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6岁,左手中指指腹反复发作疼痛3年,加重6月.查体:左手中指皮肤甲床无异常、触压无明显疼痛,屈指伸指运动自如,指端无麻木,行X线检查未见指骨异常.  相似文献   

2.
<正> 手指血管球瘤为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易被误诊或漏诊。本组16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诊断,疗效甚是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5~68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为2年,最长17年。发生部位。指甲床15例,其中拇指2例,食指2例,中指6例,环指4例,小指1例,另1例为小指远节尺侧皮下。瘤体最小3mm,最大6mm。所有病例瘤体均有完整包膜,呈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球状,1例葫芦状。  相似文献   

3.
血管球瘤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良性肿瘤 ,临床少见 ,由于体征不明显 ,易造成误诊。自 2 0 0 0年 2月~ 2 0 0 3年 1月 ,我院门诊共收治血管球瘤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2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42岁(3 0~ 62岁 )。病变位于小指指腹末端 1例 ,手掌侧 1例 ,前臂屈侧 2例 ,小腿前外侧 1例 ,足趾甲下 1例。术前诊断血管球瘤 3例 ,疑似血管球瘤 1例 ,纤维瘤 2例 ,术后病理均确认为血管球瘤。从发病到确诊病史最短 2年 ,最长 10余年。1 2 典型病例 患者 ,男性 ,50岁 ,右足第 3趾间歇性疼痛10余年 ,遇冷或触碰时…  相似文献   

4.
血管球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多发生于手部,其中以手指甲下最常见,甲外者很少见.加强对甲外血管球瘤的认识是减少误诊、漏诊的关键.本院自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甲外血管球瘤1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重山  陶燃  陆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21(11):836-836,842
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小型血管瘤,多生长于肢端的皮下组织内,尤以手和足的甲床下为最多见[1]。此病往往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而使患者蒙受长期病痛。自198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了9例,均经手术切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女8例,男1例。年龄27~70岁。肿瘤所在部位,手指7例(其中指腹3例,甲下4例),足趾1例,足背1例,发病最短8个月,最长达14年。  本组病例局部诱发因素不明显,仅有2例有外伤史。局部疼痛是本组9例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球瘤的发病情况、诊断和手术方法 .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13例血管球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发生部位在拇指甲下1例,示指甲下4例,中指甲下2例,甲旁1例,环指甲下3例,小指甲下1例.13例均在放大镜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6个月~1年,术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手指功能无障碍,指甲生长完好,随访时未见肿瘤复发,手掌皮瓣成活良好.结论 血管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手术切除是治疗血管球瘤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7.
血管球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长庆  高梦先  刘君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2):1113-1114
目的 :研究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 HE染色、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技术 ,对 5例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及结论 :血管球瘤在临床上出现指端疼痛和包块 ,对温度比较敏感 ,碰撞后出现剧烈疼痛 ;瘤组织内血管丰富 ,管壁外不等量血管球瘤细胞围绕 ,并有瘤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并存或互相过度现象 ;Vimentin( + )、SMA( + ) ,F Rag( - )  相似文献   

8.
血管球瘤7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珍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205-1206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发生在动脉直接连接静脉之处血管球细胞的一类少见肿瘤,常见于四肢末端,也可发生于鼻、咽、骶尾等处,发生于胃壁的血管球瘤极为罕见。本组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及我院1995~2005年诊断的血管球瘤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院 1997~ 2 0 0 3年 2月共收治四肢甲床内外血管球瘤 8例 ,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4例 ;年龄 12~ 36岁 ,平均 (2 4 6± 4 1)岁。发生部位 :食指指甲下 2例 ,中指指甲下 1例 ,中指指末端掌面 1例 ,环指指甲下 1例 ,拇趾甲下 1例 ,足底 1例 ,小腿 1例。其中发生于四肢指 (趾 )甲下或末端者 ,男 2例 ,女 4例 ;绝大部分以单发为主 ,多发仅 1例 ,发生于足底。1 2 临床表现 病程最短 4个月 ,最长 11年。 5例四肢指 (趾 )甲下血管球瘤均表现为甲下慢性、间歇性 ,针刺疼痛或烧灼样剧痛 ,可向患肢…  相似文献   

10.
周萍  朱正龙  戴黄琼 《中外医疗》2010,29(32):16-17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血管球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5例中3例为经典型血管球瘤改变,1例为粘液样型血管球瘤,1例为非典型血管球瘤。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5例Vimentin(+),3例Actin(+),CK、Myoglobin、desmin、Syn、CgA、S-100、EMA、LCA、CD31、CD34均(-)。结论血管球瘤最常见部位为指甲床下,但也可见于正常血管球细胞较少甚至缺如的部位,在少见部位的诊断应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罕见的血管球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认识血管球瘤临床表现和放射诊断的规律。方法 :作者收集了经手术和病理检验证实的 5例血管球瘤的X线影像。结果 :5例中均有手指末端肥大、疼痛、甲下和软组织内见紫蓝色小结节 ,以及骨质改变。结论 :末端指骨肥大 ,间歇样疼痛 ,甲下和软组织内紫蓝色小结节 ,末节指骨压迫性骨缺损或小囊样透亮区是血管球瘤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2.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确诊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为常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和水平部多见,分别经内镜、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钡餐及上腹部CT或MRI、B超检查诊断本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CD117阳性14例,CD34阳性10例。所有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手术或者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尽早合理地选择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对其进行确诊,早期手术及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膀胱肿瘤发病规律,探讨膀胱肿瘤分期、分级以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指导膀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83~1995年间收治的膀胱肿瘤265例进行临床分析,统计不同分期肿瘤与不同手术方式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同时对控制术后肿瘤复发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265例患者中,有病理结果者239例,其中尿路上皮性肿瘤210例(87.87%)、非上皮性肿瘤29例(12.13%),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采用术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浸润程度。术后随访T1、T2、T3、T4期肿瘤3年存活率分别为92.86%、68.52%、27.78%、0;5年存活率分别为82.52%、54.17%、21.43%、0。结论:膀胱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是判断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即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浸润和预后呈正相关;术后膀胱药物灌注是预防复发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4.
3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1)收集本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治疗的3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包括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通过小肠气钡对比双重造影、腹部CT、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B超等检查方法的对比。(3)结合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临床表现有:腹痛19例,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包块7例,肠梗阻3例,贫血2例,消瘦2例临床诊断为:空肠肿瘤18例,回肠肿瘤11例,空、回肠同时发生的1例平滑肌肉瘤16例,腺癌3例,间质瘤3例,黏膜相关恶性淋巴瘤3例,类癌2例,鳞癌1例,平滑肌瘤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结论:小肠气钡对比双重造影是目前小肠肿瘤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对诊断困难的消化道出血,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CT对诊断小肠肿瘤有一定的帮助.B超诊断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科18例颈静脉球体瘤患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A型患5例,B型患4例,C型患6例,D型患3例(D1型患1例,D2型患2例)。采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A、B、D2型无复发,C型复发2例,D1型复发1例,复发率为16.7%,18例患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静脉球体瘤首选手术治疗。A、B、C、D1型患手术切除效果良好;D2型患术前选择性血管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量;D型患可辅以术后局部放疗以消除术中肉眼未能辨认的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院1973年1月至1983年12月间85例资料较完整的眼部肿瘤作一临床分析。85例中恶性肿瘤52例(61.18%),良性肿瘤33例(38.82%)。男性44例,女性41例,无明显性别差异。恶性与良性肿瘤之比在1~10岁儿童中约为1:1;11~40岁年龄组为1:3;41岁以上为5:1。我们随访2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访时间6个月~11.7年,除1例于手术后6个月复发死亡,1例于手术后5年死于“中风”外,其余27例均健在,其预后情况很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7.
骨转移常见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主要症状是骨痛。总结了患者30例,采用单一化疗、放疗或配合同位素及内分泌综合治疗,观察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单一治疗有效率为37.5%,综合治疗有效率86.3%(P<0.05)。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73年至1987年我科共收治膀胱肿瘤145例,其中移行细胞癌103例。40—60岁的患者12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肉眼血尿138例。诊断主要靠膀胱镜检查118例。肿瘤好发部位与国内外报告相似。  相似文献   

19.
Glomus tumors, also known as glomangiomas, are rare and originate in the neuromyoarterial glomus, a normal arteriovenous shunt which is abundantly supplied with nerve fibers and fulfills a temperature-regulating function. The classic location of glomus tumor is the subungual region, but the tumor can occur elsewhere in the skin, soft tissues, nerves, stomach, nasal cavity, and trachea.In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the tumor occurs more often in the stomach than other parts, and typically occurs as a solitary submucosal nodule in the antrum. We reported a case of glomus tumor originating from the greater curvature of stomach which was studied with contrast-enhanced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 helical CT findings of the rare le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