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芳  李倩 《当代医学》2021,27(30):105-107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部分白内障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实验组给予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表症状评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结果 术前,两组眼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眼表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以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眼表症状及角膜内皮形态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生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病程长短对术后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选取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67例95眼,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两组,其中〉10组(糖尿病病程长于10年)39例54眼,〈10组(糖尿病病程短于10年)28例41眼,另选取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4例47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周、1、3个月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变异系数检查。结果三组比较,术前内皮细胞密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10组、〈10组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超生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的损伤,在糖尿病的患者表现更为明显,且与糖尿病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探索糖尿病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8例(32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经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分别行角膜中央区和手术切口区内皮细胞观察,检测其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变异系数渐增加。术后切口区内皮细胞密度低于中央区,有显著性差异。六角形细胞比例低于中央区,变异系数高于中央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受到超声因素和机械因素的双重损伤。手术切口区内皮细胞丢失明显大于中央区,所以对于白内障患者尤其合并糖尿病者,在超声因素(能量、时间)损伤的基础上,应注意机械因素的作用;并且这种创伤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安全性。 方法 分析2015年1—12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共200例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6周的随访。超声乳化组患者100例,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小切口组患者100例,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期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情况。 结果 术前、术后6周2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小切口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与超声乳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期,2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种手术方式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但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术前详细的检查,术中精细、熟练的操作以及术后精心的观察治疗,是减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探讨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安全性的客观指标。 方法 :分别选择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各 30例 ,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测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动态变化 ,并对视力、散光及其它并发症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 :超声乳化组角膜内皮丢失率为 2 2 .0 % ,囊外组为2 0 .9% ,手术前后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及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术后 1周、术后 1月、术后 3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两组之间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不大于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中角膜内皮细胞的丧失是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激光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角膜内皮形态、密度及角膜厚度的影响,及手术前后眼压的变化.方法 对30例(32只眼)白内障病人行激光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期进行30例(35只眼)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眼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角膜厚度以及眼压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激光组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角膜内皮损失率分别为7.56%、5.26%及5.12%,均明显小于超声组的10.31%、11.04%及8.37%;激光组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2.49%、53.28%及53.60%,均明显大于超声组的45.30%、46.61%及46.63%;角膜厚度增加率激光组为11.26%、4.91%及2.45%,与超声组的12.69%、5.69%及2.92%相比无统计学差别,眼压手术后2小时及20小时与术前比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术后3天、1周、1个月及3个月的眼压与术前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激光乳化术较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更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行清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56例白内障患者,把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做为观察组,把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做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清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矫正视力情况对比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行清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史春生 《安徽医学》2015,36(6):698-700
目的:探讨伴有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中使用双重粘弹剂,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6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的患者(6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于术中使用粘弹剂Duovisc,对照组术中使用粘弹剂透明质酸钠。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患者术后3天、1个月、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1个月对照组中央角膜厚度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中使用双重粘弹剂可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2 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和5.5 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硬性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Noncon-ROB06000型(日本)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两种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病例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的检查。结果:两种不同切口术后1、2、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改变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其损失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3.2 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快捷、可靠的手术方式并不增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同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及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7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组,对照组48例采用3.0 mm传统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观察组49例行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观察两组视功能、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角膜内皮功能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裸眼远视力、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阻力因数(CRF)、Goldmann相关眼压(IOPg)、角膜补偿眼压(IOPcc)高于对照组,中央角膜厚度(CC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泪膜破裂时间(BUT)水平高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减轻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改善角膜生物力学,提高术后视功能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62-65
目的观察同轴微切口与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90例(90眼),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3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1.8 mm的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两组的裸眼视力、散光、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7.78%,对照组的成功率为91.11%,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治疗前的裸眼视力、散光、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和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和中央角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裸眼视力和中央角膜厚度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对照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升高水平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散光水平较治疗前和观察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细胞比例降低水平更为明显(P0.01),两组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11%,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89%(χ~2=5.625,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式,在减少术后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降低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晶体植入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佩华  华飞 《上海医学》1997,20(3):128-129
为探讨人工晶体植入术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内皮细胞。结果老年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低于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明显升高,六边形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结论:人工晶体植入术需具备熟炼的手术技能。  相似文献   

13.
凌宇  付鹏 《华夏医学》2013,26(1):31-36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325例(38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00例(238眼),B组125例(146眼),A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泪膜功能、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这两种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泪膜功能均降低,部分患者有较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3d、1周、2周泪膜破裂时间(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BUT与术前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3d、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术眼散光度数均较术前增加,其中术后3d、1周、2周、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A、B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A组患者的散光度较B组大,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及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和2周术眼中央区和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术前均增加,且A组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B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和3个月术眼中央区和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术前及A、B两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和2周术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较术前有较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逐渐增加,到术后1个月时基本上升到正常水平。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B组较A组下降程度更大,恢复的速度稍慢。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相比,具有对泪膜功能、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影响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更值得推广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66例(66双眼)非干眼症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33例(33双眼)。实验组患者接受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情况。结果:手术后第1周,患者的干眼状况明显,对照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高于实验组患者,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60 例2 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60 只眼睛(糖尿病组)以及60 例年龄匹配的非糖尿病棕色白内障60 只眼睛(对照组)接受MSICS。术前、术后1、6 和12 周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中央厚度。并且评估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糖尿病组(p <0.05)。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均减少(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糖尿病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的减少(14.19%, p<0.05)高于非糖尿病组(8.05%)。糖尿病组角膜中央厚度增加大于对照组(p <0.05)。糖尿病组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大于对照组(p <0.05)。组间变异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MSICS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更多。建议糖尿病患者接受眼内手术前,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糖尿病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5例(40眼);对照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4例(60眼)。应用角膜内皮镜于术前及术后1周,1、3个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分析结果。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周,1、3个月糖尿病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患者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性,糖尿病患者对手术耐受性更低。  相似文献   

17.
夏微 《西部医学》2012,24(4):669-67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104例白内障患者中分为糖尿病组: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68眼);对照组:白内障非糖尿病患者54例(64眼)。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分析结果。结果两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厚度手术前后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是在组内观察各个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时显示,糖尿病病人的内皮细胞对损伤的反应及修复能力较无糖尿病病人差。结论糖尿病病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对损伤的反应及修复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前与术后的中央及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厚度,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引起的视线区域角膜损伤程度.[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12月行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人2C-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60眼),术前及术后2个月采用SP.2000P非接触角膜内皮计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中央及距中心3mm处的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厚度.[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中央与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中央部及颞侧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34,P〈0.001),颞侧中间带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厚(P=0.041).[结论]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不能完全评估整体角膜的损伤程度,检测中央及中间带不同区域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厚度变化,可有效地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整个视线区域角膜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欧志勇 《当代医学》2021,27(12):117-118
目的 分析比较两种白内障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实验组采用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力状况,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角膜水肿状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硬核白内障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角膜水肿状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和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均可提高硬核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但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患者的眼部伤害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呙H日 《吉林医学》2010,31(23):3840-3840
目的:观察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选择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手术的非糖尿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矫正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浑浊水肿、纤维素性渗出、虹膜后粘连、前房出血、视网膜病变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