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2.
4.
5.
《吉林医学》2019,(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时机选择的不同,分为早期组(从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和晚期组(从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每组各5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手术方式采取微创穿刺引流术)和B组(手术方式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对比患者的GCS昏迷指数及GOS评分。结果:早期组患者GCS昏迷指数为(15.36±1.27)分,明显优于晚期组的(10.24±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GOS评分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GCS昏迷指数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佳的手术时机应该在发病后24 h以内,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术后患者GCS的影响并无统计学意义,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将2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按发病—手术间隔时间分为〈7 h、7~24 h和〉24 h 3组,分别进行术后并发症、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比较。结果 3组近期疗效(COS评分)及远期疗效(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h组中有37例(39.8%)术后血肿复发或增大,高于7~24h组(11.4%)和〉24h组(7.2%)(P〈0.05);〉24h组中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98.5%)高于〈7 h组(52.7%)和7~24h组(53.4%)(P〈0.05);3组近、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发病后早期(7~24 h)是最佳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小骨窗时机的选择及疗效比较.方法:77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手术实际实施时间分为3组:A组6 h以内手术者26例(前期组);B组6~24 h以内手术者27例(中期组);C组24~36 h手术者24例(后期组).均行开小骨窗微创大部分血肿清除术,3组出院时按GOS评分,对比疗效.结果:按GOS评分A组Ⅰ级1例占4%,Ⅱ级1例占4%,Ⅲ级3例占11%,Ⅳ~Ⅴ级21例占81%,发生再出血3例.B组Ⅰ级3例占11%,Ⅲ级8例占30%,Ⅳ~Ⅴ级16例占59%,再出血3例.C组Ⅰ级7例占29%,Ⅱ级2例8%,Ⅲ级6例占25%,Ⅳ~Ⅴ级8例占39%.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期手术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病情严重,致残致死率较高,预后效果较差。导致HICH高致死率及致残率的原因是由于患者脑血肿导致脑神经组织受到压迫以及脑出血导致脑血管受损而引起的病理组织变化。目前HICH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HICH的临床疗效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HICH的手术治疗报道,但关于高血压出血时机的选择国内外的研究则甚 相似文献
9.
《吉林医学》2018,(3)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18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发病到手术时间分为三组。甲组出血后7 h内进行手术治疗,乙组出血后8~24 h内进行手术治疗,丙组出血后超过24 h进行手术治疗。对三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予以对比。结果:甲组预后1级、2级比例比乙组高,5级比乙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乙组患者死亡率、3级、4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1级、2级、3级比例高于丙组,且甲组4级、5级比例与死亡率比丙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1级、2级、3级比例比丙组高,4级与死亡率比丙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丙组5级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或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并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与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使患者的预后情况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患者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效果。方法:将重症高血压患者脑出血患者60例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超早期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早期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都无死亡患者,治疗组的脑积水、颅内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意识障碍改善天数也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死亡8例,两组的GOS评分中的重残与死亡人数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备可行性、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的手术时机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2—4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0例,按照患者的病情和入院时间将所有患者分成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3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6 h以内、7~12 h和12 h以上3个不同的时机进行手术,对比患者术后再次出血率、治疗效果优率和Barthel评分。结果早期手术组患者的再次出血率是15%,低于超早期手术组的43.4%和延期手术组的26.7%。而治疗效果优率,早期手术组是70%,高于超早期手术组的50%和延期手术组的60%。 Barthel评分:早期手术组的为(79.6±6.49)分,高于超早期手术组的(63.42±8.37)分和延期手术组的(60.37±7.34)分,3个治疗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不同的手术时机治疗效果不同,选择在7~12 h内进行手术,能够减少再次出血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 Barthel评分,有利于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2-05~2007-05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经验。以评估诸多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患者的年龄、血压、意识水平、瞳孔大小、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肢体活动、出血破入脑室情况以及出血至手术时间等因素分析,以确定对预后有价值的变量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表明:意识水平、瞳孔大小、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破入脑室情况等因素,对预后最有价值。本组病例存活76例,死亡32例,死亡率29.6%。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手术时机对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影响。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时机,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其中实验组在出血后6h内接受手术,对照组接受手术的时间〉6h.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优良率为64.7%,好于对照组的41.2%,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和再开颅的情况比较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使用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颅内血肿抽吸治疗.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进行比较,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效果相当高.结论: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避免穿刺时过于盲目导致脑组织受到损伤,和单纯颅内血肿抽吸相比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我国,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残致死率均较高,目前还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手术治疗可能也是有效的。多数学者较共同的观点是对出血量较大的或有脑疝倾向的或经内科治疗短期病情继续恶化的幕上出血以及>10mL以上的小脑出血要积极手术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术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其优缺点;但目前更多的学者喜欢使用对脑组织损伤小的微侵袭治疗,也取得一定的效果。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现在仍然存在很多没有明确的问题,如外科治疗是否有优势、手术时机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7年1~12月对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CT复查血肿清除彻底。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随访3个月,良好19例,中残1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及第3天,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并探讨B型超声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中的实时探查及对术后病人床旁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7例高血压脑出血和6例脑室出血患者进行术中B超引导探查,术后经颅骨缺损处对术区进行动态监测,并且回顾性分析此2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术中清除血肿70%以上,其中1例出现术后再次出血,经术后床旁B超监测及时发现。6例脑室出血病例中,脑室外引流管均准确位于脑室内,术后复查CT未显示副损伤。23例术前术后CT检查与B超扫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术中B超引导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具有定位准确、操作快捷的特点,较传统再出血,迟发性血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常规开颅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开颅手术组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手术创口较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常规开颅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前者还具有创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