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57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甲状腺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特征,分析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70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82例,占49.5%;其中男性(OR=1.787, 95% CI:1.066-2.997, P=0.028)、年龄小于45岁(OR=2.063, 95% CI:1.366-3.115, P=0.001)、多发病灶(OR=1.764, 95% CI:1.134-2.743, P=0.012)、肿瘤直径>1 cm(OR=1.844, 95% CI:1.201-2.831, P=0.005)、伴有微钙化(OR=1.965, 95% CI:1.296-2.979, P=0.001)且有被膜侵犯(OR=2.868, 95% CI:1.880-4.377, P=0.000)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男性、年龄小于45岁、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 cm、伴有微钙化且有被膜侵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应根据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考虑采取积极的手术方式或更加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223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LN+组,n=99)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LN-组,n=124)。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否合并桥本氏病、术后病理诊断资料,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是否合并桥本氏病、病灶大小及典型PTC的超声征象具有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价值(P<0.05)。结论当患者为男性、不伴有桥本氏病,且病灶较大并具有典型PTC超声特征时,外科医师应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PTC肿瘤位置影响淋巴结的转移区域。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升高,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为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PTC具有进展慢、预后好的特点,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对预后有较大影响,术前诊断转移淋巴结对于PTC的临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超声是诊断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然而其准确度仍有待提升。本文就超声诊断PTC颈部淋巴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癌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多个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影像学资料,按照手术病理诊断分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3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甲状腺癌结节位置、大小、数目、回声、形态、钙化灶类型、有无囊性变、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内部血流等癌结节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癌结节分布位置方面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最大径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微钙化及粗大钙化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血流达3级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侵犯甲状腺被膜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这些征象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数量及内部囊性变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的多个超声特征,一定程度上或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上制定首次治疗策略、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提供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超声特征术前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甲状腺全切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83例,分析PTC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18例,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相匹配,无显著差异;在结节的位置、边界、形态、纵横比、微钙化、被膜侵犯等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相比,年龄≤45岁、病灶多发、原发病灶直径较大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征象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风险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特征联合增强CT检查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0例,常规超声特征联合增强CT检查作为观察组,单纯CT检查作为CT对照组,单纯超声检查作为对照组,每组的患者均为20例,分析三种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观察组、CT对照组、对照组的Ⅰ区转移颈部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分别是83.76%、72.07%、72.87%。观察组的Ⅰ区转移颈部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均高于CT对照组和对照组。观察组、CT对照组、对照组的Ⅱ、Ⅲ、Ⅳ区转移颈部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分别是87.50%、70.55%、82.69%。观察组的Ⅱ、Ⅲ、Ⅳ区转移颈部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均高于CT对照组和对照组。观察组、CT对照组、对照组的Ⅴ、Ⅵ区转移颈部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分别是92.31%、72.00%、76.79%。观察组的Ⅴ、Ⅵ区转移颈部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均高于CT对照组和对照组。结论 常规超声特征联合增强CT可显著提高单项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甲状腺结节接受手术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的47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2407)与无转移组(n=2335)。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肿瘤直径、被膜侵犯和腺叶累及范围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按照肿瘤直径分为微小癌与非微小癌亚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742例PTC患者中2407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增大、甲状腺外浸润(ETE)、肿瘤多灶为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而BMI(P=0.369)、TSH水平(P=0.246)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不是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非微小癌中单侧多灶为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7,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原发肿瘤的多参数磁共振图像所构建的组学模型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磁共振资料。从T2WI、DWI、多期T1WI增强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照7:3比例随机将129例患者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在训练集中采用最小冗余最大关联度(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组学特征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多参数磁共振组学模型术前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并在验证集中验证。结果:分别从T2WI、DWI、多期T1WI增强提取39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预处理及筛选最终获得18个最佳组学特征,根据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应权重系数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评分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训练组的AUC值为0.92,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8.9%,验证组的AUC值为0.80,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77.8%。结论:基于多参数磁共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与术式选择的关系。方法:将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N0、N1患者334例,分为:(1)N1组148例,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2)N0高危组42例,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3)N0低危组144例,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96例,不进行颈淋巴结清扫48例。结果:(1)术前B超、CT检查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82.2%;(2)N1组术后随访5年,复发23例;(3)N0高危组术后随访5年,生存率与复发率差异不显著(P〉0.05);(4)N0低危组术后随访5年,生存率与复发率差异不显著(P〉0.05);(5)N0高危组与低危组生存率、复发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N1组应进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N0高危组应进行选择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N0低危组可考虑暂不进行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磁共振ZOOMit-IVIM-DWI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腺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在本院经手术确诊的10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行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MRI检查(包括T1WI、T2WI和ZOOMit-IVIM-DWI序列),超声检查评估和测量的指标包括最大径、纵横比、钙化、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成分(囊实性、实性)、边缘(规则、不规则)、是否伴有弥漫性病变及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ZOO-Mit-IVIM-DWI序列测量的参数包括D、D*和f值。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然后,根据病理结果,又分别按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腺外侵犯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在训练集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对两组间的各项影像特征和参数进行比较并筛选有鉴别意义的变量,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并在验证集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的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PTMC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114例,年龄22~69(47.8±13.9)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LNM组和无CLNM组。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征象评价,包括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微钙化、甲状腺边缘接触、增强扫描后边界模糊。测量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动、静脉期PTMC病灶的碘浓度(IC)及CT值,计算动、静脉期病灶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标准化CT值(N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动、静脉期病灶的IC、NIC以及CT值、NCT值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病灶的形态学征象。绘制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形态学征象及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得到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与形态学征象的联合预测系数。 结果 形态学征象方面,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甲状腺边缘接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8~12.422,均P<0.01),且甲状腺边缘接触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695)。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方面,CLNM组患者原发灶动、静脉期的NIC和NCT值均高于无CLNM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6±0.02对0.32±0.03、0.70±0.11对0.59±0.10、0.43±0.06对0.37±0.07、0.81±0.08对0.75±0.12,t=4.248~8.301,均P<0.01)。且动脉期NIC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822),最佳临界值为0.36。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908,灵敏度为86.70%、特异度为75.10%。甲状腺边缘接触是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对术前预测PTMC颈部CLNM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联合平扫、增强CT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建立的诺模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经病理诊断为PTC的130例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图像。按7∶3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91)和测试集(n=39),从每例患者的CT轴位平扫期和增强扫描静脉期的图像中各提取影像组学特征851个;使用递归消除支持向量机(SVM-RFE)最终从CT平扫图像筛选出6个、增强扫描图像筛选出3个与PTC CLNM高度关联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模型的诊断效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进行评估,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CA)进行评估,在测试集中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组学特征,证实原发病灶最大径(≥10 mm)、病灶侵犯甲状腺包膜以及平扫、增强扫描影像组学评分均与PTC发生CLNM具有相关性(P<0.05)。联合CT影像组学评分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诺模图,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和区分能力,在训练集中的...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征。材料和方法 :对 2 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用高频超声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术后与病理对照。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征为实质不均质低回声为主伴有散在砂粒状强回声微钙化点。结节较小 ,约 0 .5~ 3 .0cm ,大多数无明显包膜但分界清楚 ,边缘毛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肿瘤结节 10 0 %都能测到血流信号 ,结节较大者多血供 ,微小隐匿癌常为少血供。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征分析有助于本病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于术前预测单发临床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存在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方法:选择297例单发cN0 P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训练队列205例,验证队列92例,训练队列患者根据术后对侧中央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分组。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剪切波弹性(SWE)结果与对侧CLNM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对侧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各个独立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以预测对侧CLNM的风险,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价列线图的应用价值。结果:训练队列中,年龄、肿瘤大小、与包膜的距离、存在钙化、杨氏模量(YM)值是单发cN0 PTC患者对侧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内部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0.934]及校准度(χ2=5.263,P=0.729),其在基于验证队列的外部验证中亦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AUC=0.824)及校准度(χ2=7.252,P=0.384)。结论:基于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血管成像(microvascular imaging,Micro V)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60例,共79个病灶,这些病灶均应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及Micro V技术观察病灶的血流分布情况,比较两种技术在病灶血管分型及探测病灶内穿支血管的差异,并分析Micro V技术在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价值。结果在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内血流分型方面,Micro V成像与CDFI技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00,P<0.05),Micro V成像技术对Ⅲ型血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CDFI技术,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8,P<0.05),Micro V成像检测出穿支血管的数量明显高于CDFI技术,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8,P<0.05)。结论Micro V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血流显示方面优于CDFI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血流阻力指数(R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甲状腺良、恶性结节7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RI,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计算MVD,验证RI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血流指数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5,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甲状腺恶性结节RI表现为高阻力,MVD亦呈高表达,与良性甲状腺结节差异显著(P<0.01);恶性结节中MVD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RI及MVD联合检测对于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及其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临床军医杂志》2018,(1)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US)联合超声造影(CEUS)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解放军202医院收治的37例PTMC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41枚结节,最大径均≤1 cm。术前均行US及CEUS检查,分别记录良、恶性结节的US及CEUS表现特征,计算US、CEUS及US联合CEUS的诊断效能。结果 US检查中,恶性结节表现为微钙化、纵横比>1、边界不完整、低回声;良性结节表现为边界完整、钙化灶粗大、纵横比<1、低回声。CEUS检查中,良性结节多表现为不均匀低增强,造影增强后边界清晰,增强后面积不变;恶性结节多表现为不均匀低增强、增强后边界不清,增强后面积减小。US检查的符合率为80.4%(33/41),CEUS检查的符合率为90.2%(37/41),US联合CEUS检查的符合率为92.6%(38/41),高于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检查是发现甲状腺微小结节的基础,通过实时CEUS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标准偏差弹性指数在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甲状腺结节超声引导下无负压细针穿刺活检术的150例甲状腺微小结节(直径≤10 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对其结节性质进行检测分析,对良性结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