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个案“难以触摸的女孩”进行团体督导,探索家庭治疗取向团体督导的实施步骤、督导特点和效果等。方法:采用家庭治疗取向的五步督导流程,由双督导师协同对被督导者和团体进行督导。督导步骤包括建立督导关系、案例报告、探索系统、反馈环节和督导效果评估。结果:本案例督导聚焦督导目标,帮助被督导者“触摸”来访者及其家庭;强化家庭治疗个案概念化,运用系统理论拓展咨询空间;促进被督导者的自我觉察、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认同感增加;有利于其他团体成员的替代性学习,建构更全面的系统思维模式。结论: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督导步骤清晰,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本案例督导呈现了重视督导关系、突出系统观念,强调系统资源等特点且督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国内心理咨询领域一对一督导的伦理实践情况。方法:采用网络和纸质版两种方式收集问卷,共获得高校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41人(学校督导组)、参加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心理动力学培训的学员38人(CAPA组);采用督导伦理实践量表(EPSS)进行调查。EPSS分为两部分,分别调查督导师的伦理实践状况和当督导者言行不符合伦理或不专业时对被督导者的消极影响。结果:在伦理实践状况中,两组有7个条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督导组在保证督导时间、开放地讨论伦理问题、不做被督导者的咨询师方面得分低于CAPA组,而在现场督导、查看被督导者咨询的录像录音、告知来访者接受督导、与督导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方面得分高于CAPA组(均P0.05)。在第二部分中,55%以上的被督导者认为如果督导所为不符合伦理时会消极地影响他们对督导者和督导联盟的看法,并且将近50%的被督导者也认为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对来访者咨询的质量。结论:一对一督导师在监督被督导者的表现和专业活动实践情况,保持适当的专业界限方面做得较好;但在定期查看被督导者咨询的录音、录像等具体方面所做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团体督导对案例呈报人和非案例呈报人的督导效果及其差异。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江苏省督导项目点团体督导的70名心理咨询师的有效督导反馈表和26名案例呈报人的受督者反思表进行文本分析,并对其中12名成员(6名案例呈报人、6名非案例呈报人)进行督导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访谈。结果:案例呈报人和非案例呈报人在干预技能、专业伦理、治疗计划与目标、个案概念化、理论取向、评估技术、人际评估等方面均有收获。其中在干预技能(χ2=8.82,P<0.01)、个体差异(χ2=11.24,P<0.01)、评估技术(χ2=10.15,P<0.01)三个方面,案例呈报人显著高于非案例呈报人;在治疗计划与目标方面(χ2=4.06,P<0.05),非案例呈报人报告的收获显著高于案例呈报人。结论:团体督导不仅对案例呈报人有效,对非案例呈报人也同样有效,两者效果在不同方面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特有的伦理问题,为制定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愿参加研究的10名网络心理咨询师所做的10个即时文字网络咨询案例,研究者参加网络咨询师的小组督导讨论8次,每次2~4 h,综合考虑督导讨论中重复出现和反复阅读咨询文本两种途径,最后由3位研究者共同讨论确定伦理议题,并从咨询文本中选取典型性对话进行分析。结果:与网络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议题包括4方面。①在网络咨询中咨询师以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来访者须提供必要的真实信息;②咨访双方注意选择网络咨询的地点、时间并避免多任务操作以保证咨询设置;③网络咨询对网络平台及咨询记录有特殊的保密要求;④危机个案应有专门的应急方案并及时转为线下干预。结论: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在咨询关系、咨询设置、保密性以及危机干预方面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考察我国当前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职业伦理上的态度和意识,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职业伦理困境,并为制定我国在该领域的职业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对48名专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和48名来访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人群在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上的差异,以及一些重要人口学变量的可能影响。结果:两组人群在自编问卷的12个条目评判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4条(如47.9%的来访者认为专业人员可以和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专业人员持同样看法的为4.2%,P<0.01);保密性原则1条;职业责任原则2条;评估、测量和解释原则2条;督导、培训和教学原则2条,另有一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听闻过有违伦理的行为,发现来访者知晓的违反伦理行为(35.4%)显著少于专业人员(97.9%)(P<0.001);专业人员群体在17个条目上评判一致,仅在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1条目有争议,即48.3%的专业人员认为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价值观冲突时应转介来访者,51.7%的专业人员认为不应转介;来访者群体则在11个条目上评判一致,有4个争议条目,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条目3条(即在咨询师可否和来访者发生私人关系,咨询可否给来访者带来伤害,咨询师可否接受来访者的礼物问题上持肯定或否定意见的来访者都在40%以上);职业责任原则的条目1条,即56.3%的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病人,46.7%的来访者则持反对意见。结论:专业人员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而来访者的伦理态度更不一致,两组人群在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方面的态度差异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的伦理行为,加强心理咨询和治疗职业伦理教育。方法:以前期编制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对全国西北、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每个行政区的3~4个城市共69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咨询师三种职业背景从业者的伦理行为状况。结果:三种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中,以精神科医师的从业年限最长(10年的占16.7%),对于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最多(10占20.1%),平均每次咨询时长最短(≤30分钟的占3.4%)。伦理行为调查中,在胜任力方面,三组人员各有70%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67.7%的精神科医师和62.5%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害怕自己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知情同意和保密方面,17.4%的精神科医师"在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与同事讨论来访者治疗方案";84.5%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前向来访者讲明收费标准和规定";双重关系条目中,超过30%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某些来访者";14.1%的精神科医师对某些来访者产生性幻想;在咨询设置方面,有31.4%的精神科医师、25.0%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和20.1%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期间接听电话。不同性别、从业年限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害怕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等部分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违背伦理要求的行为,精神科医师出现违背伦理行为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心理督导师从业基本状况及其伦理行为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作为评价工具.按同行推荐线索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601份有效问卷,其中回答"在为其他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人员作督导"167人,列为心理督导师组;根据督导组的性别比例在余下的434份问卷中随机分层抽取178人为对照组.结果:(1)心理督导师组的中、高职称比例(72.5%)高于对照组(51.4%);督导师组咨询实践从业年限6年以上者占46.4%,平均每周工作时间6小时以上者67.7%,而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9.1%;与对照组相比,心理督导师对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多、遵守咨询时间更好、收费更高(督导师组每例来访者平均治疗次数6次以上、咨询时间在50分钟/次、收费>50元/次,分别为 62%、74.9%和78.5%,而对照组分别为37.1%、57.6%和60%);督导师组接受3个月以上脱产培训或连续2年正规心理治疗培训者(78.2%)多于对照组(54.4%).以上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督导师组较对照组较少有力不从心、难以胜任之感(67.7% vs.79.7%),较少有害怕、担心等负性情绪体验(46.3% vs.67%),更多的人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78.8% vs.63.5%),能更好地遵守时间设置(76.5% vs.62.3%),知情同意方面交代得更清楚(87.8% vs.78.2%,Ps<0.05).结论:国内目前心理督导师的从业基本状况较好,较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有较高的资质,行业伦理行为(如专业能力、知情同意、遵守治疗设置方面)多数较好,有些方面(如双重关系、隐私保密方面)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伦理行为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治疗师伦理行为的评价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来访者版)为评价工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2个城市的1100名来访者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7份。结果:84.5%的来访者对正在进行的治疗有信心,89.2%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心理咨询/治疗师能够胜任工作。15.9%的来访者评价,心理咨询/治疗师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向来访者倾诉自己的压力。59.1%的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53.4%的来访者知道心理咨询/治疗师的专业背景。91.3%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隐私和治疗内容能够得到保密。来访者与心理咨询/治疗师发生亲密关系的占7%,发生性关系的占1.5%,在生活中是朋友关系的占18.3%。79%的来访者所接受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能够按时开始和结束。结论:从来访者评价的角度,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治疗师在工作胜任能力、保密、遵守时间设置方面做得较好,但在知情同意、双重关系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来访者视角了解心理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探讨相关伦理议题。方法:自编"来访者如何看待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问卷,于2017年1~2月采用互联网匿名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34份[男86人,女348人,年龄(36±7)岁]。结果 :被调查的来访者中51.6%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心理咨询和咨询师的信息,35.9%使用社交媒体接受心理咨询。伦理议题包括咨询师未就网络问题的保密性、安全性、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告知知情同意;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加微信、QQ等并在咨询外互动,带来多重关系;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的自我暴露让来访者产生负面感受;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培训授课时存在夸大宣传、暴露来访者隐私情况等。结论: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咨询涉及诸多伦理议题,保密性、多重关系等因互联网特点更加复杂或隐蔽;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自我暴露的伦理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受督导者视角,探索其感知到的个体督导效果的结构并编制问卷。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形成问卷的理论构想,对155名受督导者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255名受督导者进行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理论构想包括咨询师胜任力提升、咨询效果改变、咨询师专业自我成长,最终问卷由专业自我成长和专业合作成长组成。问卷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778~0.858、0.624~0.860。问卷总分与维度相关系数为0.843~0.915,维度间呈0.555的中等相关。双因子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2/df=2.374,SRMR=0.040,CFI=0.932,RMSEA=0.073,TLI=0.901)。结论:理论构想未被完全支持,个体督导效果问卷虽无法评估个体督导的整体效果,但可用于初步评估受督导者在督导中感知到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受督导者的督导工作联盟问卷,分析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专家评价的基础上发展问卷的理论结构,对307名受督导者进行测量,经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确定最终问卷。选取督导满意度问卷(SSQ)作为效标效度工具。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目标任务一致、情感联结和投入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171%;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3,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3~0.776;2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81;问卷与SSQ存在高度相关(r=0.701)。结论:督导工作联盟问卷(受督导者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估督导工作联盟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2.
行业伦理案例教学对应用心理系大学生伦理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行业伦理教育对应用心理系大学生伦理意识的影响。方法:对来自广州市和珠海市两所高校的101名应用心理系学生,实施进行6个案例教学,内容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伦理学方面的问题。采用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学生版)"进行行业伦理知识的评估。结果: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伦理的5个重要方面: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治疗设置、双重关系、心理测验的使用,案例教育课前后应用心理系学生对于行业伦理问题的判断均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或P0.01)。教学后学生认为各个条目"符合伦理"的比例降低,"不符合伦理"的比例升高,"不清楚"的比例降低(如"为自己的朋友咨询",教学前认为符合、不符合、不清楚的人数分别为26.7%、57.4%、15.8%,教学后分别为8.9%、86.1%、5.0%)。99%的学生认为与伦理道德规范不符合的条目由案例教育前的5条,变为教育后的17条。应用心理系学生判断有争议的条目从案例教育前的25条减为教育后12条。结论:心理咨询行业伦理教育能够改变应用心理系大学生的伦理意识,使他们的伦理意识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3.
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师与医生的专业伦理意识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了解我国当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师与医生的伦理意识现状,加强职业伦理教育的针对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译自Gibson和Pope在美国进行的全国伦理调查所用问卷为主体,对109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师和医生进行调查。结果:在问卷的88个条目中,教师与医生在74个条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有14条,如:教师与医生赞成“帮助来访者举报同事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的比例分别为67.3%、40.7%,赞同“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上提供个人建议”的比例分别为81.8%、61.1%,认同“如果来访者无能力付费就终止咨询”的比例分别为29.1%、53.7%,认同“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的私人诊所招收来访者”的比例分别为7.3%、20.4%。不同性别与年资的教师与医生在部分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我国当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师与医生的伦理意识总体倾向较为一致,但在某些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环境和过去的职业培训经历可能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将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学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程对医学生伦理意识的影响,探索有效提高医学生伦理意识水平的伦理教育方案.方法:选取广州某医科院校学习《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大二两个班级的学生,共183人,按其自然班级对一组班的学生增加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学教育(伦理教育组),另一组班的学生仅接受传统的课程内容(对照组).采用自编心理咨询相关问题调查问卷为评估工具,对伦理教育组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意识进行授课前后比较.结果:伦理教育组学生除了条目“如果来访者无能力付费就终止咨询”、“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学历、资历和专业地位”外,在其他30个条目的前后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对照组前后测仅在专业能力与情感能力、费用和设置等方面的13个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伦理教育后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和“不大符合”的比例升高,选择“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的比例降低,除条目“应邀到来访者的家里做心理咨询或治疗”外,选择“不确定”的比例均下降(如条目“提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服务”,伦理教育组认为完全不符合、不大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者所占比率分别为20.7%、58.6%、16.1%、4.6%和0.0%,而后测为64.7%、30.6%、2.4%、2.4%和0.0%).授课后对照组学生对5个前后测有显著差异的条目表现出更“不确定”.结论:本研究提示,将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程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一针对三角化个案如何自我分化的系统式个体治疗的团体督导过程来论证督导提高咨询师实践系统性思维和相关技术的有效性。方法:在连续的封闭式团体督导情境中,1位督导师带领11位团体成员运用角色扮演等团体督导方法以受督咨询师的咨询片段(转录稿)为督导材料进行督导。结果:督导过程突出关系取向在系统式个体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有利于被督者的系统性思维、运用情境化技术和探索互动模式,最终利于三角化个体化解自我分化僵局。结论:本次系统式个体治疗的团体督导对关系取向的系统思维和临床实操均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受虐待经历与其伦理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其中曾受虐待89人(占14.8%),未受虐待504人(占83.9%)。结果:曾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未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相比,体验更多的强烈负性情感(88.8%vs.57.3%),喜欢来访者的比例更多(56.2%vs.34.6%),被来访者所吸引的比例更多(52.8%vs.29.4%),对来访者产生性幻想的更多(17.0%vs.8.7%),以上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曾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在从业过程中更多产生与性有关的情感体验,情感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陆高校心理中心咨询案例记录管理的伦理现状。方法:自编调查问卷调查高校心理中心咨询记录管理现状,回收255名供职于大陆高校的心理咨询师的问卷。结果:大陆高校心理中心的咨询案例记录管理现状整体差异较大;心理中心是否要求签署保密协议、案例记录管理的现状和咨询师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有着显著相关。结论:大陆高校心理中心存在伦理意识的差异,咨询案例记录管理实践中存在伦理冲突;高校心理咨询师普遍认为需要对咨询案例记录的管理进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师在处理非自杀自伤时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决策的过程。方法:采用目的取样,选取15名心理咨询师组成两个焦点小组(分别有8人和7人,平均从业年限6年)进行焦点小组访谈。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CQR)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处理非自杀自伤时面临两个主要的伦理困境,分别为是否突破保密、是否将减少自伤行为作为咨询目标。咨询师在面临伦理困境时的伦理决策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信息评估、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结论:处理非自杀自伤时,造成伦理困境的根源是价值观的冲突;在进行伦理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来访者信息评估结果、咨询师因素、伦理与法律因素、服务机构因素和专家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心理咨询的临床督导是促进家庭治疗师专业能力发展、确保心理咨询服务质量的重要机制。本文描述了家庭治疗中一对一案例报告式督导的主要过程,突出了家庭雕塑技术与"假设-循环-中立"原则在临床督导中的应用,以及家庭治疗的资源取向风格。本案例督导对家庭治疗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和该家庭系统的变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保密是心理咨询的基石。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高校心理咨询各方当事人面临着由国家司法、伦理规范、现代科技和实务需求共同生成的保密困境,本文把泄密和保密设为横轴,将遵守和违反伦理设为纵轴,可以发现保密伦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保护隐私和保密例外领域,进而提出通过区分咨询工作记录和咨询师个人手记、加强咨询师专业培训与督导、研发保密例外细则和充分运用知情同意作为解决保密伦理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