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伴侵害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甘肃省某初级中学600名学生为被试,采用羞耻感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者量表(学生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行为子问卷)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同伴侵害对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羞耻感在同伴侵害和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羞耻感和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羞耻感对非自杀性自伤的正向影响随着父母情感温暖的增强而减弱。结论:同伴侵害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羞耻感是二者关系的中介因素,父母情感温暖减弱了羞耻感对非自杀性自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及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反刍反应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891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同伴侵害、反刍思维及NSSI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反刍思维在同伴侵害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反刍思维在同伴侵害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即对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对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反刍思维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受到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吴旻;张杰;许英美;王亚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4):818-823+830
目的:考察父母粗暴养育、同伴侵害与留守儿童自伤的相互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粗暴养育量表、同伴侵害量表和自伤量表对540名留守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3次追踪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父母粗暴养育、同伴侵害与其自伤具有同时性和继时性显著相关。(2)交叉滞后分析表明,留守儿童T1父母粗暴养育可预测T2自伤,但自伤对父母粗暴养育的延时预测不显著。同伴侵害与自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预测作用,不同留守类型不存在差异。结论:留守儿童父母粗暴养育与自伤存在短期单向作用,同伴侵害与自伤存在长期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拟从校园被欺凌和羞耻感两个方面来探究非自杀性自伤,旨在讨论①校园被欺凌行为,羞耻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人口学差异情况;②校园被欺凌行为,羞耻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③羞耻感在校园被欺凌与非 自杀性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初中生338名,以中学生羞耻感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被欺凌分量表、青少年非自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伴侵害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同伴侵害量表、自我控制量表、NSSI评定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对唐山市3所中学共1849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自我控制(r=-0.27,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NSSI(r...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严重影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综述了影响青少年NSSI的因素,阐述了个体因素(遗传、β内啡肽水平、精神疾病、个人特质和情绪调节)、环境因素(童年期创伤、家庭环境与功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NSSI的影响。未来可根据可改变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防范策略,为青少年NSSI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袁睿;杨燕贻;王梓懿;宋振山;张凌风;郭子航;余海韬;鞠玉朦;冯志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4):843-849
目的:探讨青少年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和睡眠问题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沙市1100名在校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测量中学生的抑郁程度、焦虑程度、NSSI行为、心理韧性、孤独感水平、睡眠问题及反刍思维等,共回收有效问卷1011份。结果:多变量logistic回归表明,居住类型、抑郁程度、焦虑程度、孤独感和睡眠问题与NSSI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孤独感在心理韧性与NSSI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孤独感对NSSI行为的影响受到睡眠问题的调节。结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减轻孤独感并保证青少年拥有较高的睡眠质量将有助于青少年NSSI行为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张溪;罗均;潘辰;王欣琪;聂飞;李龙春;唐秋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536-541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并考察焦虑和抑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非自杀性自伤、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相关临床访谈工具对就诊于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的青少年患者进行评估与诊断。共收集到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277名,其中有自杀未遂经历者110例,无自杀未遂经历者167例。结果: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的自伤方式数量(OR=0.627,P=0.037)、击打自己(OR=4.017,P=0.010)和在皮肤或指甲下插入物体(OR=4.892,P=0.008)的自伤行为与自杀未遂存在显著关联;非自杀性自伤的频率和焦虑的交互作用对自杀未遂的预测作用显著(B=0.081,P=0.011);“击打自己”自伤方式与焦虑(B=0.085,P=0.030)和抑郁(B=0.090,P=0.009)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特定的自伤方式如击打自己、皮肤下插入物体对自杀未遂有直接影响;焦虑、抑郁对非自杀性自伤频率、击打自己自伤方式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21年期间荆州市青少年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荆州市选取青少年学生7 624人(初中2 839人、高中2 421人、大学2 364人),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自伤次数≥1即表明存在NSSI)。结果: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NSSI检出率分别为22.4%、26.4%和14.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NSSI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自我学业不满意(OR=2.54、2.21、1.80)、疫情前后家庭关系变差(OR=2.44、1.50、1.51)、疫情前后朋友关系变差(OR=2.83、1.69、1.54);初、高中生NSSI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非核心家庭及主干家庭(OR=1.72、1.93)、隔离(OR=1.78、1.50)、疫情后学习未恢复(OR=1.65、1.67)。初中生NSSI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女性(OR=1.62)、自己或家属有以下情况(感染/疑似感染/密切接触/服务志愿者)(OR=1.45)。结论:荆州市青少年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主要与周围环境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DSM-5建议诊断NSSI标准的113名12~25岁青少年患者,通过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将患者分为有自杀意念组(n=49)和无自杀意念组(n=64)。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诊断等一般信息,对所有患者采用渥太华自伤调查、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相关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意念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组较无自杀意念组抑郁比例更高,自伤频率更高,最常伤害部位更多,外在情绪调节功能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自伤频率(OR=2.44,95%CI:1.51~3.96)和更多最常伤害部位(OR=2.24,95%CI:1.23~4.10)和自杀意念相关。结论:高自伤频率和多最常伤害部位是NSSI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9)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乃至生命的重要心理问题。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与抑郁障碍相关,尽早发现和及时干预NSSI行为能有效预防抑郁情绪、自杀行为。本文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抑郁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早期发现、评估和干预NSSI行为及抑郁障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住院的伴NSSI的抑郁症患者177例为研究对象,评估自编一般资料问卷、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再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 相似文献
14.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精神卫生问题,国际上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辩证行为治疗(DBT)具有最多的支持证据。本文通过阐述NSSI行为发生的原因、DBT的理论体系、DBT治疗NSSI的干预流程以及DBT治疗NSSI的疗效从而总结归纳DBT是治疗NSSI行为有效的且可以降低临床脱落率和临床成本的心理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曾灿;余超;蒲唯丹;廖素群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566-570+498
目的:探讨父子/母子疏离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及焦虑的中介作用和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焦虑自评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情绪调节量表对2465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父子疏离与母子疏离均可显著预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2)焦虑在父子疏离和母子疏离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表达抑制调节焦虑与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关系,青少年的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越高,焦虑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预测作用越强。结论:亲子依恋关系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可能通过影响青少年焦虑情绪间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大学生情绪面孔知觉的特点。方法:通过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1个月内至少1次)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半年内至少1次)确定NSSI行为。最终获得有NSSI行为(NSSI组)和无NSSI行为(对照组)的大学生志愿者各23、24名。采用2(组别:NSSI组,对照组)×4(情绪面孔:愤怒,开心,中性,惊讶)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究两组在判断面孔效价(面孔表情为积极还是消极)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SI组对所有情绪面孔效价的判断更快[(757±43)ms vs.(959±41)ms,P<0.01],但两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判断开心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短,而判断惊讶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长(均P<0.001)。结论: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效价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上行外貌比较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关系,并探究身体不满意的中介以及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和被接纳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上行外貌比较量表、身体不满意量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量表和被他人接纳问卷对6186名青少年施测。结果:(1)身体不满意在上行外貌比较与NSSI间起中介作用;(2)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可调节上行外貌比较与身体不满意的关系以及上行外貌比较与NSSI的关系;(3)被接纳感可调节身体不满意与NSSI的关系;(4)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越高以及被接纳感越低,则身体不满意的中介效应越大。结论:上行外貌比较通过身体不满意影响NSSI,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可增大该影响,被接纳感可削弱该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量表、同伴提名和教师评定的方式,对北京市密云县10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同伴侵害与同伴拒绝、外显问题行为、内化退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在两次测量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外显问题行为和内化退缩行为呈现较低的稳定性。(3)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外显问题行为,前期的内化退缩行为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对于女生,前期的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内化退缩行为。结论: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适应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加强对其同伴交往和问题行为的关注,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海燕;周爱保;李泽恺;赵晋国;张更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5):963-968+1045
目的:考察累积风险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的关系以及个性优势在其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童年不良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正念、希望、开放性、坚毅和生命意义感等量表,对2051名中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调查。结果:(1)T1累积风险显著正向预测T1和T2的青少年自伤行为;(2)希望和开放性减弱了T1累积风险对T2自伤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累积风险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希望和开放性是缓解暴露于累积风险的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个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与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伴NSSI患者89例、不伴NSSI患者74例)16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107例。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儿童孤独量表(CLS)评估患者孤独感,挫败感量表(DS)评估患者学业挫败感、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估患者NSSI行为及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SSI行为与各变量间的关联,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实施NSSI各功能与各变量的关联。结果:伴NSSI患者组的CDI、CLS、DS评分均高于不伴NSSI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女性、学业挫败感得分高是实施NSSI的危险因素(OR=2.75、1.06)。CDI中的负性情绪得分与OSI中的内部情绪调节得分、外部情绪调节得分、寻求刺激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9~0.33);CDI人际问题得分与OSI中的社交影响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1);非独生子女的OSI寻求刺激因子得分更高(β=0.23)。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学业挫败感程度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