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早期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耐药性的价值。方法 选择单纯进行化疗的NSCLC患者75例,在首次化疗前,化疗1周期、化疗2周期、化疗4周期及化疗6周期分别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根据后续治疗中肿瘤最大径的变化将所有患者分为耐药组及非耐药组,对比分析两组各监测时间点间ADC值的变化,并对有意义的ADC变化值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75例晚期NSCLC患者,耐药组43例,非耐药组32例。非耐药组化疗第1、2周期间ADC变化值(ADC42d-21d值)明显高于耐药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2,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9,最佳界点值为0.15,以此界点值作为阈值监测肺癌耐药的敏感度为69.8%,特异度为78.1%;非耐药组第2疗程化疗后1周与第1疗程化疗结束间ADC的变化值(ADC28d-21d值)明显高于耐药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3,P=0.030),ROC曲线下面积为0.634,最佳界点值为0.09,以此界点值作为阈值监测肺癌耐药的敏感度为58.1%,特异度为65.6%。...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I-DWI)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32例病理证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治疗前、1周期靶向治疗后行胸部常规MRI检查、DWI检查及CT增强检查,以第2周期靶向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的肿瘤最大径变化率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9例)和无效组(1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最大径的差异。同时比较MRI-DWI与增强CT对肿瘤及阻塞性肺不张的显像效果。 结果肿瘤最大径在两组内不同时间及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期靶向治疗后,有效组肿瘤平均ADC值明显升高(×10-3 mm2/s:1.48±0.23 vs. 1.23±0.21,t=-15.45,P<0.01),而无效组治疗后ADC值变化不大(×10-3 mm2/s:1.20±0.27 vs.1.15±0.32,t=-1.69,P>0.05),并且有效组ADC值的升高率明显高于无效组(%:17.7±5.7 vs. 4.6±2.1,t=6.72,P<0.01)。CT图像可显示清楚肿瘤与不张肺组织边界6例(37.5%),MRI-DWI图像可显示肿瘤与肺不张组织边界13例(81.3%),高于CT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5)。 结论MRI-DWI较增强CT可更清晰地显示肺不张与肺肿瘤边界,便于肿瘤大小测量及疗效评估,ADC值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做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以及作为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10例乳腺癌化疗后退缩情况将肿瘤分成缓解和进展两组,比较两组化疗前后ADC值和DWI信号强度的变化,并评价治疗前ADC值与化疗结束肿瘤退缩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ADC值和DWI信号强度在缓解组和进展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缓解组治疗后ADC值升高,而进展组则降低,尤其在b=1000和2000 s/mm2时明显.b=1000 s/mm2时,肿瘤高活性区和低活性区对治疗反应比较显示,肿瘤高活性区ADC值较低,治疗后ADC值升高(1.195±0.230和1.371±0.295);而肿瘤低活性区ADC值较高,治疗后ADC值反而下降(1.632±0.241和1.312±0.297);与病理对照显示,治疗后肿瘤细胞蜕变,并伴有明显的胶元和纤维化形成.治疗前ADC值与治疗后肿瘤退缩呈负相关,当b取1000和2000 s/mm2时相关更明显,前者为r= -0.802,P=0.005,后者的r = -0.745,P=0.013.结论:DWI可以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作评价,并能对治疗疗效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WI评估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12例。依据治疗效果分为A组(有治疗反应组)5例和B组(无治疗反应组)7例。对2组治疗前后病灶最大径和ADC值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病灶在MRI T1WI和T2WI信号增大,DWI信号无明显变化;B组病灶的T1WI、T2WI、DWI信号均无明显变化。与B组比较,A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病灶的最大径均偏大(均P0.05)。A组治疗前后ADC值明显变化,而B组ADC值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前,A组病灶最大径与ADC值(b=500 s/mm2)呈正相关性(r=0.556,P=0.038);B组病灶最大径与ADC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WI可及时、准确评估晚期肝细胞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DC值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10月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放化疗过程中不同监测时间点(包括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肿瘤ADC值.以放化疗前肿瘤的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以T分期是否降低为标准,分为治疗效果较好的T-降期组和治疗效果较差的T-未降期组.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肿瘤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26例中,T-降期组和T-未降期组分别为12和14例.T-降期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ADC值分别为(1.10±0.13)×10~(-3)、(1.32±0.19)×10~(-3)、(1.35±0.13)×10~(-3)和(1.32±1.0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P<0.01).T-未降期组在治疗后第1周ADC值由(1.16±0.16)×10~(-3) mm~2/g升高至(1.23±0.13)×10-3 mm~2/s,升高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2周ADC值继续升高至(1.30±0.1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3,P<0.01).用治疗后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1.6%作为诊断直肠癌T分期是否出现降期的指标,诊断敏感性为75.O%,特异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可信区间为0.583~0.964),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 ADC值具有作为早期监测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影像学指标的可能性.治疗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变化对于区分放化疗反应性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监测点.  相似文献   

6.
表观扩散系数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预测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价值.方法 20例21个病灶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分别于阿霉素类和紫杉类抗肿瘤新辅助化疗前1周之内、第1周期化疗后(18~21 d之内)、术前1周之内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扫描,根据增强MRI肿瘤的变化,将其分为反应组及相对无反应组,对2组肿瘤初始ADC及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反应组15个病灶化疗前初始ADC为(0.98±0.15)×10-3 mm2/s,化疗第1周期后升高到(1.22±0.23)x 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无反应组6个病灶化疗前初始ADC为(1.09±0.08)×10-3mm 2/s,第1周期后为(1.11±0.07)×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初始ADC低于相对无反应组(P<0.05);肿瘤初始ADC与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值呈负相关关系(r=-0.51,P<0.05).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肿瘤初始ADC值及新辅助化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新辅助化疗(NCT)的早期疗效.资料与方法 32例LABC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75mg/m2静脉推注,第1天给药,3周方案)进行NCT治疗.每21d为1个周期,至肿瘤缩小到可手术或保乳手术可行时停止化疗.于化疗前、化疗1个周期后和手术前行DWI扫描,分析肿瘤体积、ADC值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20例(62.5%,95% CI 45.7%~79.3%)患者行2个周期化疗后出现整体有效(OR),临床完全缓解(cCR)率及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156% (5/32)和9.4% (3/32):疾病稳定(cSD)率为34.4% (11/32),疾病进展(cPD)率为3.1% (1/32);第1个NCT后,cCR+部分缓解(cPR)组AD)C值显著增加[化疗前ADC值为(0.98±0.16)×103mm2/s,化疗后为( 1.22±026)×103mm2/s] (P< 0.001).化疗前cCR+cPR组初始ADC值显著低于cSD+cPD组[(1.13±0.06)×10-3mm2/s](P<0.001).初始ADC值与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呈负相关(r=-0.58,P=0.02);化疗后肿瘤ADC值与肿瘤体积变化呈正相关(r=096,P<0.001).结论 乳腺癌病灶初始ADC值及NCT后早期ADC值变化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对NCT敏感性和化疗早期评价乳腺癌敏感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48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ADC值,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2和b=0,1000s/mm^2两组ADC图得出.根据治疗结束后的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并根据ROC曲线比较两组ADC图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价值.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CR组的ADC值提高百分比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治疗结束后,CR组的ADC值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其中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高b值组(b=0,1000s/mm^2)区分CR组与PR/SD组的能力高于低b值组(b=0,600s/mm^2) (P<0.05);低b值组所测数据的标准差均大于高b值组.结论 高b值DWI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整体价值高于低b值DWI,且数值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2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42天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根据治疗后第42天肿瘤体积的变化,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14例,无效组18例.结果 2组治疗后第7天肿瘤体积均无明显变化.有效组治疗后第7天ADC值有明显升高(F=12.34,P<0.01),而无效组无明显升高(P>0.05).用治疗后第7天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2.8%作为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疗效的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82.3%,特异性为77.8%.结论 ADC值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做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常规MR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胶质瘤治疗早期疗效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通过脑立体定向仪于右侧尾状核接种X6胶质瘤细胞10μl(5×105个细胞).于接种后第1周MR检查确认有肿瘤生长后再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大鼠采用上述接种方法于颅内相同位置注入107空斑形成单位的携带血管抑素与内皮抑素融合基因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分别于接种后第1、2、3周行MR常规及DWI检查,并于每次检查结束后各组分别有2只(第1周)、8只(第2周)及剩余全部大鼠(第3周)安乐死后进行病理检查.对照组与治疗组间不同时间肿瘤体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同时间不同区域间ADC值的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 共43只大鼠见肿瘤生长,成瘤率为86%.对照组与治疗组大鼠C6胶质瘤的体积在第2周时分别为90.60及91.64 mm3,2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P>0.05);第3周时2组大鼠肿瘤体积分别为156.64和29.64m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5,P<0.01).第2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中心的AI)C值分别为(1.20±0.25)×10-3、(0.99±0.08)×10-3 mm2/s,肿瘤边缘的ADC值分别为(1.00±0.25)×10=-3、(0.83±0.12)×10-3 mm2/s,治疗组不同区域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11,-2.62,P值均<0.05).第3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中心的ADC值分别为(0.92±0.21)×10-3、(0.99±0.09)×10-3 mm2/s,肿瘤边缘的ADC值分别为(0.8l±0.19)×10-3、(0.78±0.11)×10-3 mm2/s,不同区域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2,-0.46,P值均>0.05).结论 DWI能有效地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组织微观情况;可以早于肿瘤体积发生变化前发现治疗对肿瘤局部细胞状态的影响,从而在肿瘤的疗效观察和预测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DWI评估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28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接受首次化学药物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化学药物治疗前1周内、化学药物治疗1周期结束后(化学药物治疗第2周期前2~3天)进行胸部MRI常规及DWI检查。根据RECIST标准,分为部分缓解组(PR)及疾病稳定组(SD)。比较两组ADC值增长率和肿瘤最大径,分析化学药物治疗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两组ADC值于化学药物治疗后升高,PR组化学药物治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高于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肿瘤最大径变化不明显; PR组化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ROC曲线显示,以ADC值升高15. 82%作为诊断分界点,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结论 化学药物治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率可以作为早期预测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敏感指标,能够早于肿瘤最长径的变化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兰为顺  胡道予  李震  李维  王梓  胡杉  胡遥  朴明哲   《放射学实践》2013,28(8):825-828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右侧大腿内侧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浮液约0.1ml,制备成荷瘤兔,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天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多b值(300、500、700、900s/mm2)DWI扫描,扫描后第2天在磁共振导引及监视下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分别于PEI治疗后第1、7、10天行磁共振扫描。观察PEI治疗前、后肿瘤信号特点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肿瘤实质、正常肌肉组织、坏死组织的ADC值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PEI治疗前肿瘤组织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相同b值下ADC(肿瘤实质)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态监测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病理证实为中晚期(Ⅱb 期以上)宫颈癌拟行放化疗的患者,于放化疗前、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行盆腔 MR 扫描。3例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立即行手术切除,其余39例患者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28例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1例病灶稳定(SD)。28例 CR 中,11例于放化疗结束时病灶即完全消失(即刻反应组),17例于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病灶才完全消失(延迟反应组)。比较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CR 即刻反应组基线肿瘤最大径(3.6 cm±0.9 cm)显著小于 PR 组(5.3 cm±2.5 cm,P =0.046)和治疗结束时尚有病灶残留的患者(5.1 cm±1.9 cm,P =0.021)。治疗后1个月 CR 组病灶 ADC 值(1.43×10-3 mm2/ s±0.04)显著高于 PR 组(1.29×10-3 mm2/s±0.11,P <0.001)。不同疗效组患者肿瘤最大径及ADC 值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且放化疗结束时肿瘤 ADC 值与最大径二者变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421,P =0.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和 ADC 值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肿瘤 ADC 值可以作为疗效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鼠脑胶质瘤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成像(PWI)的实验研究,探讨两者在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只颅内种植C6胶质瘤细胞的雌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种植后1~4周行MRT1WI、T2WI、DWI、PWI及增强T1WI检查。处死后行脑组织HE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种植后3~4周,肿瘤实质区及肿瘤周围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种植后1~2周及对侧脑白质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胶质瘤实质区的ADC值随镜下肿瘤组织细胞构成比增加而降低,呈明显的负相关(r=-0.682,P<0.01)。种植后2~4周,肿瘤实质部分最大局部脑血容量(rCBVmax)与种植后1周及对侧脑白质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种植后1~2周,肿瘤周围区出现宿主血管rCBVmax值的增高,以种植后1周最为显著(t=3.88,P<0.01)。肿瘤实质区的rCBVmax值与CD34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值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716,P<0.01)。结论DWIC6胶质瘤肿瘤实质区ADC值的减低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C6胶质瘤的PWI肿瘤实质区rCBVmax值与组织学MVD值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1种活体评价肿瘤微血管的指标。肿瘤周围区rCBVmax值可对肿瘤的新生血管与正常脑组织原有血管扩张的鉴别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对肺癌放射治疗初期疗效的评价。方法对43例(鳞癌22例,腺癌16例,小细胞癌5例)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行直线加速器治疗,分别于放射治疗前1~3天、放疗结束后1周、2周、6周接受常规MRI扫描(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比较病灶放疗前后的ADC值及肿瘤体积、大小、变化。结果放疗前后2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12例腺癌中心实质ADC平均值均逐渐呈升高趋势,放疗前、后第6周肺癌ADC值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4例腺癌1周、2周升高较明显,6周后ADC值升高不明显。肺癌病灶体积大小在放疗6周后有5例鳞癌轻微缩小,其余38例大小无明显变化;比较5例鳞癌放疗前、后第6周肺癌病灶体积变化较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放疗初期不同时间ADC值的变化早于其形态学体积的改变,ADC值测量可作为判断肺癌放疗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评估及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反应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分为有效组(n=20)和无效组(n=16)。测量治疗前、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指数(FA)值以及肿瘤最大直径,并搜集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DTI定量参数以及临床因素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并评估不同参数预测NACT疗效的诊断效能。结果:治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的ADC值(P=0.008)、年龄(P=0.04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指标(P=0.03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的ADC值(P=0.024)和肿瘤最大直径(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显示治疗前ADC值结合SCC的联合指标预测NACT疗效曲线下面积(AUC)0.802,高于单个参数ADC值(AUC=0.750)以及SCC(AUC=0.663)。结论:DTI定量参数ADC值以及临床因素SCC指标可在治疗前预测及评估宫颈癌NACT的疗效反应,治疗前ADC值和SCC的联合指标在预测宫颈癌NACT疗效上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预测、监测直肠癌放、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动态监测15例行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于放化疗前、放化疗结束和放化疗后4~5周行3次常规MRI及DWI。测量直肠癌的长度、肿瘤侵犯直肠壁厚度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放化疗前、后各时间点的变化,并分别进行比较;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分组,比较各组在放化疗前AD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直肠癌放化疗结束时,肿瘤侵犯肠壁的厚度较放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0.05);而对于放化疗结束与放化疗后4~5周,三者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放化疗前部分缓解(PR)与病灶稳定(SD)组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0.05)。结论 DWI可优先、准确评价直肠癌放化疗的疗效相对于肿瘤形态学变化;而放化疗前ADC值对于预测直肠癌放化疗的疗效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对35例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在化疗前、化疗2个疗程、化疗后术前进行MRI检查,做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按手术病理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组(MHR组)和非组织学显著反应组(N-MHR组),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肿瘤最大径及体积变化率的差异,分析ADC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预测获得MHR的ADC变化率临界值(cut-off value).结果 在化疗2个疗程后,两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值=0.009;肿瘤最大径、肿瘤体积变化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244和0.313.以ADC值升高12.5%为ADC值变化率诊断分界点,预测获得MH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7%和81.2%.结论 化疗中监测ADC值变化,有可能是早期预测NAC是否能获得MHR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及慢性肝病患者治疗前后的随访研究,探讨磁共振DWI在评价慢性肝病肝储备功能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0名正常自愿者及60例慢性肝病患者行肝脏磁共振DWI(包括15例治疗前后的随访复查),测量并比较正常组与病例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间肝实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标准化ADC值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标准化ADC值较正常组降低(P<0.01),治疗后标准化ADC值较治疗前升高(P<0.01)。b=800s/mm2时,标准化ADC值与MELD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70,P<0.01;治疗前后标准化ADC值变化与MELD评分变化也呈显著性负相关,r=-0.61,P=0.017。结论肝实质ADC值与MELD评分高度相关,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病程演进及疗效观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有效评价慢性肝病肝储备功能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46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外照射2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直径及ADC值。根据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计算并两两比较各次 MRI扫描测得的肿瘤ADC值及直径的动态变化值。结果:CR 组在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 ADC值提高均高于 RP 组及 SD 组(P<0.05),治疗结束后 CR 组的 ADC 值与 PR 组及 SD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放化疗2周后及外照射25次后各肿瘤组(CR、PR、SD组)的ADC 值、肿瘤最大直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作为预测及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