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和功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一种抗原提呈细胞,也是近几年肿瘤免疫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其特性、起源、成熟过程和功能综述如下。1DC的特性Steinman和Cohn(1973)[1]首次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BALB/C小鼠脾来源树突状细胞(spleendendriticcels,sDC)与肿瘤细胞融合体的抗肿瘤效应。方法:以灭活的NS1细胞免疫活化BALB/C小鼠,取其sDC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融合细胞;用此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皮下荷NS1瘤的小鼠2次,间隔1周。结果:融合细胞瘤苗本身无致瘤性。用融合细胞瘤苗免疫治疗荷瘤小鼠后,其瘤体消失,且在观察期60d内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脾来源树突状细胞与NS1细胞融合瘤苗免疫荷瘤小鼠后,激发其体内存在的抗NS1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疫苗与肿瘤免疫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抗原脉冲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DC)的潜能和新颖的肿瘤靶的鉴定,重新激起对恶性肿瘤治疗型疫苗的研究兴趣,已成为许多研究课题的热点。本文综述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开发应用。1引言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抵御恶性细胞失控制性生长的能力,其核心是...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2]。DC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决定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3、4]。DC虽无谱系特异性表面抗原,如缺乏淋系或髓系的...  相似文献   

5.
赵勇  曹雪涛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0):732-736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及其抗原提呈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电镜技术和4小时51Cr释放法等,进一步观察了GM-CSF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100ng/mlGM-CSF处理3天后的FBL-3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志33D1和NLDC145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同时,MHC-Ⅱ、B7-1、B7-2、I-CAM-1、VCAM-1和CD40表达水平均增加;扫描电镜显示GM-CSF处理的FBL-3细胞,表面出现许多树突状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浆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呈分叶状。同时,能够显著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IL-2的产生;可显著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对FBL-3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论GM-CSF诱导的红白血病细胞可向树突状细胞分化,本身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大鼠脾脏细胞分离获得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联合IIL-2诱生的IAK细胞进行体内,外抗肿瘤试验,结果发现DCs能明显促进LAK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带有报告基因的HCV5’NCR,C区细胞模型,方法 通过亚克隆技术,重组HCV cDNA片段与荧光素酶基因(1uc)融合的真核表达质粒,经显微注射导入人肝癌细胞Hepg2,g418筛选后检测C蛋白 表达和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成功地将HCV5’ NCR和C区cDNA与1uc融合,并与pcDNA3载体重组,构了该事例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HCVcluc;染HepG2细胞后获得有效表达,持续1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大鼠脾脏细胞分离获得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sDCs)联合IL-2诱生的LAK细胞进行体内、外抗肿瘤试验,结果发现DCs能明显促进LAK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泌人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免疫学研究室许化溪王胜军刘恭植严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编号:39370364)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s,DCs),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抗原递呈作用已为人们所熟知,其在免疫应...  相似文献   

10.
人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树突状细胞与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我们制备出4株人树突状细胞(huDC)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对其特异性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纯系BALB/C小鼠,8周龄,雌性,由江苏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是一类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因其细胞膜树状突起而得名。DC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 ,在体内可经血液、淋巴循环不断移行、迁移 ,并在各个成熟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免疫活性 ,新近的研究成果表明 ,供者DC还是参与移植后微嵌合体的主要成分。随着DC鉴别分型和体外扩增培养技术的进步 ,对DC的研究也不断深入。1 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DC来源于CD34+ 骨髓前体细胞 ,具有典型树状突起 ,且具有移动性 ,这与它们捕获、递呈抗原 ,识别结合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histo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从细胞周期调控这一角度来探讨视黄酸类物质阻遏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两步过量胸苷阻断法将HL-60细胞同步化于G1/S期边缘,5×10-6mol/L视黄酸或芳维甲处理1d~4d后收获细胞,以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细胞周期相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CyclinE、CyclinD1和P34cdk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yclinE和D1蛋白表达量具有周期依赖性,G1期开始增加,S期达到高峰,G2期逐渐下降,而P34cdk2蛋白表达量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无明显变化;视黄酸或芳维甲处理后,大部分细胞被阻断在G0/G1期,P34cdk2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而CyclinE和D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视黄酸或芳维甲诱导的CyclinE和CyclinD1蛋白表达的降低,可能与视黄酸类物质干扰细胞G1→S期转换、阻遏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肝癌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已有研究表明[13],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中循环细胞间粘附分子1(cICAM1)的水平与疾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治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有关cICAM1水平在HCC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与血清胎儿甲种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常皮肤CD1a^+树突状细胞(CD1a^+DC)、Somatostatin^+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表达和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例下沉人皮肤中CD1a^+DC、ASomatostatin^+DC的定位定量情况,分别采取BGIP/NBT、AEC和双标法以;双标民研究包括CD1a、Somatostatin、S-100、HLA-DR四种抗体,结果 CD1a^+DC主要分布于  相似文献   

15.
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疗中的作用,我们首先建立从CML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培养DC的方法,并比较CML来源的DC与正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常骨髓来源的DC在形态和表面分子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以寻找提高CML来源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措施,为进一步应用DC疫苗治疗CML提供线索。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25例成人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阳性CML慢性期骨髓和外周血标本,诊断和分期依据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分期标准。正常骨髓标本6例。2树突状细胞培养:骨髓或外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树突状细胞(DC)及其前体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扩增的方法。方法:无菌制备BALB/C小鼠骨髓和脾细胞;先后用红细胞裂解液、抗鼠CD4、CD8、B细胞单抗(McAb)和补体溶液,依次去除红细胞,T、B细胞,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混杂细胞而获得纯化的DC及其前体;又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协同诱导下培育,DC前体分化发育成DC或郎罕细胞(LC)并扩增,同时阻抑巨噬细胞发育生长。结果:DC/LC细胞数增加,其形态在光镜下多为特征性星形,也有梭形和多角形;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绝大多数为特征性星形,且有1~4级不等的树突状突起,其纯度高达95%以上。DC/LC在功能上明显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论:①结果所得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符合DC/LC;②建立连续排异结合GMCSF+IL4联合诱生培育的方法,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DC/LC。  相似文献   

17.
血红素加氧酶—1 cDNA在COS—1细胞内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表达质粒pcDNA3HO1,并在COS-1细胞中的瞬时表达,证实分离的cDNA编码血红素加氧酶-1,以探讨HO-1在新生期黄疸中的作用机制。实验中构建含编码HO-1 cDNA的表达型质粒pcDNA3HO1,培养COS-1细胞,表达型质粒pcDNA3HO1转染COS-1,收集细胞,超声破膜,超速离心得到微粒体颗粒,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和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HO  相似文献   

18.
观察BALB/C小鼠脾来源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体的抗肿瘤效应。方法以灭活的NS1细胞免疫活化BALB/C小鼠,取其sDC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融合细胞,用此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皮下荷NS1瘤的小鼠2次,间隔1周。  相似文献   

19.
胸腺基质细胞(thymicstromalcell,TSC)是指胸腺内的非胸腺细胞,主要由上皮细胞(thymiepithelialcell,TEC)、成纤维细胞(thymicfibroblastcell,TFC)、巨噬细胞(thymicmacrophage,TM)、树突状细胞(thymicdeutrticcell,TDC)组成[1,2]。近来还发现有肥大细胞(mastcell)[3]和B细胞(thymicBcell,TBC)[4]。由于胸腺微环境是由胸腺基质细胞和胸腺细胞共同构成[5,6],而胸腺…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细胞因子对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从人外周血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前体的方法,研究细胞因子对DC体外增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 人外周血经血细胞分离仪及Ficoll,ercoll等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含DC前体细胞组分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培养或用GM-CSF及白细胞介素-4联合培养;光镜及电镜观察及ABC法免疫增减细胞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