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肿瘤杂志》2022,(4):297-306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率为3%~7%。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 ALK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更易获得长期生存, 因此, ALK突变被称为钻石突变。目前, 在全球范围内, 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已经有三代药物。中国已获批的ALK-TKI第一代药物为克唑替尼, 第二代药物为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和恩沙替尼。恩沙替尼为中国自主原研的ALK-TKI, 其疗效与阿来替尼相似, 耐受性表现为一过性皮疹, 从患者长期生存的角度而言, 顺应性更好。恩沙替尼引起的皮疹表现与其他ALK-TKI药物不同,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和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 专家收集汇总了恩沙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 并结合临床实践制定了明确的不良分级及具体处理方案, 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N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21年收治的1例原发CNS ALK阳性ALCL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24岁女性, 因头痛、恶心伴低热入院。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 行开颅手术切除, 病理检测结果提示ALK阳性ALCL。术后行大剂量甲氨蝶呤+替莫唑胺化疗2个周期, 头痛加重, 颅脑MRI提示疾病进展, 应用克唑替尼、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地塞米松、塞替派等药物化疗, 效果不佳, 最终死亡。结论原发CNS ALK阳性ALCL少见, 具有进展迅速、侵袭性强等特点,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5.
目的探讨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CH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泼尼松)方案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21年6月收治的1例ALK阳性PC-ALCL患者的诊疗过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接受CHOP方案治疗1个疗程, BV联合CHP方案化疗5个疗程, 疗效良好, 创面愈合, 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成年ALK阳性PC-ALCL患者表现出很高的侵袭性, 可考虑早期积极干预。BV联合CHP方案治疗ALK阳性PC-ALCL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左右,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突变的患者约占5%.ALK抑制剂阿来替尼的疗效优异,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能极大地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现报道包头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收治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恩沙替尼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真实世界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12月16日至2021年12月16日接受恩沙替尼治疗(225 mg/次, 1次/d)的2 221例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老年患者(年龄≥65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 221例患者中511例(23.01%)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8例(0.36%)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7例(3.02%)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剂量调整, 18例(0.81%)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停药。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407/2 221, 18.33%)、瘙痒(41/2 221, 1.85%)、便秘(41/2 221, 1.85%)和面部水肿(31/2 221, 1.40%)。36例(1.62%)患者发生≥3级不良反应。511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后, 50例(9.78%)痊愈, 271例(53.03%)好转, 120例(23.48%)持续原状, 70例(13.71%)由于失访或其他原因转归情况不祥。43例(1.94%)患者报告了57例次...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淋巴瘤》2022,(2)
目的探讨以淋巴结、皮肤及骨骼受侵为首发表现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9月收治的1例以淋巴结、皮肤及骨骼受侵为首发表现的ALK+ 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淋巴结、皮肤及骨骼均受侵犯为首发发现, 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原发系统性ALK+ ALCL。先后给予CHOP及Course AV1方案各1个疗程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2021年2月出院, 随访无复发。结论 ALK+ ALCL首发症状多样,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K/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复星禅诚医院2021年10月收治的1例NK/T细胞淋巴瘤合并HPS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1岁女性, 因高热入院, 合并重度三系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铁蛋白升高, 确诊HPS。骨髓活组织检查发现NK/T细胞淋巴瘤骨髓浸润, 发现隐匿的淋巴瘤。治疗过程中出现多重感染等并发症。使用芦可替尼后高热迅速改善, 但凝血功能障碍和血细胞三系减少无改善;采用依托泊苷化疗后血象、凝血功能恢复。结论 HPS可能合并隐匿的淋巴瘤。芦可替尼可以缓解HPS的相关症状, 但不能逆转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克唑替尼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1例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6),观察组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化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克唑替尼治疗后影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86%,高于对照组的3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5.71%和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40岁是影响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14,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为74.29%,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年龄≥40岁是影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在中国晚期NSCLC患者中ALK融合基因的阳性率为9.06%。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已经成为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7种ALK-TKIs上市, 分别是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恩沙替尼、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和伊鲁阿克。伊鲁阿克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ALK-TKI, 2023年6月27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伊鲁阿克上市, 用于既往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治疗, 2024年1月16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伊鲁阿克用于ALK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为了帮助广大医师更好地了解伊鲁阿克的疗效和安全性, 使伊鲁阿克得到更合理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伊鲁阿克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克唑替尼联合化疗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0例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化疗,观察组予以化疗联合克唑替尼靶向治疗,两组患者均定期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82.22%,高于对照组的5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2.22%(19/45),与对照组患者的48.89%(22/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克唑替尼联合化疗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14.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近些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让我们对NSCLC的认识从组织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是NSCLC患者最为重要的两个肿瘤驱动基因。针对它们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显著改善了带有这类分子特征的NSCLC患者的生存。不幸的是,目前几乎所有针对这两种突变的初始靶向治疗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问题。有关EGFR-TKIs的耐药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阐述,而对于ALK TKIs治疗后出现耐药问题的机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还未曾有过详细的综述。因此,本文针对一代ALK TKI(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ALK+NSCLC)后引起耐药问题的机制和有关后续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放疗三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疗效并评价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三线治疗且转移器官≤3个的ES-SCLC患者, 全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在口服安罗替尼胶囊的基础上针对部分病灶行放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根据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研究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1日, 随访时间为4.8~31.0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全组27例患者中, 部分缓解4例, 疾病稳定17例, 疾病进展6例, 客观有效率为14.8%, 疾病控制率为77.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和11个月。全组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乏力(33.3%, 9/27)、食欲减退(14.8%, 4/27)、出血(14.8%, 4/27)、手足综合征(11.1%, 3/27)。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 ≥3级不良反应3例, 未发生5级不良反应。放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后, 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等方面均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乳腺受累Richter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1例乳腺受累Richt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 女性, 76岁, 因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 检查发现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数、淋巴细胞异常升高, 经血液学、骨髓形态学及活组织检查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乳腺穿刺病理检查为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确诊为乳腺受累的Richter综合征。采用伊布替尼一线治疗效果差, 二线采用泽布替尼联合RCHOP方案治疗后, 乳腺肿块及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 达到部分缓解。结论乳腺受累Richter综合征临床罕见, 极易漏诊, 结外病变病理活组织检查尤为重要,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联合化疗可能为患者带来良好的生存获益, 后续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18.
《白血病.淋巴瘤》2022,(5)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初治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男性19例, 女性12例, 中位年龄47岁(16~74岁)。有B症状18例(58.1%), 血小板计数升高16例(51.6%), Ann Arbor分期Ⅲ~Ⅳ期22例(71.0%)。随访结束时, 31例患者中生存22例, 死亡9例。5年OS率70.9%, 中位OS时间未达到。采用CHOPE方案化疗患者5年OS率高于CHOP和其他方案化疗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不同血小板计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化疗方案和有无B症状患者5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2.194, 95%CI 1.078-4.465, P=0.030)。结论原发系统型ALCL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希替尼与埃克替尼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真实世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2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51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晚期NSCLC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奥希替尼组(53例)和埃克替尼组(98例)。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按照转移部位及EGFR突变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奥希替尼组和埃克替尼组患者的ORR分别为56.6%(30/53)、59.2%(58/9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 P=0.759);两组患者的DCR分别为83.0%(44/53)、91.8%(90/9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 P=0.102)。奥希替尼组和埃克替尼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1.7、11.8个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 P=0.802);两组患者的中位OS均为未达到,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 P=0.96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上腺转移(HR=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例初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原发受累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骨折及临床转归等,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患儿均为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 中位发病年龄8.6岁(2.7~12.3岁), 其中男性7例, 女性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7例,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L)3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首发症状为骨痛8例, 局部肿胀1例, 跛行1例, 发热1例;临床分期Ⅰ期1例, Ⅱ期7例, Ⅳ期3例;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股骨、胫骨。所有患儿均依据不同病理类型接受化疗, 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7~80个月)。10例完全缓解, 1例BLL患儿化疗缓解后因骨髓复发死亡。结论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以DLBCL多见, 接受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