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降低成人胰岛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预处理对成人胰岛移植物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三组进行,分离并纯化成人胰岛,对照组胰岛在37℃下培养2d;24℃组胰岛在24℃下培养2d;抗体组胰岛在37℃下培养1d后,加抗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单克隆抗体(抗MHCⅡ类单抗)和补体再培养1d。采用胰岛-淋巴细胞混合培养(MILC)、抗HLA-DR单克隆抗体和抗人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单克隆抗体比较胰岛的免疫原性,经氚(^3H)-亮氨酸掺人、胰岛素释放试验和胰岛细胞凋亡检测观察胰岛的功能和活力。结果 抗体组MILC刺激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24℃组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组和24℃组HLA—DR阳性细胞、LCA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抗体组和24℃组低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量、高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量、胰岛素释放指数、^3H-亮氨酸掺人率(闪烁计数值)及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人胰岛经抗MHCⅡ类单抗预处理或短期24℃培养,能明显降低其免疫原性,同时对胰岛的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SRL)和FTY720在体外培养试验中对成人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取成人尸体胰腺,用Liberase胶原酶消化,采用Ficoll密度梯度法纯化胰岛细胞。再将其分别与不同浓度的FTY 720(3、6、15μg/L)和SRL(3、6、15μg/L)共同培养,并设不用任何药物的对照组。各组用低糖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以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组在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量均大于低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量(P〈0.05)。在低糖和高糖刺激时,FTY720和SRL之间及同一免疫抑制剂不同浓度之间的胰岛素分泌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Y720和SRL对成人胰岛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FTY720和SRL可作为临床胰岛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体外转染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在不同浓度葡萄糖环境下的胰岛素分泌情况.方法 以未转染的ADMSCs作为对照组,含有PcDNA3.1的ADMSCs作为空载体组,含有PcDNA3.1-hINS的ADMSCs作为重组载体组,转染后再将重组载体组根据培养时间不同分为1、6、12、18 d组,并将重组载体18 d组根据葡萄糖浓度的不同分为高糖组和低糖组.RT-PCR扩增人胰岛素基因,并构建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载体PcDNA3.1-hINS.经离心消化法获得ADMSCs,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瞬时转染,RT-PCR测各组胰岛素DNA的转录,ELISA法检测各组胰岛素分泌量,并对重组载体18 d组行葡萄糖刺激实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ADMSCs表面抗原:CD44、CD90、CD106表达阳性,CD34、CD45、CD11b表达阴性.RT-PCR法检测重组载体组有胰岛素DNA转录,对照组和空载体组均无转录.ELISA法检测重组载体1、6、12、18 d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4.7±0.8)mIU/L、(8.8±0.5)mIU/L、(8.9±0.8) mIU/L、(8.6±0.6) mIU/L,与对照组的(1.3±0.6) mIU/L和空载体组的(1.7±0.8)mIU/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9,32.64,22.20,55.53;9.23,27.56,19.43,51.25,P<0.05);重组载体1d组与6、12、18 d组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12.26,13.93,P<0.05);而6、12、18 d组间的胰岛素分泌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5.67,P>0.05).高糖组和低糖组胰岛素分泌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葡萄糖刺激实验阴性.结论 ADMSCs成功转染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可以稳定分泌胰岛素,虽然胰岛素分泌量不能根据葡萄糖的浓度改变而改变,但仍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三维微重力培养大鼠胰岛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ng C  Duan XQ  Zhou Y  Li X  Han LO  Xu P  Song CF  Jin L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9):559-561
目的 应用三维微重力组织培养对大鼠胰岛细胞的存活率及分泌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将大鼠胰岛细胞分离消化后分别进行二维普通培养 (Ⅰ组 )及三维微重力条件培养 (Ⅱ组 ) ,应用双硫腙 (DTZ)染色法 ,对胰岛细胞进行特异性染色鉴定 ;采用AO PI双染色法对两组培养 3d、7d、14d的胰岛细胞存活率进行检测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种不同培养方法培养液中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 DTZ染色后胰岛呈桔红色 ,清晰可见。培养 7d和 14d时 ,Ⅱ组胰岛细胞存活率分别为(0 90 0 0± 0 0 10 7) %和 (0 80 38± 0 0 0 92 ) % ,均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1)。胰岛素测定结果表明 ,培养 7d时 ,Ⅱ组胰岛素水平为 (70 875± 0 31)mU/L ,Ⅰ组胰岛素水平为 (41 2 4 6± 0 35 )mU/L ,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在培养的 14d、2 1d和 30d时 ,Ⅱ组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也均高于Ⅰ组(P <0 0 1)。结论 三维微重力培养组的胰岛细胞存活率及胰岛素分泌功能都优于二维普通培养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HO-1)转染对培养的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携带人HO-1基因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的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胰岛,转染后48h,以EGFP及人HO-1蛋白的表达来确定转染结果,放免法测定各组胰岛在低糖(2.8mmol/L)、高糖(16.7mmol/L)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并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 大鼠胰岛培养7d后,其低糖、高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明显低于新鲜胰岛[(4.57±0.40比(6.47±0.55)mIU/L/30IEQ,(9.63±0.71)比(14.93±1.17)mIU/L/30IEQ,P〈0.05];培养7d的各组胰岛在低糖刺激时胰岛素释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O-1组胰岛在高糖刺激时胰岛素释放量明显高于EG.FP组和对照组[(12.50±2.17)mIU/L/30IEQ,(8.87±0.65)mIU/L/30IEQ,(9.63±0.71)mlU/L/30IEQ,P〈0.05];HO-1组SI也高于EGFP组和对照组[(2.21±0.02),(2.08±0.05),(2.11±0.03),P〈0.05]。结论 HO-1基因转染能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不同途径行Sertoli细胞-肝脏联合移植,探讨Sertoli细胞是否可为移植肝提供免疫保护。方法“2步法”分离培养Sertoli细胞,“二袖套管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并以Wistar→SD组合建立排斥反应模型。通过三种途径进行Sertoli细胞-肝脏联合移植。分别观察术后各组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移植肝病理特征等。采用免疫组化、凋亡等技术检测Sertoli细胞功能及作用,探讨其对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影响。结果肝移植急排模型不干预组14只,1只存活超过14d。Sertoli细胞腹腔注射组、阴茎背静脉注射组和供体移植前门静脉注射组分别有5、8、7只存活超过14d。各干预组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腔注射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干预组之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供肝病理检查显示各干预组排斥反应较对照组轻。免疫组化及凋亡检测发现:肝移植后14d,Sertoli细胞仍存活并表达FasL,Sertoli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集聚及凋亡的淋巴细胞。结论Sertoli细胞对肝移植急性排斥有抑制作用,对供肝有诱导免疫耐受作用,Sertoli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温微重力对大鼠胰岛移植质量的影响,以期减少体外培养对胰岛活性和数量的影响,提高胰岛移植质量。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大鼠胰岛分为3组:大鼠新鲜胰岛移植组(于移植前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21 d,对照组);实验1组(大鼠新鲜胰岛在37 ℃ RCCS中培养21 d);实验2组(新鲜大鼠胰岛在26 ℃ RCCS中培养14 d后复温至37 ℃继续在37 ℃ RCCS中培养7 d)。 观察各种培养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并将上述3个实验组不同条件培养的胰岛分别以2000IEQ胰岛移植量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并观察10周。结果:实验2组的胰岛存活率、胰岛素分泌水平及胰岛素刺激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 d时实验2组胰岛存活率高达(67.4±4.6)%,而对照组和实验1组胰岛存活率分别降至(28.1±3.3)%和(50.3±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糖尿病大鼠移植实验1,2组的胰岛后均能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但实验2组胰岛移植对糖尿病大鼠7 d内血糖控制优于实验1组;对照组血糖控制差,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大鼠胰岛经低温微重力培养后移植,可以明显提高1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方法 采用分步法体外诱导后,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诱导前后细胞nestin、胰岛素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胰岛转录因子mRNA表达;ELISA检测诱导后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5h,nestin阳性细胞为(44.6±7.3)%。诱导24h,nestin阳性细胞增至(61.8±8.4)%。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开始下降,诱导第14天后,nestin表达基本消失;同时诱导后的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蛋白。另一方面,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1、葡萄糖转运子-2及其转录因子mRNA。ELISA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不同,5mmol/L和25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25.53±6.49)和(53.26±7.56)mU/L,而诱导前MSCs不具备上述特点。结论 大鼠BMSCs体外可以诱导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9.
Sertoli细胞诱导大鼠肝内胰岛移植物免疫豁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究睾丸Sertoli细胞能否对肝内共移植的胰岛移植物提供免疫豁免作用以及共移植的睾丸Sertoli细胞最佳数量。方法将同种大鼠胰岛及不同数量的睾丸Sertoli细胞同时移植于糖尿病受体的肝内,观察移植物存活情况、胰岛功能、并检测移植物内胰岛素和Fas配体(FasL)表达以及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单纯胰岛移植组平均存活期为(5.6±0.8)d,同时与胰岛细胞在肝内共移植的睾丸细胞数增加至1×107个时,平均存活期为(41.4±4.61)d,明显延长(P<0.05),胰岛移植物中有大量表达FasL的睾丸细胞和表达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在移植物周围有大量浸润的淋巴细胞凋亡。结论睾丸Sertoli细胞与胰岛细胞同时在肝内共移植,通过诱导局部豁免而延长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且同时共移植1×107个Sertoli细胞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联合培养在延长胰岛体外存活时间、保护胰岛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以4周龄Wistar大鼠作为供体,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鉴定;Histopaque-1077一步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胰岛;将胰岛培养分为单纯胰岛基础培养、单纯胰岛高糖培养、胰岛与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基础培养、胰岛与间充质于细胞联合高精培养4组,每组又分3个时间段(3、7、14 d)观察胰岛形态变化及胰岛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胰岛素分泌量及刺激指数.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3代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及CD90,二者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培养组3、7、14 d的胰岛存活率均高于单纯培养组(P<0.01);高糖刺激下联合培养组7 d的胰岛素分泌量及刺激指数均高于单纯培养组(P<0.0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联合培养可以明显延长胰岛体外存活时间并保持其活性,对胰岛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on enhancing rat islets viability and function in vitro by a pretransplant co-culture. Methods 4-week-old Wistar rats were used as donors,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subcultured. Islets of Wistar ra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one-step single-layer Histopaque-1077. Then isle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randomly, 2 groups co-cultur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one using low-glucose medium; the other using high-glucose medium ); 2 groups were cultured alone (low-glucose medium; high-glucose medium), each group was further stratified into 3 subgroups(3, 7, 14 d); the survival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se islets were observed and evaluated. The amount of glucose stimulated secreted insulin were measured wth a rat/mouse insuli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kit and stimulation index was also calcula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not co-cultured, islets co-cultured with MSC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urvival rates and viability both in 3th, 7th and 14th day ( P < 0. 01 ); furthermore, cocultured islets revealed higher levels of glucose 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 and secretion indexes in 7th day (P<0.01). Conclusion Rat islet cells co-cultured with MSCs have longer in vitro survival and better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体外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C)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表达特点,探讨高温致不育的机制。方法:采用组合酶消化法和选择性贴壁法分离雄性Wistar大鼠睾丸SC,将分离的SC分别置于不同温度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贴壁、形态学变化,FasL免疫组化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35℃)、实验组(36℃、37℃、38℃、39℃)。CCK-8法检测SC增殖情况,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结构,RTPCR、免疫荧光及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GDNF的表达。结果: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SC纯度=(95.30±2.15)%(n=10),CCK-8实验结果显示,36℃时细胞增殖率最高(P0.01),36℃时,随着温度的提高,增殖率逐渐降低,39℃对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GDNF表达于SC胞质,36℃时荧光最强,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高于36℃时,G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36℃、37℃、38℃、39℃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温度下,体外培养SC的增殖能力和GDNF表达明显不同。36℃时,随着温度的提高,增殖能力受到抑制,GDN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证实,高温下大鼠睾丸SC正常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影响生精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T)在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中的抗排斥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BALB/c小鼠作为供体,进行胰岛分离,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C57BL/6糖尿病小鼠作为受体,行左肾被膜下胰岛移植。将移植后糖尿病小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于胰岛移植术后前5 d分别给予腹腔注射1%吐温80溶剂(对照组)、TPT 50μg/kg(L-TPT组)和100μg/kg(H-TPT组),之后隔天注射1次,至术后第14天结束。术后监测受体血糖水平变化;并于术后第10天每组随机(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只小鼠,切取左侧肾脏行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结果对照组、L-TPT组和H-TPT组移植胰岛的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12.6 d(9~16 d)、21.4 d(14~27 d)和27.6 d(19~34 d);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分别为(5.2±0.6)%、(12.0±1.3)%和(15.7±1.8)%。与对照组相比,L-TPT组和H-TPT组小鼠移植胰岛的中位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 TPT通过上调移植受体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减轻了胰岛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显著延长了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其免疫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和用于创面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第二代细胞CD14、CD29、CD34、CD44、CD45和CD106抗原表达以鉴定MSCs。实验分3组:直接共培养组(n=8)为hMSCs(1×10^5/ml)与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a)直接接触共培养;间接共培养组(n=7)为在transwell透明聚碳酸酯膜上层加入hMSCs细胞悬液[(2-3)×10^5个细胞)],下层接种HEKa,间接共培养;单纯HEKa培养组(n=7)单纯培养HEKa。在倒置显微镜下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Ka细胞以制备宽度为100μm的“表皮创面”模型。模型制备后24、48、72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每高倍视野越过创缘迁移到创面的HEKa数,并用SigmaScan Pro5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HEKa细胞吸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放射活性,判定HEKa细胞的分裂增殖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二代hMSCs CD29、CD44和CD106抗原阳性(分别为94.81%、95.38%、97.40%),CD14、CD34、CD45抗原阴性(分别为1.23%、3.05%、2.64%);直接培养组、间接培养组和单纯HEKa培养组越过创缘进入创面的细胞伤后24h分别有(10.00±0.25)、(5.50±0.20)和(5.20±0.35)个/高倍视野;48h分别有(55.30±0.22)、(27.00±0.34)和(26.50±0.25)个/高倍视野;72h分别有(110.50±0.45)、(42.50±0.50)、(40.20±0.38)个/高倍视野。3组伤后72h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0.00±0.04)%,(35.00±0.01)%、(33.00±0.05)%。脱氧胸腺嘧啶苷掺入培养基法表明hMSCs对体外共培养HEKa细胞的增殖作用分别为(1650±270)cpm/10^5 cell、(1240±210)cpm/10^5 cell、(1180±220)cpm/10^5 cell。上述各指标直接共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间接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养精胶囊对老年雄性大鼠精囊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精囊分泌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老年SD雄性大鼠50只,18~20月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十一酸睾酮组(4 mg/kg)、养精胶囊高(1.26 g/kg)、中(0.63 g/kg)、低(0.315 g/kg)剂量组共5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30 d后,摘取精囊,将精囊液挤入试管称重,测定各组精囊液果糖浓度,双侧精囊分别放入甲醛固定液和戊二醛中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精囊腺脏器系数(g/g×106)、精囊液重量(g)及果糖浓度(mg/ml)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 164.5±212.6、0.83±0.30、4.35±0.31;十一酸睾酮组1 510.5±313.1、0.82±0.25、5.35±0.71;养精胶囊高剂量组1 484.3±262.7、1.14±0.18、5.30±0.45;养精胶囊中剂量组1 396.6±268.9、0.83±0.24、4.71±0.41;养精胶囊低剂量组1 475.0±305.2、0.74±0.28、4.50±0.23。养精胶囊高剂量组能显著促进精囊液的分泌(P0.05),养精胶囊中、低剂量组有改善趋势。苏木素伊红染色后镜下观察,养精胶囊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上皮细胞增生更为活跃,细胞层次增多,细胞胞质丰富透明,内含有较多分泌颗粒、脂肪滴及脂褐素,腺腔腔缘模糊,腔内嗜伊红分泌物,其中结构改变以高剂量组最为显著。养精胶囊组分泌颗粒的面数密度与体密度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养精胶囊可以通过改善精囊腺主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而促进精囊腺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Zhu QY  Hu R  Liu L  Yuan L  Huang WZ  Ma L  Gu XJ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9):790-793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PC-3细胞,给予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μmol/L)的槲皮素处理,MTT法检测槲皮素对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槲皮素能抑制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生长,且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浓度由低到高,其24 h的抑制率(%)分别为3.01±1.32、4.84±1.73、20.35±1.30、16.78±1.89、27.25±4.01,48 h的抑制率(%)分别为10.18±1.16、6.22±0.04、24.29±4.19、22.4±4.26、41.42±5.43,当药物浓度>150μmol/L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显示PC-3细胞凋亡率随槲皮素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其中浓度150μmol/L和200μmol/L组,24 h的凋亡率(%)分别19.10±0.28、26.55±0.78,48 h的凋亡率(%)分别为27.65±1.06、38.30±5.96;电镜观察到细胞的典型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在适当的条件下,槲皮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可诱导PC-3细胞凋亡,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结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对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人结肠CAF及正常成纤维细胞(NF)条件培养基,建立结肠CAF、NF与Lovo细胞间的共培养模型,以无血清培养基处理的Lovo细胞作为空白组.进行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及Transwell侵袭能力检测。结果Lovo细胞与结肠CAF共培养后。增殖48和72h反映细胞增殖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667±0.059)和(0.709±0.030),明显高于空白组[(0.574±0.031)和(0.593±0.031)]和NF组[(0.597±0.036)和(0.652±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黏附细胞的A值为(0.588±0.067),也明显高于空白组(0.226±0.039)和NF组(O.375±0.059),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12h和24h细胞迁移率分别为(35.2±8.7)%和(64.6±7.1)%,明显高于空白组[(14.7±3.6)%和(26.3±10.3)%]和NF组[(14.1±7.3)%和(35.2±9.8)%](P〈O.01);透膜细胞数为(56.2±4.8)个,多于空白组的(14.6±2.2)个和NF组的(22.9~4.5)个(P〈O.01)。结论人结肠CAF具有增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鼠睾丸Leydig细胞体外增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细胞培养体系,实现Leydig细胞的体外增殖培养。方法:联合应用胶原酶消化、不锈钢滤网过滤及差速贴壁法获得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贴壁细胞以DMEM/F12培养液及优化培养体系培养,MTT法、细胞计数法检测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对原代培养2h、4d细胞进行3β-HSD免疫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细胞成分,同时检测培养细胞睾酮在hCG刺激下分泌能力变化。结果:优化培养体系能够明显促进3周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大量增殖,群体倍增时间为(2.26±0.31)d,传统培养体系培养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16.32±2.14)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代细胞经流式细胞术鉴定,3β-HSD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54.3±7.1)%,培养4d后,增殖细胞3β-HSD阳性细胞率为(93.6±4.6)%。增殖细胞均有睾酮生成功能,在hCG刺激下睾酮分泌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优化培养体系能够促进差速贴壁法获得的睾丸Leydig细胞大量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Choukroun's PRF(Choukroun's platelct-rich fibrin)对体外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吸脂术者自愿捐献的脂肪组织分离培养ADSCs,采用Choukroun法制备自体PRF备用,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取第3代ADSCs分别向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球细胞定向诱导分化鉴定,并行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5、CD90流式检测鉴定。将第3代ADSCs分别采用含PRF的普通培养基(PRF组Ⅰ)和不含PRF的普通培养基(对照组Ⅰ)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1天、3天、5天、7天后采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另外分别采用含PRF的成骨诱导培养基(PRF组Ⅱ)、不含PRF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对照组Ⅱ)及不合PRF的普通培养基(空白组)进行培养,第7天、14天、21天、28天行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活性)检测;诱导细胞培养后第7天、14天天各组分别行von Kossa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第3代AD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大多呈梭形,向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鉴定均为阳性,流式检测鉴定CD29、CD90为阳性,CD45为阴性。CCK-8法示PRF组Ⅰ的0D值均大于对照组Ⅰ,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P活性检测示PRF组Ⅱ第7天、14天、21天、28天细胞活性较对照组Ⅱ均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RF组Ⅱ成骨诱导7天后vonKossa染色阳性;14天后阳性细胞增多,对照组Ⅱ诱导7天未见钙结节,14天见少量阳性钙结节,空白组培养14天未见黑色钙结节。结论:Choukroun’sPRF明显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PRF与干细胞共同培养可能还有许多潜在的临床及生物工程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