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媛君 《医学信息》2007,20(4):667-668
目的分析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1例和双相抑郁28例为分析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的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67.7%。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46.4%。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250例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人口学、病程、临床特征和人格等方面的异同点,提高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符合CCMD-3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和178例,进行一般情况、SCL-90、HAMD、MMPI评定。结果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比较,首发年龄和住院年龄小,未婚多,学历高、脑力劳动者多;SCL-90和HAMD评定差异少;MMPI的Pd、Ma量表分高,L、Si量表分低。结论难以从临床症状上区别单、双相抑郁,MMPI可能是鉴别单、双相抑郁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患者气质类型和个性因素的差异,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和单向抑郁发作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一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抑郁、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各60例,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其个性特点,比较两组患者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个性因素和气质类型上的差异。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胆汁质,而单相抑郁患者为胆汁质的仅为1/4,两组患者在气质类型(即EPQ的个性象限)的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在EPQ的各个性因素分析上,单相抑郁患者的内外向因素分、情绪稳定性因素分均显著低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而掩饰因素分及精神病性因素分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在EPQ的个性因素和气质类型上均有显著不同,EPQ测试结果在单相抑郁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和复发性抑郁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到2001年我院诊断情感障碍住院病人506例,比较双相抑郁107例和复发性抑郁399例人口学资料、病程、诊断及疗效等变量。结果复发性抑郁组女性比例高于双相抑郁组(268/399比54/107,χ2=10.17,P<0.01);复发性抑郁组以往多次抑郁发作史低于双相抑郁组(41.4%/57%,χ2=8.4,P<0.01),病程短于双相抑郁组(58.8±4.5/96.3±9.6,t=-3.77,P<0.01),首次抑郁年龄大于双相抑郁组(41.7±0.8/29.4±1.4,t=6.95,P<0.01),首次抗抑郁治疗有效率大于双相抑郁组(81.3%/57%,χ2=95.2,P<0.01),复发抑郁组同一次病程首次诊断符合率高于双相抑郁组(97%/31.8%,χ2=324.4,P<0.01),双相抑郁组中61.7%(66/107)首次诊断为抑郁起病年龄20岁左右者发生双相抑郁概率明显大于60岁以后起病者(OR=2.45)。病程5年以上发生双相抑郁概率大于病程短于1年者(OR=2.75),首次抗抑郁疗效差出现双相抑郁概率大于首次抗抑郁疗效好者(OR=3.18)。双相抑郁组同一次病程61.7%首次诊断抑郁障碍。结论首发抑郁的年龄、病程、首次抗抑郁效果与出现双相抑郁的概率有关。首发抑郁年龄越早,病程越长,首次抗抑郁疗效越差,发生双相抑郁概率越大。2/3双相抑郁首次诊断复发性抑郁。  相似文献   

5.
米氮平联用碳酸锂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米氮平联用碳酸锂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第三版)双相抑郁诊断标准的66例门诊或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分别服用米氮平联用碳酸锂,或丙米嗪联用碳酸锂。试验时间为6周,以HAMD(汉密尔顿抑郁问卷)和CGI(临床总体印象问卷)评估两组的疗效,以TESS(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量表)评定安全性。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米氮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丙米嗪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米氮平治疗双相抑郁起效快,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依从性好,联用锂盐能较好提高双相抑郁的缓解率,降低转躁率。  相似文献   

6.
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抑郁发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桃  于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1):768-768,782
双相抑郁发生普遍,有的病程长,合并生活质量低和高自杀风险,应和躁狂一样积极处理。国外已证实拉莫三嗪对双相抑郁发作急性期治疗有效,不增加循环或转躁狂风险,有延缓双相抑郁复发的效果。有证据显示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都具备成为长效情感稳定剂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潜能。尤其在预防双相抑郁复发方面拉莫三嗪有优势,但对躁狂急性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与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方法  5 0例脑卒中后抑郁与 5 0例老年期抑郁症进行年龄、性别配对 ,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评定 ,分析两组受检两个量表不同因子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受检者在日夜变化、迟缓程度、睡眠障碍、精神焦虑及躯体焦虑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具有脑器质性疾病特点 ,与老年期抑郁症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刺五加联合碳酸锂对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连续收集门诊及住院的12-17岁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65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将入选对象分为A组刺五加联合碳酸锂治疗组,B组氟西汀联合碳酸锂治疗组,疗程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情况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结束后有效病例63例(A组32例,B组31 例),脱落2例(均为B组)。进行意向(ITT)分析A组32例,B组33例,按符合方案(PP)分析前者32例, 后者31例。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均较疗前有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各周A、B两组之间HAMD减分t检验,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有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转相,但转躁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刺五加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明显的效果,且无转躁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对伴有和不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具有病前诱因多、易复发的特点;临床表现以罪恶妄想、虚无妄想、贫穷妄想、紧张焦虑多见,具有自杀企图或行为较多。提示对病前有明显诱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要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治疗一般无需加用抗抑郁剂,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同时,予以适当的心理治疗及社会支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包括双相Ⅰ型组23例及双相Ⅱ型组33例)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抑郁症状,并检测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选择32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参数在组间差异及其与HAMD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双相Ⅰ型和Ⅱ型组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OD、CAT及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控制身高、体质量指数和年龄等因素后HAMD评分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β=0.46,P<0.05),与SOD(β=-0.27,P<0.05)、CAT(β=-0.41,P<0.05)和GSH-PX(β=-0.34,P<0.05)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发生过程,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抑郁障碍与神经免疫系统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一般人群中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3-20%,重性抑郁约5%[1],其中重性抑郁身患病率为15%,女性可能高达25%[2].根据抑郁障碍的临床分类,分为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心理恶劣障碍),适应障碍伴抑郁情绪及继发性抑郁症等,随着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的深入研究,表明精神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网络调节,抑郁障碍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并且影响到对躯体疾病的易感性,近年来国内外于抑郁与免疫变化,与某些神经递质改变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抑郁障碍的免疫学改变及某些神经递质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双相抑郁具有共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本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抑郁情绪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双相抑郁的现状及效果、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的患者381例,其中Ⅰ型302例(79.27%),Ⅱ型74例(19.42%),其他特定及相关障碍5例(1.31%)。用自编临床资料访谈表收集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与双相II型障碍相比,双相I型障碍患者更容易伴有精神病性特征(OR=5.75,95%CI:2.82~11.76),病程更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多(OR=3.09,95%CI:1.02~9.35),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更高,汉族更常见(OR=11.50,95%CI:1.76~75.30)、受教育程度更低(OR=10.22,95%CI:1.16~89.77),更少有精神病家族史(OR=2.34,95%CI:1.01~5.42)。结论: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和生理指标有差异,可为探讨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喹硫平治疗单相抑郁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7例单相复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38例)和西酞普兰组(39例),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 A)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末喹硫平组HAM D、HAM A减分优于西酞普兰组(t=2.16,t=2.33;P均〈0.05),8周末时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t=0.71,t=1.49;P均〉0.05);治疗结束时喹硫平组与西酞普兰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4.2%,57.9%和35.9%,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1,0.1062;P均〉0.05);喹硫平组头晕、口干、体重增加发生率显著多于西酞普兰组。结论喹硫平治疗单相抑郁障碍的疗效与西酞普兰相当,但头晕、口干、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较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解决目前神经科学所面临的海量数据及不同格式神经信息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问题,促进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拟构建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方法:采用数据库相关新技术,构建一个有关神经影像的专题文献信息数据库,然后在此基础L进行文献挖掘,最终绘制m脑功能、结构和神经网络图谱:结果:论述了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的设计理念,探讨了神经影像数据的获取、表征、分析、整合、管理、可视化和数据共享等技术、方法,以及神经影像数据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基于现有的浪潮天梭TS10000集群系统,通过采用数据处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达到构建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不同临床分期阶段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患者190例,根据Berk等描述的分期模型为依据进行分期分成A组(首次情感发作)、B组(复发后完全缓解)、C组(难治性病程),与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采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4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1项)对入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使用方差分析比较A组、B组、C组和对照组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倒背)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15.08,P0.05)。进一步进行LSD检验,在注意力和处理速度上,C组花费时间高于A组(F=4.29,P0.05);在记忆力上,A组得分大于B组大于C组(F=12.48,P0.05);在执行功能上,C组应答数高于B组高于A组(总应答数F=15.08,P0.05;持续性应答数F=13.79,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随着临床分期阶段进展,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加重尤其在记忆力、执行能力方面,临床分期有利于对双相障碍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随着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健康科普工作的推动,作为心理健康"大敌"之一的抑郁症,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现如今提起抑郁症,人们并不会感到陌生。与此同时,抑郁症也是一种特别容易被大家误解的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特殊的"抑郁症",他们也会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可医生给处方的药物却不是抗抑郁药,或者只是很少量的抗抑郁药和很大量的其他类药物。明明也是"抑郁症",为什么医生却不用抗抑郁药物给自己治疗呢?其实,这类朋友的"抑郁症"叫做"双相抑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血清、脑脊液改变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无症状神经梅毒5例,梅毒性脑膜炎1例,脑膜血管梅毒2例,耳神经梅毒1例,麻痹性痴呆6例,脊髓痨1例,视神经萎缩1例.17例血清TRUST及TPPA均为阳性,CSF-VDRL阳性者12例.7例在治疗后1~6月复查脑脊液的各项指标,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下降或转阴,而CSF-VDRL试验仅1例转阴.结论 未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是导致神经梅毒的重要因素.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梅毒血清及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必要依据.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陈莉  杨榕青  刘映霞  杨丽贞  孟娟  周泱  谢靖婧 《医学信息》2010,23(13):2127-2128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血清、脑脊液改变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无症状神经梅毒5例,梅毒性脑膜炎1例,脑膜血管梅毒2例,耳神经梅毒1例,麻痹性痴呆6例,脊髓痨1例,视神经萎缩1例。17例血清TRUST及TPPA均为阳性,CSF-VDRL阳性者12例。7例在治疗后1~6月复查脑脊液的各项指标,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下降或转阴,而CSF-VDRL试验仅1例转阴。结论未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是导致神经梅毒的重要因素。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梅毒血清及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必要依据。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神经影像和神经调控技术的联合应用已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这为多种疾病损伤后大脑重塑的多尺度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数据,并为神经康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功能性神经影像 (EEG、fMRI、 fNIRS) 和神经调控技术 (TMS) 的组合,阐述了这些组合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它们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基于这些组合的脑机接口和神经假肢等尖端技术,有望对疾病后神经回路重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为神经康复提供更精确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