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对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过程中友谊质量和心理一致感的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调查了1006名6年级、8年级和10年级青少年,运用关系网络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以及同伴群体特征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亲子关系质量可以负向预测不良同伴交往;(2)友谊质量在亲子关系质量与不良同伴交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一致感调节了亲子关系质量影响不良同伴交往过程的直接路径,对心理一致感较低的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不良同伴交往,而对心理一致感较高的青少年该作用不显著。结论:亲子关系质量通过友谊质量影响不良同伴交往,并且受到心理一致感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攻击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道德推脱量表、道德认同量表以及网络攻击量表对78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道德推脱与网络攻击显著正相关,道德认同与网络攻击显著负相关;(2)道德认同中介了道德推脱与大学生网络攻击之间的关系;(3)性别调节了道德推脱通过道德认同影响大学生网络攻击这一中介过程的直接路径。结论: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攻击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内部人身份认知与道德推脱在职场排斥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工作场所排斥问卷、内部人身份感知量表、道德推脱量表以及亲组织不道德行为量表对503名员工进行两阶段追踪调查。结果:职场排斥与道德推脱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内部人身份认知呈显著负相关;内部人身份认知和道德推脱在职场排斥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内部人身份认知、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职场排斥既可以直接预测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也可以通过内部人身份认知和道德推脱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亲组织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青少年交往不良同伴对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评问卷对1302对双生子的不良同伴交往和自身问题行为水平进行测量。结果:①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行为与性别、年龄及不良同伴交往均显著相关。②在交往不良同伴对自身问题行为影响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青少年交往不良同伴更易出现问题行为。③年龄对交往不良同伴与自身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年龄小的青少年交往不良同伴更易产生问题行为。结论: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因性别和年龄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暴力风险水平、冷酷无情特质(CU)、认知共情能力和情绪识别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在某监狱400余名暴力犯中挑选出高暴力风险组和低暴力风险组各30名,并使用冷酷无情量表、观眼读心测试和情绪识别任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特点。结果:高暴力风险组冷酷无情量表得分(t=4.03,P0.01)和恐惧(F=10.69,P0.01)、悲伤(F=7.01,P0.01)情绪面孔识别错误率都显著高于低暴力风险的暴力犯,观眼读心测试结果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22,P=0.531)。暴力风险水平对恐惧情绪识别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14,P0.01),冷酷无情特质对恐惧情绪识别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02,P0.01),综合预测力为20.6%,冷酷无情特质在暴力风险水平和恐惧情绪识别错误率之间起了完全中介的作用(β=0.38,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2.4%。结论:高暴力风险罪犯表现出了更高的冷酷无情水平和更差的情绪识别,CU特质可以较好预测暴力犯的恐惧情绪识别缺陷。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验道德推脱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应用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对750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以学术欺骗行为、道德认同为效标,检验问卷的各项信效度指标。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问卷的八因素结构模型;②道德推脱问卷的总分与学术欺骗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r=0.33,P0.001),与道德认同有显著的负相关(r=-0.26,P0.001);③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分半信度系数为0.80。结论:道德推脱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某些条目还不适合中国人群,需要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育生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以及气质的中介作用,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南省长沙市选取1980名幼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育生活方式、气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等.结果:①不同性别、年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85,17.41;P<0.01...  相似文献   

8.
陈雅飞 《校园心理》2022,(4):318-320
本例为二年级男生因同伴交往引发问题,通过针对性和情境性的心理干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通过运用心理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同伴,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不同攻击受害类型农村儿童的社交行为和同伴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攻击受害类型农村儿童的同伴关系、退缩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差异。方法:用同伴提名问卷等对774名农村儿童进行测试并分类比较。结果:攻击性受害、普通受害和普通攻击儿童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4.2%、10.5%和8.5%,各类别男女生和年级分布差异显著,与正常对照儿童相比,攻击性受害儿童的退缩、同伴拒绝高,同样接受低,普通受害儿童的退缩、社交焦虑、同伴拒绝高。结论:攻击性受害儿童的同伴关系最差,有显著的退缩表现,普通受害儿童有最多的退缩和社交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道德判断情况.方法:从济南市某小学和中学分别选取五、六、七、八、九年级共1085名儿童青少年为被试,以攻击的道德判断问卷测查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错误性和伤害性判断.结果:①从总体来看,被试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错误性和伤害性的判断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②被试对关系攻击的错误性和伤害性判断得分显著高于身体攻击.③女生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伤害性和错误性判断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结论:儿童青少年能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进行较为恰当的道德判断,但其判断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相对剥夺感对留守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方法:采用相对剥夺感量表、越轨同伴交往量表、父母情感温暖量表和外化问题行为量表对952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相对剥夺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外化问题行为;(2)越轨同伴交往在相对剥夺感与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中介作用;(3)父母情感温暖显著调节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越轨同伴交往和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即在父母情感温暖水平较低的留守儿童中,相对剥夺感对越轨同伴交往和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结论:相对剥夺感通过影响留守儿童越轨同伴交往进而影响其外化问题行为,相对剥夺感对低父母情感温暖留守儿童的越轨同伴交往和外化问题行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道德推脱与初中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问卷和道德推脱问卷及欺负行为问卷,对1359名初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道德推脱与欺负行为显著正相关;(2)攻击行为规范信念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欺负行为;(3)道德推脱中介了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与青少年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结论:道德推脱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青少年欺负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社会信息加工-归因偏差问卷、状态-特质愤怒量表、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对6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社会排斥与反应性攻击呈显著正相关。(2)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在社会排斥对反应性攻击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中介路径——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排斥不仅能直接影响反应性攻击,还能通过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间接影响反应性攻击。  相似文献   

14.
家庭环境对儿童探究行为及同伴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儿童探究行为及同伴交往类型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由父母填写家庭环境量表,测量儿童的家庭环境;然后在实验室及自由活动时间录像观察并编码,分析56名儿童的探究行为和同伴交往类型,考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男孩单独被动活动及探索性行为的频率得分均高于女孩[(18.5±3.7)vs.(13.2±3.8),(5.4±2.0)vs.(3.9±1.5);P=0.003,0.006],而互动活动和探究行为的持续时间得分均低于女孩[(9.4±2.7)vs.(12.6±3.1),(2.1±0.9)vs.(3.3±1.2);P=0.041,0.032];家庭亲密度与同伴交往中的抑制行为、单独被动活动负相关(r=-0.26、-0.24,P〈0.01),而与平行活动、单独主动活动、互动活动正相关(r=0.14、0.28、0.38,P〈0.05或0.01);儿童探究行为与家庭的独立性、知识性、乐观因子呈正相关(r=0.46、0.33、0.38,P〈0.05或0.01),与控制性、矛盾性、悲观因子呈负相关(r=-0.41、-0.38、-0.33,P〈0.05或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于不同家庭环境中有6个因子是对儿童同伴交往的预测变量(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437),5个因子是对儿童探索性的预测变量(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362)。结论:家庭环境与儿童的探究行为及同伴交往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尊和道德推脱在友谊嫉妒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87名中学生,采用友谊嫉妒问卷(FJQ)、道德推脱问卷(MDS)、自尊量表(SES)和攻击问卷(AQ)分别测量其友谊嫉妒、道德推脱、自尊和攻击的水平,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FJQ、MDS与AQ得分均呈正相关(r=0.48~0.56,均P0.001),与SES得分呈负相关(r=-0.47~-0.23,均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M DS和SES在FJQ与AQ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6.0%和18.0%。结论:中学生的道德推脱和自尊可能在友谊嫉妒与攻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道德脱离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过的儿童道德脱离量表、班级戏剧量表和同伴提名对684名小学四~六年级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男生的道德脱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51,P<0.001),但是道德脱离不存在年级差异。②儿童的道德脱离显著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β=0.428,P<0.001),而显著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0.214,P<0.001),并且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③儿童的道德脱离显著正向预测同伴拒斥(β=0.347,P<0.001),而显著负向预测同伴接纳(β=-0.164,P<0.001),并且道德脱离对于同伴拒斥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结论:儿童的道德脱离不利于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道德推脱在冷酷无情特质与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和网络欺负行为量表对6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冷酷无情特质和道德推脱均与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可以调节冷酷无情特质和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下,冷酷无情特质能显著增加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但在低道德推脱水平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显著。结论:道德推脱可以增强冷酷无情特质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戴惠 《校园心理》2021,(2):134-13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考试作弊作为高校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的毒瘤,并于近年来首次纳入刑法,但在如此"高压线"下,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以往研究多从博弈论、制度经济学、高教管理、教育心理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疏胜于赌,与早期作弊时的极度羞惭、无地自容相比,大学生作弊心态悄然变化,已相当"坦然",更有甚者对作弊有...  相似文献   

19.
美国群体行为干预项目中的不良同伴影响:问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问题行为一直受到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等领域的普遍关注,各个学科都提供了旨在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不同干预策略,试图引导青少年向着积极的行为发展.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很多干预研究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道德推脱量表、网络道德量表及网络欺负量表对78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1)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网络道德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2)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会增加大学生网络欺负;(3)道德推脱中介了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与大学生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4)网络道德中介了道德推脱与大学生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结论:道德推脱与网络道德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