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采用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前盆腔结构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例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147例产后6周的经阴道产初产妇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在安静状态下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观察前盆腔的结构变化;测量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膀胱颈的移动度(BND)和膀胱尿道后角(RA),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观察计算两组数据的差异。结果在产后早期,前盆腔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安静状态下BSD:(2.67±0.39)cm,膀胱尿道后角为(106.12±12.89)°,最大Valsalva时,BSD:(1.68±0.69)cm,膀胱尿道后角为RA(110.12±13.26)°,BND为(0.99±0.49)。产后组:安静状态下BSD:(2.39±0.68)cm,膀胱尿道后角为RA(118.32±15.62)°,最大Valsalva时,BSD:(1.20±0.72)cm,膀胱尿道后角为(128.24±13.63)°,BND为(1.19±0.87);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是26.53%(39/147),前盆腔脱垂的发生率是57.82%(85/147)。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能观察产后早期前盆腔的结构、功能改变,为盆底康复提供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检查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18例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在其产后6周经会阴超声检查,记录其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118例初产妇中,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5例,其发生率为21.19%。对照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且两组均未检出压力性尿失禁的病例。研究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发现产妇直肠膨出2例,阴道前壁脱垂3例,膀胱颈活动度增加17例,子宫脱垂3例。两组产妇经会阴超声检查在膀胱颈活动度上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而两组在直肠膨出、阴道前壁脱垂及子宫脱垂诊出情况上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且研究组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大。结论产后早期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能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盆底四维超声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盆腔器官脱垂患者121例(患者组)及同期健康成年女性33例(对照组),患者组根据绝经状态分为A组(未绝经)和B组(绝经后).3组均行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测量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旋转角(URA)、静息期和Valsalva期膀胱尿道后角(PUV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器官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0例行子宫全切术后3个月以上的女性患者,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其盆腔器官,测量患者盆底组织各参数,包括膀胱颈旋转角度、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下降度、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以及在最大Valsalva状态和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和近端尿道的移动情况。结果患者静息状态下的BSD值为(-2.74±0.36)cm,膀胱尿道后角为(118.65±21.36)°;Valsalva状态下BSD值为(-0.24±0.66)cm,膀胱尿道后角为(113.25±21.22)°,膀胱颈下降度为(2.65±0.55)cm,尿道旋转角度为(60.25±17.54)°,膀胱颈旋转角度为(70.36±19.55)°。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及BSD值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90,Valsalva状态下则分别是0.87和0.91;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颈下降度和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78、0.87;提示患者膀胱颈下降度计算和膀胱尿道后角测量、盆底BSD测量的一致性非常好。结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能够有效评估其盆底功能,并且动态观察患者盆底器官的运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盆底支托组织的松弛或断裂是主要发病基础之一,妊娠及分娩是重要的高危因素,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盆底超声既能动态观察盆腔脏器脱垂及盆底肌肉受损情况,评估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又能确定植入材料的功能和位置,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评估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合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反应出患者的损伤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观察36例女性SUI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动作(屏气并向下用力至最大腹压)两种状态下超声图像变化情况,并分析SUI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的尿道长度、膀胱逼尿肌厚度(DWT);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下降值(BND)、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及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等指标,以42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结果静息状态下,SUI组与对照组尿道长度及D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lva动作后,SUI组的膀胱颈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增大概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做出典型准确的超声图像特征评价,准确的评估盆底解剖及功能,对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9.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所致便秘与前、中、后盆腔病变密切相关。后盆腔病变包括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直肠内套叠、肠疝及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等;前盆腔与中盆腔病变引发的便秘不仅表现为排便障碍,也包括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相关症状。盆底超声能够动态观察前、中、后盆腔的变化,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FPFD的诊断中。现就盆底超声对FPFD所致便秘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以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为主的妇科疾病,中老年女性发病率较高,但目前临床上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而住院的女性患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1-2])。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曾经羞于这类疾病就诊的女性思想上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说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逐渐成为困扰女性、降低女性生活质量的一大因素。盆底结构、功能受妊娠、分娩影响导致诸多功能性障碍疾病,包括盆底脏器脱垂、尿失禁、盆腔慢性疼痛、性  相似文献   

11.
盆底功能性疾病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底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一系列的盆腔器官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多种症状并存.主要有排便功能障碍、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及腔门失禁等,与之相应的病因主要为肛直肠功能性病变(包括直肠黏膜脱垂或套叠、直肠膨出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等)、膀胱膨出或脱垂、子宫阴道脱垂和盐底疝等。影像学检查对上述病变的诊断有独特的价值,笔者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本次实验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产后40例正常产妇纳入本次实验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2组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统计并比较2组盆底功能(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以及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前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大于对照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小于治疗前,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并可作为评价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底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SUI组和对照组受试者,部分SUI患者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治疗。受试者均行盆底动态MRI检查(静息相及力排相),对SUI组尿道、膀胱颈功能及盆腔器官脱垂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SUI组TVT术后尿道移动角度、膀胱颈及尿道开放、盆底器官脱垂程度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对照组和SUI组患者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25例,SUI组33例,31例行TVT治疗,其中12例于术后3~ 6个月复查盆底MRI,纳入术后观察。力排相下,SUI组较对照组,功能尿道长度、尿道移动角度、H线、M线、膀胱漏斗征、尿道开放和膀胱脱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漏斗征及尿道开放征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膀胱脱垂程度减小,子宫脱垂程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尿道长度增加,尿道移动角度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MRI能准确评估SUI盆底功能;TVT术后对尿道支持结构薄弱及盆底器官脱垂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罗爱华 《兵团医学》2016,48(2):22-23
盆腔支持结构缺陷、衰老、妊娠分娩、雌激素水平下降及肥胖等诸多因素导致老年女性的盆底结构松弛、功能减退,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incont inence,SUI),近些年PFD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已婚女性PFD的发病率高达20%-40%,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2].PFD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主要包括X线盆腔器官造影术、腔内MRI、动态盆底MRI及超声检测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好及无辐射等优点,国外已广泛应用于PFD诊断及评估疗效,而目前我国关于盆底超声的研究较少[3,4].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检测产后女性盆底的形态结构,为产后尿失禁的诊治提供影像学证据。方法:选取3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在静息和缩肛状态下盆底的形态结构参数,分析上述参数与尿失禁的相关性。结果:340例中,尿失禁65例,发生率为19.12%;在发生会阴裂伤及尿道内口未关闭产妇中,尿失禁的发生率均明显上升(均P<0.001);尿失禁产妇分娩的婴儿体质量明显高于无尿失禁产妇(P<0.001);尿失禁产妇Valsalva-尿道倾斜角明显低于无尿失禁产妇(P<0.001)。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可观察女性产后盆底结构的变化,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监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临床实践中,应将有会阴裂伤、尿道口未关闭的产妇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在女性膀胱脱垂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不同膀胱脱垂亚型的声像图特征。方法:收集28例膀胱脱垂患者,并同期选取22例无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患者作为对照。运用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盆底超声成像技术,观察膀胱颈的移动情况,测量Valsalva动作下膀胱最低点至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旋转角及膀胱尿道后角;四维超声观察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及结构改变,筛查出不同类型的膀胱脱垂。结果:28例中12例膀胱尿道膨出,16例孤立性膀胱膨出。Valsalva动作下测量参数:膀胱最低点至耻骨联合后下缘的垂直距离在膀胱脱垂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类型膀胱脱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尿道后角在膀胱尿道膨出组明显大于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和对照组(均P<0.05);尿道旋转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在膀胱尿道膨出组和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在不同膀胱脱垂亚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漏斗形成在膀胱尿道膨出组有9例(75.0%),在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和对照组均未见。结论: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可成功获得不同膀胱脱垂亚型的声像图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该病及选择最佳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盆底正中矢状切面盆膈裂孔前后径(AP)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程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19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62例女性的临床资料和经会阴盆底超声(TPUS)数据。在盆底正中矢状切面于最大Valsalva动作下测量AP,通过TPUS和盆腔器官脱垂量化系统(POP-Q)测定POP程度,并分析AP与POP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P对POP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 共获得237例有效数据,其中POP-Q 0度POP 51例(21.51%),I度57例(24.05%),II度49例(20.67%),III度44例(18.56%),IV度36例(15.18%)。AP为37.10~97.90 mm,平均(61.33±10.71)mm。在TPUS或POP-Q系统诊断的不同程度POP中,AP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00、58.18,P均<0.01)。以AP=6.0 cm为截断值,预测TPUS明显POP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75.5%;预测POP-Q II度以上POP的敏感度为74.5%,特异度为76.0%。AP与POP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动态三维超声联合直肠超声评估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性便秘的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快捷的筛查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性便秘患者3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我院常规健康体检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无便秘病史。应用经会阴盆底动态三维超声联合直肠超声在静息期和力排时的盆底器官位置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肛直角(ARA)测量及参数比较,正常对照组和研究组静息ARA、Valsalva ARA较静息期差异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直肠前突(RC)的超声检查,正常对照组30例被检查者中有1例超声诊断为RC,研究组中有9例超声诊断为RC。结论通过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性便秘患者,进行盆底动态三维超声及经直肠超声,观察在静息状态下、力排状态下盆底器官结构的变化,统计各个观察数据,肛直角(ARA)及直肠前突两个观察指标在便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中有统计意义。动态三维超声联合经直肠超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提供一种简便筛查方法,可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利用静态和动态MRI定量评估和比较经阴道分娩后不同类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盆底结构的改变,探讨PFD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后42天常规复查的150例产妇的临床和MRI资料。根据临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价系统(POP-Q)诊断标准和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估产后PFD发生情况并进行分组,盆腔器官脱垂(POP)组、压力性尿失禁(SUI)组和正常组各50例。所有产妇行盆底MRI检查,静态扫描序列为TSE T2WI,动态扫描序列为Balanced-TFE和单次激发TSE。由2位放射科医师分析和测量静息期及力排期各盆底结构的各项形态学指标,包括肛提肌损伤评分、盆膈裂孔面积(LHA)、H线和M线长度、膀胱颈和子宫最下缘至耻骨尾骨线的距离(B-PCL和U-PCL)、提肛板角(LPA)、尿道前倾角(AUA)、膀胱-尿道后角(RVA)、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高度(D)、膀胱颈至耻骨长轴中线距离(S)功能尿道的长度(FUL)及是否存在膀胱颈漏斗。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位医师测量值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盆底结构各项指标值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筛选与产后POP、SUI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结果:两位医师测量的静息期和力排期盆底各指标的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力排期3组间LHA、B-PCL、U-PCL、H线和M线长度、D、S、FUL、RVA、AUA和BN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OP组和SUI组的LHA、RVA、AUA和BND均大于正常组,B-PCL、D、S和FUL均小于正常组,POP组的M线和LPA大于正常组,U-PCL小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组的LHA、H线和M线长度、FUL、AUA和BND均大于SUI组,B-PCL、U-PCL、D、S和RVA均小于SU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膀胱漏斗出现率为88%(44/50),POP组为48%(24/50),正常组为30%(15/5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59,P<0.001)。静息期:SUI组和POP组肛提肌损伤程度均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均<0.05);3组间LHA、B-PCL、U-PCL、M线长度、D、FUL、AU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OP组和SUI组的LHA和AUA大于正常组、D小于正常组,POP组的M线长度大于正常组、B-PCL和U-PCL小于正常组,SUI组的FUL小于正常组,POP组的U-PCL小于SUI组,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力排期LHA和D与产后POP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1.002和0.876);力排期FUL和膀胱颈漏斗征与产后SUI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0.670和9.985)。结论:动、静态MRI能够全面评估产后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特定盆底结构异常提示不同类型PFD的发生;产后POP与力排状态下LHA增大和D减低相关;产后SUI与力排状态下FUL缩短和膀胱颈漏斗征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动态MRI研究直肠内模拟粪便注入前、后女性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患者的肛直肠形态、功能性病变, 并对多盆腔器官脱垂进行评价, 明确注入球囊后的动态MRI在SPFS患者中的诊断优势。 方法 对53例临床诊断为SPFS的女性患者行动态MRI检查, 使用自行设计高顺应性球囊模拟大便, 测量患者直肠内球囊注入前、后力排相盆底的相关数据。 结果 盆底动态MRI结果显示, 53例女性SPFS患者中, 伴发多盆腔器官脱垂者24例。直肠内造影剂注入前、后力排相的肛直角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3, P > 0.05);相比直肠内模拟粪便注入后的盆底动态MRI, 未注入的力排相分别有18.0%(9/50)膀胱脱垂、6.1%(3/49)子宫或阴道穹窿脱垂、32.7%(17/52)直肠前膨出及14.6%(7/48)会阴体下降诊断为阴性。直肠内模拟粪便注入前、后力排相观察多盆腔器官脱垂变化, 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肠内注入模拟粪便的盆底动态MRI为女性SPFS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诊断, 为术前正确诊断盆腔多部位缺陷及术后正确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