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病原菌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和外周血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2月百色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儿104例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儿童90名作为对照组,统计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特征,收集患儿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鉴定和耐药性分析;抽取所有入组儿童外周血,检测PBMC中STING、TBK1和ISG15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BMC中STING、TBK1和ISG15表达水平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效能。结果 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表现多为腹泻及排便异常,53.85%患儿伴有腹胀腹痛,43.27%患儿以稀水便为主,41.35%患者伴有发热症状;革兰阴性菌和病毒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革兰阴性菌共51株占49.04%,以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为主;病毒共43株,占41.35%,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研究组患儿PBMC中STING、TBK1和ISG15的相对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病毒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患儿PBMC中STING、TBK1和ISG15的相对mRNA水平更高(P<0.05);当STING>1.43、TBK1>1.29、TBK1>1.47时诊断感染性腹泻效能最佳(P<0.05),当PBMC中STING>1.88、TBK1>1.65、ISG15>1.91时诊断感染源效能最佳(P<0.05)。结论 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细菌和病毒,患儿PBMC中STING、TBK1和ISG15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在细菌性感染中水平更高,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以及感染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细菌性感染外周血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聊城大学医院诊治的96例老年COPD合并肺部细菌性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期96例老年COPD未合并肺部细菌性感染患者为非感染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外周血STING、STAT6、TBK1表达及其诊断COPD合并肺部细菌性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感染组外周血STING、TBK1、STAT6表达分别为(25.21±4.69)、(7.06±3.02)、(2.68±0.85)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重度感染组患者外周血STING、TBK1、STAT6表达均高于轻中度感染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STING、TBK1、STAT6联合预测COPD合并肺部细菌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敏感度为89.66%,特异度为74.63%。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部细菌性感染患者外周血STING、TBK1、STAT6表达升高,三者联合预测肺部感染的诊断效能较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轮状病毒(Rotavirus,RV)疫苗的应用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RVGE)的主要手段,但轮状病毒的基因型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主要流行株不断发生变化。1998-2000年我国流行株G型主要为G1(72.7%)、G3(14.2%)、G2(12.1%)、G4(2.5%),2011年变为G9(27.5%)、G3(22.7%)、G1(16.9%)、G2(11.0%),婴幼儿腹泻病例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0.93%~49.67%;轮状病毒疫苗主要有3种,包括羊减毒活疫苗、人减毒活疫苗、人-牛五份重配疫苗。流行株的改变对疫苗的应用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就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及疫苗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轮状病毒疫苗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6,(12):1753-1754
目的探究西咪替丁、干扰素结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接治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咪替丁、干扰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结果两组大便、体温恢复时间与脱水纠正时间比较,实验组更优(P<0.05);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94.4%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咪替丁和干扰素与葡萄糖酸锌有效结合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效果突出,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病变患者外周血环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干扰素激活蛋白/TANK结合激酶1(cGAS/STING/TBK1)信号通路基因相对表达量。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21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高危型HPV感染宫颈病变患者89例为研究组,同期无HPV感染的宫颈病变患者89例为对照组,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实验检测高危型HPV DNA载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周血cGAS、STING和TBK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GAS、STING和TBK1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高危型HPV DNA载量患者外周血cGAS/STING/TBK1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载量组cGAS、STING和TBK1 mRNA水平最高,低载量组最低(P<0.05);不同高危型HPV感染类型患者外周血cGAS/STING/TBK1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对宫颈病变患者外周血cGAS/STING/TBK1信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602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利用胶体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分析结果。结果:60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203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3.7%。6个月~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组,检测阳性率为40%。轮状病毒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母乳喂养及接种疫苗患儿感染轮状病毒阳性率较低。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6个月~2岁患儿是易感人群,以秋冬季节(10~12月份)为流行季节。母乳喂养及接种疫苗可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G、P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筛选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收集并进行PCR检测VP4、VP7型别。结果经ELISA试剂盒检测,350份标本中检出126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36.00%,G分型以G3型为主(63.49%),其次为G1型(19.05%),P分型以P8型为主(61.11%),其次为P4型(18.25%)。结论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G3、P8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轮状病毒胃肠炎患儿及非感染性腹泻患儿锌、铁、铜、钙、镁及铅等微量元素水平的对照研究,了解轮状病毒感染对人体微量元素的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7名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及56名非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分别测定研究对象的锌、铁、铜、钙、镁及铅等微量元素水平。结果轮状病毒胃肠炎患儿的锌、钙、镁这三种微量元素水平均低于非感染性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患儿血铅水平则高于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铜、铁元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比非感染性腹泻患儿更易于发生微量元素失衡,在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感染性腹泻样本进行检测鉴定,并对轮状病毒A组进行病毒分离,研究2019年广东省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及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2日,采集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和江门市临床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多重RT-PCR扩增和微球杂交技术检测鉴定,并对轮状病毒A组阳性样本进行分离后,采用半巢式PCR试验对阳性细胞培养物进行G/P基因分型。结果 共纳入706例合格病例,病原体总检出率43.06%,病毒检出率18.13%高于细菌检出率8.36%高于寄生虫检出率1.27%。病毒病原谱以轮状病毒A组G9P[8]和诺如病毒GII型感染为主,细菌病原谱以沙门菌和艰难梭菌为主,寄生虫以蓝氏贾第鞭毛虫为首。不同季度、不同年龄组病原谱构成各不相同。轮状病毒A组主要受累群体为≤5岁儿童,主要时间分布于1—4月,基因型呈现多样性,包括G2P[4]、G3P[8]和G9P[8]。结论 2019年广东省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病毒类病原体高于细菌类高于寄生虫类,轮状病毒A组G9P[8]、诺如GII型、沙门菌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且G9P[8]型A组轮状病毒毒株在轮状病毒感染中占主导趋势。在防控病毒性和细菌性腹泻的同时,应警惕寄生虫所致腹泻并重视混合感染的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0.
11.
李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89-1390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巴韦林组)39例和观察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组)39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较大,效果较好,临床优势较大。  相似文献   

12.
康娟 《中国校医》2021,35(5):379-380
目的 探讨在重组人干扰素基础上联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儿给常规治疗+重组人干扰,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观察分析两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治愈时间及腹泻消失时间)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7(IL-7)、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IL-6为(7.82±4.01)pg/mL、IL-7为(8.90±2.88)pg/mL、DAO为(0.81±0.39)mg/mL、D-乳酸为(2.08±1.02)m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3.17±4.28)pg/mL、(14.16±3.42)pg/mL、(1.69±0.51)mg/mL、(4.02±1.18)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给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可显著促进患儿病情好转,改善肠道功能,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河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和基因型别。方法 收集河北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0~59月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 614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分型鉴定。采用SPSS 20.0软件对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 614份标本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5.23%(730/1 614),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2.96%(412/959)、48.55%(318/655),男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6,P=0.027)。轮状病毒感染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秋冬季(11月-次年3月)检出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在0~59月龄均有发生,集中在3~35月龄,占全部的96.44%,且随月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不同年龄组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4.369,P=0.000)。730例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在2012-2016年均以G9血清型为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分型以P[8]为主。G/P组合以G9P[8]为主,占70.14%,其次为G2P[4],占7.53%。结论 2012-2016年,轮状病毒是河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秋冬季高发,G9P[8]为该地区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在不同程度、不同阶段时内皮素(ET)、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0月玉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腹泻患儿,轻型、中型、重型各2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全部抽血检测ET、D-D。结果治疗前各组间ET、D-D存在统计学差异,腹泻程度越重,ET、D-D值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重型腹泻组明显。重型腹泻组治疗后ET、D-D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T与D-D间呈正相关(r=0.51,P0.01)。结论重型腹泻血浆ET、D-D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为迁延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迁延性腹泻组,36例急性腹泻患儿为急性腹泻组,38例健康幼儿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院》2018,(1):133-136
目的研究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轮状病毒(Rotavirus)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8月儿科门诊收治入院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轮状病毒检测阴性的普通腹泻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在入院后不同时间段内,分别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 TNI)以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并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在入院后的各个时间段里,观察组的血清HFABP、cTnI及CK-M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ABP升高时间比cTNI及CK-MB要早,在入院后2 h达到峰值17.12±5.63 ng/ml,24小时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清cTNI、CK-MB水平则在入院后8 h左右达到峰值0.18±0.05μg/L、42.3±9.5 U/L;入院后2 h,h-FABP阳性率达到95.3%,明显高于cTnI及CK-MB,入院后24 h及48 h,h-FABP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TnI及CK-MB。结论血清h-FABP可作为RV患儿早期心肌损伤的生化检验标志物,对轮状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儿童外周血CD4+、CD8+ T细胞水平,并探讨CD4+/CD8+ T细胞比值对疾病的诊治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54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粪便轮状病毒检测是否为阳性,将患儿分为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组73例和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组81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76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 T细胞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分析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CD4+、CD8+、CD4+/CD8+ T细胞与心肌酶活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外周血CD4+、CD8+及CD4+/CD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双歧三联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和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诊的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治疗1周后疗效、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指数(CD64)检测在儿童感染性腹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9年5月在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住院的12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按病原体分为细菌性腹泻组(90例)和病毒性腹泻组(30例),细菌性腹泻组依据病情分为轻型组(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儿免疫功能与肠道微生态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126例RVE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63,采取布拉酵母菌散+蒙脱石散治疗)与对照组(n=63,采取双歧杆菌+蒙脱石散治疗)。采用χ2检验,进行2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率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与配对t检验,对2组患儿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水平,以及肠道菌群数量等进行比较。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轻与中度脱水发生率等临床资料,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TNF-α、IL-8及CD4+、CD8+、CD4+/CD8+水平,以及拟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酸杆菌与双歧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Z20180111),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61/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3%(55/6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0、P=0.048)。②研究组患儿腹泻、呕吐、腹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2.4±5.5) h、(23.4±4.4) h、(25.6±3.9) h、(46.3±6.7) 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4.4±7.3) h、(46.8±6.6) h、(49.9±5.9) h、(66.3±7.5)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98、16.427、11.944、8.420, P<0.001)。③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TNF-α、IL-8水平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研究组亦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治疗后,2组患儿CD4+、CD4+/CD8+水平组内比较均显著增高,而CD8+水平组内比较,则显著降低;治疗后,研究组CD4+、CD4+/CD8+水平,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而CD8+水平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后,2组患儿拟杆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研究组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2组患儿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研究组亦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中,2组患儿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RVE患儿的临床疗效良好,可降低患儿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