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临床和胸部CT特点及炎症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38例CI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 随访观察炎症转归情况。结果 38例CIP患者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用药至发生CIP的中位时间为72.5 d, 22例患者于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CIP。24例肺癌患者中位CIP发生时间为54.5 d, 早于非肺癌患者(119.0 d),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34例(89.5%)患者发生CIP时伴有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29例)、呼吸困难(27例)。CIP胸部CT炎症分布表现为不对称分布31例, 对称分布7例。24例肺癌患者中, 16例炎症主要分布在肺癌原发灶同侧, 8例呈全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影(37例)和实变(30例)为常见的影像表现。CIP分类以机化性肺炎型最多见(15例)。在30例随访时间>1个月的患者中, 17例CIP完全吸收(完全吸收组), 13例部分吸收或稳定(未完全吸收组)。完全吸收组中位CIP发生时间为55 d, 短于未完全吸收组(128 d, P...  相似文献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我国被批准进入临床应用, 随之而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需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文章总结了针对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抗体引起的irAE发病率、特征性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探讨了其可能的发病机理、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差别、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为临床肿瘤医师对肿瘤irAE的识别和监控加以指导。  相似文献   

3.
神经免疫相关不良事件(NAEs)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罕见并发症, 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等, 重者可导致死亡和严重的功能障碍, 需要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和合理规范诊治。因NAEs复杂性、多样性和部分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NAEs诊断需与肿瘤、感染、代谢和医源性(非免疫介导)并发症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仔细鉴别。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就NAEs的相关临床重点问题如NAE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的一般原则、特定类型NAEs的临床表现、诊治策略及NAEs后ICI再挑战治疗的原则等, 组织专家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讨论, 基于目前临床证据并结合中国临床实际, 对NAEs的预防、诊断、综合治疗及随访等相关问题制定形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神经不良反应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疗效, 但其引起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rAE)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影响治疗, 威胁患者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需要选择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监测irAE的发生, 帮助高风险患者早期诊断, 指导个体化治疗。研究表明, 某些细胞因子参与了irAE的发生、发展。文章就细胞因子与irAE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为临床预测和监测irAE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恶性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相同, 免疫抑制剂也会引起心血管事件, 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 会日益成为影响这类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文章重点论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心脏毒性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UM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依然有超过50%的患者发生肝转移,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UM患者能否与皮肤黑色素瘤(CM)一样在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中获益?靶向UM特异性基因突变能否提升抗瘤效能?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T细胞受体T细胞(TCR-T)等细胞疗法对UM尤其肝转移患者是否有效?以及当前联合治疗策略有哪些?效果如何?文章从以上几个角度对UM免疫相关抗瘤研究进行归纳, 旨在明确已取得的成果, 剖析存在的问题, 展望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相关肝毒性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南山肿瘤中心和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11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64例, 女48例;中位年龄60岁。结果 112例患者中, 肝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8%(30/112), 3~5级肝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8/112), 出现肝不良事件的中位时间为接受免疫治疗后3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 患者肝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肝癌有关(P<0.05)。发生3~5级肝不良事件患者接受规范甲强龙治疗后, 4~6周内肝功能恢复。结论肝癌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发生相关肝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部分早期宫颈癌患者可通过手术或同步放化疗获得良好的疗效, 然而对于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较少且预后较差。近年来,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 尤其是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 均已在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7例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 根据复发转移后是否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将患者分为非免疫治疗组(n=32)及免疫治疗组(n=55)。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1(OS1, 病理确诊日期至随访截止时间或患者死亡时间)、总生存期2(OS2, 首次免疫治疗/非免疫治疗时间至随访截止时间或患者死亡时间)、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非免疫治疗组与免疫治疗组的DCR分别为53.1%(17/32)和72.7%(40/5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 P=0.064)。非免疫治疗组中位OS1为51.0个月, 免疫治疗组未达到中位OS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 P=0.006);非免疫治疗组中位OS2为28.0个月, 免疫治疗组未达到中位OS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 P=0.008)。非免疫治疗组与免疫治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8.0个月和23.0个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安罗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使用安罗替尼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安罗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72例恶性肿瘤患者经2个周期的治疗后, 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5.28%(11/72)和70.83%(51/72)。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67%(48/72), 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8%(11/72)。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20/72, 27.78%)、厌食(12/72, 16.67%)、痰中带血(6/72, 8.33%)、高血压(6/72, 8.33%)等, 特殊不良反应为牙周病(5/72, 6.94%)。结论安罗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良好, 安全性可控, 应注意一些特殊不良反应的发生, 需加强对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临床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应用广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胃肠道、内分泌和肝脏不良反应,肺脏和心脏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可能致命。类固醇全身治疗是对抗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主要治疗手段,如对类固醇治疗没有反应,则需要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掌握irAE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常见类型及其治疗策略,可为IC...  相似文献   

13.
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治疗方式有限, 预后差, 免疫治疗为近期备受关注的一种宫颈癌治疗手段。现报道1例综合阳性评分为100分的宫颈癌复发患者免疫治疗疗效, 该患者单靶点免疫药物治疗10个月余出现疾病进展, 考虑免疫耐药, 通过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 以提高对宫颈癌免疫治疗及耐药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T细胞功能的活化也引起了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 AE)。不同于传统化疗的不良反应,ir AE有着独特的临床表现和处理要求。虽然ir AE的发生和管理逐渐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一些常见ir AE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及其综合监测管理仍需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以便提高临床医生工作水平和临床试验设计质量。而且不同ir AE的发生机制、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影响、原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疗风险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阐述ICI治疗黑色素瘤引起的ir AE相关临床表现特点和诊疗管理措施,旨在对ir AE管理策略和研究方向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初诊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BM)患者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首诊确诊为NSCLC BM的患者66例的资料。患者一线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脑部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 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13(范围4~49)个月, 中位生存期24个月, 1、2、3年总生存(OS)率分别是75.8%、44.7%、33.6%。1年脑内无进展生存(iPFS)分别是68.8%。放疗免疫组和免疫组脑内客观应答率icORR分别是71.4%、52.6%, 脑内疾病控制率(icDCR)分别是96.4%、89.4%(P=0.122、0.29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评估评分(GPA)高的患者1、2、3年OS率分别是100%、85.7%、35.7%, GPA低的患者则分别是68.3%、33.6%、33.6%(P=0.115);放疗免疫组患者1、2、3年OS率分别是88.7%、58.7%...  相似文献   

16.
张雪  李大可 《肿瘤防治研究》2020,47(11):894-89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随着ICIs的快速应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几乎全身器官皆可发生irAE,但风湿性irAE似乎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本文就ICIs治疗引起的风湿性irAE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管理原则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可能的潜在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肝癌为典型的慢性炎症相关恶性肿瘤, 因慢性炎症持续破坏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而导致免疫监视功能受损, 进而免疫环境失调。机体监察系统受损而导致的免疫逃逸可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结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免疫炎性细胞的指标能够对肝癌的预后进行预测, 以此为依据对患者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早期干预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文章介绍了免疫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归纳了近年来有关外周血免疫炎症指标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同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以及该方案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徐州市肿瘤医院60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 按治疗方法分为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常规化疗组, 各3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肿瘤性M2丙酮酸激酶(TuM2-PK)、脂肪酸合成酶(FAS)水平,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水平,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简易生命质量量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生命质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细胞水平、生命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6.67%(14/30), 高于常规化疗组的20.00%(6/30)(χ2=4.80, P=0.029)。治疗前两组间血清CEA、CA125、VEGF、CYFRA21-1、Tu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的发生情况和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分析接受ICI 治疗的N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年3月至2023 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CI 治疗145 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CIP 组和非CIP 组,随后将发生CIP 的患者分为轻度(1、2级)CIP 和重度(3、4级)CIP 两个亚组,通过Kaplan-Meier 法比较生存曲线,分析CIP 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对于患者PFS 及OS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PFS 和OS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145 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出现CIP,发生率为17.93%,重度CIP 发生率为3.45%。CIP 组患者PFS 明显长于非CIP 组患者(12.3 vs 7.6个月,P<0.05),CIP 组与非CIP 组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 vs 15.8个月,P>0.05)。亚组分析显示,轻度CIP 和重度CIP 相比,PFS(12.2vs 12.9 个月)及OS(16.1 vs 17.8 个月)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CIP[HR=0.55,95%CI(0.33,0.90),P=0.02]、免疫疗程>6 个[HR=0.51 ,95%CI(0.31, 0.85),P=0.01]是影响患者PFS 的有利预后因素,免疫疗程>6 个[HR=0.4,95%CI(0.18, 0.88),P=0.02]是影响OS的有利预后因素。结论:CIP 的发生率为17.93%,CIP 的发生与PFS 的延长密切相关。免疫疗程>6个是影响NSCLC患者PFS、OS的有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免疫治疗在难治性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 但在临床应用中依然存在治疗结果的个体差异性和耐药性问题。肠道菌群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免疫调节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其对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以肠道菌群为靶点, 提高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应答效果, 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