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呼气末屏气胸部CT扫描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2017年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中心行胸部CT扫描的体检者33例。2016年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深吸气末屏气扫描,设为A组;2017年采用深呼气末屏气扫描,设为B组。比较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整体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及扫描长度。结果:33例体检者均成功完成2次胸部CT检查。A组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为(4.73±0.45)分,图像SNR为(-79.02±49.73),CNR为(-84.34±53.13);B组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为(4.67±0.54)分,图像SNR为(-91.08±47.39),CNR为(-97.27±50.67);A、B组的图像主、客观评价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和B组的肺尖上段、肺底下段额外扫描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肺段扫描长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均较A组降低13.08%(P均<0.001)。结论:相对于深吸气末屏气胸部CT检查,深呼气末屏气胸部CT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可成为体检胸部CT的常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平静呼吸吸气末屏气(组)A与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组)B的比较,找出既能增加屏气时间,又能减少层面差异的方法。方法选胸腹部CT检查的病人(志愿者),进行呼吸训练,用秒表测量A组与B组的屏气时间;两组病例均做常规螺旋CT扫描,选取一定层面做一次扫描,记录其与螺旋CT扫描图像中相同层面的床位差为层面差。结果两组屏气时间男性有显著差异(P<0.001,t=6.317),女性亦有显著差异(P<0.001,t=12.98)。层面差异测量,两组比较胸部有显著差异(P<0.001,t=5.662),上中腹部有显著差异(P<0.001,t=5.548)A组胸部和上中腹部之间无显著差异(P>0.2,t=1.073)B组。,胸部和上中腹部之间无显著差(P>0.5,t=0.4979)。结论B组屏气时间比A组明显增加,两组屏气的时间男性大于女性,两组屏气时间增加率男性小于女性。同层扫描可重复性的呼吸控制方法,组优于A组。B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3.0 T MR单序列分次屏气与分序列单次屏气在胃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伪影等方面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对经胃镜病理证实的18例胃癌患者行术前MR DWI检查,均行单序列分次屏气与分序列单次屏气两次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SNR、CNR、ADC值及伪影等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以及胃癌与正常胃壁AD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18例胃癌DWI图像上均显示为高信号,两种检查方法间正常胃壁及癌肿ADC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次屏气DWI的SNR、CNR明显高于分次屏气扫描,单次屏气胃腔内自由水以及背景噪声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分次屏气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屏气法DWI图像的呼吸运动及并行采集空间敏感性编码技术(ASSET)伪影明显减轻;胃癌ADC值与正常胃壁ADC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167,P<0.001),胃癌组明显低于正常胃壁组ADC值.结论 3.0 T MR胃癌DWI中单次屏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分次屏气扫描,胃癌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胃壁ADC值,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正侧位定位像结合DoseRight技术进一步降低外伤儿童胸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搜集行胸腹部CT检查的0~16岁外伤患儿207例,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胸腹部正侧位定位像定位扫描,对照组只采用正位定位像定位扫描,两组患儿均采用DoseRight技术。记录患儿的CTDIVOL及DLP并对比分析,然后对胸腹部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实验组患儿胸部及腹部平均DLP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2.8%和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5.9;P﹤0.05)。右侧胸大肌处实验组SD值高于对照组而S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4.96;P﹤0.01);第5腰椎椎旁肌肉区SD值高于对照组而S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3.86;P﹤0.01);其余兴趣区在SD及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胸腹部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定位像结合DoseRight技术能够降低外伤儿童胸腹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并保证图像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幼儿亲子式摆位在1.5T MRI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96例行MRI检查的婴幼儿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99例和实验组97例。对照组检查时采用婴幼儿常规摆位方式,家属站在机器旁。实验组检查时采用婴幼儿亲子式摆位固定方式,让家属充分与婴幼儿接触。比较两组婴幼儿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扫描时间、预约检查等待时间。结果 采用亲子式摆位的实验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90.70%高于对照组的73.70%;有效扫描时间短于对照组;预约检查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亲子式摆位能提高患儿的配合度,提高MRI检查成功率,并能节省扫描时间与检查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吴爱琴  郑文龙  许崇永   《放射学实践》2012,27(5):549-551
目的:探讨在线动态剂量调节(D-DOM)扫描技术在儿童腹上区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腹上区CT扫描的患儿100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使用D-DOM技术,对照组不使用D-DOM技术。记录两组病例扫描时机器自动显示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值,同时记录研究组每例患者扫描图像上每层的mAs值。两组每例均取肝顶部、肝门及肝底部各1帧图像(共300帧),由两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评价图像质量,测量上述相同层面图像噪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比对照组mAs最大下降54.00,平均下降18.4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研究组肝顶部层面优良率为100%,略高于对照组(98.00%),肝门部两组病例优良率均为100%,但对照组优级片(78%)高于研究组(46%);肝底部两组病例优良率均为100%;研究组图像噪声平均值为3.6±1.1,对照组为3.4±1.0,两组病例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7,P>0.05)。结论:儿童患者腹上区CT检查使用D-DOM技术进行实时在线mAs调节,既可以提高射线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绮  王成伟  李勇   《放射学实践》2011,26(5):546-54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体质量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各组在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采用心电门控电流调制技术)。第1组(A组)为对照组(常规扫描最大电流设定量为700 mA);另外3组(B、C、D组)为实验组(低电流量扫描),最大电流设定量分别为常规扫描的90%(630 mA)、80%(560 mA)和70%(490 mA),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有效辐射剂量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减少了8.6%、17.9%、21.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D组(最大电流量为常规设定量的70%)图像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大电流设定值在560 mAs的条件下,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能够对正常体重人群提供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学龄期哮喘儿童氧驱动雾化吸入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析治疗的128例学龄期哮喘儿童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用力肺活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干预对学龄期哮喘儿童氧驱动雾化吸入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消退,改善患儿气道功能,进而有效控制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9.
陆佳  杨昌美 《西南军医》2015,(2):239-24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两种胃管置入方法的效果比较。方法将200例需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置入胃管,实验组将胃管从鼻腔插入10~15cm(咽喉部)时暂停操作,观察患者呼吸,在患者吸气末屏气时迅速插入胃管,比较两组患者的1次置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结果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62例(62%),实验组1次置管成功85例(85%),且操作时间短于传统组,减轻了患者因多次插管造成的痛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为患者留置胃管时,将胃管从鼻腔插入10~15cm(咽喉部)时暂停操作,在患者吸气末屏气时迅速插入胃管的方法可提高1次置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常规MRI、SWI、DWI扫描与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儿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90例新生儿HIE患儿作为观察组,90例非HIE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使用1.5T超导型MRI对所有患儿进行扫描检查,分析常规MRI序列、横轴位SWI、DWI扫描与HIE患儿临床分度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SWI扫描检查的敏感度为97.78%,特异度为91.11%,准确率为94.44%,DWI扫描检查的敏感度为95.56%,特异度为92.22%,准确率为93.89%。结论横轴位SWI、DWI扫描在诊断HIE患儿临床分度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MRI对诊断HIE可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郑燕  王艳 《西南军医》2016,(3):280-281
目的:探讨常规静脉穿刺训练(传统组)和兔耳模拟穿刺训练(实验组)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效果对比。方法在科室中随机抽取52名护士,分为传统组和实验组,对训练后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组,且所用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耳模拟穿刺训练相比常规静脉穿刺训练可明显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支架植入患者做1.5T 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24例心脏支架植入患者,植入支架1~3个.支架植入到MRI检查时间最短2 d,最长4年,平均10.6月,其中6例(25%)≤35 d,1例术后2 d进行长达120 min的检查.全部患者在1.5T超导MR上检查.MRI检查时间10 ~120 min,平均30.6 min.检查前、检查后即刻、检查3 d后对生理指标以及身体不适进行记录.检查图像进行质量评估.对3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呼吸、脉搏、体温、血压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 图像质量评估:优良级图像达100%.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心脏支架植入患者行1.5T高场MRI检查是安全的.通常术后4~8周后可行MRI检查,特殊情况可提前检查.  相似文献   

13.
Tim技术MR全脊柱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的方法及其诊断脊柱及脊髓病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以不同线圈组合行二组成像方法比较,探讨扫描方式的优选应用。对85例可疑脊柱及脊髓病变者行全脊柱成像,并对病变局部行高分辨力成像。结果:63例二步法约10min内完成全脊柱T1WI和T2WI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8%,22例三步法约20min完成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为77.3%;85例中MRI全脊柱成像显示15例正常,46例脊柱病变,24例脊髓病变。结论:二步法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图像质量较好,更适用于MRI全脊柱扫描;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MR全脊柱成像解决了大范围、高分辨力的脊柱成像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系统干预对提升3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的价值。方法 188例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男性99例,女性89例;年龄34~87岁,平均(63±12)岁,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干预组105例,采用预约检查,从心率、呼吸、扫描层厚、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提前准备。常规组83例,直接登记检查。比较2组的心率控制情况,一次扫描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结果 〈70次/min为标准,干预前2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心率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χ2=8.095,P〈0.05),干预组一次成功率(93.3%)明显高于常规组(66.3%)(χ2=22.417,P〈0.05),干预组优良率(81.6%)亦高于常规组(45.5%)(χ2=21.416,P〈0.05)。结论系统干预能有效提高3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和图像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采用自制海绵垫使患儿颈椎保持前凸位进行颈部CT检查对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的连续采集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颈部CT检查的1~5岁患儿125例,将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1例,试验组64例,对照组患儿仰卧于扫描床上头部固定于CT头颅支架内,实验组患儿仰卧于扫描床上,颈部用自制海绵垫垫高,使患儿头颅后仰且肩部下垂,采用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128iCT进行数据采集,从工作站剂量报表获得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患儿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ED)和水当量直径剂量估算值(SSDEWD),测量患儿第3颈椎中部层面椎旁肌肉区和甲状软骨层面甲状腺区域的噪声值及信噪比,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依据颈部各结构的显示情况,采用5分制评分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试验组患儿椎旁肌肉区和甲状腺区噪声值均低于对照组(t=-6.93、-7.41,P<0.05)而信噪比均高于对照组(t=5.74、6.14,P<0.05);两组患儿颈部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实验组(4.32±0.70)优于对照组(3.7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7,P<0.05);实验组患儿颌咽角度数和椎体显示数目均高于对照组(t=4.94、5.09,P<0.05);对照组患儿的CTDIVOL、SSDEWD和SSDEED分别较实验组高22.1%、26.0%和27.1%(t=6.17、5.11、4.35,P<0.01)。结论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采用自制海绵垫使患儿颈椎保持前凸位进行颈部CT检查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同时提高图像质量;采用来表示患儿的辐射剂量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注气小肠灌肠及MR水成像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小肠疾病的41例患者行小肠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16例小肠插管注气约1000 ml后行磁共振小肠灌肠(注气灌肠组),另25例行小肠磁共振水成像(水成像组),其中24例口服2.5%的等渗甘露醇1500 ml,1例严重肠梗阻直接利用肠腔的液体作为肠道对比剂,除该例肠梗阻外,其余病例扫描前均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0 mg以抑制肠蠕动。扫描序列包括:①注气灌肠组,静脉注射钆喷替酸匍甲胺(Gd-DTPA)12 ml后行冠状面和横断面自旋回波(SE)序列及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增强扫描;②水成像组,应用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和FSPGR序列平扫及冠状面和横断面FSPGR、SE序列增强扫描;每个序列均带脂肪饱和技术。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并将小肠MRI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诊断对照。结果:1例克罗恩病(Crohn病)被误诊为淋巴瘤,1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和1例易激综合症MRI未发现异常,其余各例的MRI诊断均与手术、病理结果及临床诊断一致。水成像组屏气扫描的图像无呼吸运动伪影和磁敏感伪影,质量优于SE序列和注气灌肠组的图像。结论:MR注气小肠灌肠及水成像对诊断小肠器质性病变,尤其是Crohn病、肿瘤和鉴别小肠梗阻的原因具有重要价值,两种检查方法中,MR水成像较注气小肠灌肠更优越。  相似文献   

17.
优化低场MRCP技术参数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低场MRCP技术参数 ,优化图像质量。方法 使用日立公司生产的Airis -Ⅱcomfort开放式永磁型 0 .3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 77例患者行MRCP检查 ,采用 3D -FSE和 2D单次激发屏气FSE 2种序列联合 ,用自配的 3 %~ 5 %钆喷酸葡胺水溶液抑制胃内滞留液的高信号 ,改善图像质量。结果  77例患者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 ,除 2例外 ,其余图像清晰 ,均达到诊断要求 ,总的诊断符合率为 79.2 % ,对胰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诊断的准确性为 10 0 %。结论 检查前患者准备充分 ,采用多种扫描技术联合和合理的扫描参数 ,低场MR同样可以取得质量很高的MRCP图像  相似文献   

18.
任援  方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5):758-758,762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安全、可靠、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人体无辐射性损害,为适用于小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因检查所用时间长,噪音大,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往往不合作而产生伪影,影响扫描图像质量,致使诊断困难。我院在护理过程中,对于不能入睡又需检查的患儿,给予10%水合氯醛溶液保留灌肠,使其镇静催眠后完成扫描,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小气道疾病患者进行呼气相CT扫描 ,结合吸气相CT扫描 ,评价呼气相CT在诊断小气道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1例小气道疾病患者及对照组 12例 ,使用螺旋CT进行呼气末的胸部CT扫描 ,结合吸气末CT扫描 ,测量和计算肺横断面积衰减分数 (CLARS) ,肺密度衰减值 (LDAV)。同时 ,对 2组分别进行了吸气末和呼气末的高分辨率扫描 (HRCT) ,重点观察呼气末的空气潴留征象。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横断面积衰减分数分别为 2 5和 48,肺密度衰减值分别为 79HU和 186HU ,2组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呼气相HRCT扫描时观察空气潴留征象 (airtrapping) ,正常对照组中没有见到此征象 ( 0 % ) ,而 3 1例病例组中有 13例 ( 4 2 % )可见到空气潴留。结论 呼气相CT能够观察空气潴留征象 ,结合吸气相CT扫描 ,测量和计算CLARS、LDAV等指标 ,对小气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定量有较大的帮助 ,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弥散法MR膝关节造影在半月板损伤诊断中应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用弥散法MR膝关节造影对半月板撕裂进行检查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查 2 4例临床怀疑半月板撕裂的膝关节。采用常规检查技术进行扫描 ,然后进行弥散法膝关节造影检查 ,再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将常规扫描结果、弥散法关节腔造影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 ,分别算出常规扫描结果和弥散法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弥散法膝关节造影可使半月板撕裂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平扫时的信号 ,同时检查的敏感性从 74.2 %提高到 94.3 % ,特异性从 88%提高到 93 .4%。结论 弥散法膝关节造影在半月板撕裂检查上 ,从图像质量到检查的敏感性均优于常规MR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