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汪春雷  朱洁 《医学综述》2013,19(15):2824-2826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积水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因颅脑外伤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7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有无颅骨骨折、有无脑挫裂伤、有无合并脑室出血等11个相关指标上有无差异。结果脑积水组及非脑积水组患者在脑挫裂伤发生率、脑室出血发生率、硬膜下血肿发生率、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开颅手术率、昏迷发生率、脑脊液升高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骨骨折和硬膜外血肿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升高是脑外伤后脑积水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升高为脑外伤后发生脑积水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管理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16例)和非脑积水组(92例)。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所有患者集束化管理措施,分析患者干预1周后、干预2个月后格拉斯哥(GC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Fugel-Meyer(FMA)评定量表评分。结果脑积水组中年龄≥50岁、GCS评分为3~5分、硬膜下血肿、开放性颅脑损伤、脑室出血等的患者占比均相较于非脑积水组高,而腰穿脑脊液置换、早起颅骨缺损修补术的患者占比相较于非脑积水组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中线移位程度、早期去大骨瓣减压、硬膜敞开、双侧去骨瓣减压;而腰穿脑脊液置换、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则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发生的保护因素;干预2个月后患者GCS、Barthel指数评分比干预1周后高(均P<0.05);干预2个月后患者FMA评分比干预前高(P<0.05)。结论 重型颅...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颅脑损伤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有关病例调查显示41%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头颅CT有TSAH表现[1].蛛网膜下腔出血有20%~25%可发生脑积水,可以引起意识障碍,严重者死亡,这是由于出血进入脑室系统或基底池,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1].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用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即V-P分流术来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的效果.方法 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50例.结果 本组没有手术死亡的情况,无感染,无脑内血肿、无堵管现象,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4例,硬膜下积液6例.总有效率为90%,其中显效3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可以明显提高脑积水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交通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选取杞县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将8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32例)、B组(20例)和C组(28例)。A组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再行颅骨修补术。B组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与颅骨修补术。C组先行颅骨修补术,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比分析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87.50%(28/32)、85.00%(17/20)、85.71%(24/28),3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未出现分流管堵塞,出现1例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3.1%;B组出现5例分流管堵塞、4例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45.0%;C组出现3例分流管堵塞、5例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29.6%。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交通性脑积水的效果相当,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再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分流管堵塞、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继发性脑室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PHH)的危险因素及脑脊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PHH发生中的临床意义和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81例高血压继发性脑室出血并行脑室外引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发病24 h内,第3、7天脑脊液HMGB1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HH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HMGB1水平与PHH的相关性。结果 81例中17例(21.0%)在发病3个月内发生PHH。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mGraeb评分、术前梗阻性脑积水、术后尿激酶冲洗及脑脊液HMGB1水平可能是影响高血压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发生PHH的危险因素(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mGraeb评分高、发病24h内及第7天HMGB1水平高是发生PHH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尿激酶冲洗是保护性因素(均P <0.05)。发病24h内、第7天HMGB1水平预测PH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4(截断值为10.94 ng/ml)和0.806(截断值为7.57 ng/ml),2个指标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814。结论 脑脊液HMGB1水平升高是高血压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发生PHH的危险因素,HMGB1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外引流术后脑积水的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本院收治的1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外引流术后脑积水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再次出血者8例(占50%),脑室感染6例(占37.5%),脑血管痉挛4例(占25%),脑室内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11 d,术后3~6个月GCS平均8分.结论 尽早清除脑室内血肿,拔除引流管,减少感染及再次出血,加强脱水剂应用,减少中脑导水管上端的粘连,畅通脑脊液循环,预防脑血管痉挛,保持脑血供,是提高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术后脑积水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可调压式脑室—腹腔分流阀治疗脑积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讨论可调压分流阀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分流术后并发症.方法:通过自2004~2007住院36例脑积水患者使用可调压分流阀治疗,分析调节次数和分流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和治疗效果,并与同时期使用固定压力阀门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未发生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无因为脑脊液分流过度或不足而需再次手术治疗者.分别有2例和4例患者由于出现堵管和感染现象,导致分流失败.疗效优秀率(89%),调节次数共46次;而对照组发生颅内血肿或积液6例,堵管和感染发生率与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调压分流阀对脑积水的治疗具有安全性,更符合脑脊液的循环,并能减少分流过度和不足的并发症,而分流术后的感染和堵管仍是脑室—腹腔分流分流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室内、鞘内注射抗生素联合脑脊液外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的安全性.方法重症颅内感染患者30例,根据病情选择行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或脑室外引流管,鞘内或脑室内注射抗生素1次/d;每天持续引流排出炎性脑脊液100~300 ml,引流时间3~15 d.结果恢复良好20例(66.7%),轻残5例(16.7%),重残2例(6.7%),死亡3例(10.0%).发生脑积水2例(6.7%),未发现脑膜或蛛网膜下腔粘连、抽搐、神经根炎、截瘫、脑疝、急性硬膜下血肿、气颅等颅内并发症.结论脑室内、鞘内应用抗生素联合脑脊液外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急性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初步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室出血的不同治疗手段.方法 将156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手术组)与对照组(非手术组),治疗组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和CSF(脑脊液)置换术,必要时加行血肿穿刺引流;对照组只行CSF置换术,必要时后期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其它内科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60岁以下治疗组(脑积水发生率2.2%,病死率6.82%)效果优于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42.86%,病死率32.14%)(P<0.01).60岁以上治疗组(脑积水发生率0,病死率12.12%)效果与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1.96%,病死率11.7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60岁以下急性脑室出血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和脑脊液置换术效果较好,60岁以上老年患者选择损伤较小的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较稳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颅脑创伤术后的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继而控制脑梗死的进一步发展,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颅脑创伤行开颅手术的患者,根据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到引起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高龄、入院时低收缩压、特定的损伤类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术前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疝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是造成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论以上因素均为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手术后出现脑梗死的时间一般为术后4 h~1 周之内,部位以脑叶梗死居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患者l1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9例,早期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对照组45例,采用每天腰穿术放脑脊液。通过比较2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评定疗效。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27.5%和1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8%和26.6%,2组急性脑积水分别为7.2%和11.1%,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能够有效地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31例继续出血患者设为继续出血组,余101例无继续出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因素、既往史、行为因素、临床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结果继续出血组男性多于对照组,发病年龄较对照组轻;既往肝病史、服用阿司匹林者及酗酒者的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病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发病时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丘脑出血及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后出现呕吐躁动、24 h内应用甘露醇者的比例均多于对照组。结论年龄相对较轻的男性、既往肝脏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长期酗酒的脑出血患者出现继续出血的几率高,在脑出血早期收缩压持续升高、出血在丘脑且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后出现呕吐躁动及早期应用甘露醇是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SAH) is regarded as a poor prognostic factor of primary brain stem injur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results of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5 patients with TSAH who were hospitalized between March, 1987 and April, 1990.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on the basis of the initial level of consciousness evaluat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s. Fourteen patients had TSAH in the sylvian fissures, while in five the location was the cortical sulci. Four patients had TSAH in the ambient and quadrigeminal cisterns, and another four patients had TSAH in the prepontine and interpeduncular cisterns. TSAH localized to the suprasellar cistern was found in three patients, and five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TSAH only in the sylvian fissures. Other accompanying intracranial lesions were as follows: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in five patients. Intracerebral hematoma in four and cerebral contusion in three. Three patients, one in the severest group and two in the severe group, had fatal outcomes. The cause of death wa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ccompanying intracranial lesion than the TSAH. One patient had a fair outcome, and 11 patients had a favorable outcom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outcome was generally good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TSAH in a confined area, such as the sylvian fissures or cortical sulci.  相似文献   

15.
宋张平  陶冶飞  陈建均 《黑龙江医学》2012,36(2):135-136,15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钻单孔血肿腔冲洗加引流术,患者颅内高压、脑受压的症状、体征,均在术后24 h内明显好转。术后未有气颅、再出血、感染、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明确诊断,选择钻单孔冲洗引流血肿液,置换入生理盐水,可以有效地避免复发、气颅、颅内出血、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一般均能取得良好预后。钻单孔冲洗引流术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洪  李德康  杨晓滨 《四川医学》2017,38(9):1059-1063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全脑室铸型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外科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全脑室铸型患者48例,其中29例行开颅右额叶皮质造瘘,显微镜下清除侧脑室血肿减压(A组),19例采用双侧侧脑室钻孔引流血性脑脊液(B组)。术后两组均行脑室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注射治疗,术后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及预后。结果 A组术后恢复良好15例,好转10例,死亡4例;颅内感染3例,癫痫3例,无脑积水患者;GOS评分:5分2例,4分13例,3分7例,2分3例,1分4例;救治成功率86%。B组术后恢复良好1例,好转10例,死亡8例;颅内感染4例,癫痫2例,脑积水5例;GOS评分:5分0例,4分1例,3分5例,2分5例,1分8例;救治成功率57.8%。两组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叶造瘘脑室血肿清除术加术后引流是抢救治疗急性脑室内出血并全脑室铸型的有力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65例,根据是否发生血肿扩大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70例)和血肿稳定组(19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指标、离子钙水平、CT影像学特征、凝血功能综合评分(coagulation functional composite score,CFCS)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收缩压、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年龄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降低、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大、年龄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严重度及风险预测指标。方法 对125例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一对照研究,结果 变量为消化道出血。将一系列参数行单因素分析后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GCS评分,瞳孔不等,平均动脉压,血糖,脑室出血,血肿大小,占位效应,脑积水,凝血酶时间,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独立的风险预测指标包括GCS评分低(P〈0.001),血肿≥30ml(P=0.017),累及脑室出血(P:0.018),开颅血肿清除术(P=0.043)。结论 GCS评分低,血肿大,脑室出血及手术创伤是增加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亚急性化的危险因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义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ASDH亚急性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神经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ASDH亚急性化16例,分布在18~87岁的各个年龄段;男女性别比约2:1;左右侧没有明显的差异;8例ASDH在外伤早期有2次或多次出血;ASDH初始厚度 ≥ 5mm的12例(75%);所有ASDH发生亚急性化时,要么硬膜下仍有血凝块存在,要么有与ASDH相连通的软脑膜下血肿存在,要么发生了一次新的硬膜下小出血。结论 ASDH延迟溶解或溶解后又有新的小出血可能是其亚急性化的危险因子。较厚的ASDH容易发生亚急性化。  相似文献   

20.
张施远  龙勇  曾春  石海平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4,(12):1617-161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PHI)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治措施.方法 对476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糖、凝血功能、血压、血肿部位、血肿类型、血肿体积、是否合并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HI 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19)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08)为影响创伤后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HI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预后按照GOS评分,恢复良好47例,轻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5例.结论 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SAH密切相关;伤后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动态复查CT、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护有助于早期发现PHI,首次CT扫描后4小时内复查CT是早期发现PHI的关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