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3D ASL)中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对急性脑梗死不同脑区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基底节区新发脑梗死患者15例,采用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1.5s和PLD=2.5s)进行3D-ASL检查。通过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分别获得不同PLD时间点的全脑血流量(CBF)图,选取双侧额、颞、顶、枕叶、小脑和基底节区为感兴趣区,其中基底节区选取弥散加权成像(DWI)上高信号梗死区域,测量患侧和对侧镜像区域的CBF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同PLD时间各脑区CBF值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同PLD的各脑区患侧和对侧CBF值之间的差异。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不同PLD时间点比较发现,额、颞、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区域CBF值在PLD=1.5s均低于PLD=2.5s,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均0.05);基底节区域的CBF值在PLD=1.5s和PLD=2.5s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相同PLD的各脑区患侧和对侧CBF值比较发现,在PLD=1.5s或2.5s,颞、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区域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而额叶的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在PLD=1.5s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在PLD=2.5s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基底节区的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在两种不同的延迟时间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3D ASL成像不同PLD时间对脑血流量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影响,合理选择PLD时间参数有助于准确评估急性脑梗死的全脑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采用不同标记延迟时间(PLD)在脑血流分析中的差异,并观察其可重复性。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7月间招募24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平扫并于1周内行2次3D-ASL检查,每次均分别行PLD=1.5s和PLD=2.5s的3D-ASL检查。3D-ASL图像导入后处理工作站,分析得到全脑血流量(CBF)图,在CBF图上分别在两侧对称位置额、顶、颞、枕叶皮层及白质,小脑半球及脑干选取感兴趣区(ROI),记录各ROI的CBF值。分别对相同PLD 2次检查的各脑区CBF值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并比较差异。比较同次检查PLD=1.5s和PLD=2.5s的各脑区CBF值差异。结果 2次PLD=1.5s和PLD=2.5s 3D-ASL检查,各脑区CBF值无统计学差异,额、颞叶皮层及白质CBF值的ICC均0.75;顶、枕叶皮层及白质,小脑半球及脑干CBF值的ICC均在0.4~0.75之间。多数脑区CBF值的ICC在PLD=2.5s时相对较大。各脑区CBF值在PLD=2.5s检查中均低于PLD=1.5s检查,然而仅在额、顶、颞、枕叶皮层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3D-ASL可定量测量各脑区CBF值,可重复性好,临床运用价值高。PLD较长时可重复性相对较好,所测得脑皮层CBF值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后标记延迟(PLD)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在大脑中动脉狭窄(MCA)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脑血流量(CBF)的异常灌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诊断为MCA的资料,根据狭窄侧供血区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DWI阳性组及DWI阴性组。分别测量不同PLD(1.5 s,2.5 s)狭窄侧的CBF值对侧镜像区的CBF值,并计算两者比值。比较分析各组狭窄侧灌注的差异性,以及狭窄侧不同PLD(1.5 s,2.5 s)测得CBF值的差异性。结果:30例狭窄侧均表现为低或等灌注。其中DWI阳性组18例,PLD 1.5 s时,灌注减低15例,灌注正常3例;PLD 2.5 s时,灌注减低14例,灌注正常4例。DWI阴性组12例,PLD 1.5 s时,灌注减低10例,灌注正常2例;PLD 2.5 s时,灌注减低4例,灌注正常8例。在DWI阳性组,不同的PLD(1.5 s,2.5 s)在狭窄侧的低灌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P>0.05);在DWI阴性组,不同的PLD(1.5 s,2.5 s)在狭窄侧的低灌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P<0.05)。在DWI阴性组,用PLD 2.5 s测得狭窄侧相对CBF值明显高于PLD 1.5 s时的测值(t=6.52,P<0.05)。结论:不同PLD(1.5 s,2.5 s)3D-ASL成像技术在MCA中的临床应用是可行性的,能充分评估狭窄侧脑血流灌注的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技术能否发现扩散加权成像(DWI)及MR血管成像(MRA)显示为阴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灌注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临床确诊而DWI及MRA阴性的TIA病人[男6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8.41±4.92)岁]及67例健康志愿者[男35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70±6.36)岁]的3D-ASL资料。将TIA资料依据症状分为单发作组(发作1次)与频发作组(1次)。3名医师共同观察动脉自旋标记(ASL)脑血流量(CBF)图并测量兴趣区相对CBF(r CBF值),计算r CBF比值(灌注异常区的r CBF值/镜像区r CBF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资料构成有无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r CBF比值有无差异。并判断TIA病人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 112例TIA病人中发现灌注异常者69例(61.6%),灌注正常43例(38.4%);健康受试者中灌注减低7例(10.4%),灌注正常60例(89.6%),TIA病人的灌注异常者明显多于健康受试者(χ2=44.91,P0.05),平均r CBF比值(0.78±0.19)低于健康受试者(0.96±0.15)(t=56.2,P0.05)。TIA症状单发作组与频发作组的r 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69例灌注异常TIA中,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相匹配的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匹配为9例。结论 3D-ASL有助于发现DWI及MRA阴性的TIA的灌注异常,有利于明确TIA的早期病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动脉磁共振多模态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TIA患者30例,均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及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检查。分析患者常规MRI、DWI及MRA有无异常信号影及脑动脉狭窄、闭塞;对ASL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定性、定量分析ASL-CBF图有无异常灌注;并比较ASL标记延迟时间(post-labeling delay,PLD)=1.5s、PLD=2.5s、MRA对TIA患者脑灌注减低的检出率。结果30例TIA患者的常规MRI及DWI序列均无阳性发现,MRA提示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8例(26.7%)。ASL(PLD=1.5s)显示脑灌注减低24例(80.0%),(PLD=2.5s)显示脑灌注减低16例(53.3%)。统计显示(PLD=1.5s)对TIA患者脑灌注减低的检出率高于(PLD=2.5s)检查(χ^2=4.800,P=0.028),ASL(PLD=1.5s、2.5s)对TIA患者脑灌注减低的检出率均高于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3,P<0.0.001;χ^2=4.444,P=0.035)。结论磁共振多模态技术有助于早期发现TIA患者局部脑组织灌注异常及程度;不同PLD对病灶的检出率及范围有差异,较短PLD能提高检出率,较长PLD能更真实反映血管狭窄较严重TIA患者的脑灌注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3D-pCASL(three-dimensional pseudo 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pCASL)技术探测无认知障碍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CBF)的改变。方法 2型糖尿病患(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者2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 HCs)24例。患者组及对照组均由神经专科医师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MRI检查前,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实验室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3D-pCASL、常规MR序列检查(T_1Flair、T_2WI、T_2-FLAIR、DWI,以除外脑血管病、肿瘤等器质性病变)。MR检查结束后,应用GE-ADW4.6工作站将3D-pCASL序列进行后处理,得到相应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CBF)图;应用基于Matlab的SPM、Dpabi软件对CBF图进行标准化处、归一化、平滑化处理,之后应用全脑MASK模板提取脑CBF值;应用SSPS 17.0对T2DM、HCs组CBF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T2DM患者组CBF与血糖(Blood Glucose, Glu)值、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Hemoglobin, HbA1c)值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HCs组CBF全脑CBF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T2DM组CBF值与病史时间(P=0.491,r=0.19)、Glu值(P=0.958,r=-0.14)、HbA1c值(P=0.312,r=-0.27)、血压(P=0.307,r=-0.28)无相关性。结论 3D-pCASL技术可客观评价T2DM患者CBF改变,为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后侧支循环的价值.方法 对28例单侧MCA狭窄,并有侧支血管形成,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阴性的患者行3D pCASL检查,3D pCASL取2个标记延迟时间(PLD):PLD=1.5 s和 PLD=2.5 s,后处理获取相应3D pCASL的脑血流(CBF)图,以19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CBF左/右侧比值的95%可信区间作为参考值,分析病变组CBF患/健侧比值(rCBF)的特点,并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患者脑侧支循环特点.结果 将28例脑灌注异常患者分为2型:Ⅰ型(16例),rCBF(PLD=1.5 s)降低,rCBF(PLD=2.5 s)正常;Ⅱ型(12例),rCBF(PLD=1.5 s)降低,rCBF(PLD=2.5 s)降低;脑DSA结果显示:Ⅰ型患者(16例)侧支循环代偿良好,Ⅱ型患者(12例)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结论 双PLD的3D pCASL能为单侧MCA狭窄后侧支循环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1.5T场强MR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PWI)评价脑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对34例临床和MRI发现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SL-PWI扫描,根据Adamas分类将急性脑梗死分为大面积和小面积2组,比较DWI和ASL-PWI上病变的范围,比较病变区CBF值(CBF病变)与对侧正常区CBF值(CBF正常)。结果:20例大面积脑梗死中5例ASL-PWI显示病灶范围较DWI大,9例两者显示范围相当,5例前者小于后者,1例未见异常灌注区;14例小面积脑梗死中6例显示低灌注区,7例未能明确显示低灌注区,1例灌注增强;除1例灌注增强病例CBF病变大于CBF正常外,其它均小于后者。结论:在1.5T磁场强度上应用ASL-PWI技术能基本反映脑梗死区血流灌注的改变,其严格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假持续性脉冲自旋标记成像(3D-pCASL)和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评价烟雾病脑血流侧支循环和血管通透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同时进行了常规MRI、3D-pCASL和DCE-MRI检查,并经DSA和/或3D MRA确诊的烟雾病患者资料.选取基底节层面,按照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分布范围,分为10个分区,利用3D-pCASL的血流标记图对10个分区的侧支循环进行评分(0、1、2和3分),并相应分为0,1,2和3组;利用3D-pCASL脑血流图分别计算相应分区的脑血流量(CBF)值;DCE-MRI按照相同选层和分区方法,测定血管容积交换常数(Ktrans)值;对0~3组CBF测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oni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对Ktrans行Kruskal-WallisH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BF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48,P<0.001),0~3组CBF值分别为32.7 ±10.68、39.11±15.13、57.08±13.99和54.84±15.45 ml·100g-1·min-1,两两比较,除0和1组以及2和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 <0.001);Ktran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128,P=0.372),0~3组Ktrans值分别为0.021(0.007,0.028),0.019(0.014,0.038),0.020(0.009,039)和0.024 (0.020,0.038),但其中2例合并亚急性梗死的3个分区和1例合并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4个分区Ktrans较其他分区增高.结论 运用3D-pCASL和DCE-MRI可定量评价烟雾病脑血流灌注和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并对缺血半暗带灌注情况进行动态观察。材料和方法:26例发病时间在6h内临床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及CTPI检查,测量病变区及镜像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各个参数图异常灌注区面积,并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第一次扫描24h后复查CT平扫及CTPI。结果:第一次CT平扫示非责任的陈旧性脑梗死6例,其余20例均未见异常。CTPI示超急性期脑梗死20例,其中16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其余6例为TIA。复查CTPI示超急性期存在缺血半暗带的16例病例于急性期梗死区周围仍然存在低灌注区,与超急性期半暗带rCBF、rCBV及rMTT比较无明显差异(t分别为2,05,1.515,0.081;P〉0,05)。超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rCBF、rMTT与TIA低灌注区比较有明显差异(t分别为2,868,3,717;P〈0,05),而rCBV比较无明显差异(t=1.748;P〉0.05)。急性期梗死区面积平均1470,75mm^2较超急性期(1387mm。)增大,梗死区面积增加与缺血半暗带所占比例有线性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1.00,P〈0.05)。结论:缺血半暗带不仅仅存在于脑梗死超急性期,在急性期亦可能有缺血半暗带的存在;CTPI不但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而且对不同发病时间病例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放射性脑病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病理基础,进一步推测放射性脑病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病理证实鼻咽癌20例共26个病灶,选17个病灶对侧颞叶非病变区共22个感兴趣区(ROI),与颞叶病变区ROI灌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灌注图像中显示26个低脑血流量(CBF)、低脑血液容积(CBV)病灶,同时也显示峰值时间(TP)图中对比剂到达延迟。其中23个颞叶病变中,7个颞叶坏 死灶内未见血流灌注。16个颞叶非坏死病变与22个非病变区颞叶白质比较,非坏死病变区CBF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其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7.47,9.38;P值均<0.01)。TP延长不显著(t=1.78,P>0.05)。3个桥脑放射性脑病的CBF均较正常值均值降低。结论:CBF是反映放射性脑病微循环灌注的直接指标,其诊断意义较大。MTT、TP是反映血管阻力的参数,有诊断有参考价值。病灶区的微循环障碍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其CBF下降,提示微循环障碍,更进一步支持了放射性脑病的血管 损伤学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感兴趣区的相位值,探讨其诊断MS的价值。方法 12例MS和20例脑梗死患者均经临床病史和(或)实验室检查证实,对照组选择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各30例。所有参与者均接受常规MR检查和SWI。结果正常志愿者感兴趣区的相位值均无显著的性别、侧别差异,其与年龄亦无显著相关,双侧额叶白质相位值低于其他感兴趣区,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组比较,MS组双侧额叶、顶叶、枕叶白质、脑干及小脑白质无病灶区相位值均低于对照组,但只有额叶和枕叶的相位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无病灶区相位值均低于年龄相匹配正常志愿者,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MS组及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间上述感兴趣区相位值比较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脑梗死组比较,MS组病灶区相位值明显降低,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间相位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12例MS组227个病灶中126个病灶周围伴行静脉,49个病灶内可见静脉穿行,病灶周边为低信号环者56个,20例脑梗死患者病灶区及周围未见明显类似表现。结论 SWI有助于提高对活体多发性硬化和脑梗死病灶病理特征的认识,可以作为二者鉴别诊断的定量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伪连续性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技术在鉴别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术后放疗后MRI随访中出现术区新强化灶的43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经二次手术或随访确诊肿瘤复发患者19例(肿瘤复发组)、确诊放射性脑损伤患者24例(放射性脑损伤组)。2组均行颅脑MRI平扫、增强扫描及3D pCASL扫描。由2位影像科医师测量3D pCASL图像中病变实性区和对侧镜像区及其周围脑白质、脑灰质的脑血流量(CBF)值。所得数值进行标准化得到相对脑血流量(r CBF)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位医师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值(总)为0.995(P<0.001)。肿瘤复发组的各r CBF值均高于放射性脑损伤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3D pCASL技术无需外源性对比剂,且安全、无创、可重复性高,可用于鉴别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有助于选择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改变,探讨1^H-MRS在TI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0例TIA和24例脑梗死患者行1^H-MRS检查,同期选择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TIA患者病变侧和对侧半卵圆中心、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与对侧正常脑组织代谢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含量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再对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脑内NAA、Cho、Cr和Lac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TIA患者病变侧半卵圆中心NAA降低、Cho升高,与对侧相应区域以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侧Cr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内NAA、Cho和Cr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IA患者NAA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TIA患者、23例脑梗死患者于病侧发现Lac峰,TIA的Lac含量低于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IA患者缺血脑组织存在代谢异常,但较脑梗死轻微,1^H-MRS能够早期发现这种异常,对TI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动脉自旋标记(ASL)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技术(DSC-PWI)在评价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血流灌注中的作用。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10例NMO患者行ASL及DSC-PWI检查,应用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软件获得14个感兴趣区(双侧对称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尾状核、壳核和丘脑)的脑血流量(CBF)。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技术所得测量比值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技术所得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 ASL和DSC-PWI所测各感兴趣区的相对CBF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t=1.061,0.496,1.312,-0.342,-0.403,-0.156,0.224;P=0.329,0.637,0.238,0.744,0.708,0.881,0.830)除顶叶感兴趣区以外,两种方法所测其余各感兴趣区的CBF比值均呈显著相关性(r=0.659,P=0.000)。结论 ASL在评估NMO血流灌注方面与DSC之间有相似的敏感性,可用于临床评估视神经脊髓炎的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分期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测量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按脑梗死前期分期标准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结果 18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MTT、TTP延长,CBF降低,CBV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与梗死核心区比较,缺血半暗带区CBV、CBF升高,MTT延长,TTP缩短(P<0.05);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降低,MTT及TTP延长(P<0.05),而CBV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3例,Ⅱ1期9例,Ⅱ2期6例.结论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明确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存在,并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磁共振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CASL)技术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化疗后脑血流量(CBF)的变化与记忆、认知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9年7月—2020年在12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肿瘤中心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7例,术后均接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紫杉醇序贯化疗方案;同期纳入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听觉词语记忆(AVLT-H)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测试,随后进行全脑高分辨率T1WI及pCASL像扫描。分析两组受试者的CBF图,利用RESTplus软件提取差异脑区CBF值;比较两组AVLT-H、MoCA评分,并分析存在差异脑区的CBF值与化疗后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受试者AVLT-H及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乳腺癌组右侧脑岛(t=-3.28,P<0.05)、左侧脑岛(t=-3.27,P<0.05)、左侧海马旁回(t=-3.41,P<0.05)血流量减低,左侧楔前叶血流量增高(t=3.64,P<0.05);左侧海马旁回CBF值与化疗结束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7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病72h内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检查。对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进行半定量分析,按如下公式计算脑血流的不对称指数(AI):〔(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100。入组患者根据不对称指数分为轻度(AI≤5)、中度(510)组。发病6个月后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分析低灌注程度与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卒中史之间的关系。结果:97例TIA患者,根据低灌注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三组间在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卒中史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低灌注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卒中史上与未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能观察TIA患者脑血流情况,可评估TIA预后。对于低灌注程度严重的患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更大,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联合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成像对颞叶内侧癫痫(MTLE)患者海马硬化(H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0年10月-2022年1月在本院经MRI诊断或病理证实有HS的30例MTLE患者纳入本研究,并纳入同期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4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每例被试在3.0T磁共振仪上采用斜冠状面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序列及集成MRI序列(MAGiC)进行扫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数据)或Kruskal-Wallis H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患侧海马与健侧及对照组之间集成MRI定量参数(T1、T2、Pd)及脑血流量(CBF)值的差异,进一步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对MTLE-HS的诊断效能。结果:T1、T2和CBF值在HS组、健侧和对照组之间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P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HS侧的T1、T2值高于健侧及对照组,CBF值低于健侧及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PD和CBF值在健侧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1、T2和CBF诊断MTLE-HS的AUC分别为0.759、0.899和0.770。Delong检验结果显示,T2与CBF及T1与CBF之间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1与T2之间AU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3),T2值对MTLE-HS的诊断效能高于T1值。当T2截断值为97.67ms时,相应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000、0.9556、0.9230和0.8780。结论:集成MRI获得的定量参数中T1和T2值及脑血流量(CBF)能较准确地反映MTLE-HS患者海马的病理变化特征,为临床治疗MTLE-HS患者提供一定的影像学参考依据,其中以T2值对MTLE-HS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和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I)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单侧ACI患者(随访≥3月)的初次MR检查的DTI和3D-pcASL。依据随访3月末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A组)、预后中等(B组)和预后较差(C组)三组。在各项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和脑血流量(CBF)参数图上选取病灶和相应对侧为感兴趣区(ROI),记录各参数值并计算病灶/对侧相对参数值(r FA、r DCavg和r CBF)。比较FA、DCavg和CBF在病灶与对侧间的差异,分析r FA、r DCavg和r CBF在三组间的差异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三组脑梗死病灶区FA、DCavg和CBF值均低于对侧(P 0. 05)。A-B-C组脑梗死r FA和r CBF值逐渐减低(P 0. 05),其中r FA在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 CBF在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示r CBF值在A-B组间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 453;r FA值在B-C组间最佳诊断界值为0. 699。结论 FA、DCavg及CBF值在ACI中有其自身的改变规律;其中r FA和r CBF可有助于临床对ACI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