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肿瘤(ECT)发生深浸润的危险因素及构建预测ECT患者发生深浸润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治疗的E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的方式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717例ECT患者中, 黏膜下浅浸润(SM)1以内组590例(浸润深度在SM1以内), 超SM1组127例(浸润深度超过SM1)。SM1以内组和超SM1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肿瘤形态分型、术前内镜评估表现、脉管瘤栓和神经浸润、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糜烂或破溃(OR=4.028, 95%CI:1.468~11.050, P=0.007)、局部凹陷(OR=3.105, 95%CI:1.584~6.088, P=0.001)、浸润性JNET分型(OR=5.622, 95%CI:3.029~10.434, P<0.001)、浸润性Pit pattern(OR=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方法 比较分析135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后出现复发患者与同期就治但未出现复发的1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病理分级、腹腔积液检测阳性、肌层浸润深度≥1/2、淋巴结转移、肉眼分型和宫旁转移与子宫后内膜癌复发相关(P<0.05);年龄、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与其复发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积液细胞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P<0.05).术后采取合适的辅助治疗能够提高长期生存率.结论 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积液检测阳性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患者术后可选择适宜的辅助治疗,经常复查,及时处理、减少复发,提高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梅  赵群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6):914-916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0年9月~2001年8月有手术病理资料和随访记录的76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76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发生卵巢转移者23例,发生率为3.01%。单因素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无卵巢转移组与卵巢转移组比较,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细胞分级、宫颈转移、宫旁转移、阴道转移、输卵管转移和淋巴转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多元回归显示宫旁转移、腹水细胞学、肌层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无卵巢转移者,复发率高于无卵巢转移者。 结论 :宫旁转移、腹水细胞学阳性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及脉管瘤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术的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 食管鳞状细胞癌96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内镜下表现, 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和脉管瘤栓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16例患者中, 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至黏膜下层浅浸润(<200 μm)85例(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 黏膜下层深浸润(≥200 μm)31例, 有脉管内瘤栓1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饮酒史(OR=3.090, 95%CI:1.165~8.200)、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AB分型(OR=11.215, 95%CI:3.955~31.797)是浸润深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吸烟史(OR=5.824, 95%CI:1.704~19.899)、是否存在无血管区或血管杂乱区域(OR=3.393, 95%CI:1.285~12.072)是脉管瘤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有饮酒史、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分型为B2~B3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88例EC患者均行子宫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并依据术后淋巴结转移与否将其分为转移组(n=25)、未转移组(n=6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8例EC患者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2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8.41%(25/88);转移组病理分期Ⅲ+Ⅳ期、病理类型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组织学分级G3、病灶直径≥2 cm、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患者占比高于未转移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年龄、腹腔积液细胞学、附件转移、宫颈浸润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灶直径、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为影响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影响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灶直径、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临床应高度重视,以早期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许金美  胡蕊  李丽萍  王燕  俞晶 《癌症进展》2022,20(3):297-300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3例ⅠA期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患者及3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所有患者经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治疗已达到完全缓解,收集并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总结出影响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56例患者经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治疗均已达到完全缓解,其中15例出现治疗后复发,41例未出现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不同体重指数(BMI)及是否使用促排卵药患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MI≥24 kg/m2(OR=14.028,95%CI:1.622~121.325)、使用促排卵药(OR=34.234,95%CI:2.525~464.138)是早期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期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4 kg/m2、使用促排卵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进行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鲁北地区6所三级医院2006-05-01-2011-10-01病理确诊的2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174例对照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OR和95%可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分析与子宫内膜癌有关联的危险性因素。结果:鲁北地区子宫内膜癌患者289例,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259例(90%);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等)30例(10%)。Ⅰ期患者219例(76%),Ⅱ期患者29例(10%),Ⅲ~Ⅳ期患者共41例(14%)。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为25~7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41岁,58~61岁为发病高峰。已绝经妇女占6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3.67,χ2=33.70,P=0.00)、糖尿病(OR=1.92,χ2=4.13,P=0.04)、肥胖(OR=4.63,χ2=50.62,P=0.00)、饮用茉莉花茶史(OR=2.63,χ2=19.84,P=0.00)、重体力劳动(OR=1.82,χ2=9.28,P=0.00)、月经不规律(OR=12.68,χ2=107.20,P=0.00)、口服中草药调经(OR=15.21,χ2=68.82,P=0.00)、绝经年龄(OR=1.10,χ2=11.56,P=0.00)、未产(OR=19.07,χ2=15.84,P=0.00)和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OR=2.91,χ2=12.22,P=0.00)等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使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OR=0.29,χ2=37.21,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3.69,95%CI:1.89~7.22)、肥胖(OR=3.06,95%CI:1.62~5.75)、月经不规律(OR=4.53,95%CI:2.13~9.60)、口服中草药调经(OR=9.31,95%CI:2.91~29.76)、绝经年龄晚(OR=1.13,95%CI:1.06~1.20)和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OR=5.20,95%CI:2.13~12.73)是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使用IUD是内膜癌的保护性因素,OR=0.84,95%CI:0.79~0.88。结论:高血压、肥胖和绝经年龄等因素可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黄骁昊  韩素萍  周雪 《肿瘤学杂志》2019,25(11):980-984
摘 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和妊娠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妇产科收治106例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或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治疗情况,分析其治疗疗效、复发和妊娠情况,并分析影响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生育功能治疗后完全缓解、复发和妊娠的因素。[结果] 经保守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83.96%(89/106),完全缓解后复发率为23.60%(21/89),妊娠率为35.96%(32/89)。BMI≥30kg/m2是影响完全缓解(OR=2.031,95%CI:1.163~6.032)和完全缓解后复发(OR=1.325,95%CI:1.033~4.251)]、完全缓解后妊娠(OR=1.625,95%CI:1.235~5.621)的独立因素。BMI<30kg/m2(OR=1.705,95%CI:1.511~4.981)、采用辅助生殖技术 (OR=2.009,95%CI:1.735~6.235)可提高完全缓解后妊娠率。[结论] 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肥胖是影响保守治疗疗效、复发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肥胖,采取辅助生殖技术可提高妊娠率,降低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于弥散峰度成像(DKI)直方图的影像学特征构建宫颈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2年2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72例宫颈癌患者, 收集患者的DKI以及临床资料, 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90例)和验证组(82例)。经GE AW 4.2 MRI软件获得DKI直方图参数特征, LASSO回归筛选预后最佳影像特征, 线性组合计算DKI影像组学评分, 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区分度, 用校准图评估模型内部一致性情况。结果腺癌(HR=2.496, 95%CI为1.312~4.749, P=0.005)、DKI评分(HR=24.087, 95%CI为6.062~95.711, P<0.001)、浸润深度≥1/2肌层(HR=2.277, 95%CI为1.156~4.487, P=0.017)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HR=1.800, 95%CI为1.313~2.468, P<0.001)是宫颈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 构建预测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HCC患者119例, 根据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期(PRS), 采用最小P值法确定早期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复发的临床及影像影响因素, 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是射频消融后12个月(P=0.005)。据此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47例)和晚期复发组(72例)。早期复发组患者的下四分位PRS(Q1-PRS)和下四分位总生存期(Q1-OS)分别为11.1和19.1个月, 均短于晚期复发组(分别为31.6和81.0个月, P值分别为0.005和<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患者的甲胎蛋白(OR=8.459, 95%CI为2.231~32.073)、白蛋白(OR=0.251, 95%CI为0.047~1.339)、病灶数量(OR=3.842, 95%CI为1.424~10.36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HOTTIP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 2012 年 4月至2014年4月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距离癌缘5 cm以上)标本,用q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和癌旁组织中HOTTIP的表达,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随访,随访截止日期 2019 年 4 月 30 日,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记录患者生存时间。结果:HOTTIP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2.55±0.21),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03±0.16)(t=60.631,P<0.01);HOTTIP在不同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是否发生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间表达量存在差异(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均高于高表达组[78.57% vs 37.04%,(70.67±4.94)vs(42.14±3.65)个月(] χ2=12.839,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HR=2.248(95%CI:1.034~4.887)]、肌层浸润深度[HR=3.055(95%CI:1.668~5.592)]、淋巴结转移[HR=3.811(95%CI:1.786~8.131)]和HOTTIP表达[HR=2.649(95%CI:1.026~6.842)]均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ncRNA HOTTIP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恶性进展有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诊治的324例老年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发生心律失常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心律失常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影响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结果:324例患者中98例于住院期间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25%(98/32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心血管病史、心律失常史、其他疾病的并发症、酸碱平衡、慢阻肺、甲状腺功能减退、脑损伤、低钾血症、新辅助化疗为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166,95%CI 1.005~1.354;OR=1.279,95%CI 1.027~1.593;OR=1.359,95%CI 1.100~1.680;OR=1.324,95%CI 1.080~1.624;OR=1.405,95%CI 1.033~1.911;OR=1.507,95%CI 1.229~1.848;OR=1.443,95%CI1.072~1.944;OR=1.361, 95%CI 1.076~1.722;OR=1.581,95%CI 1.041~2.400;OR=1.293,95%CI 1.110~1.507,P<0.05),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OR=0.662,95%CI 0.548~0.799,P<0.05)。结论:引起老年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因素较多,应加强心律失常的监控,重视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及治疗,提高其晚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腔液细胞学检查在评估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对 17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均行术中腹腔液细胞学检查。结果 :179例患者中 2 3例 (12 8% )腹腔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 ,3年无瘤存活率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6 9 1%vs 95 1% ,P <0 0 5。单因素分析腹腔液阳性、宫外转移、肌层浸润和病理分级是子宫内膜癌不良的预后影响因素 ,P <0 0 1;多因素分析仅宫外转移和病理分级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P <0 0 1。与腹腔液阳性相关的各因素分析中 ,肌层浸润和宫外转移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腹腔液阳性与肿瘤的腹腔内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腹腔液阳性不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αB-晶状体蛋白(CRYAB)的水平并结合组织病理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案分析该指标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完成诊治和随访的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CRYAB水平,分析CRYAB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的CRYAB水平为0.974±0.054,低于癌旁组织的1.347±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1,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CRYAB水平与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其中CRYAB水平在病理分期晚、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降低。生存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方式、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辅助治疗方案对患者的术后生存无显著影响,而CRYAB水平降低(HR=7.156,95%CI:2.412~21.579,P=0.016)和淋巴结转移(HR=5.360,95%CI:1...  相似文献   

15.
方瑜  滕慧  孙艳  方翠莲 《肿瘤学杂志》2023,29(7):573-579
摘 要: [目的] 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00例作为建模组,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Cox回归模型筛选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预后相关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 术后对300例患者实施5年随访,失访14例,286例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5%、86.71%。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影响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3年、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95%CI:0.820~0.892)、0.849(95%CI:0.805~0.880);校准曲线为斜率近似于1的直线。验证组列线图预测3年、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95%CI:0.803~0.903)、0.827(95%CI:0.758~0.87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高危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8.63%,明显低于低危组患者的92.31%(P<0.05)。[结论] 基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术后3年、5年生存率的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恶变为卵巢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01-01-2021-10-31在潍坊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EMs相关卵巢癌(EAOC)患者37例及术后病理为EMs患者168例的临床病历资料。以37例EAOC为EAOC组,168例EMs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与EAOC有关联的临床特点及危险性因素。结果 37例EAOC患者中,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23例(62.16%),子宫内膜样癌14例(37.84%);Ⅰ期34例(91.89%),Ⅱ期3例(8.1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3,95%CI为1.017~1.218)、血清人附睾蛋白-4(OR=1.027,95%CI为1.003~1.052)、D二聚体(OR=2.142,95%CI为1.073~4.272)、肿物最大直径(OR=1.310,95%CI为1.023~1.678)和血流信号(OR=3.974,95%CI为1.193~13.239)均为EAOC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均为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对于围绝经期卵巢型EMs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低中危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低中危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18例患者术后未行化学治疗,28例患者术后行全身化疗,分析与患者复发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腔细胞学阳性复发及预后因素。结果:患者的复发与年龄(P=0.044)、病理分级(P=0.035)、脉管癌栓(P=0.009)及治疗方法(P=0.015)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病理分级、浸润肌层深度、脉管癌栓、化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全身化疗和病理分级。结论:全身化疗及病理分级是影响腹腔冲洗液阳性的低中危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身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探讨高龄直肠癌患者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APR的72例高龄(≥80岁)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高龄直肠癌患者APR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 男47例, 女25例, 年龄为(81.8±1.8)岁。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3.6%(17/72), 其中切口感染5例, 切口脂肪液化4例, 切口延迟愈合8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 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洛铂冲洗液、盆底修复、糖尿病和冠心病与高龄患者APR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未行盆底修复(OR=0.17, 95%CI为0.04~0.82;P=0.027)和糖尿病(OR=4.32, 95%CI为1.05~17.81;P=0.043)为高龄直肠癌患者APR后会阴切口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APR的高龄直肠癌患者应尽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确定预测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初治的81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总的5年生存及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细胞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或腹水细胞学、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术后残存肿瘤大小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与生存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为54.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χ2=37.419,P=0.000)、肿瘤细胞分级(χ2=13.536,P=0.001)、肌层浸润深度(χ2=11.641,P=0.009)和术后辅助治疗方法(χ2=19.102,P=0.000)与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生存显著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显示肿瘤分期(χ2=9.32,P=0.002)是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差,肿瘤分期是影响其生存的重要因素,是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杨爱萍  魏顺英  万颜婕  赵俊哲 《癌症进展》2021,19(21):2242-2245,2260
目的 分析行术后辅助治疗的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80例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接受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给予放化疗辅助治疗.随访20~72个月,记录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年总生存情况和3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 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91.25%(73/80)、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7.50%(70/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中重度贫血、组织学分级为G2~3级、有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子宫下段受累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低于术前无中重度贫血、组织学分级为G1级、无淋巴脉管间隙侵犯、无子宫下段受累患者(P﹤0.05);年龄≥60岁、组织学分级为G2~3级、有深肌层浸润、有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子宫下段受累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低于年龄﹤60岁、组织学分级为G1级、无深肌层浸润、无淋巴脉管间隙侵犯、无子宫下段受累患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中重度贫血、组织学分级为G2~3级、有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均是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组织学分级为G2~3级、有深肌层浸润、有淋巴脉管间隙侵犯、有子宫下段受累均是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效果较好,其生存受年龄、组织学分级、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及子宫下段受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