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首发患者睡眠质量与反应抑制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ICD-10)中、重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4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抑郁症组,年龄、性别、民族匹配的40例正常青少年为正常对照组。使用青少年睡眠-觉醒量表评定(ASWS)、多导睡眠监测(PSG)及Stroop色词测验(SCWT)分析青少年抑郁症首发患者的睡眠质量、反应抑制能力及相关性。结果:抑郁症组的ASWS总分及就寝、入睡、睡眠维持、再次入睡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抑郁症组的ASWS总分与SCWT A、D卡片用时呈负相关(r=-0.36、-0.36,均P<0.05),且PSG总睡眠时长、睡眠效率均与SCWT A(r=-0.42、-0.42)、B(r=-0.46、-0.46)、D(r=-0.49、-0.50)卡片用时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首发患者存在睡眠质量及反应抑制能力降低,且睡眠质量越差,抑郁症状越明显,反应抑制能力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国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整群抽样选取广东省中山市3所中学1323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hort-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Chinese,s-EMBU-C)。结果:(1)流动青少年睡眠障碍检出率27.51%;(2)九年级学生在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P0.05);(3)母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对子女睡眠质量影响最大。结论:流动青少年近三分之一有睡眠障碍,且个体差异较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越多,子女睡眠质量越好;父母对子女越严厉或冷漠,子女睡眠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觉醒的昼夜生物节律特征.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3例,年龄65.4±11.0岁;出血性脑卒中17例,年龄58.6±10.2岁.患者发病72小时内应用三轴体动记录仪,连续72小时观察日间和夜间体动状态、睡眠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周期等技术参数.以72小时的每小时活动能耗评估昼夜生物节律日间稳定性(inter-daily stability,IS)和昼夜变异性(intra-daily variabili-ty,IV).同时,体动记录仪佩戴第二日夜间,应用多导脑电监测患者夜间睡眠质量.结果:40例脑卒中患者的日间睡眠时间219.79±122.30min、日间觉醒时间500.21±122.30min、日间睡眠效率30.53±16.95%;夜间睡眠时间302.38±125.78min、夜间觉醒时间417.62±125.78min、夜间睡眠效率42.02±17.49%.日间睡眠时间>6h/d者8例(20.00%);夜间睡眠时间<5 h/d者21例(52.50%);昼夜睡眠时间>10h/d者37例(92.50%);日间睡眠>夜间睡眠时间者11例(27.50%).脑卒中患者的IS值为0.37±0.11、IV值为1.46±0.40.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值为0.35±0.11、IV值为1.42±0.44;出血性脑卒中IS值为0.40±0.12、IV值为1.52±0.37,IS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 =-1.259,P = 0.216),IV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45,P = 0.461).多导脑电睡眠监测,夜间清醒期59.02±20.94%、N1 期睡眠9.46±10.03%、N2期睡眠30.30±21.46%、N3期睡眠 1.15±3.87%、夜间睡眠效率40.92±20.99%.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生物节律仍以24小时类型为主,但其日间稳定性较差,昼夜变异性较大.睡眠~觉醒昼夜节律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以日间睡眠增多和夜间睡眠减少、睡眠质量降低为主要类型的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了解高血压老人睡眠质量现状及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60岁以上高血压老人20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UCLA孤独量表进行测评研究。结果:本样本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4.18%。单因素分析发现,女性高血压老人PSQI总分及睡眠效率得分显著高于男性高血压老人(t=2.226,P=0.027;t=2.928,P=0.004)。已婚高血压老人主观睡眠质量得分显著低于单身高血压老人(t=-2.340,P=0.020)。空巢高血压老人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得分显著高于非空巢高血压老人(t=3.221,P=0.002;t=2.619,P=0.009)。有并发症高血压老人PSQI总分及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显著高于无并发症高血压老人(t=3.209,P=0.002;t=2.754,P=0.007;t=2.394,P=0.018)。家庭关系较为融洽高血压老人PSQI总分及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显著低于隔阂多高血压老人(P0.05,P0.01)。年龄60~64岁高血压老人PSQI总分及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显著高于75~79岁老人(P0.05),80岁及以上高血压老人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得分显著高于75~79岁老人(P0.05)。孤独感高分高血压老人PSQI总分显著高于孤独感中间、低分老人(P0.05,P0.01)。孤独感进入PSQI总分的回归方程(β=0.536,P0.01)。结论:高血压老人睡眠质量因不同人口学特征而异,孤独感对高血压老人睡眠质量具有一定的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性记忆(PM)及其与睡眠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门诊及住院患者55例,正常对照45例。采用剑桥前瞻性记忆量表评估前瞻性记忆功能,包括基于事件的PM(EBPM)和基于时间的PM(TBPM);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Stroop测验检测对象的执行和注意功能;采用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阴性症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结果:精神分裂症组TBPM[(8.6±5.1)vs.(13.4±3.9),P0.001]与EBPM得分[(10.1±4.2)vs.(14.4±2.9),P0.001]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SQI总分高于正常对照组[11.0(6.0,17.0)vs.9.0(5.0,14.0)];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入睡时间(Z=2.01,P=0.025)较长,睡眠障碍(Z=-2.71,P=0.004)较严重、催眠药物使用(Z=-4.75,P0.001)多、日间功能障碍(Z=-3.72,P0.001)严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PM与年龄(β=-0.26)、日间功能障碍(β=-0.71)呈负向关联,与教育程度(β=0.45)及睡眠效率(β=0.86)呈正向关联;EBPM分与年龄(β=-0.11)及PSQI日间功能障碍分(β=-0.09)呈负向关联,与受教育程度(β=0.32)、WSCT完成分类数(β=0.41)呈正向关联。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PM明显受损,并可能与睡眠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常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和有关临床资料对56例常规血液透析患者和62例非透析对照组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结果血液透析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男女比例、教育程度和种族上无明显差别;血透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活动障碍和睡眠质量总分上均较差.结论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主诉表现多样性,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相似文献   

7.
常规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常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和有关临床资料对56例常规血液透析患者和62例非透析对照组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结果 血液透析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男女比例、教育程度和种族上无明显差别;血透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活动障碍和睡眠质量总分上均较差。结论 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主诉表现多样性,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阻抗脑血流图及脑电图观察睡眠不足对头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60例无器质性病变的头痛患者根据睡眠质量不同分为睡眠正常组和睡眠不足组(n=80),观察阻抗脑血流图与脑电图.结果:阻抗脑血流图和脑电图所筛查的160例头痛患者中,阻抗脑血流图异常者占总人数比例:睡眠正常的男性1.88%,女性1.12%;睡眠不足的男性14.38%,女性16.25%.脑电图异常者占总人数比例:睡眠正常的男性2.50%,女性3.75%;睡眠不足的男性21.85%,女性22.50%.睡眠不足的阻抗脑血流图和脑电图异常率远高于睡眠正常组(P<0.05).结论:睡眠不足对头痛患者血管及神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习成绩与睡眠状况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学生学习成绩与睡眠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SRSS)对 42 0名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 ,并就结果与其学习成绩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差生总分及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失眠后反应等评分高于优秀生组 (P<0 .0 5 )。排列在前三位的因子是睡眠不足、失眠后的反应、觉醒不足。结论 差生存在的睡眠问题多于优秀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州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睡眠状况(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小学生共3032名,采用香港中文大学定式化睡眠问卷(修订版)向家长调查他们子女的学业成绩变化和睡眠状况.根据与去年相比的学业成绩变化,将小学生分为上升组、持平组和下降组.以作息时间推断睡眠数量,以睡眠症状推断睡眠质量,睡眠不足程度为[周末在床时间-学习日在床时间]/学习日在床时间×100%.结果:3032名广州小学生中,成绩上升1145人(37.8%)、持平1536人(50.7%)、下降351人(11.5%).上升组、持平组、下降组的睡眠不足程度[(8.9±5.0)%vs.(10.2±6.7)%vs.(12.4±5.4)%]和温习功课时间[(2.2±0.9) hvs.(2.4±1.0)h vs.(2.6±1.1)h)]依次上升(P<0.01).下降组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症状、睡语和尿床发生率均高于上升组,不愿晨起的发生率也最高(23.9% vs.18.7% vs.14.1%,P<0.01).有序回归分析显示广州小学生的睡眠不足程度(OR =0.83)和不愿晨起(OR =0.73)的严重程度与当年学业成绩下降呈正相关.结论:广州市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可能与睡眠不足存在相关.而不愿晨起作为睡眠数量或和睡眠质量的综合指标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短睡眠者与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和心理活动差别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短睡眠者,失眠症患者和睡眠正常者的睡眠生理及心理活动特点,并对失眠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三组对试选用MMPI人格评定,昼间心理生理唤醒实验,人睡前情评定及多导睡眠图整夜睡眠描记。结果:短睡眠组的睡眠潜伏期长于失眠症组,睡眠总时间和睡眠效率与失眠症组无显著差别;但醒起时间,醒觉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分显著低于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无显著性判别,MMPI评定,短睡眠组在疑病,抑郁,癔病及精神衰弱项目分低于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别,社会内向性项目分低于失眠症组和睡眠正常组,轻躁狂项目分高于失眠症组和睡眠正常组,短睡眠组的夜间人睡前焦虑水平低,白天心理生理唤醒值与睡眠生理指标的相关系数低于失眠症组。结论:短睡眠者的睡眠潜伏期长,睡眠总时间短,但睡眠质量好,人格特征,夜间情绪水平接近正常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10年前后同地区不同集训新兵的睡眠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27名集训新兵进行评估,与10年前同地区集训新兵的睡眠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结果:目前集训新兵PSQI总分为(18.69±1.52)分,新兵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为16.0%,显著高于10年前(χ2=4.70,P0.05);其中睡眠时间缩短,催眠药物使用增多,日间功能障碍较10年前减轻(P0.05);影响新兵睡眠的主要因素与10年前基本一致,仍以心理健康水平为主。结论:目前集训新兵睡眠问题不同于10年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仍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失眠症、抑郁症失眠患者在心理韧性和睡眠信念的差异性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相应诊断标准的27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失眠症组)、40例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失眠组)施测心理韧性量表(RIS)、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抑郁、焦虑症状。结果:失眠症组PSQI中的催眠药物分因子得分(t=2.221,P0.05)、心理韧性总分(t=2.048,P0.05)及主体性因子(t=2.169,P0.05)高于抑郁症失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失眠症组在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分量表"对药物的认知"得分低于抑郁症失眠组(t=-2.3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QI总分与HAMD、HAMA、DBAS总分及"对失眠引起的后果"和"对睡眠的担忧"分量表存在相关关系(P0.05);睡眠不良信念的回归系数β=-0.128(P=0.003);抑郁情绪在心理韧性和睡眠质量间的调节效应显著(P=0.009),引入交互项后新增解释量△R~2=0.095。结论:非器质性失眠患者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相比,有更好的心理韧性和更多的对药物的不良认知。睡眠不良信念越多,睡眠质量越差,且抑郁情绪对心理韧性和睡眠质量的关系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未来取向潜在模式及其与生涯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997名青少年,使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和青少年生涯发展量表进行测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比较未来取向的潜在类别,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探究未来取向与生涯发展的关系。结果:青少年未来取向可分为消极未来取向型(32.3%)、低思虑执行型(26.7%)、一般未来取向型(26.1%)及积极未来取向型(14.9%),不同青少年未来取向6个因素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积极未来取向型青少年在生涯发展量表各维度上得分最高,消极未来取向型得分最低,低思虑执行型和一般未来取向型得分居于中间。结论:青少年未来取向存在4种潜在类别,且未来取向类别与生涯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生的睡眠质量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针对性的提高医生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一般健康同卷(GHQ-12)对662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137名医生(20.69%)有睡眠质量问题,性别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医生的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与躯体症状、焦虑/担忧呈正相关,而催眠药物的应用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结论 医生的睡眠质量与性别无关,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民医院护理实习生实习前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的相关性,为管理层对大中专学生睡眠质量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37名即将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实习的护理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其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做典型相关分析。结果:237名护理学生实习前的PSQI总分为(7.01±2.74)分,睡眠质量差的为31.65%(75/237)。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间典型相关系数为0.570(F=2.44,P0.0001),表明心理健康指标中抑郁与睡眠质量指标中睡眠障碍之间关系密切,也就是说抑郁项得分越高者,越容易造成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越低;睡眠质量与人格间典型相关系数为0.338(F=1.87,P=0.0107),表明人格指标中内外倾向与睡眠质量指标中日间功能之间关系密切,也就是说E项得分越高者,越容易造成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越低。结论:护理实习生实习前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用药情况。方法 设立失眠门诊,利用调查表调查失眠及用药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测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 123例失眠症患者,年龄24岁—81岁(57.7±14.2)。失眠原因:躯体和/或精神疾病引起者有63例(51.2%),躯体和/或精神疾病伴随其他原因者42例(34.1%)。失眠类型:4.9%为入睡困难,3.3%为早醒,7.3%为维持睡眠困难,混合型占84.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均值15.5±3.10分,<60岁者的Ⅰ项(睡眠质量)和Ⅶ项(日间功能障碍)分值高于老人(>60岁)(2.5±0.54vs2.2±0.66;2.4±0.98vs2.0±1.03,p<0.05),女性Ⅳ项(睡眠效率)和总分高于男性(2.6±0.75vs2.1±1.05;16.1±2.99vs14.7±3.14,p<0.05)。87.0%的患者都有催眠药用药史,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用药192人次,65.4%的患者催眠药用药期超过1年。>60岁的老年患者用药种数多于60岁以下者(3.4±2.3vs2.4±1.8,p<0.05)。50例患者有明显药物依赖。结论 躯体和/或精神疾病是引起病人失眠的主要原因,失眠类型主要为混合型,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为患者常用药物,部分患者已产生药物依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抑郁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儿童抑郁量表(CDI)对随机抽取的14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睡眠质量;(2)抑郁部分中介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3)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负向调节,即中介效应对于心理韧性水平低的初中生更大。结论:负性生活事件通过抑郁影响初中生睡眠质量,且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警察群体睡眠情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警察群体400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职业倦怠感(MBI-ES)和自我复原力(ERS)为研究工具,调查该群体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有效人数为375人;睡眠质量均分(6±3)分,睡眠障碍者为114人(30. 4%),睡眠障碍检出率在性别、警种、受教育程度及锻炼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警种、锻炼行为、去个性化、焦虑,自我复原力可以预测警察睡眠障碍,联合作用预测力为27%。结论:警察总体睡眠障碍检出率较高;外勤岗位、较高年龄、不锻炼者睡眠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伴轻度抑郁患者睡眠障碍与心理弹性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胶质瘤伴轻度抑郁患者56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不伴抑郁的脑胶质瘤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估两组心理弹性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两组睡眠质量。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睡眠障碍与心理弹性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力量性、坚韧性、乐观性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6,-7.656,-9.221,-10.459;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服用催眠药物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19,9.477,5.082,4.076,3.698,8.419,7.159;P0.05),两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484,P0.05)。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脑胶质瘤伴轻度抑郁患者的PSQI评分与力量性、坚韧性、乐观性评分及CD-RISC总分均呈负相关(r=-0.473,-0.513,-0.520,-0.795;P0.05)。结论:与不伴抑郁的脑胶质瘤患者相比,脑胶质瘤伴轻度抑郁患者的睡眠障碍更严重,且心理弹性水平更低,此外,这类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心理弹性水平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