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患者女,19岁.2周前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痰,为少量白色粘液痰,无血丝,伴左胸持续性针刺样疼痛,无放射痛、发热.查体:左下肺呼吸音减弱,无干湿口罗音.胸部X线片示左下肺野有5 cm×5 cm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整;胸部CT示左下肺有大小为5.6 cm×4.8 cm、密度不均、边缘不整齐的肿块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痰细胞学检查阴性.2002年4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开胸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左肺下叶,质硬,约6 cm×5 cm×5 cm,侵及左主支气管、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肺上叶未见病变,行左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左肺下叶癌肉瘤伴左肺上中叶弥漫性转移.术后2个月死于恶性胸腔积液和肿瘤广泛转移.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4岁。咯血2天。胸部CT提示两上肺巨大肺大疱,两肺可疑结节影(图1)。纤维支气管镜及多次痰检无阳性发现。经对症治疗咯血好转。2010年5月行右侧剖胸探查。术中见右肺上叶巨大肺大疱,极少上叶正常组织,上叶前段肿块约1.5 cm×1.O cm×1.0 cm,快速冰冻示腺癌,遂行右上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右上肺中分化腺癌,淋巴结无转移。3个月后复查X线胸片提示左肺小结节无缩小,再次左侧剖胸行左上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病理示左上肺中分化鳞癌,淋巴结无转移。随访7个月肿瘤无复发。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9岁.4年前体检胸部CT发现左肺上叶软组织密度影,直径约1 cm大小,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图1).考虑良性肿瘤,未予特殊治疗,随访观察.1周前再次复查CT示左肺上叶肿物较前明显增大,直径约8 cm大小,边缘不光滑,分叶,侵及肋骨及肋间肌(图2).查体仅左上肺呼吸音略低,余未.头颅CT、腹部CT及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全身骨扫描亦未见肿瘤转移征象.2011年10月行左侧开胸探查.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上叶前段,直径约8 cm,侵及相邻壁层胸膜,行左肺上叶、受累肋骨及肋间肌组织切除术,常规清扫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13岁.胸部CT见左侧胸壁肿块,最大直径约8.0cm.曾行穿刺,病理学检查找到小圆形恶性肿瘤细胞,考虑为原发性胸壁神经外胚层肿瘤.予全身化疗,方案为“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经2次化疗后,复查胸部CT见肿块较前明显缩小,但4次化疗后,胸部CT示胸壁肿块增大,且侵犯左肺上叶.PET-CT见肿块FDG摄取率增高( SUVmax5.3),未见其他脏器肿瘤转移表现(图1).2010年4月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范围为包括肿块在内的左侧第4~6肋骨,大小约10 cm×20 cm(图2),左肺上叶、纵隔淋巴结,以聚四氟乙烯片修补胸部缺损.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0岁,3月前出现阵发性咳嗽,伴消瘦,无咳痰、咯血、胸痛及发热。查体:双侧锁骨上未扪及淋巴结,右下肺呼吸音稍弱,无干湿性音。胸部CT示右肺门区有一2.5cm×3.0cm结节病灶,边缘光整,CT值33HU,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右下叶开口处有一新生物生长,表面光滑,无出血坏死,细胞学检查阴性。2004年11月在全麻下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右下肺叶,质硬,约5cm×4cm×4cm大小,侵及右中叶及中间支气管,汇管区淋巴结肿大,行右中下叶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见肿瘤由纤维性梭形细胞及…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3岁.咳嗽伴痰中带血.胸部CT及PET/CT检查发现左上肺前段5.6 cm ×6.7 cm×6.2cm大小肿物,分叶状、SUV平均值/最大值6.6/11.6,病变累及纵隔胸膜;左侧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约1.3 cm,代谢增高,SUV 3.0/3.4(图1、2).行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4周期,复查CT示左肺肿物无明显变化,纵隔淋巴结明显缩小.遂于2011年6月行左肺上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治疗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63.4±10.7)岁,行肺叶切除或肺局限性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肺叶切除153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1例。全组共清扫淋巴结2456枚,平均每例4.5±1.6组、13.1±7.3枚。术后病理:腺癌99例,鳞癌30例,肺泡细胞癌19例,其他类型肺癌13例。术后TNM分期:ⅠA期50例,ⅠB期62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ⅢA期33例。N1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3.6%(38/161),N2组转移率为20.5%(33/161),其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161),跳跃式纵隔转移率为6.8%(11/161),全组未发现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及直径≤2cm的鳞癌、直径≤1cm的腺癌均无pN2转移。上肺癌发生pN2转移时上纵隔100%(19/19)受累,其中21.1%(4/19)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下肺癌则除主要转移至隆突下外(64.3%,9/14),还常直接单独转移至上纵隔(35.7%,5/14)。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左肺癌主要分布在第5、6、7组,右肺癌主要分布在第3、4、7组。结论对于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肿瘤直径越大,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肺泡细胞癌、直径≤2cm的鳞癌和≤1cm的腺癌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上肺癌主要转移在上纵隔,下肺癌则隆突下及上纵隔均可转移;第5、6、7组淋巴结是左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第3、4、7组是右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术中应重点清扫。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4岁,因“体检发现右上肺肿块近1个月”人住我院。既往病史:1996年“脑卒中史”,2011年5月发现患有糖尿病,嗜烟饮酒史57年。辅助检查:①胸片示:右上肺感染性病变,结核可能,双下肺感染。②CT示:右上叶前段改变,考虑炎性病灶,肿瘤并梗塞性炎症,纵隔内淋巴结增多。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及控制血压及血糖后,在全麻下行右上肺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术中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送检“右上肺叶”于第三段见一3.5cm×2cm的灰白色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型小肺腺癌(直径≤3cm)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自1990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最大直径(CT测量)≤3 cm的周围型原发性肺腺癌288例,其中男223例,女65例;年龄30~73岁。288例患者诊断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为最小直径大于1.0 cm(CT)。手术方式:肺叶切除术264例,肺袖式切除术22例,肺楔形切除术2例;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为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结果 288例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42例(49.30%),其中术后分期为N190例(31.25%),N252例(18.06%)。不同原发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右肺46.67%(77/165),左肺56.10%(69/123);肿瘤直径小于1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22.22%(2/9),1~2 cm之间者为39.44%(28/71),2~3 cm之间者为53.84%(112/208),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径小于1 cm者未发现N2转移,1~2 cm之间者N2阳性率为14.08%(10/71),2~3 cm之间者N2阳性率为20.19%(42/208),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1,P0.01)。结论周围型小肺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常见,尤其是右肺上叶肺癌。直径大小对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但即便直径小于2 cm,淋巴结转移仍有很大的风险。术前应尽可能获得准确的N分期,如不能在术前确定N分期,对直径1 cm以上的肺腺癌术中应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否则难以获得准确的分期,亦难以达到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7岁,2008年8月因.咳嗽、痰中带血、右侧胸痛行胸部CT检查诊断右下肺癌,行右下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较符合大细胞未分化癌。给予化疗三周期(方案不详),08年12月查ECT示:L5、左第5、10后肋、右第5~8肋骨多发转移.患者未诉骨痛;09年2月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10岁。因活动后胸闷、咳嗽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气管右偏,左胸饱满、叩诊呈实音,左肺呼吸音消失。胸部CT示:左侧胸腔内有巨大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可见脂肪密度,纵隔受压右移,左肺不张(图1)。临床诊断:胸部肿瘤,左肺肉瘤?纵隔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纵隔疾病诊治、肺癌的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1月,为68例拟诊纵隔疾病、肺癌的患者进行VM检查。未能明确的纵隔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纵隔淋巴结肿大41例,根据临床表现、胸部CT、PET、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为肺癌27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结果 41例术前未能获得病理诊断的病例中,经电视纵隔镜确诊39例(95.1%),1例转院失访,1例纵隔肿块活检提示多核巨细胞伴上皮样肉芽肿,予以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出现脓胸伴高热,行剖胸探查发现右胸腔巨大肿瘤伴脓液生成,手术活检病理结果为肺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27例术前诊断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经纵隔镜检查后,12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鳞癌5例,腺癌7例),其中N2淋巴结转移8例(Ⅲa期),均行开胸肺叶切除以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N3淋巴结转移4例(Ⅲb期),转入内科行放、化疗;15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行开胸肺叶切除以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23例开胸手术者术后病理均与纵隔镜检查一致。结论 VM在纵隔疾病诊治、肺癌的术前分期中安全有效,多能获得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1岁。因反复咳嗽、胸闷6月余入院。入院查体:略肥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听诊左上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及哮鸣音。胸部CT示(图1,↑):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新生物,类似脂肪密度,其蒂位于左肺上叶支气管内,向上叶开口方向生长,几乎阻塞全部上叶开口,伴左肺上叶不张,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72岁。咳嗽,痰中带血丝3个月。查体:无贫血貌,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左下肺呼吸音偏弱。无杵状指(趾)。胸部CT示:左肺上叶前段有约2.5cm×3.0cm×3.0cm高密度影,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有毛刺;左肺下叶后段有约3.5cm×3.5cm×3.2cm高密度影,呈分叶状,边界尚清楚,其内可见厚壁偏心空洞。肺门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不肿大。入院诊断:左肺上叶、下叶双原发性肺癌。于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胸膜无结节性转移灶,肺门淋巴结肿大。因患者年龄较大,不宜行左全肺切除术,故行左肺上叶楔形切除、左肺下叶切除、淋巴结廓清术。术后病理诊断:左…  相似文献   

15.
病人女,39岁.1999年9月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后段,表面光滑,质地硬,有完整包膜.未见胸膜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报告为血管平滑肌肉瘤(图1).  相似文献   

16.
3例肺转移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立医院和阜新矿务局总医院胸外科 1990~ 2 0 0 0年 ,共发现肺转移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3例 ,术前CT扫描均证实纵隔淋巴结增大 (cN2 )。术后病理均证实肺和淋巴结为转移腺癌。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病人临床资料一览表性别年龄 原发癌 肺转移部位无病间 隔期 (月 ) 术 式 术中淋巴结 (cm)摘 除淋巴结生存(月 )女 47乳泉癌右下叶 2 3楔形切除 2第 7组 30女 6 1结肠腺癌右下叶 30肺叶切除 1.5第 3组 11男 70直肠腺癌左上叶 8楔形切除 2 .2第 5组 2 3 注 : 指原发癌根治手术距确诊肺转移癌的时间间隔讨论 肺是全身各部位恶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1岁。肾移植术后9年余,发热2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胸部叩诊呈实音。胸部增强CT(图1):右上肺尖后段、左上肺尖段见斑点状、条索状高密度影;左下肺脊柱旁分叶状团块影,密度欠均匀、边界清,约7.0 cm×5.7 cm×8.5 cm,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连续3次痰涂片查抗酸杆菌均为阴性,经抗炎对症治疗后体温、血沉控制正常。2010年7月全麻下行左肺下叶切除、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诊断:左下肺高分化腺癌,左肺上叶结核,隆凸下淋巴结结核。术后出现高热,加强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治愈后出院。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2岁。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余,未予特殊处理。后症状逐渐加重,术前半流质饮食。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体检无特殊。外院胃镜示距门齿26~31 cm处可见菜花样肿物,病检示食管鳞状细胞癌。我院病理会诊示食管鳞状细胞癌,胸部CT提示右下肺结节。患者于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胃代食管左颈部机械吻合、右下肺切除、预防性胸导管结扎、高位空肠造瘘术。行胸腔镜探查见右下肺结节直径约1.5 cm,表面胸膜无凹陷,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余肺未发现实质性肿块,无胸腔积液及肺不张。腔内直线切缝楔形切除右下肺肿块,快速冰冻切片报告“肺癌,腺癌可能性大”。考虑双原发癌可能,征求家属意见后行胸腔镜下右下肺叶切除。探查见中下段食管肿瘤5 cm ×4 cm ×3 cm,质中,伴食管旁、隆突下、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肿大。结扎切断奇静脉弓,游离胸段食管,清扫淋巴结,结扎胸导管。仰卧位,左颈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游离食管。腹腔镜下腹腔探查,未见转移灶,切开网膜,结扎胃短、胃左血管,将胃游离。上腹正中切口,制作管状胃,上提至颈部。横断食管,将胃与食管行左颈部机械吻合,减张缝合吻合口,闭合胃残端,行高位空肠造瘘。术后病理诊断:①右下肺高-中分化腺癌(支气管残端未见癌,送检5组、7组、10组、11组淋巴结共10枚未见癌)。免疫组化:TTF-1(+),CK7(+),CK20(-),VEGF-C (-),EGFR(+),ERCC-1(-),RRM-1(+),P53(-),Ki-67Li 约10%。②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侵及管壁全层(食管残端、胃断端、网膜、食管周围淋巴结、胃周围淋巴结、贲门淋巴结、胃左淋巴结、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共17枚未见癌)。免疫组化:PCK(+),CK5/6(+), P63(+),VIM(-),CK(-?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甲状腺滤泡癌(FTC)伴淋巴结及肺转移患者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我院")诊治的1例FTC伴颈、腋窝、纵隔淋巴结及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例为1例39岁男性患者,因诊断为甲状腺右叶FTC伴全身多处转移入院,拟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及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左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探查见肿瘤与喉返神经致密粘连,将其与肿瘤分离后信号丢失,右侧中央区见肿大淋巴结向下深入上纵隔,与上纵隔淋巴结融合、固定,左腋窝见较多肿大淋巴结向上延伸入锁骨下区,请胸外科医生会诊,考虑到手术时间已较长,出血约2 000 mL,决定二期行纵隔及左颈手术。术后6+个月,患者于我院胸外科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上腔静脉修复术+右肺上中下叶转移瘤切除术+上腔静脉转流术,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声嘶,无低钙、呼吸困难等并发症。术后8个月于我院甲状腺外科行第3次手术,即残余甲状腺全切+左侧中央区及左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经左侧胸大肌肌间入路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Ⅱ~Ⅲ水平),术后发音同前,无低钙等症状,恢复良好。术后于我院行3次碘-131治疗。定期随访,颈部超声未见确切占位,CT示肺部转移灶稳定。结论从本病例经验提示,对于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颈部手术病例要优先处理上腔静脉综合征。由于疑难手术无定式,可根据病情选择非常规入路,根据术中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必要时行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20.
病例1 女,49岁。因咳嗽、痰中带血4个月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CT示:右肺门有一肿物,大小约7cm×7cm,密度均匀,边缘可见分叶及毛刺,纵隔淋巴结肿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上叶支气管口有菜花状肿物,活组织检查: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