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旨文  张武 《器官移植》2024,(3):390-397
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器官作为一种边缘性器官已经被应用于实体器官移植中,在有效缓解器官短缺现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丙型肝炎病毒(HCV)传播。但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和应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愈逐渐成为现实,这也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成为器官移植供者奠定了基础。目前,在抗病毒药物的辅助治疗下,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实体器官移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此,本文总结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肾脏、心脏、肺脏及肝脏等移植的研究现状,就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情况及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做一综述,探究丙型病毒性肝炎供者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可行性,以期为扩大器官移植供体池提供参考,减少终末期疾病患者器官移植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 active anfi-retroviral therapy,HAART) 的广泛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 /丙型肝炎病毒(hepattis Cvirus,HCV)感染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随着患者寿命的延长,其合并的HCV感染对患者的病死率有很大影响。终末期HCV相关性肝病是HIV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肾移植后的近期存活率。方法:对6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患者与60例肝功能正常患者肾移植后1,3,5年的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60例HB Ag及HCV阳性者的肝肾功能,并发症,存活率及死亡率与肝功能正常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BsAg及HCV阳性患者可以接受肾移植,近期存活率与肝功能正常者相仿。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50%~80%的HCV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HCC)。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 HCV 感染人数超过1.85亿,每年死亡35万~50万例。近年来,我国丙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及报告发病率快速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HCV基因有较强的变异性,变异位点可以发生在基因组的各个区域,其遗传变异性可分为6种基因型,每种基因型又可分为多种基因亚型。 HCV基因分型不仅有助于了解HCV演变及流行分布,也有助于了解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以及肝脏疾病的进展情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宁波地区HCV的基因型分布、感染状态和临床特征,为制订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儿肾病患者肾组织病毒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感染在小儿肾脏病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224例小儿肾病患血清及肾活检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小儿肾病患血清和肾组织中HVB D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1.4%和19.6%;HCVRNA阳性率为4.0%和3.1%;EBVDNA阳性率为1.8%和0.5%;CMV DNA阳性率为0.9%和0.5%。结论:HBV感染在小儿肾脏疾病发病因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HCV感染与小儿肾病的关系尚不明确,而EBV和CMV感染导致小儿肾病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与肝外胆管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获得研究病毒性肝炎与肝外胆管癌发病关系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了9篇文献,其中有8篇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有6篇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Meta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是肝外胆管癌的危险因素(OR=1.69,95% CI:1.32~2.17,P<0.000 1);在美国,HCV感染是肝外胆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5.53,95% CI:2.21~13.82,P=0.000 3);在中国,HCV感染不是肝外胆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0.82,95% CI:0.44~1.52,P=0.520 0)。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肝外胆管癌的独立致病危险因素。HCV感染可能与美国人群肝外胆管癌的发病有关,而在中国,其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病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核心抗原检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原之一,被称为“沉默杀手”,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据统计,全球已有1.7亿人受感染,我国HCV感染率约为3.2%,而多数HCV感染都是无症状的,少数表现为急性肝炎的患者,其症状也较甲型和乙型急性肝炎症状轻,由于其症状不明显,病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持续进展,且感染HCV后进展成慢性感染的几率很高,有较高比例的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因而丙型肝炎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导致的终末期肝病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在某些国家已成为肝移植的首位指征。但是,HCV的复发也是导致移植物病变、功能丧失和受者死亡等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强度明显影响HCV感染的过程。体外试验也提示环孢素A(CsA)能抑制HCV的复制并对其他多种病毒具有相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严律南 《腹部外科》1997,10(3):99-100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急腹症并不少见。由于急腹症绝大部分需手术治疗,而手术无疑会加重肝功能损害,如何正确处理,一直是外科医生感到棘手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此作一探讨,以供同道参考。一、病毒性肝炎的分类与手术耐受性病毒性肝炎是指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病理学以急性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为特点,目前认为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有乙型、丙型及戊型肝炎;而通过消化道传染的有甲型及丁型肝炎。从外科角度,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外科手术对肝功能损害的轻重我们将其分…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病毒属,是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其包膜糖蛋白E1、E2均位于病毒颗粒外表面,主要参与子代病毒颗粒的形成(如组装)及病毒新一轮感染(如细胞黏附、受体结合以及膜融合等过程)。目前研究认为,有包膜病毒均通过一个共同机制--膜融合将自身基因组输送至靶细胞,然后进行复制、转录与翻译、子代病毒组装与释放。经受体结合[如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pH改变[如流感病毒、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和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SFV)]或二者兼具(如鸟类肉瘤病毒、白血病病毒)的方式,与细胞膜或内体(endosome)膜发生融合[1]。本文将对近年来HCV E1、E2所介导的膜融合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患者多为HBV感染,而部分患者可合并HCV感染。但HBV合并HCV感染的患者中,HBV和HCV相互作用的特点一直是个谜。本研究选择226例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我院治疗并行肝穿活检的慢性肝病(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期初步阐明HBV合并HCV感染的患者中,HBV和HCV相互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型构成状况,分析HCV不同基因型感染患者之间肝功能以及病毒载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116例抗-HCV及HCV RNA阳性的患者,采用实时荧光PCR产物测序法检测HC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血清肝功能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结果116例患者共检测出8种基因型,主要为1型63例(54.31%),其中1a型1例,1b型61例,1c型1例;2型48例(41.38%),其中2a型40例,2i型8例;3型(3a)1例(0.86%);6型4例(3.45%),6a型1例,6h型3例。1型、2型和6型患者之间的肝功能以及病毒载量,显示各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徐州地区HCV感染以基因1、2型为主,也存在一定数量的6型和3型;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应用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感染者作为肺移植供者的临床实践, 探索其固有的局限性, 为扩大标准供者供肺移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al,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常引起暴发流行。戊型肝炎虽然是自限性疾病,但其病死率高于甲型与乙型肝炎,在孕妇中的病死率甚至可达20%~30%[1]。1986至1988年在我国新疆东南部暴发的戊型肝炎疫情,共计发病119280例,死亡707例,其中孕妇404例。此外,自2003年来我国戊型肝炎病例已呈逐步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其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所占比例已由2003年8.85%稳步上升至31.62%[2],而在香港,近年来感染戊型肝炎患者数亦逐年上升,已由2007年的65例上升83%至2011年的119例,而仅2012年2月份单月HEV感染人数则达到了27例。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该病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现就近年来戊型肝炎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在吸毒人群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10年11月在我站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心接受药物治疗的吸毒者61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常规采集吸毒人员的静脉血,离心取血清备用。选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整个试验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对611例吸毒者进行血清学试验以了解其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存在情况。结果 611例标本中共检测出HCV抗体阳性标本450例,阳性率为73.65%;其中500例曾经共用针具的吸毒者中448例HCV抗体阳性,阳性率89.60%;81例单独使用针具的吸毒者中2例HCV抗体阳性,阳性率2.47%;30例单纯口吸的吸毒者中无HCV抗体阳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P〈0.05)。结论特别重视吸毒人员的丙型肝炎感染状况,丙型肝炎病毒已在共用针具的吸毒者中广泛传播,应积极采取措施,杜绝共用针具吸毒。  相似文献   

16.
肝炎C病毒(HC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总的流行率为3%-5%,一般人群感染率为1.8%,估计有1.7-2.0亿人感染HCV,是一全球的健康问题。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最近10年从标准干扰素单治疗发展到标准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唑RBV)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至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时间、感染途径、性别、肝功、HCVRNA、基因型、肝穿病理、治疗与否等因素对疾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影响。方法351例丙型肝炎患者分为LC组和CHC组,对感染HCV至发展为肝硬化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C组基线AST水平高于CHC组(t=2.015,P=0.045),LC组与CHC组ALT水平无显著差异(t=-1.158,P=0.248);LC组HEY RNA水平与CHC组HCV RNA水平无显著差异(t=0.718,P=0.473);基因型1b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感染HCV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为肝硬化(t=5.652,P〈0.001);输血感染HCV的患者自感染HCV至发展为肝硬化所需时间较非输血感染者短(t=14.439,P〈0.001);LC组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率明显低于CHC组(P〈0.001);LC组与CHC组男女性别构成无差异(P=0.081)。结论感染HCV至发展为肝硬化受感染时间,感染途径,AST水平,病毒基因型、治疗与否等因素影响,与ALT水平、HCV RNA、性别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聚二乙醇干扰素治疗肝移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的效果,分析影响产生持续病毒应答率(SVR)的因素.方法 将肝移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并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治疗的3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21例因为抗HCV治疗无效或发生不良反应而中途停药,其余18例接受了全疗程规范治疗.18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4岁(27~67岁),疗程25~105周.治疗后4、12、24周,病毒转阴后24周及停药后24周,检测HCV RNA的复制水平.停药后24周HCV RNA复制持续阴性为产生SVR.对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HCV RNA水平,HCV基因型,是否获得早期病毒应答(EVR),治疗前血清AST水平等因素与获得SVR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有4例(22.2%)患者获得了SVR,其平均治疗周期为57周.经统计分析显示,HCV基因型为非1B型(P=0.023),治疗前HCV RNA载量<106拷贝/ml(P=0.044),以及获得EVR(P=0.019)等3个参数与获得SVR密切相关.结论 HCV基因型为非1B型、治疗前低水平HCV RNA复制和获得EVR可作为肝移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抗HCV治疗疗效的有效预测因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 plus ribavirin to treat hepatitis C virus (HCV) recurrence, and analyze possib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 (SVR). Methods The enrolled 39 patients, who had recurrence of hepatitis C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receiv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were analyzed. Treatment was discontinued in 21 patients due to side effects, and the remaining 18 patients [13 males, 5 female,median age of 54 (27-67) years, treatment duration of 25-105 weeks)] were subjected to whole standard treatment. During the treatment, HCV RNA was measured at 4, 12, 24, and 24 weeks after HCV negative change as well as drug withdrawal. SVR was defined as HCV RNA negativity within 24 weeks after the drug withdrawal.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ages, gender,pretreatment viral load, genotype, early viral response (EVR), level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VR. Results The mean treatment duration was 57weeks with an SVR achieved in 4/18 (22. 2 %).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genotype of non1B (P=0.023), RNA <106 copy/ml (P= 0. 044) before treatment and EVR (P=0.019) were the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SVR. Conclusion Genotype of nor-1B, low level RNA before treatment and EVR were the effective predictors of interferon antiviral therapy for recurrent hepatitis C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9.
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是影响肝移植后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以引起移植肝内胶原沉积从而进展为肝纤维化。体外实验表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介导了肝星状细胞合成胶原产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中HBV及HCV隐匿性感染所占的比例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1例不明原因肝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血清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 RNA采用RT-PCR法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HCV抗原,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肝组织HBV抗原阳性者11例(35.5%);HBV、HCV抗原均阳性者10例(32.3%),全阴性者10例(32.3%)。存在HBV隐匿性感染的21例患者中,慢性肝炎患者7例,肝硬化患者12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2例。结论HBV、HCV感染为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HBV感染。HBV隐匿性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