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5月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的患者17人为研究组,采用OCTA系统软件工具,以μm为单位测量视网膜固视点和黄斑中...  相似文献   

2.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色觉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弱视在儿童眼病中占很大比例.弱视主要表现为黄斑功能异常.弱视眼视力低下,其色觉功能如何?值得探讨.本文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色觉功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弱视是一种视觉异常,表现为没有明显眼部器质性病变的空间视力低下。弱视存在多种视功能障碍,并且不同类型弱视的视功能损害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从视力、光栅视力、游标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觉、视知觉以及色觉等方面对弱视的视功能损害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弱视的评估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近年逐渐兴起的一种眼科非入侵式影像学检查方法,它是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步应用于临床。OCTA通过扫描血管内流动的红细胞显示出眼底血流密度与眼底组织结构形态,在眼科相关疾病(尤其是眼底病变)的诊治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OCTA具有高分辨率、易操作、快速扫描、三维成像等优势,现已被应用于眼科疾病(脉络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角膜和虹膜相关疾病、弱视、青光眼等)的评估和诊断。本文就OCTA技术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中的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01/12在我院治疗的PCV患者21例21眼,所有患眼均行ICGA检查,检查完后1h行OCTA检查.观察OCTA和ICGA图像特征情况.结果:ICGA检查可见8眼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BVN),息肉样病变10眼,BVN合并息肉样病变2眼,无明显异常表现1眼;ICGA检查表现为BVN者8眼,在OCTA检查中均可见病变位置、范围及形态与ICGA相似的BVN表现;ICGA检查表现为息肉样病变者10眼,OCTA检查均表现为强信号亮点;ICGA检查表现为BVN合并息肉样病变者2眼,OCTA检查均可见BVN和对应部位的强信号亮点;ICGA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者1眼,在OCTA检查中同样无异常表现.结论:PCV病变位置和形态在OCTA和ICGA中具有相似性,在ICGA检查受限的PCV中,OCTA或许在诊断中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眼科是以影像学诊断为主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眼科方面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迅猛。弱视是常见的严重损害视力的眼部疾病之一,在弱视研究方面,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fMRI)、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等影像技术应用广泛,促进了相关影像学研究的进展。本文就各类弱视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做一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7.
屈光参差性弱视mfVEP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变化,以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进行双眼图形mfVEP检查,以潜伏期与振幅为分析指标,进行了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三组mfVEP的对比研究。结果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反应振幅密度较其对侧眼和正常眼均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弱视眼波形异常程度随离心度增加而减小,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mfVEP的波形异常程度都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mfVEP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觉传导通路存在明显损害,在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弱视眼波形异常程度与视力异常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mfVEP检查对于弱视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春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7):1298-1300
屈光参差性弱视是指由于双眼明显的屈光不等引起相互作用异常而导致的单眼最佳矫正视力异常。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早发现、早干预治疗是弱视治疗的关键。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为遮盖优势眼治疗,但这一疗法受到患者年龄、依从性状态等影响。以往多数学者认为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后弱视很难得以治愈。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青少年及成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治疗有了新的希望。传统的遮盖治疗、屈光手术治疗及新近的知觉学习治疗方法均在年龄较大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作用。本文就青少年及成年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知觉机制及知觉学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弱视是一种由视觉系统发育障碍所引起且不能通过光学途径加以矫正的视力缺陷.尽管通常认为弱视反映了发育过程中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视觉皮层功能异常,但其神经机制至今未被完全阐明.本文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综述了弱视损害的知觉机制,并探讨通过知觉训练改善弱视患者视功能的可能性.成人弱视的视觉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传统的发育关键期理论应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图像特征,探讨OCTA在CNV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的未经治疗的黄斑部Ⅰ型及Ⅱ型CNV患者的OCTA图像,观察不同类型CNV的OCTA图像特点,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不同类型CNV在OCTA图像上的异常血管面积。结果 31例31眼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19例、女12例;Ⅰ型CNV 17眼,血管构型较疏松,形状不规则,异常血管长、直,面积较大,为(1.565±1.400)mm2;Ⅱ型CNV 14眼,血管分支浓密,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异常血管相对粗短,呈绒球状构型,面积较小,为(0.418±0.374)mm2。Ⅰ型CNV和Ⅱ型CNV异常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不同类型的CNV有不同的OCTA图像特征,这些特征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所显示的特征一致。OCTA可作为CNV诊断、分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弱视是视觉发育敏感期的空间视力损害为特征的一组视力不良综合征,大多跟早期视觉经历异常相关,如双眼失衡(斜视)、成像质量下降(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或散光)、形觉剥夺(先天性白内障)等[1]。多数学者认为8岁以后,即视觉发育敏感期结束后,对患者的治疗很难凑效,因此,大龄弱视患者被归为难治性弱视。成人弱视患者是年龄较大的一类大龄弱视患者,以往的观点认为该类  相似文献   

12.
弱视的早期检查方法与临床药物治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弱视是儿童发育期常见的对视功能危害较重的眼病。弱视的早期诊断 ,理想的治疗及远期疗效的巩固 ,是眼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扼要综述弱视的早期检测方法及药物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1 弱视的临床特征弱视是指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 0 9且不能矫正者[1] 。我国弱视发生率 2 83 % [2 ] ,vonNoorden报道一般人群中1 %~ 4%患有弱视[3] 。临床特征有 :光觉异常、拥挤现象、旁中心注视、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低下、P VEP振幅下降及潜伏期延长[4 ] 。根据弱视性质分为斜视性、屈光参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微血管密度、黄斑厚度的变化及对治疗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3例(43眼)为弱视组,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52例(52眼)为对照组。弱视眼进行分视刺激联合遮盖治疗,采用OCTA测量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黄斑微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和副中心凹内、外层厚度。结果 弱视组患者治疗前黄斑SCP微血管密度在颞侧、上侧、鼻侧、下侧四个象限均小于对照组,弱视组患者治疗后在四个象限的SCP血管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者治疗前副中心凹内层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副中心凹内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者治疗前黄斑SCP微血管密度和黄斑副中心凹内层厚度呈正相关(r=0.426,P=0.029),但对照组无此相关性(r=0.151,P=0.563)。弱视组、对照组受试者治疗前黄斑DCP微血管密度与副中...  相似文献   

14.
斜视性弱视多焦VEP与多焦ERG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研究斜视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eal VEP)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的特征性变化,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 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记录并比较正常组30例、斜视性弱视患者20例各眼mVEP及mERG。结果弱视眼不同视网膜区域mVEP、mERG的特征峰反应振幅密度都较对侧眼和正常眼明显降低,mVEP的特征峰潜时延长。弱视眼mVEP、mERG波形异常程度随离心度增加而减小,mVEP波形异常程度大于mERG,且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结论斜视性弱视患者的mVEP和mERG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网膜、视皮层都存在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Lupidi等于2015年12月发表在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首次报道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成年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dult onset foveomacular vitelliform dystrophy,AOFVD)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OCTA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其利用分频幅去相关血管成像技术(SSADA)更好地显示了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形态。目前OCTA已应用于视网膜血管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多种疾病中异常血管改变情况的判读,但其在遗传性眼病中应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纳入22例AOFVD合并疑似CNV患者(25眼),应用传统的影像方法,即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作为金标准,同时应用OCTA检测AOFVD的CNV情况,最终计算O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传统的影像方法诊断出20%(5/25眼)的患眼合并有CNV。而OCTA 能判断出16%(4/25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0%和100%。但是在应用OCTA的过程中发现,10例(40%)患者显示出局限的非血管形态的高信号,位于外核水平层或仅局限在视网膜下。研究者细致分析AOFVD患者OCTA表现的这些非血管形态的高信号影,将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B扫描位于RPE下的均质高反射,OCTA上显示类圆形均质的高信号影,其主要反映的是RPE下方的沉积物(图1); 第二类是B扫描位于视网膜层间的高反射,伴下方遮蔽,OCTA呈局灶高信号,其主要反映的是RPE的异常迁移和增生(图2)。本研究提示OCTA拥有诊断AOFVD患者合并CNV的能力,但对于是否能采用这种新型的方法独立判断是否合并有CNV仍有待商榷,尤其是检测出与病程不相符合的外层非血管形态的高信号时,应结合传统影像方法综合判断。但OCTA提供了无创检测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微脉管系统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协助临床医生在遗传性眼底病随访中随诊及调整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6.
弱视眼的色觉心理物理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M100色彩试验、D-15色盘试验和俞自萍色盲图检查了37例单侧弱视患者的色觉功能,并与健眼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弱视眼有色觉功能异常,异常率为52%。色觉异常按Smith分析法88%为兰黄色觉异常,12%为红绿色觉异常。旁中心注视眼、斜视性弱视和中重度弱视眼的色觉功能与健眼比较有显著性异常(P<0.05);中心注视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轻度弱视眼的色觉功能与健眼无显著性差别(P>0.05)。对弱视眼色觉损害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马媛  王雪  王月  王月霞  底煜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086-2089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部疾病,如未进行及时的矫正与治疗,将对儿童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丧失。弱视的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集中于中枢学说与外周学说,既往传统观念认为弱视患者眼底无明显器质性改变。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迅速发展,作为一种便捷、直观的眼科检查手段,其安全无创、非接触性及快速清晰的优点,使OC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弱视患者的视网膜检查,弱视患者眼底结构存在的异常解剖学结构也逐渐被发现,为弱视的外周学说发病机制提供一定佐证和依据,对弱视的检查、治疗评估和预后也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对OCT技术对弱视患者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对侧眼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的特征性变化.方法 采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TM 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双眼分别进行图形mVEP检测,以潜伏期和振幅为分析指标,进行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三组mVEP的对比研究.结果 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反应振幅密度较其对侧眼和正常眼均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P<0.01).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mVEP的波形异常程度均与弱视眼视力呈负相关(P<0.05),而与屈光参差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VEP具有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均存在损害,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mVEP波形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弱视患者视力的异常程度.mVEP检查可为弱视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弱视是一种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儿童、幼儿常见病。本文总结的病例涉及到弱视的定义、诊断、诊断原则等问题。1 资料对1994年以来接诊过的39例非弱视性视力低下者一度误诊“弱视”之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其误诊原因与传统的弱视定义间的关系。其中,男21人,女18人。年龄6至9岁,平均75岁。通过视野检查,心理学测验,上述39名患者在最后确认前均被诊断为“屈光性弱视”(远视性),从诊断“弱视”到最终确认时间为5~13天,平均9天,其间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视功能训练,亦未配眼镜。2 结果曾被诊断为“屈光性弱视”的11名患者最终确诊为脑瘤。在手术后随…  相似文献   

20.
弱视是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所致的视觉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下而不伴有眼部器质性病变.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弱视不仅能导致矫正视力下降,还可以伴发其他视觉缺陷,如视觉拥挤效应、空间对比敏感度降低、游标视力下降、轮廓整合能力下降、方位辨别能力下降、时间信息处理能力下降和全局处理能力下降,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全面认知弱视的视觉缺陷对其正确诊断治疗均十分重要.本文就弱视各种视觉缺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弱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