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热是指体温在38.5度以上而言,是一些急性病的症状之一,各种疾病都可伴随有高热的出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薄弱,易虚易实,若高热持续不退,往往危及患儿生命。小儿高热常与肺、胃、大肠的关系比较密切,“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则肺气升降失司,遂致咳嗽气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热邪,  相似文献   

2.
李晶晶  宋坪 《江苏中医药》2022,54(12):53-56
痤疮发病与肺密切相关。肺主皮毛,肺气宣发卫气不利,恰感风邪,风邪疏泄卫气,卫气过度敛闭皮毛,闭门留寇,或宣发过度,皮毛气血代谢亢盛,油脂分泌过多,堆积堵塞汗孔;肺志为忧,过度忧愁悲伤,损伤肺气,心火乘之,且肺郁则肺肾之气相济失调,肾郁于下,化火伤阴,虚火灼肺,上炎头面;肺与大肠相表里,同候皮毛,大肠秽浊之邪循经上窜至肺,蕴久化热,移于皮毛;肺主气,过劳损伤肺气,肺气虚,卫气生化不足,固护失职,皮毛易感外邪。总之,肺脏上述功能异常,均可导致痤疮发病。临床治以清肺热、解肺郁、祛湿热、补肺气,方予枇杷清肺饮、麻杏甘石汤、葛根芩连汤、托里消毒散等方药,可达治疗痤疮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在体为皮毛,其经脉下络大肠,互为表里。肺主气属卫,为宗气出入之所;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助心主治节;合皮毛而煦泽肌肤。肺的病证,有虚实两种。其中虚证,又可分为阴虚、气虚。阴虚多系津液消耗,肺失濡养所致;气虚多为久病亏耗,或被他脏之病所累。  相似文献   

4.
随着婴幼儿湿疹发病率逐年增加,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与脾胃关系的不断重视,中医各家从病因病机出发,提出从脾论治、从肺论治,尚处于探索阶段。"一和三清"小儿推拿基于从脾治皮、分消走泄治疗婴幼儿湿疹,抓住发病之本在脾胃,兼顾肺、大肠、小肠,其标在风湿热。从脾治皮-和脾,以固先天之本而除湿以治本,分消走泄-和脾、清肺、清大肠、清小肠,从上、中、下三焦,纵横捭阖以除标,表里兼顾,标本同治,疏散风湿热邪。  相似文献   

5.
李光宇  王萍 《北京中医》2006,25(12):756-758
痤疮,中医称之为“面疱”“粉刺”、“肺风粉刺”等,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胃与大肠热盛,热邪上攻于肺,肺胃蕴热,上蒸于面;或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反侮于肺,肺热上攻于面,复感毒邪而发病。本文复习了古籍文献对该病的认识,并对近年来中医中药、针灸等祖国传统医学对痤疮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医大肠湿热证模型SD大鼠肠道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和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肠道的病理变化,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方法:采用综合因素造模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模型大鼠肠道的病理变化并给予清热利湿方药急泻康治疗,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该模型在发病条件,主要症状、体征、病理变化(以直肠和回肠为主)等均近似于中医大肠湿热证型,模型大鼠经急泻康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和病理变化基本恢复。结论:肠道病理变化可能是大肠湿热证最直接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小儿久咳多见于小儿支气管炎及肺炎后期,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症其主要病因为小儿肌肤柔嫩,藩篱疏薄.卫外不固,加之自身寒暖不知自调,极易为内外诸邪所侵,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为咳;而肺为金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实则散精于肺,灌溉四旁。凡外邪伤肺或肺虚邪入致咳者,均强调以补脾为主兼以治肺,以期脾实而肺金有养,皮毛有卫,  相似文献   

8.
相反相成治疗小儿久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兰青 《新中医》2001,33(5):70-70
1 宣降同治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不论六淫邪毒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首当其冲,致肺气郁闭;咳嗽也正是机体通达肺气、祛除病邪的积极反应,因此,因势利异,宣肺开郁尤为重要。小儿久咳又多有宿痰停滞.因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热积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作痰浊,上贮于肺,壅遏气道,治疗可根据具体病症,或降气,或逐水,或泻下,使气机得以上下宣通。宣肺首推麻黄,且其不独为风寒专用药,可用于风燥、风热之邪闭郁并无伤阴助热之弊,关键在于其所配药物及用量,用之得当,可事半…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行宽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应为大瘕泄,是由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使肺失治节,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水湿不化,致肠中气滞湿阻,郁久化热,湿热瘀毒损伤肠膜、血络腐败成疡而发病。其发病之本在肺、肝、脾、大肠功能失调,而气滞、湿热、瘀毒为其标。创制大瘕泄方以宣肺调肠,疏肝健脾,清泄湿热瘀毒,止血排脓。  相似文献   

10.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肺为五脏之华盖,居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在体为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其宣发肃降功能,使气和津液能正常出入,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匀调,水道通利,免除水湿痰浊停留,从而保持肺气清净。倘若因外感、内伤致肺失宣发肃降,则可变生咳嗽、气  相似文献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而肺为娇脏,为最高之华盖,最易为外邪所伤。肺以宣降为和,大肠以通导为顺,只有肺与大肠气机协调,才能使邪有出路,外感之邪不得以在体内停滞甚至入里转归。在治疗上外感肺病时需注意保证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必要时以治肠来达到治肺的目的。本文通过几个病例来浅谈釜底抽薪之法在小儿外感肺病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2.
朱珊教授长期从事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朱教授认为小儿发病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主要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开窍于鼻,肺主皮毛,且肺为华盖,易受邪侵,侵犯肺卫,致肺失宣肃,从而发为肺炎喘嗽。朱教授认为小儿肺炎喘嗽的致病原因主要为外受风邪、痰热闭肺、内外合邪,继而导致小儿发病。朱教授在中医治疗本病上把握整体,注重脏腑联系,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炎性肠病(IBD)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IBD的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一定优势。中医将IBD多依据临床症状而命名,多归属“休息痢”“久痢”“泄泻”“痢疾”“肠澼”等范畴,认为IBD病机以脾虚湿盛贯穿疾病发展始终,肺与大肠相合,肺脾气机联动,肺脾气虚,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发为本病,从“肺合大肠”角度认为肺肠气机失衡,肺肠津液代谢失常,肺肠营阴受损是IBD发生的主要机制;结合IBD慢性、复发性、弥漫性的主要发病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认为IBD的发生均与“肺肠”密切相关,在治疗思路上可补脾益肺、从肺治肠,一方面补脾祛湿,另一方面补母益子而调肠。参苓白术散为治疗IBD常用经典用方,主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更有“培土生金”之功,通过“培土生金”增强肺的功能反过来达到调节肠道的作用,促进IBD恢复。该文重点阐述参苓白术散通过健脾益肺达到调节肠道机制,结合现代研究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与调节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黏膜修复改善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等多个环节发挥治疗IBD作用,为IBD的辨治过程中重视肺-脾-大肠轴调治和后续开展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秦泳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70-1371
用标本缓急法治验二则,即:①治愈直肠癌术后出现的顽固性泄泻合并肛周湿疮,用养脏固涩汤治疗久病体弱、气血两虚、脾肾虚寒、肠道失固证;外用清热除湿止痒药治疗久病体弱、肺卫不固,脾失健运、气血不足,湿热下注、肌肤失养证。②消渴合并风疽,用滋阴清热生津、除湿化瘀汤治疗阴虚燥热、耗津灼液,湿热下泣、瘀阻经脉证;外用清热除湿化瘀解表药治疗湿热下泣、瘀阻经脉证。  相似文献   

15.
魏逍遥  黄庆田 《光明中医》2023,(7):1257-1260
阐述黄庆田主任医师以整体观念指导肺系病诊疗的经验。肺系以肺为核心,还包括鼻、喉、皮毛、大肠等,均和肺系病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有着密切的关系。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哮喘的诊治中要重视鼻咽喉部位症状的辨析,适当选用宣通鼻窍、通利咽喉的药物,对于快速控制咳嗽和哮喘症状帮助很大。肺合皮毛,皮毛是外邪侵袭、诱发肺系疾病的重要途径,在急性外感咳嗽和咳喘类疾病急性发作期,要以麻黄汤类方剂加减,使邪气从表而解,则咳喘得平;而在慢性肺系疾病稳定期,以表虚为主要矛盾,而外邪不盛时,要重视补肺气以实卫表,预防慢性肺系疾病急性发作。肺与大肠相表里,要重视肺肠同治。  相似文献   

16.
刘宁  黄甡 《河南中医》2023,(1):28-32
黄甡教授认为,小儿湿疹病位在心、肝、脾、肺,外因为风、湿、热三邪蕴于皮肤,将小儿湿疹分为风热蕴肤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血虚风燥证4个证型。风热蕴肤证疏风散热,方用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证健脾化湿,方用小儿化湿汤加味治疗;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方用土苓二术汤治疗;血瘀明显者,方用土苓二术汤加乌蛇荣皮汤加减治疗。自拟湿疹散、湿疹膏、五倍子油膏外用,常配合针灸、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7.
卓进盛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百部止咳方”用于治疗外感症状不明显,内伤脏腑不显著型慢性咳嗽具有很好疗效。甚认为外感以风邪、时令之气、湿热之邪袭肺为主要病因,内伤与肺、脾胃、肝、肾密切相关;外邪袭肺、诸脏先伤传于肺系以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为关键病机;以调脏气、宣肺止咳为基本治疗原则;结合临床辨证施治,用药重于“平和”,并附医案浅析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胡月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12):852-852
小柴胡汤乃《伤寒论》方,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笔者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临床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积滞、厌食、痄腮等疾病有着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1外感发热外感发病多为热证、阳证。风热之邪自皮毛、口鼻侵入,客于肺卫,导致卫表失司,腠理开合失常,卫阳被遏,肺气失宣而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肺经证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湿疹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预防小儿湿疹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小儿体质调查问卷,收集病例,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小儿湿疹的体质类型中特禀质占38.00%;特禀质迁延为慢性者占19.00%;痰湿质33例中,湿热并重证型26例,占78.79%;过敏性鼻炎占湿疹的并发症总数的29.00%.结论 小儿湿疹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特禀质与小儿湿疹的关系最为密切;特禀质、痰湿质易迁延为慢性;痰湿质的小儿易患湿热并重证;易并发过敏性鼻炎.  相似文献   

20.
痤疮是一种皮肤毛囊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以面部为最常见,表现为黑头粉刺或炎性丘疹,有时可继发大小不等的脓肿。中医学将本病称为“面疱”、“粉刺”、“肺风粉刺”等,认为本病病因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胃与大肠热盛,热邪上攻于肺.肺胃蕴热.上蒸于面;或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反侮于肺,肺热上攻于面,复感毒邪而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