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儿童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情况, 探讨儿童HLH的分层诊断和治疗, 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治的5例继发性HLH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HLH原发病的诊断及后续治疗情况。结果 5例患儿中男3例, 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1.5(0.5~12.7)岁。发病初期均表现为发热伴血细胞减低,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诊断为HLH。原发病分别为淋巴瘤、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和先天遗传代谢病。治疗上除控制HLH外, 原发病的治疗至关重要。结论儿童HLH是一类综合征, 病因复杂, 可以继发于多种疾病。因此对于儿童HLH, 需注意病因学方面的鉴别诊断, 在发病初期尽可能完善相关检查, 明确病因, 根据病因进行分层治疗。  相似文献   

2.
儿童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HLH患儿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治疗效果以及转归。结果所有病例均以持续高热起病,均有肝脾肿大,50%患儿有淋巴结肿大;所有患儿二系以上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有17例(85%),高甘油三脂血症15例(75%),血清铁蛋白增高13例(65%)。17例(85%)骨髓涂片可见组织细胞增生。12例(60%)和感染因素相关,其中8例(40%)明确与EB病毒感染有关。有6例(3%)按HLH-2004方案正规化疗,达到临床治愈。14例(70%)不规范化疗患儿,8例(40%)仍有肝功能异常和体温波动,5例(25%)死亡。结论HLH起病急重,进展快,病死率高。有明显血象、骨髓细胞学、肝功能改变,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血清铁蛋白改变。对高度怀疑为HLH的患儿,应及早行诊断性治疗,规范按照HLH-2004方案化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28例HLH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因:EB病毒感染相关1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3例,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1例,支原体感染相关1例,淋巴瘤相关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相关1例,余9例无明确病因;(2)儿童HLH早期临床表现以持续高热(100%),脾肿大(96%),肝肿大(85%)最为常见;(3)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铁蛋白(SF,100%)和LDH(100%)明显升高,血细胞减少(96%),肝酶升高(93%),骨髓噬血现象(82%),低蛋白血症(70%),低钠血症(61%),NK细胞比例下降(58%),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2%)及高三酰甘油血症(29%);(4)所有患儿均采用HLH-2004方案进行化疗,16例疾病缓解,2例有效,2例放弃治疗,8例死亡。结论HLH多继发于EB病毒感染,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联合检测SF和LDH可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HLH-2004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是一组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非恶性增生伴噬血细胞增多引起多脏器浸润及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HLH分为两种亚型:原发性HLH和继发性HLH。其临床表现相同。主要有持续发热、肝脾肿大以及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全血细胞减少、高脂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浆铁蛋白增多、肝功异常,骨髓、肝、脾、淋巴结活检可见明显的组织细胞增生伴吞噬血细胞现象。目前HLH的治疗仍采用化疗与免疫抑制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骨髓移植更为有效。HLH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以发热、肝脾大、血细胞减低、高甘油三脂血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免疫异常基础上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性疾病,免疫化疗使该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随着对HLH认识的不断深入,诊断为该病的患儿也在逐年增多,发病率要远高于以往的认识.除遗传性HLH外,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多种疾病均可继发HLH,近几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患者中也发现了继发HLH.由于与HLH相关的疾病种类繁多,对患儿所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使得明确HLH发病机制并探究更有效的治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7.
Guo X  Chen N  Wang TY  Zhou CY  Li Q  Gao J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7):550-553
目的 总结分析4例内脏利什曼病(VL)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的临床资料,提高继发性HLH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两家医院近期诊断的4例VL-HLH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结果 本组4例患儿男3例、女1例,均来自于明确VL疫区或具有明确疫区生活史.以长期发热、肝脾肿大、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显著临床表现,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均符合HLH诊断标准.2例患儿接受HLH化疗并有效,表现为体温恢复正常和脾脏回缩等,但持续贫血为突出临床特征.病程早期骨髓检查和(或)rk39免疫试纸条法检测均无阳性发现,是导致漏诊和误诊的重要原因.结论 VL是导致继发性HLH的1种少见基础疾病.对来自VL疫区或具有疫区生活史的患儿,HLH鉴别诊断时应充分考虑VL可能性,需反复骨髓检查和(或)免疫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时予VL特异性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four cases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VL-HLH)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the purpose of helping the diagnosis of secondary HLH. Method Clinical data of three childhood cases of VL-HLH documented in our hospital and one case diagnosed in the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was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peculia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n clues to the diagnosis of this relatively rare disease entity.Result Three children were from endemic areas of VL, and the other one had lived in endemic area for one year,which was revealed by detailed history-taking.Clinically,VL-HLH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fever, hepatosplenomegaly and pancytopenia, which is similar to those of HLH,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of delayed diagnosis or misdiagnosis. Based on the HLH-2004 protocol, all the four cases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HLH. In addition, bone marrow aspirate and immunologic detection of VL-specific antibody via rk39 dipstick test during the early disease course of VL-HLH yielded negative results.Two cases who received HLH-targeted therapy responded reasonably well, with rapid temperature normalization and spleen retraction. Nevertheless,Hb remained lower than normal,which we believed to be related to persistent red cell destruction by the invading parasite Leishmania donovani. Conclusion VL,a parasitic disease caused by Leishmania donovani, which is currently endemic just in 6 provinces in China, shares similar clinical picture of HLH and is an easily ignored underlying cause of secondary HLH.We suggest that VL should be in the list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any patients with HLH who lives in or has a definite travel history to endemic areas.Repeated bone marrow studies are highly warranted to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of VL, because bone marrow aspirate or rk39 dipstick test during early disease course might yield negative results.Although VL-HLH responds quite well to HLH-tailored chemotherapy,specific therapy against VL must be given to prevent disease recurrence, and HLH-targeted chemotherapy might be discontinued to prevent chemotherapy-related toxicities.  相似文献   

8.
家庭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总结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探索影响HLH患儿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HLH患儿的病例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模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患儿的3年及5年生存率均为62.9%;确诊后第1天至4个月,生存率由98.4%降至73.2%。影响疾病预后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只有治疗后2~3周血小板恢复情况(P=0.002);在使用依托泊苷治疗的患儿中,治疗1 d后体温恢复情况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HLH患儿的预后较为满意,但确诊后的前4个月生存率下降快。治疗2~3周后血小板恢复情况以及使用依托泊苷1 d后体温恢复情况影响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11.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初步评价早期化疗疗效。方法除诊断所需检测项目外,患儿均常规行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头部CT或MRI检测,并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评估疗效。患者化疗前均常规送检脑脊液生化及常规分类及爱泼斯坦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柯萨奇病毒(Cox-V)、埃可病毒(ECHOV)抗体检测。结果1.HLH48例患儿接受化疗,1例死亡,余47例均临床有效,8例因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活动性病变放弃治疗,1例于化疗1.5年后病情再次恶化。25例进入停药观察期,其中3例复发。3年预期生存率为78%。2.疗效差12例中11例(92%)为EBV相关HLH。3.在所有监测指标中脾脏大小变化及铁蛋白可早期反映疾病转归,MRI对脑实质受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二者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6)。结论1.化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脾脏大小及血清铁蛋白。2.HLH患者确诊后应常规行头颅MRI检查,并在治疗不同阶段予以监测。3.EBV感染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前期化疗疗效不满意的EBV-HLH应尽早接受干细胞移植。4.适时化疗可明显改善HLH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XIAP基因突变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X 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基因突变和序列变异在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2009 年1 月至2012年12 月诊断为HLH 的65 例患儿(病例组)及70 例健康儿童(对照组)XIAP 基因外显子(1-1、1-2、2~6)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HLH 患儿XIAP 基因外显子编码区未发现突变;仅在XIAP 外显子5 发现1 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5956583,但此SNP 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由XIAP 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HLH 可能比较罕见;XIAP 基因SNP 位点rs5956583 可能与儿童HLH 发病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75例HLH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75例HLH患儿中男91例、女84例,中位年龄2.0(1.0~8.0)岁,以婴幼儿期起病最常见(54.3%)。原发性HLH 9例,继发性HLH 166例。继发性HLH中以感染相关性HLH最常见(66.9%)。临床以发热、脾大为突出表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最为显著。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较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长,纤维蛋白原(FIB)较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FIB≤1.5 g/L是影响患儿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LH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多见,血清LDH大多异常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FIB水平对初诊HLH患儿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指一组以良性组织细胞增生和活化伴随其噬血细胞现象的一类综合征。其显著特征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大量活化、增殖,伴高细胞因子血症。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凝血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多脏器病变。病情进展迅猛,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五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LH)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第II类 ,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 ,现报告 5例 ,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一般临床资料5例均为近半年在我院住院的患儿 ,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2岁~ 10岁 ,平均 5 4岁。病程 1个月~ 8个月 ,平均 2 9个月。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4例病程早期伴有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 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肝脾肿大 ,其中 3例脾重度肿大。 1例伴游走性多关节疼痛 ,1例出现惊厥、昏迷 ,1例颜面皮疹、肿胀明显。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表现二系至三系减少 ;血钾不同程度降低 ;肝酶不同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北京儿童医院(BCH)改良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04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采用BCH改良HLH-04方案(诱导期将地塞米松替换为甲泼尼龙、减低依托泊苷的剂量和频次、除自身免疫相关HLH外不使用环孢素)治疗的110例HLH患儿作为改良组,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应用标准HLH-04方案治疗的102例HLH患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早期缓解率、生存率、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改良组患儿发病年龄为1.9(1.1,3.5)岁,男65例,女45例;对照组发病年龄为2.0(1.2,4.6)岁,男47例,女55例。两组患儿在发病年龄及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纤维蛋白原[1.3(1.0,1.7)比1.1(0.8,1.4)g/L,Z=-2.67,P=0.008]、自然杀伤细胞活性[13.9(13.4,16.3)%比14.9(12.0,16.1)%,Z=-2.34,P=0.028]之外,两组患儿在病因、病程、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患儿2个月、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5%(93/110)比76.5%(78/102),78.2%(86/110)比67.6%(69/102),χ^(2)=2.28、3.07,P=0.131、0.080]。骨髓抑制主要发生于前3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7.3%(52/110)比62.7%(64/102),χ^(2)=5.11,P=0.024]。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真菌感染率较低[3.6%(4/110)比13.7%(14/102),χ^(2)=6.93,P=0.008]。改良组死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患儿较少[8.0%(2/25)比30.3%(10/33),χ^(2)=4.31,P=0.038]。结论:BCH改良HLH-04方案减低了化疗强度,总体疗效不劣于标准HLH-04方案,明显降低了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率、真菌感染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5月本院收治HLH患儿64例.男43例,女21例;中位年龄4岁3个月.除诊断所需检测项目外,化疗前常规行头部CT或MRI检测,行脑脊液生化及常规分类、爱泼斯坦病毒(EBV)、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抗体水平检测;并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评估疗效,对所有HLH采用统一的免疫化疗方案.结果 1.化疗2周后,1例死亡,4例于化疗后8周放弃治疗未评估疗效,余59例均临床有效,其中21例随后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32例进入停药观察期,其中3例停药后1个月内复发.2.患儿 64例中EBV相关HLH(EBV-HLH)患儿47例(73.4%),29例疗效差者中24例(82.7%)为EBV-HLH.3.有60例(93.8%)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且影像学改变先于临床症状的出现.结论 1.该组研究中多数患儿更倾向于继发HLH诊断.2.EBV-HLH是我国儿童HLH的主要类型,也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之一.3.HLH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发病率高,预后差,但通过早期积极的治疗是可逆的.4.对HLH患儿确诊后应常规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8.
儿童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HLH-2004方案诊断和治疗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的效果和预后,分析HLH的相关病因.方法 23例(男14例,女9例)HLH患儿,平均年龄3.8岁,其中12例≤2岁.按HLH-2004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进行可能病因的检查和分析其相关病因.结果 相关病因未明组13例(56.5%),病毒感染相关组5例(21.7%);这二组中有4例未治疗的患儿在诊断后2周内死亡,14例使用HLH-2004方案治疗,仅1例治疗过程中死于消化道出血合并深部霉菌感染,其余13例早期均能获得缓解,4例中途退出治疗并死于复发,9例完成治疗后随访1.5~2年无复发.淋巴瘤相关组3例(13.1%),其中2例为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开始使用淋巴瘤方案(COP)治疗,病情未获缓解,加用HLH-2004方案治疗获得快速缓解,再继续按淋巴瘤的化疗方案治疗.其他相关组2例(8.69%),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各1例,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前者存活,后者死亡.3例诊断后未治疗的患儿全部死亡.结论 HLH-2004诊断标准有较强的诊断可行性.所有HLH患儿对HLH-21304方案免疫一化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可获得快速缓解,依托泊苷很可能是关键药物.部分HLH与病毒感染、淋巴瘤、SLE和HNL相关,半数以上病因未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post-HSCT-HLH)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改善治疗效果。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5年1月和2006年8月收治的2例儿童post-HSCT-HLH及医学引文索引(MEDLINE)检索到的11例患儿,共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ost-HSCT-HLH诊断时的年龄中位数为7.5岁(2~16岁),13例中7例存在诱发HLH感染的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3/13)、肝脾肿大(5/6)、植入失败、植入延迟或植入继发失败(13/13)、骨髓见"噬血现象"(13/13)、高血清铁蛋白血症(13/13)、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8/9)、甘油三酯升高(5/5)、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5)、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升高(8/8)、自然杀伤细胞比例下降(2/2)。post-HSCT-HLH治疗包括:积极控制感染,可选用激素、免疫球蛋白、小剂量、短疗程依泊托苷(VP16)及予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10例均能完全缓解,其中3例随访1年以上仍无病存活,予标准"HLH2004"方案的3例患儿均于发病1年内死亡。结论 post-HSCT-HLH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需及时准确诊断,选用激素、免疫球蛋白、小剂量、短疗程VP16及予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较好;HLH2004方案不适合post-HSCT-HLH。  相似文献   

20.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是一组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伴噬血细胞增多而引起多脏器浸润及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威胁生命的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HLH主要包括家族性HLH和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HLH.目前家族性HLH可分为5型,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HLH包括Chediak-Higashi综合征、格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