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与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160例行PCI治疗并于1年[平均随访(10.2±2.5)个月]内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的冠心病患者。通过术前MAU的测定及术后1年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支架内再狭窄与否的结果,分为无再狭窄组(NISR)(作为对照组)及再狭窄组(ISR)。依据再狭窄组中植入支架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结果ISR组MAU水平(60±19)mg/L,较NISR组(41±17)mg/L明显增高(t=5.109,P〈0.05);ISR组三支组MAU水平(83±12)mg/L较双支组(58-4-7)mg/L明显增高(P〈0.05),双支组MAU水平较单支组(38.9±2.0)mg/L明显增高(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可能是预测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西峡县豫西协和医院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78例接受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将其分为ISR组(20例)与非ISR组(58例),统计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分析ISR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与脂蛋白a[LP(a)]、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病变支数、糖尿病、吸烟等因素相关(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LP(a)、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糖尿病、吸烟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P(a)、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糖尿病、吸烟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临床施行PCI术时,应严格把控植入支架直径与长度选择,术后密切关注生化指标水平,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RNA)-647、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209例ACS患者,根据PCI术后1年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为再狭窄组(n=45)和无再狭窄组(n=164),q PCR和ELISA检测血清miR-647,PTEN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ACS患者血清miR-647与PTEN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miR-647,PTEN水平对ACS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miR-647水平升高,PTEN水平降低(P<0.05)。ACS患者血清miR-647与PTEN水平呈负相关(r=-0.701,P<0.001)。支架内径、Gensini积分、PTEN为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独立保护因素,miR-647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iR-647,PTEN水平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91,2.53ng/m ...  相似文献   

4.
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痛的关系。方法:选择体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别的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组[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心绞痛组(UAP)和稳定心绞痛组(SAP)],分别测定其尿微量白蛋白(MAU)、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空腹血糖(FBG)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和UAP组UAER差别有显著性(P〈0.05);与SAP组比较,UAP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AMI组UAER差别有显著性(P〈0.05);与UAP组比较,AMI组UAER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可以作为判断心血管事件发生及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320例拟诊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常规化验检查,并在入院48小时内测其尿白蛋白滤过率(UAER)。结果MA阳性组冠心病发病率(68.1%)明显高于MA阴性组(45.1%)(P<0.01),且MA阳性组病情重、冠脉多支病变的可能性更大。MA是独立于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的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2.11,P<0.01,95%Cl:1.18 ̄3.74)。结论M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UAER有助于识别冠心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病变特征。方法:将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260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每组各40例。再狭窄组患者为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无再狭窄组患者为没有发生再狭窄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数量、直径等)分析与再狭窄的关联。结果: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支架总长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P>0.05),而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重叠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P<0.05)。植入支架数≥3个及支架直径<3.00 mm者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与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重叠、≥3个支架及支架直径<3.00 mm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目前微量白蛋白尿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受到重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是预测心血管疾病血管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当前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3月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的39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1年,将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尿酸血症、支架长度、支架部位、支架直径、支架数量,以及他汀类药物、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及阿司匹林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9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29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7.32%。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情况、支架部位、支架数量、ADP受体拮抗剂及阿司匹林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合并糖尿病情况、LDL-C水平、高尿酸血症、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LDL-C水平≥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水平,探讨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68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5例,对照组43例,测定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水平.结果:①冠心病组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3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之间无差异(P =0.074).③UAP、AMI均高于对照组;AMI高于SAP、UAP,UAP高于SAP(P< 0.05),SAP与对照组无差异(P=0.446).④冠心病患者UAER值与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经Spearma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s=0.660,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增加,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杨蕾  王丽娟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2,14(3):141-142,157
目的:了解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根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CI术200例(分为再狭窄组100例,无再狭窄组100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术后最小管腔开放直径( minimal luminal diameter,MLD)、支架长度等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男性、吸烟、PCI术后MLD< 3.5 mm、支架的长度>40 mm、糖尿病和高血压比例都显著增加.结论:男性、吸烟、MLD< 3.5 mm、长度>40 mm、高血压、糖尿病与PCI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2.
梁立丰  张金盈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24-2328
目的研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总胆红素构建的联合积分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至1月至2016年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进行PCI术且复查冠脉造影诊断为ISR的51例患者,选取同期复查冠脉造影无ISR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计算联合积分,分析联合积分与PCI术后ISR的关系。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积分为1分组、2分组和3分组的ISR风险分别是积分为0分组的3.839、9.241和16.940倍。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积分预测ISR的最佳临界值为1.50,曲线下面积是0.737,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69.1%。结论 PCI术前联合积分高的冠心病患者,术后ISR的风险较高,且联合积分预测价值优于积分内的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经PCI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对67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证实为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治疗,其中2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率36.1%,随访时间1~30(9.6±6.2)个月。造影证实原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50%,定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组101例,无再狭窄组153例,随访再狭窄率39.8%。入院后详细记录病史,体格检查,于次日晨空腹取静脉血检查血脂(标准酶法)、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水平和肝、肾功能等。高血压、糖尿病入选标准:①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糖尿病诊断者;②本次入院确诊者。每日吸烟1支以上,超过1年定为吸烟者。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比较:男性更容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P〈0.01。年龄、血脂水平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P〉0.05。再狭窄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例次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多支病变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高,P〈0.01。急诊PCI治疗不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P〉0.05。结论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提倡戒烟,加强抗凝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措施。急诊PCI治疗不增加再狭窄。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随之而来的支架内再狭窄成为心血管领域的新难题。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始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新生内膜增厚和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共同加速了支架内再狭窄的进展。心外膜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破坏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稳态,从而参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过程。此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心外膜脂肪组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的研究进展、心外膜脂肪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康复运动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数据库收录的中、英文文献,收集康复运动疗法对PCI术后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1日。由2名研究员根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严格进行评价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总样本量为509例,其中对照组262例,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71例(27.10%);康复运动组247例,发生再狭窄33例(13.36%)。经异质性检验,P=0.54,I2=0%,各研究之间存在同质性;经敏感性检验表明Meta分析的结果稳定性好,数据可靠;合并OR=0.40,95%可信区间为(0.25,0.64);随访6个月PCI术后康复运动组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适当的康复运动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长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寻找有效评估ISR的临床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往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与ISR的发生有关,但是目前针对红细胞参数与ISR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 对外周血红细胞相关参数与ISR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方法 对2010-2016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常规结果进行收集,对可能与ISR有关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170例,平均年龄(65.1±10.5)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管213条,平均随访时间为(25.38±9.91)个月,发生ISR患者21例,发生ISR血管27条,发生比例为1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更小〔(89.11±3.70)fl比(91.64±4.07)fl,P=0.008〕,中位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更低(29.76 pg比31.10 pg,P=0.001),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更低〔(332.67±11.62)g/L比(338.21±10.55)g/L,P=0.027〕;两组患者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患者女性比例更高、血肌酐水平更高(P<0.05)。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显示,两组病变血管数量、PCI血管分布、是否为分叉病变、支架数量、支架长度及支架释放后是否应用后扩张球囊、后扩张压力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和血肌酐水平高是PCI患者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红细胞参数均不是PCI患者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CV、MCH、MCHC对于PCI患者术后发生ISR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28、0.276、0.385。结论 外周静脉血红细胞参数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发生有关,但不是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这些指标对于ISR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多数国际指南一致推荐将LDL-C作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但是否应同时使用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指标在国内外仍有争议。目的 探讨non-HDL-C达标情况与冠心病患者经皮介入冠状动脉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的关系,并比较non-HDL-C和LDL-C达标情况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于2019年4月对2002—2008年因冠心病行PCI治疗的665例患者随访3年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二级预防6个月后的血脂(non-HDL-C、LDL-C)达标情况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脂达标情况与终点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在真实世界里,665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经过6个月的二级预防后,分别有25.71%(171/665)、27.07%(180/665)的患者达到了指南推荐LDL-C或non-HDL-C的标准,有17.29%(115/665)的患者LDL-C和non-HDL-C水平同时达标。LDL-C达标组与不达标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32.7%(56/171)、35.8%(177/494);non-HDL-C达标组与不达标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25.6%(46/180)、38.6%(187/485)。LDL-C达标组与不达标组二者风险曲线未见明显差异(P=0.545);non-HDL-C达标组的MACE累积发病率明显低于non-HDL-C不达标组(P=0.010);仅non-HDL-C达标组与仅LDL-C达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冠心病类型、共病情况等传统风险因子后发现,与LDL-C达标组相比,LDL-C不达标组的HR为1.16〔95%CI(0.83,1.61),P=0.386〕;与non-HDL-C达标组相比,non-HDL-C不达标组远期MACE发生风险较高,HR为 1.61〔95%CI(1.12,2.30),P=0.009〕。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与non-HDL-C达标与否有关,而与LDL-C治疗达标情况无关,因此,non-HDL-C可能是较LDL-C更适合的冠心病PCI术后血脂异常治疗监测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狭窄与血小板异常的关系及护理对策。方法筛选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CCU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46例研究对象,均行PCI术治疗,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其中15例出现再狭窄作为再狭窄组,131例未出现狭窄作为未狭窄组,检测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率(PAGm)、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 P)、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结果再狭窄组PLT、PCT明显高于未再狭窄组[(201.26±38.64)vs(176.38±43.28)×109/L、(0.22±0.03)vs(0.17±0.02)%],MPV明显低于未再狭窄组[(6.23±0.79)vs(7.21±0.26)fl](均P0.05);再狭窄组PAGm、CD62 P、CMP-140明显低于未再狭窄组[(54.24±8.54)vs(66.31±9.79)%、(3.28±1.63)vs(5.63±1.85)%、(14.16±2.28)vs(18.64±2.58)ng/ml](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AGm、CD62P、CMP-140与PCI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结论 CCU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狭窄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对PCI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对28例行PCI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检测心脏CO、LVEF、E/A、E峰下降速率(Edc);并与35例未行PCI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检测心脏,治疗组与对照组CO、LVEF、E/A、Edc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24周CO、LVEF、E/A、Edc与治疗前有极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治疗24周后CO、LVEF、E/A、Edc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CO、LVEF、E/A、Ed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6月~7年,平均(35±21)月,治疗组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为39.3%(11/28),对照组则为77.1%(27/35),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4.3%(4/28),对照组为28.6%(10/35),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因心血管事件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胸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劲松  刘婧  白法文 《医学综述》2011,17(16):2461-246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但临床仍有不少患者术后有胸痛的症状,PC I术后胸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少部分胸痛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正确诊断和处理。现将综合新近研究进展对PC I术后胸痛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