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优化护理措施及实施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病例组9例、对照组51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细菌培养,对患者年龄、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置管长度和化疗方法5个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正常拔管,细菌培养阳性9例,感染率为15.0%,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5种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专业小组规范化操作,能提高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化学治疗等因素对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实施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相关因素,并制定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月医院170例PICC置管化疗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 170例患者中导管局部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8%;引起PICC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感染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伴有糖尿病(x2 =46.28、45.52、37.04、25.23);而导管感染与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为临床PICC置管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肺癌化疗并行PICC置管患者124例,其中35例并发置管感染设为感染组,89例未并发置管感染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置管时间、置管位置、置管型号、化疗时间、换药频率、外周血像及置管经验等指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间≥6个月、肘关节下置管、5F导管置管、化疗时间≥8个疗程、换药频率≥1周、外周血像异常和护理人员置管经验不足分别占39.3%、9.0%、4.5%、5.6%、20.2%、24.7%、2.2%;观察组患者分别占65.7%、48.6%、42.9%、60.0%、88.6%、82.9%、68.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相关因素较多;缩短置管时间、选择合适置管位置、提高置管操作熟练度、加强营养支持可降低PICC置管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150例,统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中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0例,感染率13.33%,共检出病原菌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株占50.00%,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0株占50.00%,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外周血象<2.0×10~9/L、穿刺次数≥6次、化疗次数≥11次、留置时间≥11个月、伴有糖尿病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白血病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化疗前应积极处理合并症,选择合理的导管种类、穿刺和封管方式,根据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从而减少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王春秀 《现代保健》2010,(23):87-88
目的 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周中心静脉置管2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感染组与无感染组患者在可能影响感染因素上面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显著性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统计学分析.结果 248例患者共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发生率为4.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1个变量是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实际意义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为:操作经验少、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长、年龄大,其OR值分别为3.48、2.89、2.45、1.98.结论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高危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PICC置管患者1 340例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置管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结果 1 340例患者中有22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CC置管期感染与患者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导管材料和血栓史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25例PICC置管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33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结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防止置管期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CR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1月进行PICC置管的16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发生CRI发生率,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长、PICC置管时间、PICC穿刺次数、化疗次数、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感染培养及药敏结果等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6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置管后有27例发生CRI,感染率为15.98%。共分离培养出5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64.91%,革兰阳性菌18株占31.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8个月、化疗次数≥7次、PICC穿刺≥3次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PICC置管发生CR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PICC置管后发生CRI主要是以感染革兰阴性菌为主,发生CRI的影响因素较多,可以通过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提高临床效果及医疗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6例PICC患者临床资料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选取可能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1种因素进行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306例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率9.80%,相关变量的单因素检验9个变量与导管感染相关(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操作经验少、高营养化疗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长、PICC知识未掌握,OR值分别为4.56、3.13、2.78、2.23.结论 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调查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72例,分析血流感染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9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48株占48.98%,革兰阴性菌37株占37.75%和真菌13株占13.27%;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和氨苄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为61.11%10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耐药率为58.30%10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耐药率为58.30%88.89%;真菌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氟胞嘧啶均较敏感,耐药率<20.00%;PICC留置<7d占6.9%,而>21d占50.0%,随着留置时间的增加,血流感染比例逐渐增加。结论加强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监测,有利于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动态变化,掌握病原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发生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247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5例和未感染组22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247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25例,感染率为10.1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平均维护间隔时间≥7 d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危险因素预测模型:Logit(P)=-11.412+0.622×合并糖尿病+0.519×平均维护间隔时间≥7 d, ROC曲线提示预测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敏感性为91.07%、特异性为92.98%。结论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较高,合并糖尿病、平均维护间隔时间≥7 d与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息息相关,构建的危险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白血病患者给予PICC置管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分析风险管理的护理效果。方法搜集本院内科2014年9月~2015年12月诊治的64例急性白血病病患作为研究对象,34例研究组给予风险管理方式,30例参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方式,对比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病患的满意度97.1%(33/34)明显高于参照组80.0%(24/30),差异显著(χ2=4.76,P﹤0.05);研究组病患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9%(2/34)、2.9%(1/34)显著低于参照组26.7%(8/30)、23.3%(7/30),χ2=5.22、4.02,P﹤0.05。结论风险管理对急性白血病病患PICC置管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意义大。  相似文献   

13.
总结43例纵膈异常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实践经验。针对纵膈异常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导管置入长度测量不准确以及送管困难等问题,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构建科学的临床操作方案:置管前增加胸部增强CT评估,胸部CT结合体表测量确定导管预置入长度,置管中注意送管技巧及运用心电定位技术减少送管困难,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置管后特殊案例资料填写并加强延续性管理。43位患者成功留置PICC导管,将导管置入理想位置为34例,置入理想位置准确率为79.1%,上腔静脉下段位置7例,右心房2例,2例患者经导管外拔处理后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观察240例病人中,CVC组120例,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PICC组120例,应用一次性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结果:①置管成功率:PICC组117/120,占97.5%;CVC组120/120,占100%.②气、血胸并发症:PICC组无血气胸;CVC组1例,占0.83%.③导管移位:PICC组10例,占8.33%;CVC组1例,占0.83%.④静脉炎发生率:PICC组2例,占1.67%;CVC组无一例发生.⑤导管堵塞:PICC组17例,占14.17%;CVC组9例,占7.5%. 结论: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在临床上可达到与CVC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将导管头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主要适用于缺乏外周静脉通道、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或高渗黏稠的液体以及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118例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PICC,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8例行PICC患者中有3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0.5%;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有糖尿病史29例占80.6%,使用抗菌药物27例占75.0%,导管留置时间(10.2±1.2)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与糖尿病史、导管的留置时间的延长、穿刺局部感染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点在外周静脉,由2名护士配合完成操作,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我院自2004年开展PICC置管技术,已较成熟.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2月-2009年2月PICC并发症20例,旨在探讨其原因及及预防护理,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例,男12例,女8例.其中早产儿15例:体质量<1 000 g5例,平均816g;1 000~1 500 g 10例,平均1 004 g;新生儿低血糖5例,体质量平均2 392 g.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化疗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白血病化疗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71例白血病化疗的患者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观察,导管留置最长8个月,最短1个月.结果 发生并发症10例,其中3例静脉炎,3例导管感染,3例导管堵塞,1例局部渗血.结论 PICC导管易操作、安全性高、保留时间长,符合白血病化疗的需要,但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静脉和导管,加强置管后的观察和护理,以提高PICC导管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需长期进行输液及反复静脉穿刺不耐受需置PICC管患者29例及外院带入PICC置管患者39例。随机分组为A组与B组。对两组患者堵管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相应措施。A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进行一般培训;B组34例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堵管知识及技能操作培训。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导管堵塞人数并对导管堵塞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等。结果 A组患者堵管总人数显著多于B组。堵管原因主要为封管冲管方式错误,血液返流以及机械性堵管;B组经教育及护理干预后发生导管堵塞人数显著少于A组(p<0.05)。结论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操作指导,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及护理意识能够降低导管堵管发生率,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从而优化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0月入院进行PICC置管的621例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分析其感染的原因及干预对策.结果 导致PICC置管感染的显著相关因素有化疗次数、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置管留置时间>6个月、静脉滴注液体类型;75例患者分离的92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1.30%、革兰阳性杆菌占2.17%,革兰阴性杆菌占35.87%、真菌占20.66%.结论 PICC置管发生感染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临床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