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2.
<正>乙状结肠因个人不同而差异较大.但在一具仅8岁左右的女童尸中存在巨大、过长的乙状结肠并伴有高位阑尾却少见.现就解剖观察结果报道如下:降结肠较短,约14cm.其在结肠左曲处续于横结肠后垂直下行至左髂嵴上方约2cm处几乎呈90度转向右内(在此形成乙状结肠第1个弯曲),继而又以二个微小的迂曲横越正中线至右髂嵴稍上方.此段长度约28cm.横径平均为7cm.  相似文献   

3.
女尸,23岁,身高1.6米.解剖胸腔时见:胸腔上下径明显缩短,双肺体积小,横裂缺如.解剖腹腔时见:胃底与胃体之间的部分,经食管裂孔处突入食管下段达食管裂孔上8cm,使食管下段明显增粗,壁变薄,形成了胃食管“套叠”.胃底部向左下形成了一长为5cm、直径为3cm的憩室.十二指肠壁薄,其下部向下形成一长为6cm、直径为3cm的憩窒.空回肠增粗,直径为5cm.大肠也增粗,直径为8至9cm.乙状结肠自髂嵴至第5腰椎部份其系膜缺如.乙状结肠自髂嵴至第5腰椎下缘时肠管及系膜发生扭转,该处肠管明显狭窄,直径为1cm,长为3cm.扭转部位以下乙状结肠长为30cm,肠管粗大,直径为9cm,充满整个盆腔,至直肠盆部形成管状狭窄,其长为8cm,直径1.2  相似文献   

4.
一男性尸体,约55岁,身高170.0?cm,身体消瘦.笔者在解剖其腹腔时发现,腹腔内大部分器官形态位置正常,而乙状结肠位置异常,其上方降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长度21.0?cm,至左侧髂嵴最高点上缘高度续以乙状结肠起始,继而此乙状结肠随其系膜自降结肠最下端开始斜行转向右侧越过脊柱至右髂窝,全长19.5?cm,其下端上方紧邻...  相似文献   

5.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 ,身长 1 77cm ,体重约 72kg。尸解时 ,发现乙状结肠于髂嵴处接降结肠 ,沿左髂窝下降至小骨盆入口处形成第一弯曲后转而贴小肠襻前面上行 ,达胃大弯下缘形成第二弯曲 ,然后急转沿上行段右侧下行 ,至第一、二骶椎高度水平向右 ,最后弯向左下内侧 ,于第三骶椎前方下续直肠 (附图 )。其位置似戴正寿等分型 (乙状结肠位置及行程的研究 ,解剖学杂志 ,2 0 0 0 ,2 3 (2 ) :1 74~ 1 77)的B4 型 ,但其行程又有明显的不同。整个乙状结肠据行程可分为四曲五段 ,每段长度分别为 5 .0cm、2 2 .4cm、2 0 .9cm、4.9cm、2 .3…  相似文献   

6.
一男性尸体,约55岁,身高170.0cm,身体消瘦。笔者在解剖其腹腔时发现,腹腔内大部分器官形态位置正常,而乙状结肠位置异常,其上方降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长度21.0cm,至左侧髂嵴最高点上缘高度续以乙状结肠起始,继而此乙状结肠随其系膜自降结肠最下端开始斜行转向右侧越过脊柱至右髂窝,全长19.5cm,其下端上方紧邻盲肠和阑尾,继而向下越过骨盆上口移行为直肠(图1)。  相似文献   

7.
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以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解剖观测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行程可将其分为腹股沟段、髂嵴内段和髂嵴上段.①腹股沟段沿途发出(2~4)支、外径为0.2~1.8mm的腹壁肌支至邻近肌肉,其中优势肌支长(9.0±0.5)cm,外径为(1.4±0.1)mm;②髂嵴内段沿途发出(2~8)支、外径为0.2~0.7mm肌骨支穿过肌肉附丽进入髂嵴前部;③髂嵴上段延续为肌皮穿支并穿过深筋膜支配11 cm×14 cm的皮肤.结论以旋髂深动脉蒂,可切取以腹股沟段的腹壁优势肌支肌瓣、髂嵴内段的肌骨支骨瓣和终末段的肌皮穿支皮瓣,从而形成嵌合组织瓣.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9.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10.
<正> 结肠异位已有过报导。现将在第一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进修期间,发现一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异位报导如下。成年男尸,身长约180厘米。腹部未见有手术疤痕。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位置均正常。降结肠自脾曲起紧贴腹后壁起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斜向右髂窝,与小肠系膜根平行,二者相距约20毫米。于右髂血管上方处转向上、在盲肠后与其重叠,其最高点距髂嵴上45毫米,然后转向下内,在髂嵴上方移行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自右向左于中线附近转入小骨盆,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小肠系膜下方和骼血管处,此段系膜长在30—45毫米之间。  相似文献   

11.
左骼窝内盲肠、阑尾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教学中观察一例位于左髂窝内的盲肠、阑尾。报道如下,成年男尸,打开腹膜腔,见盲肠位于左骼窝内,长7.0cm,直径7.9cm,为腹膜内位。回肠末端行至左下腹部,约平髂嵴高度连于盲肠左上部,盲肠和回肠末端均被腹膜包裹并形成一个共同的系膜。盲肠前面有小肠及肠系膜覆盖,后邻乙状结肠。阑尾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壁,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附近,阑尾全长4.5cm,直径0.9cm,位于回肠末端后方,乙状  相似文献   

12.
成年女尸,打开腹腔后,发现乙状结肠横过骶岬前方到右髂窝,再向上至右髂嵴,然后返折向下,位于盲肠前方,沿盆右缘向左下达第二骶椎前面续接盲肠。乙状结肠全长32.7cm,其系膜仅在右骼窝返折处及盆右侧壁处可见。乙状结肠表面有许多大而散在的脂肪垂. 沿盲肠结肠带向下找到两个阑尾。甲阑尾  相似文献   

13.
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异常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变异,现报告如下.男,40岁左右,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横结肠正常到达脾的下方转折成结肠左曲后,降结肠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斜行至第2腰椎高度,紧贴小肠系膜根的左侧行走至右骶髂关节稍上方,斜穿出小肠系膜根延续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在右髂嵴处沿右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为直肠,其全长约65 cm.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对1具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时,发现左侧股外侧皮神经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性尸体标本左侧有2根股外侧皮神经。变异的股外侧皮神经由第2腰神经、第3腰神经和第4腰神经吻合而成。长7.23 cm的第3腰神经与长6.93 cm的第4腰神经在距髂嵴下方1.53 cm处共干,再继续下行,在距髂嵴下方5.42 cm处与长15.81 cm的第2腰神经共干。3根腰神经吻合成宽0.62 cm的股外侧皮神  相似文献   

15.
<正> 本人在制作解剖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异位,报导如下:男童尸,约8岁,身长115厘米。剖腹后,小肠、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均为正常。降结肠从结肠左曲起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方移行,跨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前方,至第四腰椎之右侧,平髂嵴高度移行干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小肠系膜平行,两者相距4厘米。由于降结肠右移,左结肠外侧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乙状结肠自第四腰椎的右侧行至右髂  相似文献   

16.
正常乙状结肠起于左髂嵴处的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三骶椎平面续于直肠。直肠继而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本例乙状结肠呈横位,直肠则居盆腔右前侧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尸,身高168cm,年龄约60岁,腹部皮肤无疤痕。该例乙状结肠自左髂窝开始,先向上行至左骶髂关节处呈倒“乙”字形急转弯,横行至右骶髂关节处,沿盆右侧壁向前,距右耻骨结节2.8cm处移行为直肠。直肠在一双层腹膜所形成的系膜固定下,于盆右侧壁前份下行至盆膈,移行为肛管。盆部腹膜腔  相似文献   

17.
<正> 男性尸体,9岁,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已在病解时搞出)。开腹后所见:多数小肠袢充满腹腔左侧。盲肠未降入右髂窝,而位于髂嵴平面,故升结肠较一般略短,横结肠正常。降结肠自结肠左曲开始斜向右下,经左肾门前面至小肠系膜根,紧贴其左侧达右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全程管径细小,乙状结肠在右  相似文献   

18.
曾冰冰 《解剖学杂志》1996,19(3):224-224
1例1,女尸,约50岁.解剖观察:胸腹腔各脏器(除肺外)其外形和位置均属正常.右肺三叶,仅水平裂距右肺前缘6.0cm处,只显裂痕,肺叶未完全分开;左肺三叶,与右肺水平裂相对应高度有一裂隙,长8.0cm,自左肺前缘向左后上方延伸将左肺明显分为三叶.2例2,男尸,约50岁.解剖观察:胸腹腔各脏器(除左肺外)其形态与位置均正常.左肺在右肺水平裂高度自前缘向后上方有一明显肺裂,长约9.5cm,将其分为三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输尿管手术中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具42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的位置关系、在髂嵴最高点平面和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交叉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距髂嵴最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左侧(2.93±0.14)cm、右侧(3.61±0.19)cm;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左侧(2.14±0.83)cm、右侧(1.87±0.85)cm;生殖股神经穿出点位于输尿管内侧占80.95%。②在髂嵴最高点平面,生殖股神经位于输尿管外侧占71.43%,其平均距离在左侧为(1.09±0.71)cm、右侧(1.36±0.62)cm。③在髂总血管分叉水平面,生殖股神经全部行于输尿管的外侧。④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80.95%发生交叉,交叉点距髂嵴最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在左侧为(0.73±0.21)cm、右侧(0.56±0.16)cm;交叉点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在左侧为(1.66±0.42cm)、右侧(1.65±0.38cm)。结论:在输尿管起始段手术应从其后外侧分离较安全;在输尿管第2狭窄附近的手术应从后内侧分离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学教学中发现一具成年男性尸体胸前壁有一变异的肌肉。为积累国人肌肉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变异肌肉出现在尸体的胸前区、两侧胸大肌和胸骨表面,为一长约11.5cm的长肌。可分为3段,上段与下段为肌腹,中段为肌腱。上段以长约1cm宽约0.5cm的肌腹形式起于左第二肋前胸大肌,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