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预后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292例冠心病患者,依据3个月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78)和预后良好组(n=214);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病程、心功能分级、疾病类型、病变血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支架安装数、吸烟史、酗酒史、cTnI、hs-CRP等资料;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292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后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71%(78/292);两组间的年龄、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功能分级、病变血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支架安装数、吸烟史、cTnI、hs-CRP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2.502)、高血压(OR=3.271)、心功能分级高(OR=4.773)、病变血管数多(OR=3.337)、左心室射血分数低(OR=4.389)、cTnI(OR=5.387)等,而支架安装数多(OR=0.348)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近期预后不良发生率仍然较高,应结合其预后不良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早预防和早治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内再入院治疗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其个体化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行PCI术的423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作为模型组,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PCI术的108例老年CHD患者作为验证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年随访记录;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入院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预测术后1年内患者再入院治疗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年龄≥70岁(OR=1.020,95%CI 0.703~1.481)、高血压(OR=1.175,95%CI 0.792~1.742)、高血脂(OR=1.507,95%CI 1.059~2.144)、糖尿病(OR=1.828,95%CI 1.162~2.874)、脑血管病(OR=1.682,95%CI 1.356~2.087)、左心衰竭(OR=1.828,95%CI 1.442~2.317)、三支病变(OR=1.190,95%CI 0.770~1.839)、左主干病变(OR=1.294,95%CI 0.970~1.727)和支架数量≥3枚(OR=1.249,95%CI 0.911~1.712)为影响患者治疗后1年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功建立个体化预测列线图模型,模型组和验证组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41和0.819,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精确度;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模型组和验证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再次入院治疗风险的AUC分别为0.828(95%CI 0.795~0.861)和0.805(95%CI 0.759~0.839)。结论 年龄(≥70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病、左心衰竭、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和支架数量≥3枚是影响CHD患者PCI术后1年内再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预测PCI术后1年内再入院具有较好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营养控制状况评分(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与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纳入2019年3~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530例。使用CAM(CAM-ICU)法评估术后3天内谵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营养控制状况评分与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结果 本试验中共122例(23%)患者发生术后谵妄。年龄(OR=1.047,95%CI:1.009~1.087,P=0.015)、手术时长(OR=1.003,95%CI:1.000~1.006,P=0.023)、术后入ICU(OR=2.123,95%CI:1.228~3.669,P=0.007)、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OR=1.916,95%CI:1.117~3.287,P=0.018)是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影响因素后,随着术前控制性营养状况评分增高,术后谵妄的风险明显增加(OR=1.156,95%CI:1.001~1.335,P=0.048),同时将混杂因素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显示术前CONUT评分升高使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增高(OR=1.237,95%CI:1.031~1.485,P=0.022)。结论术前营养控制状况评分与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相关。入院时营养不良的评估有助于识别术后谵妄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4.
王正龙  石蓓  许官学  刘志江 《重庆医学》2013,42(19):2208-2211
目的分析影响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为MVD病变并行PCI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影响MVD患者PCI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左室射血分数P=0.044,OR(95%CI)为2.617(1.025,6.679)、心力衰竭P=0.006,OR(95%CI)为4.379(1.529,12.538)、血管病变支数P=0.038,OR(95%CI)为2.663(1.055,6.723)及血运重建方式P=0.011,OR(95%CI)为0.431(0.226,0.821)。结论影响冠心病MVD患者PCI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EF、心力衰竭和血运重建方式;其中血运重建方式为影响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11倾向性评分方法纳入198例行PCI术的SCAD患者按是否合并COPD分为2组:COPD组和非COPD组,每组99例。比较2组患者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独立事件及以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差异。对合并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OPD组(P<0.05)。高龄(OR=1.10,95%CI1.01~1.22,P=0.028)、血肌酐增高(OR=1.16,95%CI 1.02~1.31,P=0.02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1.21,95%CI1.04~1.39,P=0.013)均是合并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COPD的冠心病患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差于无COPD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2月来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5例,有5例失访,最终纳入120例。收集并整理其病历资料和术后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或定期复查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生活方式、抑郁评价和生存资料。结果:有高血压病史、运动量30 min/d、有糖尿病史、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1年复发率高(P0.05);有高血压病史、运动30 min/d、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危险程度最大(OR=3.575,95%CI=1.446~8.842),其他三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运动30 min/d(OR=3.347,95%CI=1.424~7.866)、重度抑郁(OR=2.824,95%CI=1.578~5.054)、有糖尿病史(OR=2.356,95%CI=1.246~4.455)。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运动30min/d、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12-815
目的:评估分析心脏导管介入术相关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0907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心脏导管介入手术治疗,通过单中心队列研究,评估分析术后相关急性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7例发生脑血管事件(CVEs),其中,43例为缺血性病变,3例发生脑出血,1例病因未知。CVEs发生概率0.15%,经皮冠脉介入(PCI)和诊断性的冠脉造影的所占比率分别为0.23%和0.09%。多变项回归分析总计有5项有意义的预测因子:中风前(OR=15.09,95%CI[8.11-28.08]),发生冠状动脉栓塞(OR=2.79,95%CI[1.25-6.22]),年龄>75岁(OR=3.33,95%CI[1.79-6.19]),三支血管病变(OR=2.24,95%CI[1.20-4.18]),干预绩效(OR=2.21,95%CI[1.12-4.33])。结论:心脏导管相关的CVE比较罕见并且主要以缺血性病变为主,独立预测因子为介入的手术干预、老龄、三支血管病变及既往中风等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负担的因素。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存在,也提示CVEs较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35-40
目的 探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的245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245例患者中90例(36%)患者发生AKI,其中AKI 1期、AKI 2期及AKI 3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0.4%、7.3%、9.0%;19例(7.8%)患者需行肾脏替代治疗。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体外循环时间、急诊手术、围术期应用造影剂、围术期输血、术前肌酐水平、术前白细胞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值等与心脏术后AKI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输血(OR=2.609,95%CI:1.203~5.699,P=0.015)、体外循环时间长(OR=1.395,95%CI:1.125~1.730,P=0.002)、术前肌酐水平高(OR=1.016,95%CI:1.002~1.031,P=0.024)是患者发生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高(LVEF)(OR=0.955,95%CI:0.924~0.987,P=0.004)是AKI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术后AKI是心脏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改善围术期心、肾功能,减少术中输血的需求是降低心脏手术术后AKI发生率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结构方程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1—6月于鄱阳县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11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济收入、支架植入史、冠心病首次入院与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功能维持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经济收入(β=1.168,OR=3.364,95%CI1.348~8.543)、支架植入史(β=1.116,OR=3.206,95%CI 1.284~8.067)、冠心病首次入院(β=1.099,OR=3.002,95%CI 1.364~7.284)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自我效能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提示,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拟合较好,经济收入、支架植入史、冠心病首次入院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种无创性指标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搜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期间笔者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04例AMI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起病3个月内序贯接受无创性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平均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发生主要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分为有事件组和无事件组,纳入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后,对上述数据分别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按是否发生各主要心脏事件分别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的指标.将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S、LVEF、Tp-Te间期与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发生主要心脏事件密切相关.结论 TS、LVEF、Tp-Te间期是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TS(OR =5.470,P=0.023)是预测心源性死亡最强的变量,LVEF(OR =4.348,P=0.042)、(OR=3.245,P=0.017)是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最强的变量,Tp-Te间期(OR =6.372,P=0.037)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最强的变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综合ICU与神经外科ICU(NSICU)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DVT的针对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弋矶山医院综合ICU及NSICU住院且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的1 891例患者DVT发生情况,分析比较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综合ICU患者DVT发生率为11.0%,下肢瘫痪(OR=2.696,95%CI:1.289~5.638)、肿瘤(OR=2.283,95%CI:1.368~3.809)、手术史(OR=1.811,95%CI:1.157~2.836)、升压药(OR=1.694,95%CI:1.150~2.497)是DVT危险因素,抗凝药(OR=0.582,95%CI:0.390~0.868)是DVT保护因素。NSICU患者DVT发生率为25.6%,手术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73.646,95%CI:36.00~150.68)。结论:NSICU患者DVT发生率较综合ICU高,同时DVT的危险因素也存在差异,临床可根据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2009年肝胆外科手术患者456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DVT分为两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和DVT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术后卧床时间、合并感染、休克在有无DVT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最终危险因素为卧床时间(OR=1.001,95%CI:1.000~1.001)、休克(OR=4.314,95%CI:1.239~11.993)、合并感染(OR=3.710,95%CI:1.451~8.573)、年龄(OR=0.479,95%CI:0.261~0.880).结论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外科医生应对具有高危因素患者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在行主动脉瓣置换(AVR)的同时,实施升主动脉成形术或升主动脉置换术,探讨影响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124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成两组,其中AVR联合升主动脉置换术组43例,AVR联合升主动脉成形术组8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心功能NYHA分级,主动脉瓣病变例数,升主动脉病变例数,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脏射血分数(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相关临床参数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评估手术方式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置换的主动脉瓣类型,术后早期升主动脉直径,术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9%,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不良事件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叶式主动脉瓣(BAV)(P=0.015,OR=6.892,95%CI:1.452~32.724)、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增大(P0.01,OR=3.087,95%CI:1.545~6.166)和术前LVEDV扩张(P=0.01,OR=1.011,95%CI:1.002~1.020)是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虽然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同,但手术方式不影响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而BAV、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增大和术前LVEDV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石磊  何英  廖贞亮  王长胜  陈淼  陈涛 《重庆医学》2022,51(6):969-972
目的 探讨急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该院接受急诊手术的9 104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324例)和非脓毒症组(8 780例)。收集两组术前临床特征、术前实验室检查、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并进行多因素分析以评估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脓毒症发生率为3.6%,脓毒症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17.9%vs. 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OR=1.02,95%CI:1.01~1.02)、男性(OR=1.22,95%CI:1.15~1.42)、ASA分级>3级(OR=1.98,95%CI:1.46~2.35)、合并病态肥胖(OR=1.03,95%CI:1.01~1.27)、COPD(OR=2.11,95%CI:1.95~2.85)和糖尿病(OR=1.28,95%CI:1.17~1.44)、术后急性肾衰或透析(OR=4.56,95%CI:2.53~7.42)、术区感染(OR=4.21,95%CI:2.77~9.05)是术后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P<0.05)。胆道、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相关参数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8年6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23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后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将其分为不良事件组(43例)和非不良事件组(195例),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及CTA影像学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TA参数对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高、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较低、斑块负荷较高均为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52、4.067、2.729、3.059,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FFRCT、斑块负荷联合预测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及特异度均高于三者单独预测(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联合敏感度高于斑块负荷,联合高于FFRCT(P<0.05);斑块负荷特异度高于冠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PCI术后发生MACE情况分为危险组(n=54)与对照组(n=142)。就2组患者基线资料、病情检查、生化指标、治疗措施等项目下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比较,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伴有糖尿病、病变支数较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 mmol/L、尿酸(UA)≥420μmol/L、发病至恢复灌注时间≥12 h均是引起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与糖尿病、病变支数、LDL-C、UA、发病至恢复灌注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与术后药物干预需对此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SLE合并妊娠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纳入216例SLE患者的223次妊娠结果,其中妊娠期SLE活动者130次(58.29%),其流产、胎死宫内、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及新生儿NICU转入率高于疾病稳定者(P<0.001)。妊娠期SLE活动为妊娠丢失(OR=12.626,95%CI:2.431~65.581,P=0.003)、新生儿早产(OR=7.467,95%CI:2.819~19.766,P<0.001)和低出生体质量儿(OR=4.359, 95%CI:1.361~13.965,P=0.013)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子痫前期为新生儿早产(OR=3.697,95%CI:1.120~12.200,P=0.032)和低出生体质量儿(OR=16.185,95%CI:1.895~138.232,P=0.011)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除SLE活动外,妊娠丢失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妊娠期新发SLE(OR=4.466,95%CI:1.588~12.554,P=0.005)和产妇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下降(OR=23.158,95%CI:1.952~274.685,P=0.013)。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为妊娠期SLE活动(OR=0.875,95%CI:0.775~0.987,P=0.030)及新生儿早产(OR=0.883,95%CI:0.798~0.977,P=0.016)的保护因素。结论 SLE合并妊娠患者疾病活动度高,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妊娠期新发SLE为疾病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早期识别新发SLE及SLE活动的危险因素并积极治疗,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至2011年8月1日之间所有入北京通州区潞河医院的STEMI患者的病历资料,合并HAP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的STEMI但无HAP的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患者各项可能与HAP相关的临床指标,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组患者16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长期服用激素、心脏功能差(Killip分级3级及以上)、卧床时间、大手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经鼻胃管、应用镇静、肌松药物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比例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长于对照组,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行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75岁(OR=3.205,95%CI:1.314~7.813)、合并COPD(OR=8.264,95%CI:2.165~31.250)、卧床时间(OR=2.583,95%CI:1.793~3.713)及未行PCI治疗(OR=0.361,95%CI:0.213~0.613)。结论高龄(大于75岁),合并COPD,卧床时间、机械通气大于48 h及未行PCI治疗是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糖类蛋白125(CA125)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13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A125水平。随访1年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不良心脏事件亚组和无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血清BDNF和CA125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心率及血清BDNF、CA125、c-TnI、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10.196、22.142、12.302、7.301、49.705,P均<0.001)。随访1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38例(27.94%),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血清BDNF、CA125水平均高于无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t=3.258、4.496,P均<0.001)。BDNF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当BNDF截点值为3.87 ng/ml时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82.9%,约登指数为0.670。CA125的AUC为0.746,当CA125截点值为42.54 U/ml时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81.5%,约登指数为0.6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9,95%CI 1.02~3.51)、心率快(OR=1.77,95%CI 1.06~2.95)、高水平BDNF(OR=4.76,95%CI 2.38~9.56)、高水平CA125(OR=3.49,95%CI 1.71~7.12)、高水平cTnI(OR=3.80,95%CI 1.654~8.750)、高水平BNP(OR=4.90,95%CI 2.23~10.77)为AMI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血清BDNF、CA125水平明显增高,且高水平BDNF、CA125是AMI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因素,提示二者可作为评估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陈李红  杜媛  高渊 《安徽医学》2017,38(2):189-193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出血与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榆林市中医院及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并行PCI手术的患者570例,根据患者围术期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围术期出血组(82例)及未出血组(488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CI指标及术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PCI围术期出血与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与未出血组相比,围术期出血组患者年龄较大,体质量指数(BMI)≤20kg/m2、20~25kg/m2比例较高,术前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较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较高,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清除率较低,PCI途径经桡动脉比例较低,应用血管内超声、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比例较高,出院带药阿司匹林比例较低,西洛他唑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围术期出血组患者术后1年心脏源性死亡、死亡总数、心肌梗死与死亡发生率较未出血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围术期2级及以上出血是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2.394,95%CI=1.259~4.553,P=0.008).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出血与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PCI围术期2级及以上出血是术后1年不良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