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颈部转移癌清扫术后乳糜漏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1820例次颈清扫术中17例乳糜或淋巴漏处理的临床经验总结,探讨更为有效的乳糜或淋巴漏的防治方法。方法:17例乳糜或淋巴漏采用持续负压吸引,负压吸引在-2.2kPa至-6.8kPa之间,局部适当加压包扎,肌瓣填塞方法处理。结果:其中866例行左颈清扫术,发生乳糜漏9例,发生率为1.04%(9/866),行右颈清扫951例,发生淋巴漏8例,发生率为0.84%(8/951)。日引流量多至500ml。多数术后2周内漏口闭合,1例放疗后患者术后一个月胸大肌瓣填塞。结论:熟悉颈部淋巴管解剖和仔细操作是减少乳糜和淋巴漏发生的关键,持续负压吸引适当加压包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胸大肌瓣在处理难愈合的乳糜漏中有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负压吸引对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后4例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4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低脂饮食,持续强负压吸引(压力一般在-35~-50kPa之间),强负压吸引时最大引流量达600ml/d,局部适当加压包扎。结果: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的发生率为1.63%(4/245),4例患者均在2周内治愈。结论:及早发现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强负压吸引,适当加压包扎是治疗乳糜漏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清扫术后产生乳糜漏的原因及处理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64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颈淋巴清扫术后的临床资料。对11例术后发生乳糜漏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低脂饮食、局部加压及负压引流等措施。 结果 该组患者乳糜漏出现在手术后的第0.5~3.0天,其发生率为1.7%,患者乳糜漏的峰值引流量为 120~1100 mL/d。该组患者接受淋巴结清扫区域:单侧叶+峡部切除449 例,接受全甲状腺切除152例,单侧叶+峡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46例;单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共 395 例,发生乳糜漏5例,发生率为1.26%(5/395)。侧颈+中央区淋巴清扫共83例,发生乳糜漏4例,发生率为4.8%(4/83),内镜辅助上纵隔清扫总共6例,发生乳糜漏2例,发生率为33.3%(2/6)。乳糜漏左侧与右侧之比为7∶4;其中3例患者为复发再清扫(rRLN)。每日引流量<20 mL/d时拔管,乳糜漏闭合时间为6~23 d,中位时间11 d。所有患者未行二次手术处理。 结论 甲状腺癌行淋巴结清扫手术时应仔细规范操作以预防乳糜漏的发生,及时采取调整饮食、负压引流等综合措施多可治愈,保守治疗无效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颈清扫术后乳糜胸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颈清扫术后出现乳糜胸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2例颈清扫术后发生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术后出现进行性胸闷及气短,胸正、侧位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胸水苏丹Ⅲ染色均为阳性。8例为单侧乳糜胸,4例为双侧乳糜胸。9例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经手术后痊愈。结论颈清扫术后发生乳糜胸是较少见的并发症,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胸部X线片、胸腔穿刺和胸水的苏丹Ⅲ染色来确定。乳糜胸的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少数引流>1000 ml/日需开胸结扎胸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清扫术中乳糜漏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行IV区颈清扫术350例(420侧)的临床资料。27例术中乳糜漏分别发生于28侧颈清扫术患者,其中左侧19例,右侧7例,双侧出现为1例。发现时立即对乳糜漏口进行结扎,必要时连同游离胸锁乳突肌块或胸锁乳突肌瓣一起缝扎,呼吸气囊胸腔加压后至无清亮液体或乳白色液体外溢为止,术后锁骨上窝加压包扎。结果 1例左侧发生术后乳糜漏,采用负压吸引、局部加压及低脂饮食等保守治疗2周后痊愈。结论熟悉解剖、提高手术技巧是减少颈清扫术后乳糜漏发生的关键。术中发现乳糜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是预防术后乳糜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集的6例甲状腺癌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6例患者均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未见明显变异淋巴管,均于术后2~4天出现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行床旁B超或胸部CT提示胸腔积液,予胸腔穿刺抽液,见乳糜样液体确诊乳糜胸,经饮食控制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需警惕乳糜胸的发生,积极的保守治疗效果尚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择区性颈清扫术(SND)治疗下咽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手术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SND的26例下咽癌患者,其中11例cN0患者,15例cN+患者。本组共有51侧的SND,其中34侧为选择性SND,17侧为治疗性SND。结果:发现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6例(55%),颈淋巴结转移均限制在Ⅱ区和Ⅲ区内。cN+患者均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其中Ⅱ区转移占66.7%,Ⅲ区转移占86.7%,Ⅳ区转移占46.7%,Ⅴ区转移占20.0%,另外Ⅰ区仅1例发现转移(6.7%)。随访发现区域复发4例,均为cN+患者,且均未见Ⅰ区复发。结论:cN0下咽癌患者SND(Ⅱ~Ⅲ)清扫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cN+患者Ⅰ区清扫尚无必要,SND(Ⅱ~Ⅴ)配合术后放疗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4例患者中,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9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73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部改良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62例。手术中清扫出淋巴结1~55个,其中阳性淋巴结0~14个。结果:314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共有168例(53.5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9例(50.64%),中央区+侧颈转移淋巴结55例(17.52%),单纯侧颈淋巴结转移9例(2.87%)。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甲状腺被膜受侵犯、临床分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最常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中链脂肪酸在头颈肿瘤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合并淋巴漏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55例头颈肿瘤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合并乳糜漏患者,对照组25例,实验组3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引流液,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肠外营养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BMI值、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肠外营养例次、引流液量、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颈清扫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间采用内镜辅助下小切口颈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28 ~56岁.术前超声明确提示甲状腺肿瘤为恶性.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内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和颈清扫术,其中Ⅱ~Ⅳ、Ⅵ区清扫6例,Ⅱ~Ⅵ区清扫12例.过程与常规手术相同.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长度均为5 cm,术后病理示T1 5例,T25例,T36例,T42例.N0 5例,N1a0例,N1b 13例.本组内镜辅助手术时间为2.5~5.0h,平均3.6h.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术后伤口引流量为168 ml,平均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为4.6d,平均清扫颈部淋巴结33.1枚.所有患者经过2~3年随访未出现甲状腺局部和颈部淋巴结复发.结论 颈部小切口在内镜辅助下完成侧颈部淋巴结Ⅱ~Ⅵ区清扫术安全、可靠,手术清扫彻底,术后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16.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 clinical NO,c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外科处理方式.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术前采用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记录51例患者53侧颈部淋巴结清扫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情况.研究患者年龄、肿瘤多中心病灶、被膜外侵、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转移数目与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影响颈侧区淋巴转移率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77.4% (41/53),颈侧隐匿性转移率58.5%(31/53),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是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NO 12侧,pN+41侧,17侧仅有1个分区转移,占pN+的41.5%( 17/41);2个或2个以上分区转移24侧,占pN+的58.5%( 24/41).转移淋巴结分布以Ⅵ区最常见,为62.3%(33/53),其次为Ⅲ区52.8%(28/53),Ⅳ区30.2%(16/53),Ⅱ区18.9%(10/53),Ⅴ区0% (0/53).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以多区转移为主,Ⅵ、Ⅲ、Ⅳ、Ⅱ区常见.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较易出现颈侧淋巴转移,对cNO患者选择性清扫Ⅱ、Ⅲ、Ⅳ、Ⅵ区能清除大部分存在的颈部隐匿性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颈廓清术后乳糜漏发生的原因与处理原则,报告颈廓清术后发生乳糜漏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为胸腔积液,2例为迟发性颈乳糜漏。1例经支持疗法治毹例手术治愈。并就乳糜漏的发生原因,早期征象,治疗方法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颈部淋巴转移规律,评价择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在下咽癌颈淋巴转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颈清扫术的下咽鳞癌患者63例,其中cN0患者17例,cN+46例.单侧SND共计15例;双侧SND共计22例;改良性颈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s,MRND)共计16例;一侧行经典性颈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s,RND)或MRND,另一侧行SND共计10例.随访48例(76.2%),随访时间范围为24~143个月,随访中位时间为41个月.结果 颈清扫术后发现淋巴结病理阴性(pN0)22例,淋巴结病理阳性(pN+)41例.95侧清扫标本中共发现106枚阳性淋巴结,其在颈部的分布如下:Ⅰ区0%,Ⅱ区47.2%(50/106),Ⅲ区33.0%(35/106),Ⅳ区11.3%(12/106),Ⅴ区2.8%(3/106),Ⅵ区5.7%(6/106).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cNO还是cN+下咽癌患者,对侧颈部都可出现淋巴转移和复发.在随访的48例中,共有18例(21例次)复发.颈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主要分布在Ⅱ区和Ⅲ区(19例次).根据Kaplan-Meier方法计算3年生存率,pN0患者为58.1%,pN1患者为44.9%,pN2患者为41.1%.Cox同归分析:N分级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pN1的危险比为1.7,pN2的危险比为2.2.结论 淋巴转移是下咽鳞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恰当的选择双侧SND,可以取得较满意效果,同时减少患者形态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转移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颈清扫术在临床Ⅰ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清扫在临床Ⅰ期(cT1NOM0期)舌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11月-1999年11月130例临床Ⅰ期舌活动部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该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3l例(23.8%)只行原发灶手术,99例行原发灶手术加颈清扫术,包括择区性颈清扫(Ⅰ-Ⅲ区或Ⅰ~Ⅳ区颈清扫)20例和全颈清扫(Ⅰ~Ⅴ区颈清扫)79例。结果术后病理证实颈清扫组的隐匿淋巴结率为12.0%(12/99)。全组病例随访5年以上,单纯行原发灶手术组、原发灶手术加择区性颈清扫组和原发灶手术加全颈清扫组的颈部控制失败率分别为25.8%(8/31)、15.0%(3/20)和7.6%(6/79)。单纯原发灶手术组和颈清扫组之间的颈部控制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后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清扫术可能提高临床Ⅰ期舌鳞癌患者的颈部控制率,本研究未能证实颈清扫术能降低其远处转移率以及能提高其生存率。是否需要对所有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