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抑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抑郁组和正常组,进行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测验,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①抑郁组与正常组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无差异性(t=0.37,P0.05);外显自杀态度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且整体呈现中立或矛盾的态度;②内隐与外显自杀态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15,P0.05;r=0.07,P0.05)。结论①抑郁因素只调节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对内隐自杀态度无影响;②内隐、外显自杀态度显著不相关,呈"分离"状,即自杀态度以内隐、外显两个独立的系统共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和自杀意念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449名,采用社会和情绪孤独感量表中文版、自杀意念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同时施测,再通过实验法,考察孤独感高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内隐自杀联结测验(Implicit Suicide Association Test)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孤独感与抑郁(r=0.290,P<0.01)、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1),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抑郁水平后,孤独感对自杀意念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2,P<0.001).高孤独感得分者内隐自杀联结测验中的IAT效应明显高于低孤独感得分者(F=7.58,P<0.01).结论:自杀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具有同一性.除抑郁外,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也是预测自杀意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自杀行为的整合动机意志模型框架下,分析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自杀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际需求量表、挫败感量表和困境感量表等测量工具对天津某大学1458名学生进行调查。基于自杀行为史将被试分为正常组(n=1000)、自杀意念组(n=283)、自杀尝试组(n=175)。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测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风险因素有显著差异。预测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包括:困境感(OR=1.04)、累赘感知(OR=1.06)、强迫思考(OR=1.07)、死亡无畏(OR=1.06)、自杀行为暴露史(OR=1.87)。预测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变的风险因素包括:累赘感知(OR=1.07)、死亡无畏(OR=1.09)、自杀行为暴露史(OR=1.93)。结论:有自杀意念无自杀尝试者和自杀尝试者是两个不同的人群,人们产生自杀意念和做出自杀尝试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以及Beck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组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抑郁型等亚型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②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自杀态度量表(SPAS)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有自杀意念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不可预防、自杀不可以自我控制、自杀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③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自杀态度中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关于自杀的某些非理性态度可能是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自我图式在自杀渴望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存在抑郁或/和焦虑状态的262名青年心理门诊患者施测人际需求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和自我参照任务测验。结果:归属受挫、累赘感知、外显自杀意念、内隐自杀意念和自我图式得分中位数分别为2.44、1.83、7、-0.25和2,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67、1.67、3、0.73和6。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各变量间的相关均显著(r=-0.636~0.476,P0.01)。其中,归属受挫、累赘感知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呈低度正相关(r=0.254~0.476),自我图式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呈中等负相关(r=-0.548,-0.636;P0.05)。Bootstrap法检验发现,自我图式在自杀渴望与外显自杀意念间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85,0.194);在自杀渴望与内隐自杀意念间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为(0.069,0.13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8.13%。结论:自我图式在自杀渴望与外显自杀意念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在自杀渴望与内隐自杀意念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的关系。方法选用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与修订的自杀意念量表,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516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及较强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7.6%。男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x^2=13.544,P〈0.001),文科学生明显高于理科学生(x^2=12.072,P〈0.001),高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x^2=8.394,P〈0.05)。差异检验表明,与无自杀意念组相比,有自杀意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抑郁及焦虑分较高,自我肯定得分较低(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自我肯定、焦虑能够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26.0%的变异量,其中,抑郁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3.5%。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抑郁是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中小学教师自杀意念与抑郁、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抽样法,对抽取的423名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一般调查问卷、Beck抑郁问卷(BD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杀意念检出率为32.2%,女性多于男性,未婚教师多于已婚教师:除SCL-90偏执因子外,有自杀意念组SCL-90各因子分和BDI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可预测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结论:自杀意念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较为常见,应对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具有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症状者进行及时疏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前自杀尝试”替代“自杀意图”对自杀人际理论的核心假设进行进一步探索和验证。方法:采用人际需求量表、自杀行为筛查问卷和获得性自杀能力量表对862名大学生施测。结果:(1)累赘感知、归属受挫和获得性自杀能力与自杀意念、前自杀尝试和自杀尝试显著正相关;(2)自杀意念和前自杀尝试在累赘感知/归属受挫与自杀尝试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3)该链式中介作用受到获得性自杀能力的调节。结论:使用“前自杀尝试”替代“自杀意图”后,自杀人际理论的核心路径均被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开展新兵入伍适应期自杀意念者的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某新兵训练单位25名新兵自杀意念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军人生命保护性因素评定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分别在入伍第1周(T1)、第11周(T2)对新兵自杀意念者进行测查;纵向比较自杀意念和相关因素的变化,分析在入伍适应期影响新兵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结果:与T1相比,T2时25名新兵自杀意念者SIOSS评分显著降低(t=4.602,P0.01),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家庭支持及内外倾因素评分显著升高(t=-2.768,-3.017,-2.875,-2.787,-2.742;P0.05),神经质与精神质因素评分显著下降(t=3.572,2.729;P0.05);其中18名新兵筛选为无自杀意念组,7名筛选为有自杀意念组;两组在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情绪调节和神经质因素上的变化值存在显著差异(U=26.50,19.00,11.50,22.00,29.50;P0.05)。结论:经历入伍适应期后,该部新兵自杀意念水平显著下降;在入伍适应期内,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情绪调节、神经质等因素提高或改善显著对新兵自杀意念转阴有重要影响作用;针对新兵群体的自杀干预应注重增强职业归属感、提升自我悦纳水平、强化逆境应对技能、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关注和干预神经质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对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94名抑郁症患者测量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并通过内隐自杀意念联结测验(ISAT)考察患者的内隐自杀意念(D值)。结果:有外显自杀意念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无外显自杀意念组(t=-2.73,-2.41,-2.52,-2.95;P0.05)。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D值显著负相关(r=-0.32,-0.32,-0.23,-0.33;P0.05),心理弹性总分、力量性及乐观性维度得分与外显自杀意念总分显著负相关(r=-0.25,-0.29,-0.33;P0.05)。心理弹性的乐观性维度对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5,0.18;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其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均显著相关,心理弹性的乐观维度是可以显著调节患者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然意念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应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自杀态度问卷(QSA),了解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状况,并探讨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79名大学生中,22.69%的人存在自杀意念;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总体上是持矛盾的或中立的态度;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基于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效应。方法:抽取信阳市81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自杀意念问卷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低头行为、抑郁、体验回避和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父母低头行为能够通过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结论:父母低头行为会增加青少年自杀意念,并且这种效应是通过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共同作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946名7、8年级中学生进行了欺负、受欺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问卷测量.结果:参与欺负学生(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显著高于未参与学生;其中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最高,并显著高于受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但性别与欺负/受欺负身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学生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显著高于未参与学生,应特别重视并合理干预参与欺负学生的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4.
医学生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生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两者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某医学院在校医学生706名,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有7.5%的医学生有自杀意念,52%的学生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自杀意念与抑郁障碍中,不同专业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专业女生患病率较高。抑郁障碍严重程度与自杀意念产生呈正相关(P〈0.01)。抑郁因子(失败感,社交退缩,自我失望感,悲观,自我形象改变)与自杀意念的产生有较强相关性(P〈0.05)。结论医学生中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相关性,因此,高校应对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调查,对高危群体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中国研究生产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方法整体抽取21072名国家科研所的研究生,采用自评量表对研究生的一般心理健康状态(UPI)、抑郁状态(SDS)、自杀态度、人格特征(16PF)进行测量,采用Logistic方法对自杀意念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78%的研究生出现过自杀意念,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抑郁状态、自杀态度、年级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相关。人格因素作为整体与自杀意念有相关,但单个人格特征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结论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和一般心理健康状况、自杀态度和抑郁状态都有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状况、克服抑郁状态、改变对自杀的社会态度能够降低自杀意念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原因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从社会支持、精神症状、个性特征等方面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原因,为预测和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早年(18岁以前)不良家庭环境问卷、社会支持量表(SSR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等工具,对31例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3名对照者进行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组的抑郁症状、偏执型、早年不良家庭环境、自杀前自杀意念的分布明显高于非自杀组,且MMPI的依赖性量表分高而疑病分低。结论:抑郁症状、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早年不良家庭环境和MMPI的依赖性量表分高可以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830名医学院校大二学生,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第25题“是否有轻生想法”与孤独量表(UCLA)调查其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程度.结果 医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6%.所属专业间的自杀意念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36,P<0.05);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x2=7.764,P<0.01).有自杀意念的医学生比无自杀意念的医学生有更高的孤独感,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 =4.005,P<0.001).结论 医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相关.医学院校应重视学生孤独感等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降低孤独感水平扼制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35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总评分为(18.80±8.06);抑郁与自杀意念,特别是抑郁各因子中认识障碍与自杀意念强度(r=0.292,P<0.01)、自杀危险程度(r=0.336,P<0.01)呈显著正相关,阻滞与自杀意念强度(r=0.243,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67,P<0.01)呈显著正相关,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强度(r=0.267,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89,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抑郁因子中认识障碍、阻滞及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研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不同组合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先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抑郁状态组,再把抑郁状态组和正常组被试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调量,并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1)抑郁状态下个体外显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个体;(2)抑郁状态下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和正常个体无显著差异;(3)对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而言,有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对于正常个体而言,有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4)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在正常个体和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的身上显著不同。结论:抑郁状态的个体外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个体,在内隐自尊上二者差异不显著,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人际敏感性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自然联结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人际敏感性量表、短式孤独感量表、自杀行为筛查问卷中的自杀意念筛查条目、自我包含自然量表对141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人际敏感性、孤独感和自杀意念两两显著正相关,自然联结与人际敏感性、孤独感、自杀意念显著负相关。(2)孤独感在人际敏感性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然联结在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结论:人际敏感性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还通过孤独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高水平的自然联结可以削弱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