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莉  古发会 《现代养生》2023,(16):1239-1242
目的 分析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风险管理模式在预防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月收治的110例住院后院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55例应用常规风险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55例应用基于FMEA的风险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感染位置、风险系数(RPN)得分情况以及院内隔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 FMEA风险护理管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创口各个感染部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患交叉感染、室内通风问题、患者机体因素、环境清洁消毒、突发事件无效应对各项院内感染失效模式RPN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隔离标识、防护用品使用、诊疗器械专用、病房备快速手消毒剂各项隔离措施落实情况较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FMEA风险护理管理模式下预防院内感染效果较佳,可有效减少患者感染发生次数,降低医患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感染情况发生率,有效提升医院感染防控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对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自2013年其院内成立FMEA团队,根据FMEA模式对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计算高风险指数(RPN),进行评估,并制定实施改进方案并评估效果,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妇产科诊断并进行院内手术和治疗的患者4926例作为实验组,实施根据FMEA模式改进后的护理管理模式,分析方案实施后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率,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妇产科患者43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RPN。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感染致病菌无明显差异,感染比例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均主要发生在泌尿道、呼吸道、消化道,总体感染率对照组为14.21%高于实验组的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对照组的RPN值,应用FMEA模式后,实验组的实施改进措施后RPN(RPN=12,12,12,8,8,18)低于对照组(RPN=24,36,18,24,12,36),住院妇产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由14.21%下降至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模式对于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并实施改进方案,能降低妇产科患者院内的感染率,对于住院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有着良好的预防控制效果,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有助于医院提供更好的护理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管理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6月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ICU住院患者815例为干预前,选取2018年7-12月ICU住院患者779例为干预后。多学科成员组建失效模型和效应分析(FMEA)团队,使用FMEA作为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查找ICU MDROs医院感染的失效模式和评分计算高风险失效模式,并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干预,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经计算风险优先系数(RPN)分值得出无单间或集中隔离、入院前未筛查、多药耐药报告未及时通知3项为高风险失效模式。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干预后,单间或集中隔离情况、入院筛查、多药耐药报告获取及时性、物品专人专用、医疗设备清洁消毒、病原学送检意识、终末消毒及时性共7个风险点RPN下降(P0.05);MDROs隔离措施执行率从81.36%升高至97.27%(P0.05);ICU MDROs的医院感染率从7.24%降至2.82%(P0.05)。结论 FMEA风险评估可用来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MDROs防控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目标性的干预,减少MDROs在医院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时间,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天津河西瑞京医院ICU收治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ICU管理,研究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住ICU时间,患者及其评估、健康教育、日常照护及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评估、健康教育及日常照护失效模式的RPN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医院感染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缩短住在ICU的时间,降低失效模式的风险系数,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情况,进一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风险评价体系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老年病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11月本科老年患者76例为对照组,按照老年内科常规护理进行护理;选择2016年1—11月干部病房一科老年患者83例为观察组,除执行老年内科常规护理外,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表对老年病房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选择权重最高的10个指标作为FMEA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改善措施.比较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模式前后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病房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改善措施实施后失效模式的RPN低于实施前,病房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P<0.01),患者满意度增加(P<0.01).结论 应用风险评价体系和FMEA能使病房潜在的安全隐患得到控制,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老年患者住院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基于基础数据分析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应用在预防乳腺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瑞安市人民医院3 732例行乳腺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该组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情况,初步了解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该院2 229例行乳腺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诊疗的基础上组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团队,使用FMEA理论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行风险评估,查找乳腺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失效模式,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对高风险失效模式实施干预措施,比对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0.18%(4/2 229)低于对照组的0.86%(32/3 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7,P=0.002);研究组术中止血材料使用、未使用葡萄糖氯已定消毒湿巾擦拭手术部位、皮下积液、术前未沐浴、术后引流不通畅、皮肤消毒效果未达标、换药操作不规范RPN值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基于基础数据分析的FMEA风险评估可前瞻发现乳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发现高风险因素,为院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神经内科ICU临床实际情况,通过FMEA风险评估法对34项医院感染风险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事件。结果根据每一项风险因素的平均RPN值进行风险排序,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前6位的事件分别是:本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到位(平均RPN值=5.6)、导尿管日常维护不到位(平均RPN值=4.17)、多耐患者未有效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平均RPN值=3.80)、物表清洁消毒未有效执行(平均RPN值=3.73)、未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平均RPN值=3.70)、未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平均RPN值=3.53)。结论FMEA风险评估法可以发现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为精准化感控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血液科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患者血流感染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血液科住院并置入PICC导管的1 896例患者,为FMEA实施阶段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医院血液科住院并置入PICC导管的1 566例患者,为FMEA未实施阶段组。运用FMEA分析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对改进结果进行评估;查询FMEA实施前后血液科发生血流感染的例数,计算感染率;对疑有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采集血样进行血培养检查;FMEA实施前后,对科室护理人员PICC导管置管和维护的知识与操作进行考核。结果 FMEA未实施阶段组患者共发生血流感染49例,感染率为3.13%,FMEA实施阶段组患者共发生血流感染18例,感染率为0.95%;FMEA后PICC导管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降低(χ2=6.355,P0.001);FMEA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PICC导管置管和维护的知识与操作考核得分分别为(72.56±13.25)和(91.58±8.51),实施后得分高于实施前(t=2.375,P=0.011);67例发生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78.87%、革兰阳性菌14株占19.72%、真菌1株占1.41%。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准确,相应的改进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流感染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合并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医院感染患者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未合并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可能影响医院感染因素差异.结果 4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17.39%,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10个变量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大、实施侵入性操作、APACHEⅡ评分高、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其OR值分别为3.29、3.04、2.94、2.45.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改善老年患者的自身状况、加强危重患者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ICU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开展干预研究,降低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风险,保障医疗安全.方法:运用FMEA技术,建立风险评估小组,分析导致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高发的失效模式及失效原因,找出需要改进的失效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实行为期三个月的干预研究.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的医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均有提高;ICU工作人员卫生手、物体表面、地面、器械的清洁消毒综合监测合格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合理运用FMEA分析法,能降低ICU医院感染风险,提高ICU医院人员手卫生率和正确率,在提高医务人员卫生手、物体表面、地面、器械的清洁消毒效果方面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分隔式病房与开放式病房的医院感染,探讨分隔式病房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作用。方法以2013年7月-2014年6月入住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住分隔式病房(A区)的患者814例为观察组,入住开放式病房(B区)的患者295例为对照组,前瞻性观察两组的医院感染,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共观察患者1 109例,发生医院感染158例,总感染率14.25%;其中A区患者814例,发生医院感染103例,感染率为12.65%,B区患者295例,发生医院感染55例,感染率为18.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和血流感染,A区泌尿道感染率3.44%和血流感染率0.49%,低于B区的6.10%和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院感染病原菌均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分隔式病房比开放式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低,分隔式病房可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建议在设计建筑ICU时尽量采用分隔式病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ICU收治的7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827例作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干预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和患者病情转归。结果干预组827例患者发生感染75例,感染率为9.07%,发生例次感染9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25%。对照组758例患者发生感染96例,感染率为12.66%,发生例次感染116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5.30%。两组患者感染率、例次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5.689;P=0.023,0.018);干预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4.23%(35/827)低于对照组的8.71%(66/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5,P0.001);干预后各项防控措施:戴手套、穿隔离衣、物品专用、转科告知的依从性,医生、护士及护工的知晓率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治疗的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预防和控制ICU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在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方法对减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入住ICU患者设为对照组,仅落实医院相关医院感染制度防范VAP发生,2009年入住ICU患者设为试验组,将失效原因列为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子,分別是呼吸机管理及应用、吸痰操作规范程度、手卫生落实、病房管理与病床周转率等,针对每一项风险进行FMEA管理,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结果 2008年VAP发生率为40.12%,2009年的VAP发生率为19.27%,两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每季度VAP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发生率最低为第四季度,仅为8.69%。结论 ICU应用FMEA能有效控制VAP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事件,为ICU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风险识别确定20个风险因素,采用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高、中高风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对泌尿外科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4月于医院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的3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2013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18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194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行常规留置导尿管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行FMEA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导尿管留置天数、尿液细菌培养菌种检出率,比较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计算并对比两组出现尿路感染的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17例,感染率为8.76%,低于对照组41例,感染率为22.78%(P0.05);对照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时间为(12.64±3.91)天高于干预组(8.52±2.44)天(P0.05);对照组尿液细菌培养检出率为20.56%高于干预组9.28%(P0.05);干预组导尿管留置天数为6.8(5.5,9.0)天少于对照组的11.0(7.0,13.0)天(P0.05)。干预组RPN评分为375分低于对照组1216分(P0.05);干预组护理人员在进行导尿管护理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尿液取样前、后手卫生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有效降低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推迟感染发生时间,为临床上与留置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模式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期降低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1107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15例未发生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发生医院感染的92例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1107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8.31%;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以及深静脉穿刺部位是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真菌是最为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OR值(95%CI)分别为:18.274(13.174~30.228)、0.248(0.117~1.432)、13.384(6.472~20.482)、16.172(10.742~26.174)、12.371(6.380~24.085)、0.375(0.017~1.488).结论 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病原菌较为多样,与多种因素相关,要针对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何建红 《现代保健》2012,(30):67-68
目的:探讨ICU患者的感染情况与护理对策。方法:对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ICU收治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占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多数,而感染率最高的基础疾病为消化道疾病、损伤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同时关系密切的因素还有抗菌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医务人员对交叉感染的意识匮乏、创伤性的操作、机体抵抗力的下降。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提高患者抵抗力及生存质量,降低院内感染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提升腹腔镜清洗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高效便捷的腹腔镜清洗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从手术室使用后回收的30件腹腔镜器械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10月—2022年6月从手术室使用后回收的30件腹腔镜器械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FMEA模式,比较两组器械风险系数(RPN)、清洗合格率。结果 观察组非正常损耗、清洗质量不佳、器械遗失、交接不清、周转困难失效模式的RPN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目测腹腔镜器械清洗合格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67%;观察组ATP生物荧光检测阳性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应用于腹腔镜器械清洗工作中,能有效降低各失效模式RPN值,提高清洗质量,在腹腔镜清洗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控制中的应用,降低VAP的发生率。方法 2010-2014年在ICU应用管理模式PDCA、根因分析法、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进行VAP预防与控制的监测及干预,数据采用医院感染杏林监测软件及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连续5年监测,ICU患者呼吸机使用率从2010年的31.09%上升至2014年的41.36%;连续5年监测干预,VAP千日发生率由2010年的52.03‰下降至2014年的5.56‰;VAP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4株占80.37%,革兰阳性菌21株占19.63%;实施FMEA管理模式后,8个失效模式的RPN值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10,P<0.01)。结论 VAP是ICU监护中医院感染最棘手的问题,在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中运用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干预、改进,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ICU清洁前后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以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及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方法 对医院ICU从2011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患者作为对照组;从2011年11月-2012年4月收治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方式对ICU进行清洁卫生打扫,观察组治疗期间采取增强清洁模式进行清洁;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ICU的环境卫生和医院感染发生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采取增强清洁模式进行清洁后,观察组ICU环境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期间感染发生41例,感染率为9.6%,观察组治疗期间感染发生28例,感染率为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也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对象,对ICU采取增强清洁模式强化清洁可以提高环境卫生,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