有小肠外病灶,以全身多发淋巴结浸润多见;80.00%(8/10)的SIT有腹腔外结核灶;三者小肠外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3,P>0.05).(4)29例SIA中15例(51.72%)累及回肠,8例(27.59%)累及空肠,4例(13.79%)空肠回肠同时受累,2例(6.90%)空肠十二指肠同时受累,病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6,P<0.01).(5)29例SIA中单原发癌8例(27.59%),转移性癌14例(48.28%),7例(24.14%)考虑为双原发癌.(6)以病理、诊断性治疗和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18F-FDG PET/CT显像诊断SIA的灵敏度为93.10%(27/29),特异性为80.00%(8/10).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可用于SIA的鉴别诊断,可为单原发、多原发及转移性SIA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和MRI特点。方法收集我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转移性GIST的CT和MRI图像共17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病灶多发的6例,单发的11例,单发病灶的平均直径约4.65cm。15例病灶发生坏死,8例病灶出现出血,1例病灶内钙化。增强扫描13例病灶周边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4例静脉期强化为主。10例可见肿瘤边缘粗大血管供血。结论肝脏转移性GIST单发相对比较多见,病灶容易发生坏死出血,病灶实性部分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动脉期明显强化,密度或信号高于肝实质,延迟期强化减退,密度或信号低于肝实质。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MRI和DSA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9例GIS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行CT检查(1例同时行MRI,另1例合并肝转移瘤者同时行DSA),2例行DSA检查。结果:19例中肿瘤发生于胃6例,小肠10例,直肠2例,小肠系膜1例;恶性17例,潜在恶性2例;最大径小于5 cm者 4例。CT表现(17例):肿瘤向腔外生长12例,呈分叶状14例,肿瘤内有多发低密度区12例,肿瘤呈中度或明显强化16 例。MRI表现(1例):肿瘤于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显著。DSA表现(3例):肿瘤血管丰富,供血动脉增粗,引流静脉提前显影。结论:CT、MRI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肿瘤有分叶或多灶性坏死征象可提示恶性或潜在恶性诊断,对于小于5 cm GIST的良恶性判断,该征象可能有更大价值。DSA对GIST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MSCT双期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涛  潘爱珍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36-103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双期MSCT征象。结果: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结肠6例。良性9例(胃7例、小肠2例),潜在恶性6例(胃1例、小肠4例,结肠1例),恶性10例(胃4例、小肠1例、结肠5例)。大部分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或内见小片状低密度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无减退,大部分良性病灶强化均匀,恶性病灶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本组患者CT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8%(22/25)。结论:MSCT双期扫描能够反映肿瘤强化特点,可准确显示GIST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CT增强扫描的特征,并分析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IAF和GIST分别16例。16例IAF中13例行三期增强扫描(包括2例复发病例),3例仅行双期增强扫描,16例GIST均行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有平扫CT图像,分别测量病灶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或延迟期的密度,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方式,并分别获得两组病例的强化曲线。结果 16例IAF中14例单发,2例多发,1例两次复发;位于肠系膜2例,腹腔6例,腹膜后2例,盆腔5例,肾上腺区1例;IAF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较低的强化程度,以及延迟强化的特征,GIST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两者的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方式鉴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AF的强化曲线呈上升型,GIST呈抛物线型。结论增强CT能显示IAF的特征。IAF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较低的强化程度、延迟强化的特征和强化曲线的类型对鉴别GIST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与其他消化器官神经内分泌肿瘤(NEN) CT特点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6年12月之间经病理证实的消化系统NEN患者56例(胰腺26例,其他30例)共57个病灶,其中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54. 7岁。对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表现包括:病灶的发生部位、最大径、形态、平扫密度、边缘情况、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强化曲线类型,同时记录临近结构及血管有无受累、有无腹水、以及腹膜、淋巴结及其他脏器的转移等。分析胰腺与其他消化器官NEN之间上述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差异。结果在胰腺和其他器官NEN之间,患者年龄、病理G分级、平均最大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在各CT表现中,动脉及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及延迟期强化均匀度、肿瘤边界、形态、腹膜转移等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但肿瘤钙化、平扫密度、动脉期强化均匀度、延迟期强化程度、强化曲线类型、临近结构的浸润、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腹水等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胰腺和其他消化器官的NEN的生物学行为和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动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及延迟期强化均匀度等一些指标对于两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直径≤10 cm的胃神经鞘瘤(GS)和胃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GS病人(男10例,女21例,中位年龄58岁)和126例GIST病人(男70例,女56例,中位年龄61岁)的CT表现,测量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计算肿瘤各期强化幅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种肿瘤大小,平扫、增强各期CT值和各期强化幅度以及病人年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种肿瘤的其他CT特征和病人性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2种肿瘤的预测因素。结果2组病人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囊变坏死、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人年龄、肿瘤大小、强化程度、溃疡、钙化以及平扫、增强各期的CT值和各期强化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发生部位和周围淋巴结是鉴别2种肿瘤的预测因素。结论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于≤10 cm的GS和GIST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GIST的平扫及双期增强多层螺旋CT征象.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11例,小肠5例,发生于结直肠5例,肠系膜内1例,CT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6%(19/22).良性4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4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黏膜下型4例,浆膜下型5例,肌壁间型12例,胃肠道外型1例.黏膜下富血供肿瘤,倾向腔外生长,大多数密度不均匀,内部可发生囊变或坏死,少部分见出血、钙化及气体影.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 GIST双期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对肿瘤诊断及良恶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及病理资料.结果:38例GIST发生在胃18例,小肠14例,食管和直肠各1例;良性12例(9例发生在胃),潜在恶性6例(胃4例,小肠2例),恶性20例(胃9例,小肠11例);良性者知径1~5cm,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10/12),恶性肿块直径6~19cm,内可见变性坏死、囊变形成灶性低密度区,并呈不均匀强化(20/24).本组对GIST的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2.1%(35/38)和89.4%(34/38).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者32例,6例CD117或者CD34阳性.结论:MSCT检查在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以及初步鉴别肿瘤良恶性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及与胶囊内镜(CE)联合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小肠肿瘤患者的MSCTE及CE资料,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及联合应用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结果 41例小肠肿瘤中:间质瘤(GIST)25例,脂肪瘤3例,腺癌9例,淋巴瘤4例;MSCTE与CE联合应用诊断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95.12%,明显高于单一检查方法(P0.05)。结论 MSCTE联合CE可提高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且对小肠肿瘤的临床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与其生物学危险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DCT表现(包括CIST的大小、坏死与否、牛长方式、形态及强化程度),并与其生物学危险性分级进行对照.结果:本组43病例中,病理证实胃GIST21例,小肠GIST11例,肠系膜GIST6例,十二指肠GIST2例,网膜GIST1例.结肠GIST2例.高度危险性17例,中度危险性10例,低度危险件11例,极低危险性5例.CT发现43例,40个定位正确,分别是胃21例、小肠10例、肠系膜5例、十二指肠2例、结肠2例,3例定位错误,分别为1例肠系膜误判为来源十小肠、1例网膜误判为米源于肠系膜、1例小肠误判为来源丁肠系膜.CT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GIST的大小、坏死与否、生长方式及形态与GIST的生物学危险性具有统计学意义,GIST的强化程度与GIST的生物学危险性小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评估GIST的生物学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多层螺旋CT ( MSCT)特征与其恶性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9例GIST的MSCT资料,并与其恶性危险度分级进行对照.采用单变量及有序多分类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例中,肿瘤发生于食管1例,胃部35例,小肠20例,结肠4例,胃肠外19例,12例见远处转移.高危险度44例,中危险度15例,低危险度16例,极低危险度4例.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情况、生长方式、液化坏死、强化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恶性危险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GIST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肿瘤大小可用于预测肿瘤危险程度,对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4.
夏建峰  黄泽和  陈松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59-1264
【摘要】目的:探索利用双肾增强CT评估肾积水患者肾脏功能受损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双肾增强CT检查数据,其中肾积水组(双肾积水患者)38例,无肾积水组(双肾无积水者)3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各项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然后应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分析肾积水组患者增强CT各项参数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结果:肾积水组的eGFR、皮质期双肾皮质强化均值、髓质期双肾皮质强化均值、髓质期双肾髓质CT升高均值、髓质期双肾髓质强化均值、皮质期双肾皮质强化率、髓质期双肾皮质强化率、髓质期双肾髓质强化率、双肾皮质厚度均值及双肾实质厚度均值都低于无肾积水组,而髓质期双肾皮质CT升高均值高于无积水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积水组eGFR与皮质期双肾皮质强化均值(r=0.663,P<0.001)、皮质期双肾髓质强化均值(r=0.344,P<0.05)、髓质期双肾皮质强化均值(r=0.562,P<0.001)、髓质期双肾髓质CT升高均值(r=0.489,P<0.01)、髓质期双肾髓质强化均值(r=0.601,P<0.001)、皮质期双肾皮质强化率(r=0.720,P<0.001)、髓质期双肾皮质强化率(r=0.725,P<0.001)、髓质期双肾髓质强化率(r=0.607,P<0.001)均具有相关性,其中以髓质期双肾皮质强化率(r=0.725,P<0.001)为最。结论:双肾增强CT能够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受损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的多层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CT(MSCT)在胃肠问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GIST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结果:病灶准确定位于胃28例、小肠6例、结肠8例和肠系膜6例,其余8例未能准确定位,定位准确率为85.7%(48/56).肿瘤最大径2.0~21.0cm,平均(7.3±4.6)cm.肿瘤呈球形32例、分叶状22例及小结节形2例.边界清晰40例,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16例.49例外生性生长,7例腔内生长.3例肿瘤内部坏死,并与肠管沟通.肝脏转移8例,淋巴结转移7例,肠系膜转移3例.5例发现肠梗阻征象.43例(直径>5cm)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3例(直径≤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高度恶性定性准确率91.1%(41/45).结论:GIST具有典型的MSCT表现.MSCT定位准确率高,高度恶性定性准确,可为临床诊治GIST提供详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HP)与直径<3 cm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多排螺旋CT(MDCT)影像特征。方法 收集大坪医院2012年5月-2021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胃十二指肠HP 28例和直径<3 cm GIST 3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临床与MDCT特征,包括病变位置、生长方式、形态、轮廓、大小及MDCT多期增强表现等;寻找两者间差异显著的特征作为鉴别诊断的指标,采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胃十二指肠HP与GIST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BMI)、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变MDCT形态学特征(位置、生长方式、分叶征)及CT值(平扫CT值、门静脉期CT值及强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年龄、位置、门静脉期CT值鉴别效能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当3个MDCT形态学特征(位置、生长方式、分叶征)联合使用时,AUC可提高至0.954(95%CI 0.867~0.991)。平扫CT值、门静脉期CT值及强化值均可用于鉴别HP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7—2014年收治的8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与诊治方法。结果 8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以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肠梗阻、腹部包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恶性肿瘤30例,病理类型以腺癌、恶性间质瘤、淋巴瘤、印戒细胞癌为主;良性肿瘤50例,病理类型依次为良性间质瘤、错构瘤、腺瘤、血管瘤、脂肪瘤。原发性小肠肿瘤多发生于空肠,其次为十二指肠、回肠、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气囊辅助内镜对小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胶囊内镜、腹部CT和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分别为97.5%、88.2%、68.8%、66.7%,P<0.01)。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气囊辅助内镜在小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应用气囊辅助内镜、胶囊内镜、腹部CT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明显提高小肠肿瘤确诊率。  相似文献   

18.
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6例小肠GIST的MSCT表现及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结果:本组26例中,发生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9例,回肠7例,肠系膜5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10例,恶性16例。肿瘤强化密度均匀4例,均为良性及低度恶性,强化后密度不均匀22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6例,恶性16例。肿瘤≤5cm者7例,6例为良性及低度恶性,1例为恶性。肿瘤5cm者19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4例,恶性15例。其中恶性GIST出现坏死内气体2例,溃疡2例,肠系膜脂肪间隙密度增高3例,出血1例,腹腔及肝脏转移5例。结论:MSCT对于判断小肠GIST的良恶性无明显优势,但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形态评估、血供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肿瘤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肿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双期的绝对强化程度、肿瘤的相对强化程度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理级别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6例肿瘤位于胰头部,8例位于体尾部;6例为实性,8例为囊实性,6例见少许钙化灶;瘤体最大直径0.9~12.2cm(平均4.6±3.5cm); 12例边界清楚,l例侵犯脾脏,l例侵犯邻近血管;1例椎体转移;肿瘤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11例,囊性部分无强化.功能性胰腺NEN6例均为病理级别1级的实性肿瘤,其体积小,动脉期强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非功能性胰腺NEN8例,其病理级别1~3级均涵盖,均为囊实性肿瘤,体积通常较大,多伴有钙化灶,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表现出随病理级别增高而下降的趋势.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理级别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表现有所不同,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特点,可提高内分泌肿瘤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