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越  杜抱朴  侯志嘉  李蕾  章征 《眼科》2023,(4):316-319
目的 测量汉族下睑赘皮性倒睫儿童上、下睑板的宽度,并分析其睑板发育特征。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下睑赘皮性倒睫2~13岁儿童258例(516眼)。方法全麻手术开始前使用精确度为0.5 mm的钢尺手术显微镜下测量上、下睑板宽度,包括上睑内侧、上睑中央、上睑瞳孔颞侧缘及上睑外侧睑板宽度,下睑内侧、下睑中央、下睑外侧睑板宽度。主要指标睑板宽度。结果258例儿童的上睑内侧、上睑中央、上睑瞳孔颞侧缘、上睑外侧的睑板宽度分别为(4.76±0.74)mm、(8.05±0.70)mm、(8.47±0.74)mm、(7.07±0.78)mm。下睑内侧、下睑中央、下睑外侧的睑板宽度分别为(3.18±0.49)mm、(3.87±0.51)mm、(3.84±0.54)mm。上、下眼睑的睑板宽度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上睑中央处睑板宽度0~3岁组(21例)、4~6岁组(147例)、7~9岁组(72例)、10~13岁组(17例)分别为(7.71±0.46)mm、(7.95±0.65)mm、(8.25±0.70)mm、(8.59±0.94)mm;下睑中央处睑板宽度0~3岁组、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灰线切开联合睫毛翻转缝合治疗儿童下睑赘皮性内翻倒睫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伴有下睑内侧睫毛紧邻睑缘灰线和(或)具有"倒钩状"睫毛的60例(120眼)下睑赘皮性内翻倒睫患儿进行联合灰线切开手术矫正.去除下睑多余的皮肤和眼轮匝肌,将切口上唇的皮下组织和睑板前筋膜间断缝合固定(睫毛翻转缝合或睫毛外翻褥式缝合),用连续锁...  相似文献   

3.
倒睫Hotz矫正术切除睑板宽度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tz术适用于矫正上睑多种倒睫.运用睑缘厚:睑板厚=2:1的规律,距睑缘3.5~4mm,1刀切软组织达睑板.沿睑缘侧皮肤切口垂直切睑板,切除睑板楔形条的睑板面宽规以1.8倍上睑缘宽,是这样切出的睑板槽沟夹角为68~78°,则倒睫回到倾斜110°最佳正常位置.临床实践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4年复发率仅3%.Hotz术旧作法随手切除睑板宽度所矫正的倒睫4年复发率达64%,二者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有效治疗儿童下睑赘皮性倒睫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皮肤轮匝肌切除联合睫毛外翻缝线术治疗儿童下睑赘皮性倒睫46例92只眼,年龄3~12岁,平均5.4岁。术后随访观察6~24个月。结果治愈82只眼,治愈率89.1%;好转10只眼,好转率10.9%。随访期间无加重。5只眼复发,再次手术后均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皮肤轮匝肌切除联合睫毛外翻缝线术治疗儿童下睑赘皮性倒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睑内翻和上睑肥厚性单睑及内眦赘皮一期进行的手术方法和美容效果.方法 先进行睑裂横径和内眦间距的测量,根据测量值设计新内眦点,采用睫毛周边切口矫治内眦赘皮.平行上下睑缘剪开内眦赘皮达新内眦点,分离上下皮瓣与眼轮匝肌,将原内眦点的皮肤与新内眦点皮肤缝合.下睑睫毛下1.5 mm横贯切口与内眦皮瓣相连,分离皮肤达眶下缘,白睑缘下2 mm分出宽4 mm肌肉瓣,在近外眦处将其缩短3~4 mm,7-0尼龙线间断缝合皮肤.上睑沿重睑设计线切开,下唇分离至睫毛根部,剪除其下多余组织,上唇去除一窄条皮肤直达内眦皮瓣并将其多余处剪除,打开眶隔剪除脱出脂肪组织,中间挂提上睑肌腱膜后间断缝合皮肤.结果 本组16例32只眼,上、下睑内翻均得到矫正,重睑自然,睑裂明显变长开大,内眦赘皮消失.结论 采用此种联合手术方法做出的眼睛,不但治疗了疾病,而且达到了美容的目的,值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下睑赘皮性倒睫手术方式.方法 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对8例先天性下睑赘皮性倒睫患者实施手术矫正,采用“夹持皮肤定量法”切除赘余皮肤及部分轮匝肌,术后1周、1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无眼表刺激症状,睫毛方向正常,眼睑无内外翻及退缩等异常,所有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1例患者随访2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 “夹持皮肤定量法”简单易行,可有效矫正下睑赘皮性倒睫,并能准确预计皮肤切除量,避免过矫及欠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睑赘皮的屈光状态并进一步探讨儿童睑赘皮的治疗时机。方法对101例(202只眼)住院手术治疗的睑赘皮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睑赘皮儿童散光(≥0.75D)的患病率73.76%,高于普通儿童(P<0.001);近视(≤-0.50D)和远视(≥+2.0D)的患病率分别为40.10%和6.43%,与普通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散光的轴向分布为顺规散光82.55%,逆规散光8.05%,斜轴散光9.40%,以顺规散光为主(P<0.001),斜轴散光的比例较普通儿童减少(P=0.0289)。结论睑赘皮儿童伴有较高的散光患病率以及较高的散光度,对于伴有明显屈光异常的睑赘皮患儿,应及时干预以消除屈光异常对视觉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睑裂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其表现为双眼上睑下垂、睑裂窄小、倒向内眦赘皮,内眦远距,常合并眼外异常。在我国群体发病率为0.17‰[1]。现将笔者所遇小睑裂综合征3家系21例报告如下。家系Ⅰ先证者女18岁因出生后双睁眼困难而入院,否认眼部红痛、外伤史。右眼裸眼视力0.3,不能矫正;左眼裸眼视力0.5,矫正视力0.8(-1.50DS-2.00DC×130°)。睑裂宽度:双眼均为1mm,睑裂长度:右18mm,左19mm。倒向内眦赘皮。内眦间距45mm。提上睑肌肌力0mm。眼球无震颤。双眼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及玻璃体…  相似文献   

9.
睑缘重建治疗复发性上睑乱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睑缘切开加植皮治疗复发性上睑乱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35眼)复发性上睑乱睫以双重睑方法皮肤切开提取皮肤条,睑缘沿灰线切开植入皮肤条,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上睑形态及睫毛情况。结果25例(35眼)中无倒睫复发,3例(3眼)植入皮片稍隆起,但未触及眼球。结论睑缘沿灰线切开加植皮治疗复发性上睑乱睫操作简单,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比较常见.小儿角膜耐受性强且无症状,应尽量保守观察.但对倒睫特别严重,刺激症状显著或出现角膜损伤的儿童应予手术矫正.我们多次见到用单纯缝线术或“六三一”手术而倒睫在术后短期复发者.为此,我们根据先天性内翻倒睫的成因,从改变异常解剖入手,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法,收到完全治愈的效果.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在门诊进行,局部麻醉.令患儿上视或当眼球处于上转位时用镊夹法确定下睑赘皮切除量.用亚甲兰标记皮肤切开线.用2%利多卡因行下睑皮下和下穹窿部结膜下注射.距睑缘2mm平行睑缘切开皮肤,在预定切除宽度的标记线上作另一切口,剪除赘皮.充分游离切口上唇皮下,以离断可能异常附着该部的下睑缩肌纤维.切除睑板前近睑缘部约2mm宽眼轮匝肌,暴露睑板前表面.等距离缝合3针挂上睑板下缘的皮肤切口对位缝线.倒睫矫正理想后,完善皮肤缝合.单眼包盖,术后第5天拆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应用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或联合眶隔整复术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并分析相关的解剖结构特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诊断为下睑赘皮并行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或联合眶隔整复术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13~30岁,均为双眼发病.所有患者均采用这种改良术式,其中8例还同时行眶隔整复术.术后随访4个月~4年,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手术疗效:下睑赘皮及倒睫是否完全矫正,症状是否缓解,有无并发症出现及是否复发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其中8例(57%)术中发现眶隔附着点较高,同时行眶隔整复术.术中发现解剖特点为:所有患者均有下睑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向睑缘部堆积,10例睑缘部眼轮匝肌肥厚,8例眶隔附着点较高.术后27眼(96%)完全矫正,1眼(4%)残留轻度下睑赘皮.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下睑赘皮的有效方法,对于眶隔附着点较高者,需同时行眶隔整复术.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上睑瘢痕性睑内翻倒睫的病人 ,临床上常用手术方法为睑板部分切除法 (Hotz术 ) ,该法治疗倒睫疗效确切 ,不易复发 ,但存在矫正不足 ,睑缘外翻 ,变形等不足[1] 。作者根据倒睫形成的机制 ,改良Hotz术 ,按美容的要求自重睑线切开 ,治疗 2 3例 ,术后随访 3~ 6月 ,倒睫全部得到矫正 ,重睑自然、美观 ,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2 3例上睑内翻倒睫中 ,2 0例由沙眼或炎症所致 ,2例眼睑烫伤 ,1例碱烧伤 (共 31眼 ,其中单眼 15例 ,双眼 8例 )。男性 7例 ,女性 16例 ;年龄 2 4~ 5 8岁 ,平均 46 3岁。手术方法 :先按重睑画线标准由内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期手术(内眦成形术、外眦成形术、异体筋膜悬吊术)治疗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62眼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期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睑裂长度、宽度、内眦间距与上睑缘的位置.结果睑裂平均长度由术前19.5 mm增至术后28.1 mm,睑裂平均宽度由术前3.4 mm增至术后8.6mm,平均内眦间距由术前35.6 mr减至术后25.3 mm,上睑缘位置由术前位于瞳孔上、下缘间提高至角膜上缘附近.1例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结论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能使睑裂长度和宽度接近或达到正常,有效地改善了外观.  相似文献   

14.
上睑内翻倒睫是眼科常见的眼睑疾患,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常见于沙眼晚期及严重眼睑、结膜的物理化学性烧伤后瘢痕期.上睑常形成卷曲状内翻倒睫,长期刺激角膜、结膜而致角膜结膜炎,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致角膜溃疡、斑翳、血管翳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致失明.目前治疗严重上睑内翻倒睫的主要方法是外科手术,常用的上睑皮肤及眼轮匝肌切除术、睑板沟切开术等复发率均较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7年来我院门诊严重上睑内翻倒睫行睑缘切开带蒂轮匝肌瓣充填术治疗患者2 974例(3 314眼),术后复发率极低,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  72岁 浙江平湖人 因左上睑长肿物 18个月 ,右下睑长色素性新生物 12个月 ,于 1999年 10月 2 4日住当地医院行右下睑新生物切除、左上睑活检术。病理报告 :右下睑基底细胞癌 ,左上睑基底细胞癌 ?10天后就诊于我院。发病初起在左眼上睑内侧扪及一小结节 ,无痛 ,质较硬 ,揉眼后常有出血现象。半年后 ,右眼下睑又发现一黑色素痣样结节。两肿块逐渐增大 ,1年后就医。患者无长期日晒史 ,无皮肤病家族史。右眼视力 0 .7,左眼 0 .9。右下睑睑缘内侧有一 5 mm长切口疤痕 ,左上睑内侧明显隆起 ,表面无溃烂 ,色泽无异常 ,扪及肿物 1.2 cm× …  相似文献   

16.
伍卫华 《眼科研究》2003,21(3):253-253
患儿男 ,18个月。因左眼下睑畸形、闭合不全、溢泪 18个月于 2 0 0 0年 5月 6日以“左眼先天性下睑缺损”入院。患儿自出生后即发现左眼溢泪 ,啼哭时上唇中央脓性分泌物。患儿为足月钳产、头胎、母乳喂养 ,妊娠期间无用药及其他病史 ,家族中无遗传及类似病史。入院检查一般情况正常 ,心肺检查无异常 ,牙列不齐并Ⅰ度唇裂 ,左上颌骨凹陷 ,皮下粘连明显。眼部检查右眼正常 ,左上睑无内翻倒睫 ,下睑内侧由内眦部开始缺失约 15mm ,缺损区皮肤与球结膜粘连 ,下睑外侧外翻 ,睑闭合不全。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诊断 :( 1)左先天性下睑缺损 ;( 2 )左先…  相似文献   

17.
上睑内翻、倒睫是沙眼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致盲的主要原因,以往对其治疗多采用睑缘后退联合粘膜组织移植术,但术后睑缘美观不太理想,且存在移植组织不成活、操作复杂等缺点。我们自1990年以来采用改良睑缘后退术治疗沙眼性上睑内翻倒睫,取得较好效果,现将随访资料完整的91例(153只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儿童下睑赘皮的诊断和治疗--附60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下睑赘皮的成因 ,评估皮肤部分切除和Riolan氏肌切除法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方法 应用梭状皮肤切除和Riolan氏肌切除法治疗 60例 1 1 0只眼下睑赘皮 ,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下睑赘皮及下睑睫毛角度异常矫正率 95 5 %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下睑赘皮切除合并Riolan氏肌切除是治疗儿童下睑赘皮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睑裂综合征的联合手术方法。方法小睑裂综合征l3例26眼,采用三联手术,即上睑提肌缩短术、上睑提肌缩短加横韧带悬吊术、额肌腱膜悬吊术或额肌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Spaeth双“Z”成形术和“Y-V”成形术治疗内眦赘皮;并进行外眦开大术以扩大睑裂,3项手术一次完成。结果术后外观有明显改善,睑裂长度和高度显著增加,内眦间距显著缩短。术前睑裂长度19~24mm,平均(21.0±1.4)mm,睑裂高度:1~4mm,平均(2.3±1.1)mm,内眦间距35~40mm,平均(37.0±1.6)mm,术后睑裂长度25~30mm,平均(27.4±1.3)mm。睑裂高度:5~8mm,平均(6.2±0.9)mm。内眦间距30~35mm,平均(32.7±1.3)mm,各相应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三联手术治疗小睑裂综合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有下睑赘皮时,可以因下睑皮肤皱褶压迫睫毛使其倒向后方而磨擦角膜。单纯用缝线法做内翻倒睫矫正,因下睑皮肤皱褶不切除,成功率低。2004年4月至2007年3月,我们对13例患儿进行下睑L型皮肤切除术,既矫正了轻度的下睑内眦赘皮,又矫正了下睑内翻倒睫。经随访6个月-3年以上,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