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界变化规律基本相适应的能力,掌握和主动地采取符种护理措施以适应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就能避邪防病,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护理原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四时起居与饮食调养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能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 中医向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现,人体不仅要维持体内循环和谐,还要注意与自然界外部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天即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依赖自然界得以生存,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作用于人体。《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是沟通天人之间联系的中介物质。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万物,也生成了人类。因此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季节转换、气象等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即为"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观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们可通过对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参悟来探求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即通过分析天人关系的原理来探析形神关系的内涵,从而调节自身生命活动,而达到"形与神俱","天人合一"的和谐平衡,对于临床与养生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这句话,表面上看去,似乎是有些神秘,不合逻辑."天"和"人"怎么能配合在一起呢?要明白这个含义,首先要了解到古人对"天"字的意义.内经中"天人合一"的"天"字是代表着自然规律的.换句话说,是指人体外在环境."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生在自然界中,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并且必须要和自然界相适应.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是个整体,所以称做"天人合一".为什么说人和自然界是个整体呢?现在从三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音乐发源于上古(河图·洛书)的数学模式,《黄帝内经》将宫商角徵羽古代五音对应人体五脏以阐述人体的生理.中医学认为,人与大自然形成阴阳太极的整体性,而人之所以有病,就是由于阴阳失调.古琴音乐疗法作用于人体,就是调节人体"内易"的旋转,以便适应自然界的"外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界旋转的平衡与和谐,达到康复身心的目的[1].  相似文献   

7.
王芬 《中医正骨》2009,21(6):69-69
颌面部是人体暴露的部分,经常容易受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类致伤因素的损伤,导致颌面部畸形或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患者对术后容貌和生活质量要求提高,选择能尽快的恢复患者面部的形态和功能,避免面部瘢痕和减少手术创伤治疗方法日益受到患者接受,并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及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谐,老子《道德经》主张自然界的和谐,佛教倡导人类的和谐,而孔孟文化的核心是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所以文化不断发展,民族不断强大,国土不断扩大,靠的就是和谐。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文化组成,各文化之所以不断融合、发展,核  相似文献   

9.
《东方养生》2008,(10):96-96
中医向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体不仅要维持体内循环和谐,还要注意与自然界外部环境的和谐。秋冬季节,自然界的阳气渐趋收敛、闭藏,此时起居作息要更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强调睡眠养生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0.
"取类比象"法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工具之一,通过对自然界现象与人体生理病理进行类比得出结论。本文通过"取类比象"法结合中医学"天人合一"观念,探讨肿瘤形成、发展及其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具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其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必须坚持三原则:我主人随原则,多学科研究原则,辩证的否定原则。这对于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对提高中医药学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完善中医药疗效评定标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失调、脾胃损伤,是现代常见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蕴湿、痰阻、血瘀、气机紊乱等病证,辨证要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3.
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他重视从本脏论治脾胃病,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临证时以"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为基本守则;立法用药注重升脾阳,祛湿滞,养胃阴,调气机,化瘀血。  相似文献   

14.
风湿病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素平  赵恒立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8):509-510,536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其发病及中医证候与脾胃关系密切,中西药长期治疗过程中亦易损伤脾胃,因而风湿病的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5.
王自立主任医师一向重视调治脾胃,注意顾护胃气,从"人以胃气为本;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未病"3个方面简要介绍和探讨王自立主任医师"调中焦,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庆荣  张莉 《天津中医药》2006,23(5):377-378
根据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结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和效果,在临床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主。1)调治脾胃病,首先重在调气;2)调治脾胃病,宜运补兼施,寒温并调;3)调治脾胃病尚需注意饮食。  相似文献   

17.
张伟  鱼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4):499-501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因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透彻,临床治疗上难以彻底根治,而长期的胆汁刺激、炎症反复,容易导致胃黏膜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等,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诸多医家对该病的诊治,多集中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寒热错杂等实证证型上,而鲜少有健脾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论述。分析该类患者的发病机制,认为脾胃虚弱为其发病之本,气机升降失调为其发病之机,从“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入手,运用健脾和胃的治则,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补开塞,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消化系统,而是常常伴有全身症状,病症复杂多样,缠绵难愈,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姜良铎教授总结出"从状态论治"的辨证思路,他认为脾胃不和、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只有从三焦郁滞状态入手,以柴胡桂枝汤和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化裁,疏通三焦,调畅气机,健脾平肝和胃,方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从病因病机及方药加减论述补中益气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用。经诸位医家多年临床验证,脾胃气虚是甲减主要证型。临床治疗根据病情加减应用,常常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刘老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强调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补后天之本。若疾病较重者,与他方相合,攻补兼施,祛邪同时不忘顾护脾胃;若疾病较轻者,用四君子稍作加减,从脾胃论治,脾胃和则阴阳自调,正气充足,抗邪外达,疾病自愈。又疾病虽同,其症有别;其症相似,病机各异;人的体质又是千差万别,故中医治病要严格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谨守病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