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家系行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血样,运用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微阵列芯片及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组全外显子序列分析,对检出的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合应用STR检测技术对该家系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该家系先证者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存在MYO15A基因c.9400CT(p.R3134X)纯合突变,父母亲均为c.9400CT(p.R3134X)杂合突变携带者,孕母亲产前诊断结果提示胎儿该位点基因型与先证者相同。结论 MYO15A基因c.9400CT(p.R3134X)突变为该家系耳聋患者的致聋遗传因素;二代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法有助于明确耳聋患者热点基因突变以外的罕见致聋基因及其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并对有生育需求的耳聋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两个耳聋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及临床资料,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4个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明确耳聋致病突变;结合STR位点分析方法排除产前诊断中胎儿DNA受母体基因组的污染。结果家系1先证者为GJB2 c.34GT杂合突变,临床表型为先天性进展性的的极重度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妻子为线粒体m.1555AG突变,其子为GJB2c.34GT杂合突变复合线粒体m.1555AG突变。家系2先证者为GJB2c.187GT杂合突变,临床表型同为先天性进展性的的极重度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丈夫为c.109GA/c.235delC复合杂合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为c.235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结论 c.187GT和c.34GT同为GJB2基因上的显性突变,两种突变均可导致进展性的中度至极重度性感音神经耳聋;本研究的GJB2 c.34GT复合线粒体m.1555AG突变为临床的双基因致聋模式提供了遗传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1例遗传性迟发型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为该类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格检查;绘制系谱图,整理分析家系资料;抽取外周血提取DNA;利用候选基因捕获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127个已知基因排查性检测,将捕获到的基因突变位点进行PCR扩增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共6代,可追溯的有53人,耳聋患者19例,均为语后聋,表现为迟发性和渐进性听力下降,发病年龄为10~40岁,患者听力损失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轻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先证者检测结果确定1个临床意义未明的潜在基因致病突变位点:GJB3,c. 400AG。后续经直接测序验证,此突变位点在家系中无共分离现象。结论该遗传性迟发型耳聋家系属于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从先证者检测捕获的GJB3,c. 400AG基因突变位点不能确定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还需进一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11家系的听力学特点及遗传特征。方法对11家系进行相关资料调查和听力学检查分析。纯音测听186例,耳聋75例。对先证者11例行双侧声导抗、ABR测试。结果例8、例11家系先天性聋,表现为聋哑症。例9、例10家系学语后聋,多表现为对称性、进行性听力下降。例9家系耳聋始于8岁后,例10家系耳聋最早始于5岁,最晚始于22岁。首先是高频区受损,以后向中、低频扩展。例10家系IV9因突发性耳聋导致全聋。听力学测试支持耳蜗性感音性听力损失。11个家系男女均有发病,表型正常的双亲,后代可有耳聋,耳聋患者可有正常后代。例8、例1】家系可见隔代遗传。全身检查未见其它部位畸形。结论11个家系为非综合征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经例11JB2、例11JB3、例11JB6、线粒体耳聋基因筛查,例10、例11家系与例11JB2基因突变井目连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3个先天性耳聋家系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及突变类型分析,为再生育的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 对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3例先天性耳聋患儿抽取静脉血,提取DNA。先应用目标基因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耳聋基因相关的全外显子和相邻内含子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相关变异基因并对其进行致病性分析。再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做基因突变位点验证。最后对第二胎需要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采集羊水进行位点验证。结果 家系1先证者中检出肌球蛋白XVA(myosinXVA,MYO15A)基因c.2075C>A、c.4520G>A、c.6668C>T和c.10250_10252del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中检出MYO15A基因c.5964+3G>A和c.7395+6T>G复合杂合突变。家系3先证者中检出缝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c.299_300delAT和c.109G>A复合杂合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和家系2胎儿的基因型均与先证者的不同,听力表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定位于9号染色体DFNA55基因座位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大家系686家系中进行AQP3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基因与该家系表型的关系。方法:686家系共有21人份DNA血样,其中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9人。AQP3基因共有6个外显子,针对AQP3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共设计了5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20g/L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纯度、浓度,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测序序列的对比分析,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在AQP3基因第4外显子上检测到两个点突变,其中390CT/390CT(F130F)为纯合同义突变,家系所有成员均发生了这种改变;394GA/WT(D132N)为杂合错义突变,家系中有4人发生了这种变化,其中有3人为耳聋患者,1名为听力正常人。结论:在686家系成员中检测到两个点突变均不是686家系的致病突变,但394GA/WT(D132N)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该突变对于686家系的表型到底会有怎样的贡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686家系的致病基因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家系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探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家族史,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对可疑的变异位点进行家系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和轻微特殊面容等。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NAA15基因(NM_057175.5)c.1807C>T(p.Gln603Term)新发杂合变异。该变异未在文献及疾病相关数据库中报道。该变异导致NAA15蛋白第603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形成截短体蛋白,可能影响蛋白空间构象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蛋白功能。保守性分析结果提示上述氨基酸处于蛋白的高度保守区域。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推测先证者为NAA15基因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结论 明确了NAA15基因的无义变异为一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患儿的致病原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该疾病的突变谱,为受累家庭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一个侗族遗传性高铁蛋白血症-白内障综合征(HHCS)家系的临床表型和致病变异。方法 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于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个侗族HHCS家系,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眼科检查和血清铁蛋白含量测定,抽提DNA,对该家系先证者(Ⅲ3)和患者(Ⅳ1)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寻找致病基因。并用Sanger测序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验证。结果 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男,37岁,自初中时发现视力低下,右眼裸眼视力0.5,左眼裸眼视力0.6,双晶状体在位,呈核、后囊下型混浊,核颜色淡黄,血清铁蛋白含量检测为1869μg/L。其余家系成员患者与先证者临床表型相似。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家系铁蛋白的L亚基(FTL)基因5′-UTR中存在1个杂合变异c.-167C>T。经对家系中其他患者和正常亲属Sanger测序验证,该致病变异与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 FTL基因+33C>T(c.-167C>T,chr19-49468598)变异可能是该HHCS家系的致病变异,该变异位点在中国侗族家系中首次报道,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两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及临床资料,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 r RNA 4个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明确耳聋致病基因;结合STR位点分析方法排除产前诊断中胎儿DNA受母体基因组的污染。结果家系1先证者系GJB2基因109GA/235del C复合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为SLC26A4 IVS7-2AG/946GT复合杂合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和家系2胎儿分别系109GA杂合突变携带者及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携带者。结论 GJB2基因109GA与235del C所形成的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DNA片段测序技术有助于寻找耳聋致病基因非热点突变,产前诊断和早期干预能避免耳聋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0.
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并研究其临床表型。方法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成员进行了视力、视野及眼底镜检查,并对该家系中先证者进行了视网膜电流图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技术,对该家系的所有现存人员的视紫红质基因的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该家系的2 5名成员中12例患者有视紫红质基因(rhodopsin,RH O)的5 12 C>T(P171L)突变,均呈杂合子,该错义突变使密码子171由CCA变成CTA。而未受累者的视紫红质基因表现为野生型。该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5~6岁时出现夜盲,在2 0~30岁逐渐出现视力和视野损害,并先后在4 0~5 0岁前后失明,其中2例患者并发青光眼,先证者的闪烁视网膜电图呈熄灭型。结论 视紫红质基因RH O的一种已知突变5 12 C>T(P171L)是该家系的病因。与国外相同的基因突变类型相比较,该家系发病早、病情进展快、视功能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语后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位点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一个与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耳聋15(auto...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及突变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和临床检查,鉴定了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大家系.并对已知位点及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PCR扩增候选基因MYH14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DFNA4位点,最大连锁值为4.94.具有统计学意义.突变检测发现MYH14基因的杂合突变c.359T>C(p.S120L),DNA直接测序确证两家系的所有患者均携带该突变,而家系中正常人则均不携带该突变.结论 第1次在中国非综合性耳聋家系中发现MYH14基因的突变,表明MYH14基因突变也是导致中国人非综合性耳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报告2例耳聋患者的2个家系中,有7人具有15号染色体随体增大,其中6人为遗传性耳聋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表明,2例先证者的这种染色体变异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作者认为此遗传性聋患者可能与15号染色体随体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两家系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病机理及7445^G点突变在这类家系及散发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中的发生率,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两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和14个感音神经性耳聋散发病例;抽外周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目的片段,分别以Alw 26Ⅰ、ApaⅠ及Xba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3243^G及7445^G点突变;行mtDNA 12S r RNA、tRNA^Leu(UUR)、tRNA^Ser(UCN)基因测序。结果 经酶切检测,两家系中12例为7445^G点突变阳性,其余6例及14例散发病例均为阴性,所有病例1555^G、3243^G点突变均阴性;7445^G点突变呈母系遗传。mtDNA测序显示,所有病例1555^G、3243^G点突变均阴性;酶切显示为7445^G突变阳性病例经基因测序均发现有(nt)7445A→G替换。结论 7445^G点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有较高的发生率,而在散发病例中发生率很低;7445^G结合1555^G点7突变筛查对这类耳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JB2基因突变耳聋家系p.V37I(c.109GA)突变致病性及分析家系患者临床表型。方法收集6个GJB2基因p.V37I(c.109GA)突变耳聋患者及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本,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家系耳聋患者进行GJB2、GJB3基因编码区、SLC26A4基因外显子7和8、以及线粒体m.1494CT、m.1555AG位点检测分析,另对家系5先证者行高通量全外显子序列检测。结果 6个家系均检出GJB2基因p.V37I突变,其中家系3、5为纯合突变,家系1、2、6先证者另复合GJB2基因c.235del C杂合突变,家系4患者另检出c.299-300del AT杂合突变;全部家系均未检出GJB3基因编码区、SLC26A4基因外显子7和8、以及线粒体m.1494CT、m.1555AG位点突变,家系5先证者高通量全外显子序列检测结果亦提示GJB2基因p.V37I纯合突变为其致聋原因。结论 GJB2基因p.V37I突变具有一定致病性,该位点纯合突变可导致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而p.V37I突变复合c.299-300del AT、c.235del C杂合突变可导致中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国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的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疾病相关候选基因筛查,并研究其相关表型。方法抽取该家系患者及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出先证者的致病突变,再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以及家系内的共分离检验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筛查发现先证者EPHA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突变(c.2826-9G>A,IN 16,Het)。通过家系验证,确定该家系所有患者在EPHA2基因16号内含子区均有1个剪接突变c.2826-9G>A。结论此家系的致病基因为EPHA2,突变为c.2826-9G>A,该突变可造成晶状体的先天性异常,可确定为该后极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个疑似鳃-耳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寻找该家系的可能致病原因,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目标序列捕获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耳聋基因的筛查,找到可疑致病变异,并用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检测到先证者 EYA1 c.1627C>T(p.Gln543Ter)无义变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突变,并探讨缝隙连接蛋白beta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235delC突变是否会加重线粒体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症状。方法对一个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核心家系72个成员取外周血提取DNA,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利用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直接测序验证,对其线粒体DNA突变进行研究;利用Apa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直接测序验证,筛查核心家系中GJB2基因235delC突变情况,并对GJB2基因235delC和线粒体A1555G突变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27名母系成员中均发现具有线粒体A1555G突变,呈母系遗传;具有耳聋表型的为21人(77.8%),家族外显率高;所筛查的包括配偶在内的72名个体中,仅3例具有GJB2基因235delC杂合子突变,且均出现在母系成员中,但3例的耳聋表型却不同。结论线粒体A1555G突变是本家系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在该家系中GJB2基因的235delC杂合子突变未加重线粒体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1例广东籍罕见P表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其家系的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用血清学方法鉴定P表型,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静脉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基因第3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此外,用测序方法针对该家系中发现的变异在100名健康献血者中进行筛查.结果 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共有5人为P表型,A4GALT基因都存在纯合的点突变c.100G>A(P.Va134Ile)及组合缺失插入突变c.418-428delllins34(P.Gln139Trpfs72);家系成员中有1人为P2表型,两条等位基因中一条为上述突变型,另一条为野生型.健康献血者中发现5名携带c.100G>A杂合突变,未发现c.418-428del11ins34突变.结论 A4GALT基因的纯合缺失插入突变导致无功能的等位基因是该家系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基础.测序结果表明p表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连接蛋白(connexin 26,CX26)基因的一个新致聋突变c.465T→A,P.Y155X,在体外表达细胞功能的改变,以探讨其致聋的可能机理.方法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家系的先证者外周血抽提DNA,DNA直接测序法分析CX26基因突变.将在该家系发现的突变c.465T→A,P.Y155X和野生型CX26(wtCX26)定向克隆到pEGFP-N1质粒,构建CX26 p.Y155X-EGFP及wtCX26-E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Western印迹分析蛋白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突变蛋白和野生型CX26在HeLa细胞的定位及有无间隙连接斑形成,染料转移实验分析间隙连接的功能.结果 在该耳聋家系发现CX26基因一个新的致聋突变:c.465T→A,P.Y155X.CX26 P.Y155X突变体在HeLa细胞表达的突变蛋白的分子量小于野生型蛋白分子量;突变蛋白在细胞质表达,不能分布到细胞膜和形成间隙连接,无染料转移.野生型表达于细胞膜并形成间隙连接斑,能转移染料.结论 CX26 P.Y155X突变体在翻译后不能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膜,不能形成间隙连接通道.CX26基因c.465T→A,P.Y155X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