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与整群抽样结合的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四川、湖南、广西三省共5家强制隔离戒毒所的1015名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关知识的总体认知水平尚低,平均知晓率仅为48.0%。(2)认知情况男性好于女性,文化程度高者好于文化程度低者,吸毒史为10-20 a者好于吸毒史小于10 a和大于20 a者,曾经参加过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好于从未参加过者,所在戒毒所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关服务者好于未提供者。结论: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加强所内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关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汉族及吸毒史较长和较短的戒毒人员,对少数民族戒毒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应当继续给予重视。同时大力推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后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转介模式,并开始逐渐探索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引入美沙酮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疾病构成及顺位,预测陕西关中地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就医人次、外诊人次、住院趋势。方法:疾病分类按系统大类分,传染性疾病单列(限于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3种)。结果:(1)年人均就诊次数逐年递减。(2)2015-2016,2017-2018年外诊百分比递增,同时,年均住院百分比缓慢上升,但年所外就医百分比持续下降。(3)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类疾病居疾病谱前四位。结论:陕西关中地区吸毒人员就医人次将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均外诊数量将在19%左右徘徊、年均住院约1.1%,年均所外就医2.6%左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4166例新入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静脉穿刺采血,探讨和分析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特殊性,认真评估其综合情况,采取合适的穿刺方法和部位,提高采血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中国版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对重庆市8个戒毒所600名强戒人员进行团体心理测评。结果:(1) MMPI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 306-0. 844,同质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 734,斯皮尔曼分半信度为0. 805。(2)除L量表外,男性强戒人员K、Si量表分显著低于全国男性常模(P <0. 05,P <0. 01),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男性常模(P<0. 01)。除L、D量表外,女性强戒人员K、Si量表分低于全国女性常模(P <0. 05,P <0. 01),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女性常模(P <0. 01)。(3)男性强戒人员F、Pd、Pa、Pt、Sc、Ma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 <0. 05,P<0. 01),Mf-m、Mf-f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女性(P <0. 01)。(4)"初中及以下"文化组F、Hs、Pa、Pt、Sc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中及以上"文化组(P <0. 01)。(5)强戒人员F、Hs、Pd和Sc分量表得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P <0. 05,P <0. 01)。"≥50岁"组F、Hs量表得分显著高于"≤29岁"和"30-49岁"组(P <0. 01);"≤29岁"组Pd量表得分显著高于"30-49岁"和"≥50岁"组(P <0. 01,P <0. 05);"≥50岁"组Sc量表得分显著高于"≤29岁"和"30-49岁"组(P <0. 05,P <0. 05)。结论:强戒人员存在较明显的人格问题,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强戒人员教育矫治需要考虑其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194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结果:戒毒人员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男性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女性,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有显著差异(P<0.05),而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要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女性,必要时应给予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充分了解和掌握集中强制隔离戒毒的HIV感染者人群特征及心理状况,并对其管理和矫治措施提供建议。方法:对364名男性HIV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SCL-90、SDS、SAS评分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犯罪史、执行变更等基本情况需要关注,同时HIV戒毒人员的SCL-90评分躯体化症状、敌对、抑郁和焦虑四项均高于一般戒毒人员(P<0.05),抑郁情况较为严重。结论:HIV戒毒人员有其自身特殊性,管理和戒治工作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制度支持,按照"331"模式集中统一收治管理,为HIV戒毒矫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同强戒次数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80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SCL-90评定,评定分值与全国常模进行对照分析,用SPSS11.5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强制隔离戒毒人员SCL-90评定结果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接受强制戒毒3次及以上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初次强制戒毒人员,两者在总分、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因子上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后,有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以抑郁、强迫、躯体化因子为著;强戒次数对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专家一致认为吸毒成瘾是一种不顾后果的具有强迫觅药和用药行为的慢性复发性脑疾病[1]。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复吸的比率很高,有人认为保守的估计亦在95%以上[2]。脱毒容易,操守难,其根本原因是复吸问题,复吸率居高不下,是当前禁毒工作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难题。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物依赖者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药物依赖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DA)对重庆市某强制隔离戒毒中心的312名男性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戒毒人员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特异性模块、共线性模块生存质量总得分分别为(41.21±7.02)、(43.43±8.25)、(33.26±7.70)、(69.52±12.78)、(117.91±20.04)和(187.43±28.42)。多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氛围与研究人群生存质量各领域均有关系,年龄、毒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医保情况、当地经济状况、朋友圈氛围、吸毒种类、吸毒方式等因素分别对部分领域有影响。结论:强制戒毒人群生命质量普遍不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根据不同社会学特征,对戒毒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家庭成员的干预有利于提高戒毒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康复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康复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二、三、四、五"整合心理干预模式——"一个目标、二种形式、三项原则、四种途径、五项内容"的整合培训模式。一个目标:适应环境,减少复吸,回归社会;两种形式: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三项原则:科学规范、以人为本、保护隐私;四种途径: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项内容: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1.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功能恢复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为强制隔离戒毒所有效地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组45例强戒人员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包括:集体讲座、情境模拟、投射练习等各种团体活动。对照组同期45例强戒人员不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使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定,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10周的心理干预,研究组的情绪稳定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心理健康因素、强迫、抑郁、敌对、人际关系等各项症状有了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吸毒人员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后,经过环境适应、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自我意识、自信心、人际关系等5个单元的团体心理干预,其消极自我认知、偏执、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稳定性等各项心理症状及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缓解,这对他们戒除"心"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HCV的传播途径,了解吸毒人群HCV感染情况,预防控制HCV的流行。方法:对1040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血清HCV抗体测定,并根据户籍来源、吸毒方式进行分类统计比较。结果:1040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HCV抗体阳性者有459例(44.13%),明显高于文献报道在健康人群中抗-HCV检出率为0.2%~3.4%;来自不同省份的吸毒人员HCV感染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静脉注射吸毒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静脉注射吸毒。结论:提示HCV感染人群存在区域性,吸毒人群将成为HCV携带者或慢性肝炎的危险因素。加强HCV的预防宣传教育;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吸毒人群的管理教育;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强制戒毒人员HIV感染情况,分析强制隔离戒毒所内HIV暴露因素,探讨预防策略。方法:对2004年-2008年10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组织强戒在所的强制戒毒人员225名和监管民警30名独立完成自编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暴露后处理方法的调查问卷。结果:强制戒毒人员HIV感染呈上升趋势,HIV暴露因素较多。结论:亟需制定监管部门的艾滋病病毒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完善规范管理,防止HIV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暴露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中国版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对重庆市8个戒毒所600名强戒人员进行团体心理测评。结果:(1)强戒人员MMPI多数因子与吸食毒品种类、吸毒方式、吸毒时间、戒毒次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5,P <0.01)。(2)"海洛因"组强戒人员Hs、D、Hy、Sc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冰毒"组(P <0.05,0.01)。(3)"注射"组强戒人员Hs、D、Hy、Si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口吸"组(P <0.05,0.01)。(4)吸毒时间"<1年"、"1-2年"和"> 2年"3组强戒人员K、Pt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 <0.05)。"> 2年"组Pt量表得分显著高于"<1年"和"1-2年"组(P <0.05);"> 2年"组K量表得分显著低于"<1年"和"1-2年"组(P <0.05)。(5)"首次"、"2次"、"3次及以上"3组强戒人员Hs、D、Pd、Pt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戒毒次数组间差异(P <0.05,0.01)。"3次及以上"组Hs、D、Pt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首次"组(P <0.05,0.01);"2次"组Pd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首次"和"3次及以上"组(P <0.05,0.01)。结论:强戒人员人格特征疑病、抑郁、癔症、精神病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社会内向与吸食毒品种类、吸毒方式不同、吸毒时间长短、戒毒次数多少等因素有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矫治,促进强戒人员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抑郁情绪、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戒毒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戒毒动机量表、戒毒技能评估量表、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抑郁情绪和戒毒动机之间产生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其效应值为(-0.194),Boo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萨提亚模式干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康复期人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萨提亚模式对33例女性强制隔离戒毒康复期人员开展集体心理治疗。结果干预前SCL-90各因子分值与常模比较,干预前均较常模明显高(P〈0.01);干预后SCL-90各因子与常模比较,除躯体化外,均接近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集体心理治疗对提高女性强制隔离戒毒康复期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与毒品有关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130名康复期强戒人员进行团体心理测评,分析心理健康与吸毒的关系。结果:(1)康复期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随着吸毒时间的延长呈"U"型的变化趋势。(2)除人际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外,康复期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均存在显著的吸食毒品种类组间差异,"海洛因、冰毒合用"组得分最高,"海洛因"组次之,"冰毒"组得分最低(P<0.05,0.01)。(3)除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存在显著吸毒方式组间差异(P<0.05,0.01),"口吸、注射合用"组得分最高,"口吸"组得分最低。(4)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存在显著的戒毒次数组间差异(P<0.05,0.01),随戒毒次数的增加,各因子得分呈上升趋势。结论:康复期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吸毒时间、吸食毒品种类、吸毒方式和戒毒次数对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浅析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强制隔离戒毒所收容量的增加,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的人数上升.截至目前,我们收治的女性强戒人员所占收容比例已由最初的15%上升到18%.和男性强戒人员相比,女性强戒人员普遍具有情绪稳定性差、认知偏激、自我价值感、安全感欠缺等特点.如何提升对女性强戒人员的整体认识、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方案,已成为强戒所心理矫治工作中需要探讨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生物反馈疗法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生理、心理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分成试验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只进行强戒场所的常规康复管理,实验组除常规康复管理外进行20次生物反馈治疗,观测皮电EMG和脑电EEG(α波,θ波)指标变化,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时,应用SAS、SDS量表以及第三方评价进行测评,评估治疗前后心理生理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间量表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EG组的SAS、SDS得分均低于CG组,且有统计学意义;EG组肌电EMG值降低、脑电EEG值(α波,θ波)升高。结论:通过生物反馈的EMG和α-θ波训练治疗对改善康复期戒毒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禁毒法》以及《禁毒条例》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由此进入了依法全面推进的新的历史阶段。《禁毒法》与《禁毒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关于反毒品的综合类法典,它结合了各项法律法规中有关禁毒的条例,把以往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制度,规定了强制隔离戒毒的各种具体内容,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但是在全国各地的强制隔离戒毒实际运作中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1现阶段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