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对囤积行为的影响,探究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生命史策略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安全感量表、囤积量表和简明生命史策略量表,通过线上调查形式测量1202名普通公众,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结果:(1)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囤积行为。(2)安全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与囤积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3)生命史策略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影响囤积行为的过程中起调节效应,即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对囤积行为和安全感的影响均随着生命史策略的变慢而减弱。结论: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通过安全感影响个体的囤积行为,且这一关系受到生命史策略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大学生对疫情的压力感知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心理灵活性和控制点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疫情压力感知问卷、认知融合问卷、接纳行动问卷、内控性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61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疫情压力感知与抑郁相关显著;②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能够中介疫情压力感知对抑郁的影响;③控制点在上述中介路径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结论:心理灵活性在大学生疫情压力感知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内控型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更容易受到疫情压力感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对焦虑水平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中介作用与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人口学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压力感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919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路径分析发现,压力感知正向预测焦虑水平(β=0.23,95%CI...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性客体化经历\"怎样\"影响女性自我客体化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个体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人际性客体化量表,自我客体化量表,外表焦虑量表,控制感量表对716名年轻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1)性客体化经历、社会外表焦虑与女性自我客体化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控制感呈显著负相关;(2)外表焦虑部分中介了性客体化经历与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关系;(3)控制感调节了性客体化经历通过外表焦虑影响女性自我客体化的中介过程。结论:性客体化经历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过程中,外表焦虑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会受到控制感的调节,即外表焦虑的中介作用对控制感较低的被试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及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以45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用主观感知社会支持问卷,情绪调节量表和儿童焦虑相关障碍筛查表进行测量。结果:情绪调节策略在社会支持和青少年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①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促进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进而有助于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②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进而有助于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结论: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社会支持与焦虑之间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为临床研究及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初中生欺凌受害与自伤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81名初中生进行间隔时间为6个月的两阶段追踪测量。结果:(1)欺凌受害对初中生的自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欺凌受害通过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影响初中生的自伤行为;(3)社会支持调节模型的直接路径和后半段路径,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欺凌受害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降低;焦虑情绪对自伤行为的影响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减弱。结论:初中生欺凌受害与自伤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焦虑情绪是二者关系的中介因素,且该中介效应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的群体威胁与极端亲群体行为的关系,以及群体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政府权威合法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疫情威胁量表、群体焦虑量表、权威合法性量表、极端亲群体行为量表,对146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疫情造成的群体威胁和极端亲群体行为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后,疫情威胁正向预测极端亲群体行为;(2)疫情威胁通过群体焦虑间接作用于极端亲群体行为;(3)政府权威合法性在群体焦虑与极端亲群体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个体感知到政府权威合法性较高时,群体焦虑在疫情威胁感知与极端亲群体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个体感知到政府权威合法性较低时,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群体焦虑在疫情威胁感知与极端亲群体行为的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政府权威合法在群体焦虑与极端亲群体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民众疾病易感知觉对焦虑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疾病易感知觉问卷、确定控制感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5288名普通民众进行网络调查;采取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确定控制感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疾病易感知觉与确定控制感显著负相关(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性别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983名普通初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生活事件与焦虑呈正相关(r=0.609,P<0.001)、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焦虑呈负相关(r=-0,297,-0.260;P<0.001).②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患者的焦虑症状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新冠肺炎患者108例,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进行调查。结果:GAD-7总分(10.3±4.5)分。对GAD-7各条目进行秩和检验发现,有焦虑症状患者的GAD-7得分大于无焦虑症状患者(P<0.05)。GAD-7总分与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r=-0.44,P<0.001),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0.31,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发热症状、有接触史是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33.40、18.13),男性、积极应对是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OR=0.02、0.03)。结论:新冠肺炎患者为女性、出现发热、有接触史时其焦虑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国大学生焦虑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简称疫情)发生前后的变化。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为工具研究中国大学生焦虑相关因素的文献,以纳入文献的调查时间在2020年1月前定为疫情前、此后为疫情期间,运用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疫情前文献24篇、疫情期间文献14篇。疫情期间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疫情前(24.2%vs.21.9%)。13个因素被纳入meta分析,疫情前大四年级、独生子女、性格内向、抑郁症状、身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差是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1.48、1.24、1.59、6.62、2.23、1.82、2.77、2.13),女性、体育锻炼、高社会支持是其保护因素(OR=0.82、0.53、0.71);疫情期间大四年级、性格内向、抑郁症状、身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家庭经济差是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2.57、1.45、1.34、3.96、1.87、1.59),医学生、体育锻炼、高社会支持是其保护因素(OR=0.73、0.66、0.57)。结论:女性、大四年级、身体不健康、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就业压力对毕业生自杀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就业压力问卷、自杀行为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838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就业压力显著正向预测自杀风险,并且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社会支持调节了中介模型中就业压力与自杀风险、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杀风险以及就业压力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论:社会支持调节就业压力对毕业生自杀风险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消极应对方式影响毕业生自杀风险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公众风险认知、负性情绪和无意/有意传谣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风险认知量表、公共卫生事件负性情绪量表、传谣行为量表对1063名公众施测。结果:新冠肺炎风险认知、负性情绪和无意/有意传谣行为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风险认知和无意传谣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风险认知和有意传谣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风险认知会直接增加公众的无意传谣行为,也会通过增加负性情绪对无意和有意传谣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同伴欺凌与青少年感知生理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抑郁与焦虑的中介作用和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生理症状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73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同伴欺凌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感知生理症状;(2)抑郁和焦虑作为平行中介,在同伴欺凌和感知生理症状之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调节了焦虑与感知生理症状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弹性较高的青少年中,焦虑对感知生理症状的影响较小。结论:抑郁和焦虑可能是同伴欺凌影响青少年感知生理症状的内在机制,而个体的心理弹性对焦虑与青少年感知生理症状的关系起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控制感和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74名大学生(试验1),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控制感问卷(SCQ)进行评估,探讨特质焦虑、状态焦虑以及控制感的关系;另外招募50名大学生(试验2)随机分为控制感维持组和剥夺组,通过概念判断任务进行2(控制感类型:维持、剥夺)×2(测量阶段:基线、任务后测)混合试验设计,探讨不同控制感类型的状态焦虑特点。结果:试验1中,控制感得分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得分均负相关(r=-0.55、-0.46,均P<0.001);试验2中,控制感维持组基线的状态焦虑得分高于任务后测(P<0.001),剥夺组基线的状态焦虑得分低于任务后测(P<0.01);控制感维持组在任务后测的状态焦虑得分低于剥夺组(P<0.01)。结论:大学生的焦虑程度与控制感有关,控制感维持可以减少个体状态焦虑,而控制感剥夺增加个体状态焦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尊和心理素质在校园欺凌氛围感知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了4381名职高生的校园欺凌氛围感知、抑郁、自尊及心理素质状况。结果:(1)校园欺凌氛围感知正向预测职高生抑郁;(2)自尊在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和职高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3)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前半段均受到心理素质的调节,相较于低水平心理素质职高生,高水平心理素质职高生的抑郁较不容易受到校园欺凌氛围感知的影响,但其自尊却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氛围感知的影响。结论: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可通过降低自尊进而加重职高生的抑郁,心理素质可缓冲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对职高生抑郁的负面影响,增强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对职高生自尊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自我距离对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担忧及风险感知的影响。方法:研究1根据自发性自我距离测量结果将175名大学生分为自发性自我沉浸组(n=108)和自发性自我抽离组(n=67),将两组随机分配到有/无负性情绪词条件下,让其阅读关于COVID-19疫情变异毒株的新闻材料并测量其疫情担忧和风险感知水平;研究2将123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操纵性自我沉浸组(n=43)、操纵性自我抽离组(n=39)和对照组(n=41),通过不同的指导语引导被试的思考角度来操纵自我距离,并测量其疫情担忧和风险感知水平。结果:研究1中自发性自我抽离组疫情担忧及风险感知水平均低于自发性自我沉浸组(均P<0.001);研究2中操纵性自我抽离组疫情担忧及风险感知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而操纵性自我沉浸组疫情担忧及风险感知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研究提示,自发性自我距离或操纵性自我距离更远的个体在阅读疫情相关信息时都会表现出更少的担忧,有更低水平的风险感知。  相似文献   

18.
如何解决留学生生理学理论课网络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留学生生理学理论课教学效果?本文就留学生生理学理论课网络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做一简要的总结,并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方法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方法:使用在线调查平台"问卷星"创建问卷向医学生发放,收回有效问卷5593份。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病人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调查。结果:有1964名(35.1%)医学生存在抑郁症状,1255名(22.4%)医学生存在焦虑症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大二、大三、大四、关注疫情时间长为抑郁症状(OR=1.28、1.30、1.36、1.25、1.09)、焦虑症状(OR=1.16、1.24、1.46、1.31、1.17)的危险因素;对疫情知识了解为抑郁、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OR=0.79、0.82)。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通过成就动机影响学业成就的中介模型为基础,以感恩作为调节变量考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在何时影响成就动机和学业成就。方法: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后,采用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问卷、感恩问卷、成就动机量表对137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对学业成就有正向的预测作用。2感恩在感知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3这种调节作用以成就动机为中介变量。因此,感恩调节的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通过成就动机对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结论:研究揭示了感知教师支持行为\"怎样\"影响学业成就及这种影响\"何时\"更强或更弱,对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和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