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体外培养自发分化过程中生精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评估iPS体外向生精细胞自发分化的潜能。方法:经类胚体(EB)形成,体外诱导iPS向生精细胞分化,实时定量PCR和PCR检测生精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实时定量PCR和PCR结果显示iPS经EB形成诱导分化后生精细胞不同时期的相关基因均有不同程度表达。iPS体外培养自发分化后生精细胞相关基因出现4种时间表达特征:Oct4基因表达量呈波浪状上升;Dppa3和Stra8基因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下降;Dazl基因表达量呈波浪状下降;减数分裂前期基因Tex14、Msy2,减数分裂期基因Scp1、Scp3以及单倍体基因Akap3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先表达增加,而后表达下降。结论:iPS在经EB自发分化过程中表达生精细胞不同时期的相关基因,并且表达雄性配子单倍体基因,具有向雄性配子的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
诱导多潜能(inducedpluripotentstem,iPS)干细胞是通过在分化的体细胞中表达特定的几个转录因子,以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而获得的可不断自我更新(self-renewal)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由于iPS细胞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表面标志物和形成畸胎瘤等方面与胚胎干细胞非常相似,具有避免免疫反应又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等优势,因此具有广泛且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自从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报道通过特定的基因组合与转染可以将已分化的体细胞诱导重编程成功地建立小鼠的iPS细胞以来,全世界众多实验室开始了iPS细胞研究,并取得了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外源性转录因子可以诱导已分化成熟的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细胞)。iPS 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向机体各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将卵泡液中壁层颗粒细胞诱导为非整合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并检测其颗粒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在取卵的操作过程中,收集废弃的壁层颗粒细胞,在颗粒细胞培养至第4天时,加入iPS仙台病毒,经过20余天的维持,挑取iPS细胞克隆,并扩增培养。对其多能基因表达情况、外源基因整合情况、自然分化能力、颗粒细胞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并与皮肤细胞来源的iPSC系进行平行分化能力比较。结果成功建立了壁层颗粒细胞来源的iPS细胞系,其通过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检测及体外三胚层的分化能力检测,尤其在定向分化为颗粒细胞时,分化出了大量FOXL2、CYP19A1和FSHR阳性的细胞,经ELISA试剂盒检测,发现该分化细胞可以分泌AMH并且能够将雄激素转化成雌激素;且颗粒细胞源iPS系较皮肤细胞源的iPS系在颗粒细胞方向的分化效率更高。结论提供了一种从人颗粒细胞建立iPSC的方法,并验证了其颗粒细胞方向分化的优势。该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建立生殖不孕疾病的iPSC库,还为颗粒细胞功能障碍不孕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细胞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目前O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然而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还存在周期长、费用高、不良反应多等问题。近年来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细胞)技术的诞生为OP的防治开创了新平台。研究报道iPS细胞模型已成功用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脊髓损伤等众多疾病,建立OP的iPS细胞模型将有助于在其致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中取得新突破。这篇综述主要介绍建立OP的iPS细胞模型的重要性,并预测它在OP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尽管医学和外科治疗取得重大进步,但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SCI)能力还非常有限。最近几十年,随着干细胞的发现和应用,给临床医生治疗脊髓损伤等神经损伤带来希望。在动物模型上应用胚胎或成体来源的干细胞治疗这些疾病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在临床上,实际技术缺乏、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限制了人们应有合适的干细胞来治疗相关疾病。在最近发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拥有巨大的分化的潜力,使用自体干细胞从而避免宿主排斥反应,为自体移植的选择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道路。在这里,我们将说明制备iPS细胞的方法以及治疗脊髓损伤的优缺点和可行性,探讨iPS细胞制备方法及其向神经组织分化的能力,评估临床使用iPS细胞移植修复损伤脊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套凝集素芯片检测活体iPS细胞表面糖谱的方法。方法:以ADPKD-iPS为对象,运用不同活细胞染料,尝试不同的染色时间,找到最佳的iPS细胞与凝集素芯片结合的实验方案。结果:利用SYBR green,染色30min可以获得最佳的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结论:已成功建立了一套利用凝集素芯片对活体iPS细胞进行表面糖谱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 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通过类胚体长期分化后残留未分化细胞的特性。方法:小鼠iPS细胞株,体外类胚体分化20天后消化打散,重新给予i PS细胞常规培养液培养。观察扩增的残留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和观察残留细胞表面标志物及体外再次分化能力。将残留细胞扩增后注射入裸鼠背部皮下,6周后注射部位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分化20天的类胚体中存在残留未分化的细胞,呈克隆样生长,高度表达SSEA-1、CD-9和OCT-4等多潜能性标志。残留细胞能反复传代,并可在体外再次分化和残留。残留细胞注射部位形成畸胎瘤,瘤体组织中存在成熟的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组织。结论:iPS细胞分化为类胚体后残留部分未分化细胞,残留细胞在体内、外可再次分化,并能在体外分化中再次残留。  相似文献   

9.
201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颁发给Shinya Yamanaka和Sir John Gurdon后,受此风潮影响,医学领域对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和重编程技术的关注激增。当iPS被认为极有可能开启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一个新时代时,基于iPS的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前首当其冲的是安全相关问题。在这篇综述中,笔者概述了iPS来源的神经干/祖细胞在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前研究以及其体内安全性问题,并试图讨论其临床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组织再生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大学、医院、研究机构以及公司等都涉足于这个领域,标志着一个多学科、跨专业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再生医学研究正在逐步形成。从学术层面来看,我国科学家在再生医学基础研究的某些领域已有明显突破,如证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利用维生素C提高iPS产生率以及有关表皮细胞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现象的发现等都在国际重要杂志发表了相关结果,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1.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发育、迁徙、功能,以及其诱导Treg细胞,与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脂肪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应用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获得单个核细胞,基础培养液培养,经传代后,第一代细胞用于诱导分化实验。未诱导组培养液为基础培养液,诱导组培养液在基础培养液内添加诱导因子PDGF-BB(50ng/mL)、TGF-β1(5ng/mL),诱导14d后,光镜下观察诱导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标记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阳性率。结果:脂肪基质干细胞在特定细胞因子诱导作用下,细胞生长呈现与平滑肌细胞类似的“峰-谷”生长模式,并表达α-SM-Actin、SM-MHC、Calponin、SM-22α等平滑肌特异性标记;诱导组阳性率与未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GF-BB、TGF-β1可诱导人脂肪基质干细胞向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分化。  相似文献   

13.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发育、迁徙、功能,以及其诱导Treg细胞,与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人类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 (rhHGF)对膀胱移行细胞癌T2 4细胞增殖和丝裂霉素C(MMC)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T2 4细胞为研究材料 ,用不同浓度rhHGF干预T2 4细胞生长及MMC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利用MTT实验、流式细胞仪技术来判定rhHGF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rhHGF组间 ,T2 4相对增殖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rhHGF预处理后 ,MMC诱导的T2 4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 ,在一定范围内有量效关系。结论 :HGF并不显著诱导T2 4细胞增殖 ,而一定剂量范围内的HGF能抑制MMC诱导的细胞凋亡 ,可能与膀胱癌的复发、耐药等临床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地塞米松与TGFβ1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及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地塞米松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代谢及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为应用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提供技术参数。方法 抽取猪股骨骨髓 ,分离有核细胞 ,体外培养扩增并分别加入地塞米松 (40ng/ml)或地塞米松 (40ng/ml)与转化生长因子β1(10ng/ml)联合诱导。通过细胞计数及MTT法检测不同诱导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透射电镜观察不同诱导组细胞代谢功能的变化 ,免疫组化、原位杂交、RT -PCR及Northernblott等检测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加入地塞米松后细胞增殖能力受到轻度抑制 ,而同时加入地塞米松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后 ,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电镜下可见随诱导因子的增加 ,细胞变得肥大 ,细胞器丰富 ,功能活跃。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的表达在联合诱导组明显增强 ,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 ,Ⅱ型胶原mRNA表达量也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地塞米松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有效地诱导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软骨细胞特征性蛋白 ,但对细胞的增殖及代谢也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时 ,应充分调整好诱导与增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γ诱导人肝癌细胞表达HLA—E逃避NK细胞杀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诱导人肝癌细胞表达非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HLA-E,及对NK细胞肿瘤杀伤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终浓度的IFN-γ分别体外持续诱导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72h。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逆转录PCR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HLA-E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各组的NK细胞杀伤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IFN-γ浓度100~1000U/ml)诱导BEL-7402细胞表达HLA-E基因产物(抗原、mRNA和蛋白)明显增多(P〈0.01),细胞表面HLA-E抗原相应增多(P〈0.01)。细胞表达HLA-E基因的强弱与IFN-γ诱导浓度有关。高浓度IFN—γ(500-1000U/ml)诱导细胞HLA-E阳性率、表达强度高于低浓度诱导(100-400U/ml)。最适宜的IFN-γ浓度为500U/ml,高浓度组的NK细胞杀伤率更低(P〈0.01)。结论高浓度IFN-γ(500~1000U/ml)诱导人肝癌细胞HLA-E基因高表达,通过非经典HLA-Ⅰ(HLA-E)途径逃避NK细胞免疫监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CTL)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细胞 ,然后与胰腺癌细胞Bxpc 3共培养 ,检测其对Bxpc 3的杀伤作用。同时将Bxpc 3种植于荷瘤鼠皮下 ,31天后每周在肿瘤边缘注射CTL细胞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并检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对胰腺癌细胞Bxpc 3的杀伤率是 71 6 %。荷瘤鼠接种胰腺癌细胞后第 31天 ,CT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种植瘤大小及端粒酶活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第 5 5天CTL治疗组肿瘤大小为 (38± 6 )mm2 ,端粒酶活性为1 33± 0 0 3,对照组肿瘤大小为 (74± 33)mm2 ,端粒酶活性为 4 16± 0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大小及端粒酶活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在体内可以大量杀伤胰腺癌细胞 ,在体外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种植瘤的生长并降低瘤细胞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细胞凋亡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在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凋亡细胞与诱导免疫耐受的关系,发现凋亡细胞在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凋亡中Egr的表达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皮质酮是否通过活化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来诱导Leydig细胞中转录因子Egr-2及Egr-3的表达及两种Egr对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CaN的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对经皮质酮处理的Leydig细胞中Egr-2及Egr-3的mRNA表达水平;用Annexin-V-FITC和PI双标法评价Egr-2和Egr-3的表达载体对Leydig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皮质酮能诱导Leydig细胞中Egr-2及Egr-3的表达,且该诱导作用可被CsA抑制;过量表达的Egr-2及Egr-3均可使经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凋亡率增加,并以Egr-3的作用较为显著。结论高浓度的皮质酮可通过活化CaN诱导Leydig细胞中Egr.2和Egr.3的表达,两种Egr对经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的凋亡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细胞凋亡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在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凋亡细胞与诱导免疫耐受的关系,发现凋亡细胞在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