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CT显示眼球内软组织肿块21例,其中眼球内单发肿块14例,多发肿块7例;肿块突破眼环进入球外5例,视神经增粗2例;颅内侵犯1例;视网膜脱离1例;伴钙化24例.MRI显示眼球内肿块5例;眼球内外肿块3例,视神经增粗3例;沿视神经侵犯颅内1例;伴视网膜脱离2例;钙化灶4例.结论: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分期及显示视网膜脱离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MRI技术在周围性面瘫的定位及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CT、MRI资料,分析总结影像学在周围性面瘫的定位、定性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本组68例周围性面瘫中影像学能明确定位45例(66.2%).病因分别是耳部先天畸形时伴面神经管异常2例,外伤性面瘫25例,慢性中耳乳突炎合并胆脂瘤10例,肿瘤11例及Bell's面瘫20例.除Bell's面瘫影像学无异常发现外,其他均准确发现病变并提示诊断.结论 合理运用CT、MRI技术,对耳部先天性发育畸形、脑外伤、慢性中耳乳突炎及肿瘤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MRI在评价腮腺肿瘤的定位、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原发性肿瘤的CT、MRI表现,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4例。结果:10例均表现为腮腺内或腮腺区肿块,良性肿瘤形惠规则,密度(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信号)欠均匀,边界模糊不清:结论:CT、MRI扫描对腮腺肿瘤定位敏感,对其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表现。方法43例中28例行CT扫描,10例行MR扫描,4例同时行CT及MR扫描。结果炎症或脓肿形成9例,具有侵犯范围广及向周围扩散的典型特点;嚼肌间隙原发肿瘤包括横纹肌肉瘤6例,血管瘤5例,成骨肉瘤4例,均有各自较典型的CT或MRI表现;转移瘤19例,均为周围肿瘤直接侵犯嚼肌或下颌支,原发肿瘤以头颈部鳞癌为主。结论嚼肌间隙感染及大部分原发肿瘤均有CT和(或)MRI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MRI与CT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生在颅底部脊索瘤的MRI和CT表现,以探讨MRI和CT在颅底部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2例证实的病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3岁,平均年龄42岁。2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7例进行了GT检查。结果:肿瘤发病部位主要位于斜坡及其周围区域,其中斜坡15例、鞍内2例、鞍旁1例、颈静脉孔区2例、蝶窦1例、鼻咽部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最多16例,圆形4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15例,边缘模糊7例。MRI表现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其中18例呈混杂信号,4例表现为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由于有多轴面成像的优势,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环、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MRI和CT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和MRI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3例眼眶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及形态学表现分为:①隔前型2例,表现为眼睑肿胀;②巩膜周围炎型1例,表现为眼球壁增厚;③视神经束膜炎型3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④弥漫型10例,病变可同时累及眶隔前组织、眼肌、视神经、眼环、泪腺、眶内脂肪或眶周组织;⑤肿块型12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⑥泪腺炎型9例,表现为泪腺肿大;⑦肌炎型26例,表现为1条或数条眼外肌增粗、肥大。结论:CT和MRI能对眼眶炎性假瘤确切定位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二者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眼眶炎性假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布-加氏综合征的MR、ICT的表现,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对经血管造影证实的15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MRI和CT诊断均正确,2例伴多发再生结节定性诊断正确。Budd-Chiari综合征MR、CT有下列征象:(1)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或闭塞(15例);(2)肝实质淤血肿胀伴异常密度或信号灶(12例),延迟扫描无明显强化(7例),部分可见肝实质强化逐渐均匀(5例);(3)迂曲增粗及逗点状侧枝循环(10例);(4)无肝炎背景的肝硬化、腹水,伴或不伴脾轻度肿大(4例),伴侧枝循环形成(15例);(5)多发再生结节(2例)。结论MRI、CT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桥小脑角肿瘤CT与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肿瘤的CT与删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4例桥小脑角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10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1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各种桥小脑肿瘤均有其CT与MRI的特殊征象。结论:Cr与MRI在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CT与MRI在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MRI和CT检查,进行T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的总准确率为86%(43/50),显著高于CT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的总准确率[72%(36/50)](P<0.05);MRI在诊断淋巴结转移中正确率为71.4%(10/14),显著高于CT在诊断淋巴结转移中的正确率51.4%(16/35)(P<0.05).结论 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方面,MRI的作用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MRI在良、恶性胸膜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胸膜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胸膜肿瘤患者(良性8例,恶性37例)进行了CT和MRI检查。评估分析良、恶性胸膜肿瘤的CT和MRI形态学特点及其分别在T1WI、T2WI和增强T1WI上的信号特点。结果:在CT图像上,共出现弥漫性胸膜增厚30例(恶性29例,良性1例),纵隔胸膜受累28例(恶性27例,良性1例)、环绕或不规则胸膜增厚23例(恶性22例,良性1例),胸壁或膈肌浸润9例(全部为恶性);在MRI上,共出现弥漫性胸膜增厚32例(恶性31例,良性1例),纵隔胸膜受累29例(恶性27例,良性2例)、环绕或不规则胸膜增厚24例(恶性23例,良性1例),胸壁或膈肌浸润1例(全部为恶性)。根据前述形态学特点,CT与MRI对诊断胸膜恶性肿瘤总的敏感性分别为83.8%和86.5%,总特异性均为62.5%。结论形态学及信号特点,MRI对诊断良、恶性肿瘤病变的敏感性为97.3%,特异性为100%。结论:单纯依据其形态学特点,MRI对胸膜肿瘤的发现与诊断价值与CT相仿。但当MR信号与形态学特点结合时,其对良、恶性胸膜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则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底沟通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与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沟通性肿瘤42例,术前行MR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和/或CT扫描。结果 42例中按肿瘤沟通部位分类:颅眶沟通性肿瘤17例,颅鼻沟通性肿瘤18例,颅鼻眶沟通性肿瘤7例;按肿瘤原发部位分类:来源于鼻眶部肿瘤26例,来源于颅内肿瘤9例,来源于颅底的骨性、膜性及神经性结构的肿瘤7例。38例行手术切除,其中34例CT及MRI所见病灶范围与术中所见一致;另4例因肿瘤广泛累及鼻腔鼻窦、眼眶及颅内,只行活检未做手术切除。结论 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沟通路径及病变特征,有助于提高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水平,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爱苓  杨扬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306-1308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意外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8例肾上腺意外瘤的CT资料和其中21例MRI资料,观察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探索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囊肿6例,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密度或信号均匀,无强化,CT、MRI均确诊。髓质脂肪瘤8例,含有脂肪密度或信号为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无功能皮质腺瘤9例,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尚均匀,略强化。嗜铬细胞瘤1例,椭圆形,边界清,信号不均匀。神经纤维瘤1例,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中央大片坏死区,实性部分强化。转移瘤3例,1例瘤体较小者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欠规整,密度或信号均匀;2例瘤体较大,形态不规则,内见坏死,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呈中等边缘强化。结论:CT、MRI对肾上腺意外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利于肿瘤定性和定位。但对于单侧较小的转移瘤和皮质腺瘤较难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肝母细胞瘤(HB)的临床及CT、MRI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证实的54例HB,分析其CT、MRI征象,探讨CT、MRI对HB的诊断价值.结果:39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3例行CT及MRI检查.均表现为肝脏占位性病变,CT平扫时为等低密度,21例伴有钙化,增强后肿瘤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肿瘤在T1WI中为等低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结论:CT、MRI是HB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病灶的定位及定性较为准确,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MS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3天内接受MSCT及MR1检查.以手术结果为准,比较MSCT与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率.比较MSCT及MRI对腰椎间盘突出征象诊断的比较,包括钙化、积气、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及神经根受压等.结果 MSCT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符合率为89.29%,MRI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符合率为91.07%,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SCT对钙化、椎间盘积气的诊断显著优于MRI,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性的诊断显著优于MSCT,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神经根受压情况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各具优势,其中MRI对椎管内结构的显示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DCE-MRI联合多层螺旋CT进行检测,对照组使用多层螺旋CT检测。比较两组平扫CT值、增强峰值、强化增值;比较两组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血容量(BV)、血流量(BF)数值;比较两组血浆空间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对比剂从血浆渗漏至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转运常数(Ktrans)、对比剂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返回至血浆空间速率常数(Kep)。结果 观察组平扫C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增强峰值、强化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TT、PS、BV、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e、Vp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特点。结果 8例均为单发,位于右侧5例,左侧3例,CT平扫多呈低密度,其中合并钙化3例,CT增强多呈轻中度渐进样不均匀强化。MRI平扫多呈不均匀长T2WI信号影,可见‘漩涡征’,T1WI多较均匀,动态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CT及MRI均表现为病变呈钻孔样生长,可见‘伪足征’,相邻血管、器官受压推移而不侵犯。结论肾上腺节神经细胞瘤一般表现为渐进样轻、中度强化,CT可见散在点状钙化,MRI可清晰显示包膜及内部组织成分,二者结合可对大多数病变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底憩室的CT与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胃底憩室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日常CT与MRI检查中发现的6例胃底憩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6例胃底憩室,发生于贲门下方,形态多样,呈不规则含气囊腔4例,软组织肿块2例。结论胃底憩室较少见,憩室的大小、内有无食物、颈的宽窄可有不同表现,易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和胃溃疡穿通,CT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与MRI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螺旋CT与MRI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来我院住院就诊的126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及螺旋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①MRI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正确率为93.33%,螺旋CT的正确率为89.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螺旋CT对于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89.33%,特异度为84.31%,约登指数为0.7364;MRI对于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92.16%,约登指数为0.8549。结论:MRI与螺旋CT对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MRI与CT检查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鼻咽癌2008年分期、1992年福州分期及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系统进行比较.方法 分析76例鼻咽癌初诊患者MRI和CT影像资料,依据2008年分期以MRI为标准,评价MRI与CT对鼻咽癌新分期的差异.并以MRI为标准,比较鼻咽癌不同分期系统间的差异.MRI与CT对肿瘤侵犯范围比较采用McNemar法检验.结果 MRI判断鼻咽癌翼内肌(22例)、翼外肌(15例)、颅底(35例)及颅内(11例)侵犯方面与CT(分别为24、11、32、6例)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判断咽旁间隙侵犯(50例)、咽后组淋巴结转移(48例)、T1期(18例)、T2期(15例)、N0期(18例)、N1期(33例)上,与CT(分别为61、23、11、22、24、27例)不一致者分别为11例、25例、7例、7例、6例及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多显示的11例咽旁间隙侵犯,MRI证实5例为咽旁间隙受压,6例为咽后组淋巴结转移,而MRI较CT共多显示咽后组淋巴结转移25例,以上2点为引起T、N分期差异的主要原因.鼻咽癌2008年分期与1992年分期比较,T分期上升9例,下降1例,N分期上升16例,临床分期上升15例,下降1例;与2002年UICC分期比较,T分期上升7例,N分期上升10例,临床分期上升12例.结论 与鼻咽癌2008分期规定的MR检查比较,CT在显示病变咽旁间隙侵犯及咽后组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1992年分期及2002年UICC分期,鼻咽癌2008分期主要使肿瘤T、N分期上升、临床分期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临床证实脊柱转移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MRI检出55例脊柱转移瘤123个椎体受累,累及附件89个,累及椎管53处,椎旁软组织肿块65处,病理性骨折12处。CT表现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三种骨质改变。MRI表现为多数椎体形态无改变,少数椎体楔形变,双凹变形或伴前后径增大。椎体信号呈三种类型改变:均匀或略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长T1短T2信号;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MRI增强后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CT、MRI诊断脊柱转移瘤各有优势。CT显示脊柱转移瘤的骨质破坏改变优于MRI。MRI在鉴别诊断脊柱转移瘤病理性压缩骨折和诊断早期脊柱转移瘤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