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1例孙云娥杨旭东陆东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fascitis,NF)又称假肉瘤性筋膜炎,是一种发生于筋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是纤维瘤病的一种。其病理形态与软组织...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36岁。 1个月前舌部无明显诱因疼痛 ,活动受限 ,来我院就诊。检查见 :左侧舌体后 2 / 3触及 2 .0~ 3.0cm大小肿物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局部有压痛 ,舌体左右运动受限。术中见 :肿物位于舌肌深处 ,质地中等硬 ,界限不清。肉眼观察 :肿物椭圆形 ,无包膜 ,剖面灰白。光镜下观察 :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 ,成束或分散排列 ,见图 1。细胞呈星形、短梭形或细长梭形 ,胞核有不同程度异型性 ,但无核分裂相 ;有些细胞为多核 ;纤维母细胞与横纹肌细胞相间分布 ,大量粘液基质分散于它们之间 ;局部淋巴细胞浸润 ,血管增生。图 1 纤维母细胞排… 相似文献
3.
结节性筋膜炎是属于一种较少见、良性的、以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疾病。目前该病病因不明,其病变来源于皮下筋膜,好发于上肢前臂,其次为下肢及躯干,口腔颌面部的发生率较低,约占所有病例的10%~20%。其好发年龄为20~40岁为最常见。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理学检查,对于非典型病例有时易与纤维肉瘤相混淆,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为主,术后一般不复发,无须行扩大或根治术。本文总结3例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4.
5.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fascitis)又称皮下假肉瘤性筋膜炎,或增生性筋膜炎,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的、以纤维母细胞增生性为主的软组织疾病。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21岁,因右下颌骨下缘肿块4个月就诊。患者4个月前发现右下颌骨下缘长一肿块,约花生米大小,质硬,有微痛感,肿块渐增大,至约半个鸽蛋大小,影响面容。专科检查:右前磨牙相应的下颌骨下缘明显膨隆,触及下颌骨下缘3cm×2cm×1cm大小包块,质硬似骨质突出,表面光滑,无痛,全景片未见明显骨质异常。局麻下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块位于骨膜下,椭圆形,呈匍匐状贴附于下颌骨下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995-2003年收治的6例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6例结节性筋膜炎均为病程短、生长快的肿瘤中年女性多见。肿块呈结节形,直径为1.5~3.5cm。组织学特点为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像易见“,S”形结构、组织裂隙、外渗红细胞、黏液背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 )、SMA( )、Des(-)。手术切除后,随访1~9a,无1例复发。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本质是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属良性病变,切除后不易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例结节性筋膜炎性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和组织学观察,结果:3例结节性膜断断续续的为病史短,生长快,中年女性多见,发病部位为颊、舌、磨牙后区,肿物呈结节性,无包膜,直径在3cm以内,质偏硬,组织学特点为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象易见,“S”形结构,组织裂隙,外渗红细胞,粘液背是,Vim( ),SMA( ),Des(-).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本质是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其组织学构型有诊断价值,需注意与肉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41例坏死性筋膜炎临床分析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071000)李翠平,吕艳平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急性暴发性严重感染,目前国内外报导较少,我科1984~1993年共收治4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1例患者中,男26例,女15例,... 相似文献
10.
11.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由Konwaler等于195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是一种以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瘤样病变。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结节性筋膜炎约占总体发病率的20%,颊部很少。巨细胞性结节性筋膜炎是非常少见的一个亚型,本文介绍一例就诊于本院的右颊部巨细胞性结节性筋膜炎病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我院经治的45例颌面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进行了小结。分析了其病因、症状、治疗及预后,观察发现病前均有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前趋疾病。局部表现呈多样性,但病变在筋膜中进行,不侵及肌层,愈后不留挛缩畸形,本组早期局部行筛状切开引流,全身支持疗法及大量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本组未作厌气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多数,本组10例死亡,均死于并发病,占2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颈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SRMS/Sc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头颈部SRMS/ScRM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15例患者(10例SRMS,5例ScRMS)中,男7例,女8例;年龄2个月~57岁,平均20.1岁。颞下窝5例,上颌骨软组织2例,舌2例,其余分别发生于咀嚼肌区、下颌软组织、翼颌间隙、腮腺区、颈部、唇部各1例。临床均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肿块。肿块直径约1.5~20 cm,平均6.3 cm。组织学上,10例SRMS 主要由具有轻度非典型性的梭形细胞组成,呈交叉束状排列,散在于梭形细胞之间,可见少量横纹肌母细胞。5例ScRMS均以大量玻璃样变的硬化性基质为特征,类似原始的小圆细胞组成,以条索状、列兵样、梁状、微腺泡状和假血管样等多种方式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vimentin和desmin,MyoD1呈弥漫及多灶性表达,12例表达myogenin,均不表达S100、HMB-45、Caldesmon、CK和CD34。15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随访4~205个月,平均59个月。5例无病生存,9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头颈部SRMS/ScRMS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预后较差。熟悉其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识别这类少见的横纹肌肉瘤亚型,并与其他梭形细胞及以间质硬化为主的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4):288-292
目的: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急诊救治与处理。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252医院6年间,诊断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例共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所有患者接受全面的临床体检、实验室检查、CT检查,确诊后急诊手术切开引流。分析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存在的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操作和预后等临床特征。结果: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发热、颈部弥漫性肿胀、呼吸道梗阻、感染性休克。11例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8例有明显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4例伴有糖尿病。影像学表现最显著的特征是颈筋膜间隙积气和周围软组织肿胀。手术的典型表现为筋膜坏死,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最终成功救治8例,死亡3例。结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进展迅速、高致死率的感染性疾病。早期的诊断和急诊手术干预,并联合全身支持治疗,可能提高其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颈部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头颈部RMS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51岁,中位年龄25岁。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痛性或无痛性肿块,组织学分型:胚胎型8例,腺泡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瘤细胞均表达结蛋白、波形蛋白;肌调节蛋白(MyoD1)、生肌蛋白(myogenin)的阳性率分别为45%、55%;2例表达突触素,所有病例均不表达广谱角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及S-100。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2例死亡,4例复发,2例转移。结论: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诊断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6.
颌面部复发发热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面部复发发热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较少见,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复杂。我科收治6例,术前多以颌下区,颏三角区,颈动脉三角区,下颌角后等处反复肿胀,疼痛为主。抗炎治疗效果较佳,但硬块不能完全消失。一段时间后,炎症复急性化,肿胀如此反复发作。治疗方法先行抗炎治疗,待肿块局限,周围皮肤无明显充血时,将肿块切除。 相似文献
17.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严重软组织感染,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并发颈内静脉血栓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严重颈部坏死性筋膜炎并发颈内静脉血栓的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面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4例面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病例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面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病例入院后均行切开扩创引流术及坏死组织清除术。3例行气管切开术,足量联合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及支持治疗。4例均痊愈。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手术干预和积极的内科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坏死性筋膜炎伴下行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共收治5例颈坏死性筋膜炎伴下行性纵隔炎患者,5例患者均接受颈部广泛切开引流,其中2例患者择期联合纵隔镜行纵隔引流。结果:1例患者行颈部广泛切开引流后治愈;2例患者择期联合纵隔镜引流后治愈;2例患者感染并发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颈坏死性筋膜炎伴下行性纵隔炎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颈、胸共同引流是治疗的关键,联合纵隔镜及时行颈、胸引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儿童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区缺损游离皮瓣修复重建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2009—201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头颈部恶性肿瘤切除以及游离皮瓣修复、年龄≤14岁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17例为ASA Ⅰ级,4例为ASA Ⅱ级。中位手术时间48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0 mL。6例患者接受气管切开。发生内科并发症7例,包括肺部感染4例,腹泻3例;外科并发症4例,包括皮瓣下血肿1例,创面裂开2例,腺瘘1例。气管切开术与内科并发症发生直接相关(P=0.035),与总体并发症(P=0.064)发生具有潜在关联。结论: 游离皮瓣对于儿童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术区缺损修复具有极高价值,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主要负面因素,气管切开与术后并发症发生关系较大,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