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度高,发展快,预后差,手术可能性极小,内外科治疗较为棘手,自2002年4月2005年4月,采用胆道支架术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肝门部胆管癌15例与胆道支架联合化疗治疗16例,肝门部胆管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脏肿瘤患者行射频消融(RFA)后引起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RFA治疗的142例肝癌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射频消融术式、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肿瘤类型以及Child-Pugh分级等,统计分析上述变量对射频消融术后发生肝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2例患者行186例次射频消融术,其中发生肝内感染10例次,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对肝脏射频消融术后肝内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而多发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有腹部手术史,尤其是胆肠吻合术和开腹射频消融术的肝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多发性肿瘤(12.96%与2.27%;χ2=6.636;P=0.010)、原发性肝癌(13.16%与3.38%;χ2=3.925;P=0.048)、无腹部手术史(9.78%与1.06%;χ2=3.925;P=0.048)和经皮射频消融(10.00%与1.89%;χ2=4.412;P=0.036);转移性肝癌、既往胆肠吻合术、多发肝脏肿瘤和开腹RFA这4个因素均为引起RFA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继发性肝癌、多发性肝脏肿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和开腹术式是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63例与无感染组337例.分析导致感染的病原菌情况,以及影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3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1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53株、革兰阳性菌13株、真菌5株.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梗阻部位、术前总胆红素、引流方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术前谷丙转氨酶和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14 d、术前谷丙转氨酶>150 U/L和引流量≤300 mL/d为影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患者术后感染的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以及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2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8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调查的病例中手术根治性切除患者共46例,占57.5%;姑息性切除患者18例,占22.5%;内、外胆管引流患者16例,占2o.0%回访患者65例,其中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46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3%、30.4%、15.2%;姑息性手术切除患者18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55.6%、6.2%;内、外胆管引流患者16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0%、12.5%;根治性切除术患者1~3年生存率均高于其他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术后发生胆瘘5例、肝功不全3例、应激性溃疡2例,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各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结论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门部胆管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可能较差,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的最佳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术患者1 0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胆道感染分为并发胆道感染组30例和未并发胆道感染组1 01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1 040例ERCP术后患者并发胆道感染30例,发生率为2.88%,共培养病原菌42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粪肠球菌;胆道梗阻位置、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是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为:Logit(P)=-11.087+胆道梗阻位置高位×0.927+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0.958+合并糖尿病×1.042,按照诊断概率Logit(P)绘制预测ERCP术后患者并发胆道感染的ROC曲线,当Logit(P)>11时,AUC值为0.843,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67.43%。结论 E...  相似文献   

6.
张燚 《中国校医》2022,36(1):35
目的 探究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2例HCCA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TCD组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组,各41例。PTCD组行PTCD治疗,ENBD组行ENBD治疗。对比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与平均生存时间、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PTCD组TBil、ALT、ALP水平为(196.45±18.59)mmol/L、(32.16±7.28)U/L、(170.46±46.82)U/L均低于ENBD组的(206.83±17.56)mmol/L、(36.89±8.75)U/L、(198.86±50.34)U/L(t=2.599、2.661、2.645,P=0.011、0.009、0.010);Ⅰ型、Ⅱ型患者治疗前后TBil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8、1.723,P=0.217、0.095);Ⅲ型、Ⅳ型患者治疗后TBil水平分别为(221.01±21.68)mol/L、(241.44±22.97)mol/L低于治疗前的(262.35±25.47)mol/L、(301.49±28.53)mol/L(t=4.099、4.637,P值均<0.01);PTCD组平均生存时间[14.19(12.892,16.093)]个月,高于ENBD组[12.78(10.726,14.055)]个月(χ2=23.514,P<0.01)。结论 PTC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引流量较高,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有助于及时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又称高位胆管癌或Klatskin癌,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段的肝外胆管癌,并常扩张至肝管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HCCT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目前临床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各种综合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43例肝门部胆管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由于本病早期无特异症状,延迟诊断率达64.2%。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外,B超属选首选,此外CT、PTC、ERCP、彩色多普勤、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以及术中胆道镜检查活检,均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拟定治疗方案。治疗应力争手术切除(32.5%),减黄手术(65.7%)对缓解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胆结石并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26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资料,调查病原菌分布情况,总结患者胆结石并胆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对策。结果 226例胆结石患者中发生胆结石并胆道感染患者的有119例,感染发生率为52.65%。119例胆汁培养基结果呈阳性患者中共分离出137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94株)为主,占比68.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肝胆手术史、既往ERCP操作、肝硬化以及免疫功能低下均为诱发胆结石并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结石并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高龄、有既往肝胆手术史和既往ERCP操作、肝硬化、免疫功能低下均会造成胆结石患者合并胆道感染,若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对策,可明显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并分析影响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评价其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6例诊断为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非感染组86例。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及术前实验室指标,感染组患者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20例感染患者样本共检出3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21株,占60.00%,革兰阳性菌12株,占34.29%,真菌2株,占5.71%。感染组年龄≥60岁及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术前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低于非感染组(P<0.05),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水平(CRP)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引流时间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 arcinoma,HCCA)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arde cholagiopanceratography,ERCP)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金属支架植入治疗后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6例HCCA患者为样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均在完善检查后行ERCP射频消融和金属支架置入治疗,随访术后3个月内胆道感染发生情况,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06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43例(20.87%),胆汁培养共检出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30.76%,革兰阴性菌31株占59.62%,真菌5株占9.62%;另外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27株,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为7株占25.93%和20株占74.07%,与胆汁培养结果一致率分别为43.75%(7/16)和64.52%(20/31);年龄65岁、Child-Pug分级C级以及金属支架长度80 mm是HCCA患者支架植入治疗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RFA治疗2次和覆膜支架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RFA和支架植入治疗HCCA后胆道感染发生风险较高,其中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年龄65岁、Child-Pug分级C级和金属支架长度80 mm为影响因素,覆膜支架或联合应用RFA均有利于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管癌虽不常见,约占人类癌症病例数的2%,美国胆管癌近期每年有7500例报告,其中一半以上为肝门部胆管癌,目前我国尚无确切统计数,但按人口比例及东方人胆道疾病比西方人发病率高的差异,我国肝门部胆管癌的年病例数肯定远远超出这一数字。肝门部胆管癌是源于肝内及肝外胆管结合部即肝总管的胆管癌,也包含肝外胆管中下段癌或肝内胆管癌浸润至肝门部胆管的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肿瘤的40%~60%,由于肝门部胆管呈多极分叉状生长,并相伴行与门静脉、肝动脉的密切紧贴的毗邻关系,加之胆管癌又多以浸润性生长为特征。因此,肝门部胆管癌曾经被认为是外科治疗或手术根治性切除不可能达到的疑难癌症。现依据最新文献报道并结合我们的经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发热、腹痛、陶土样大便、纳差;B超、CT、PTC、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影像学表现上各有其特点;总手术切除率为48.9%(43/88),其中根治性切除21例(23.9%),姑息性切除22例(25.0%),手术切除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20.7%、6.9%。非切除胆道引流者占43.2%(38/88),其中行胆道内引流24例(27.3%),外引流14例(15.9%),1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和28.6%,无2年生存者。剖腹探查7例(8.0%),均于术后2个月内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9.1%。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一旦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剖腹探查,不要延误手术切除时机。  相似文献   

14.
李涛  王江  王舒 《中国卫生产业》2014,(23):132-133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6年来我院的5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寿命表法计算显示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情况,根治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2.68个月、姑息手术组为11.33个月,引流组为5.46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显示根治手术组总体预后最好,引流组最差,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根治手术仍是目前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秋  雷正明  叶明新  付文广  淦宇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98-2599,260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某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Bismuth-Corlette临床分型:Ⅰ型7例,Ⅱ型9例,Ⅲa型11例,Ⅲb16例Ⅳ型16例。根治性切除29例,姑息性切除9例,内引流术11例;单纯置管外引流术5例;剖腹探查仅行腹腔病灶活检术2例,非手术治疗3例。根治性切除者,平均生存期为26.2月;姑息性切除者,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仅行内外引流术者,平均生存期为13.9月;非手术治疗者,平均生存期4.2月。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手术治疗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PIWIL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经手术切除的40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为实验标本,选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实验标本中PIWIL4蛋白表达情况,并探究其与各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PIWIL4蛋白阳性率60.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0.05);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PIWIL4蛋白表达水平均与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WIL4基因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PIWIL4蛋白表达上调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将其作为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病情进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胆道感染患者病原学特征并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锦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诊治的792例胆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和药敏分析.观察不同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基础疾病、胆道疾病类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史、胆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疗效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通过手术治疗的45例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探查组3例,置管外引流组15例,胆肠内引流组13例,根治性切除组14例,比较各组术后生存时间。结果:3例患者经探查后发现已失去进一步手术机会,相继于术后1~3周发生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置管外引流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5个月;胆肠内引流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5.4个月;根治性切除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2个月。根治性切除组与引流组术后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法根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姑息性肿瘤切除和引流术也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根治性切除仍然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断与放疗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60例,均为我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术后实施病理切缘检查,均呈阳性显示。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未行放疗治疗(对照组,n=30)与接受术后放疗(观察组,n=3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5年生存率为36.7%,高于对照组16.6%;观察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为10%,对照组为6.7%,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放射反应:以呕吐、恶心、腹泻、腹痛为主;晚期放射反应:以胃肠道出血为主。结论针对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放疗对患者生存有显著影响,因本病率相对较低,各基层医院技术水平、单位设备配备水平不一,故需加强前瞻性研究,对根治性术后实施放疗的指征进一步明确,使远期治疗效果改善,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放射肿瘤科、肿瘤内科、肿瘤外科需紧密合作,以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0.
温学东 《现代保健》2011,(27):133-134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肝门部胆管癌术式选择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4月~2010年9月收治的2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方式。结果手术切除加吻合术21例(87.5%)、外引流2例(8.3%)、探查取活检1例(4.2%),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胆汁漏2例,胆道逆行感染3例,腹腔感染3例;行癌灶切除加吻合术的患者生存时间为3.2—38个月,平均生存21.6个月;行外引流术的患者生存127~181d;无法手术仅行剖腹探查活检术的患者术后57d死亡。结论依据肝门部胆管癌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术式,临床效果好,施行癌灶切除加吻合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