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强啡肽A1—13与大鼠急性脑创伤后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强啡肽A1-13与脑创伤后脑水肿的关系。采用放免方法与密度梯度脑水肿测定方法。结果DynA1-13含量,伤侧皮质除伤后4g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织密度伤后4伤测海马与皮质明显低于对照组,伤后24h降低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研究DynA1-13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在立体定向仪上,大鼠左侧尾壳核注射胶原酶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用干湿法测定大鼠各段脑组织含水量,并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脑出血大鼠部分脑区与垂体DynA1-13的含量。结果脑出血组大鼠出现严重脑水肿的同时,各脑区(额叶皮质、顶叶皮质、海马、尾壳核)中DynA1-13含量在注射胶原酶后4至72h,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24h与48h组降低最为明显,垂体与下丘脑DynA1-13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脑出血后脑水肿可能与脑出血后内源性DynA1-13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脊液β-内啡肽和强啡肽1-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和强啡肽1-13(DynA1-13)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β-EP在患儿组含量显著升高,DynA1-13则明显降低,并与脑损伤程度有关.还发现,β-EP含量在发病72h内升高最著,4~7d下降,10~15d基本恢复正常,DynA1-13含量变化,则呈相反趋势,提示,两种阿片肽可能参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理生理过程.并为临床判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预后、疗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lien打击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应用强啡肽A放免检测技术和氢清除法分别测定伤段脊髓组织24h内主A含量和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并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nor-BNI对SCBF的影响。结果;SCBF在伤后10min即有明显下降,2h较1h略有回升,4-8h又进一步下降,两次下降相差显著;SCI后脊髓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创伤后IL—1βmRNA在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实验性脑创伤后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液压脑创伤装置造成大鼠脑挫伤,利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法检测mRNA表达。结果:脑创伤后IL-1β基因表达有迅速增高,在伤后1h即可达到很高水平,伤后6h仍维持高表达,24h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IL-1β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区域主要出现在创伤侧及对侧皮层、海马、胼胝体、脉络丛等部位。结论:脑创伤后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内部产生,IL-1β可能对脑创伤后继发性神经损害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了中性粘多糖对蒙古种沙土鼠缺血脑区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β-EP)和强啡肽A1~13样免疫活性物质(ir-DynA1~13)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前10d,每天从胃管给予不同剂量(20mg/kg,40mg/kg,80mg/kg)的中性粘多糖后,缺血皮层和海马区ir-β-EP含量降低,而ir-DynA1~13含量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SD大鼠,观察了预先鞘内注射阿片肽K受体拮抗剂nor-BNI拮抗不同剂量DynA_(1-13)及DynA_(2-17)蛛网膜下腔注射致瘫的结果。结果表明:nor-BNI能对抗低剂量,而不能对抗高剂量DynA_(1-13)所致瘫痪;DynA_(2-17)不作用于阿片受体,其鞘内注射仍能引起双后肢瘫痪,nor-BNI对其无拮抗作用。结果提示:强啡肽A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除经由阿片肽K受体介导外,尚存在非阿片样介导途径,强啡肽A的致瘫机理是阿片样和非阿片样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了中性粘多糖对蒙古种沙土鼠缺血脑区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β-EP)和强啡肽A1~13样免疫活性物质(ir-Dyn A1~13)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前10d,每天从胃管给予不同剂量(20mg/kg,40mg/kg,80mg/kg)的中性粘多糖后,缺血皮层和海马区ir-β-EP含量降低,而ir-Dyn A1~13含量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李明  单晓巍 《上海医学》1995,18(8):449-452
利用SD大鼠,观察了预先鞘内注射阿片肽K受体拮抗剂nor-BNI拮抗不同剂量DynA1-13及Dyn A2-17蛛网膜下腔注射致瘫的结果。结果表明:nor-BNI能对抗低剂量,而不能对抗高剂量Dyn A1-13所致瘫痪;Dyn A2-17不作用于阿片受体,其鞘内注射仍能引起双后肢瘫痪,nor-BNI对其无拮抗作用。结果显示:强啡肽A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除经由阿片肽K体介导外,尚存在非阿片样介导  相似文献   

10.
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百日咳菌液(4h,24h)和生理盐水对照(4h,24h)4组,向前两组鼠左颈内动脉注射百日咳菌液0.2mlkg-1(含菌量每ml108亿),以诱导出其感染性脑损伤模型。结果显示:注菌4h时有脑水肿、血脑屏障受损、伊文思蓝含量和钠钙离子增高及钾离子减低、胶质细胞肿胀、坏死等特征;24h时仍有脑水肿外,海马CA1区神经元呈迟发性神经元病变,表明本模型已具有感染性迟发性脑损伤和混合性脑水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了153例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头部CT扫描资料。正常8.5%,脑萎缩、脑梗塞伴脑萎缩及脑瘤患病率分别为66.0%,20.3%,2.6%,分析结果表明,脑萎缩、脑梗塞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老年人脑瘤症状小典型与老年人生理或病理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鼠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多巴胺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多巴胺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改良的Fe-ney’s法制作脑损伤模型,应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检测大鼠脑损伤不同时程脑微血管(brainmicrovesels,BMVs)中多巴胺(dopamine,DA)的含量。结果脑损伤后0.5h,脑微血管中DA含量与对照值相比显著增加(P<0.01),24h仍显著高于对照值(P<0.01);脑损伤后0.5h脑皮质及脑白质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值(P<0.01),伤后24h达高峰,与对照值相比差别显著(P<0.01)。结论脑微血管DA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贺晓生  易声禹 《医学争鸣》1998,19(2):199-201
目的:探讨头颅瞬间旋转后脑干水肿的形成及超微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脑肿瘤卒中的发病机制与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提高对脑肿瘤卒中MRI特点的认知。方法 分析对照21例33个脑肿瘤卒中病灶和28例单纯性脑内血肿的MR表现,观察血肿的MR信号,周围水肿,含铁血黄素沉积圈和增强表现。结果 33个脑肿瘤卒中MR信号不均匀25个(75.6%),周围水肿持续存在33个(100%)、水肿范围扩大26个(78.8%),含铁血黄素沉积圈不规则、离散、零乱、厚度不均匀28个(84.8%),离散、零乱、厚度不均匀28个(84.8%),增强扫描31个病灶内可铜陵强化影(93.9%),而单纯性脑内血肿的MR信号有一定的规律性、周围水肿在慢性期后减少或消失,含铁血黄素沉积圈规则、完整、厚度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为急性期无强化,亚急性期,浸性期呈环状强化。结论 脑肿瘤卒中血肿的MR信号。周围水肿,含铁血黄素沉积圈以及增强扫描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以作为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大鼠脑水含量和脑皮质及血清钙含量变化,以及Nimodipine对外伤性脑水肿和钙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脑损伤后6h脑白质水含量巳明显增多,为79.87±0.58(P<0.01),伤后48h达峰值,为81.02±0.51:脑皮质水含量稍有增加。脑皮质及血清钙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脑皮质升高较为明显,伤后48h高达24.12±10.22mmol/kg干脑,为对照值的1.8倍.应用Nimodipine治疗,可显著降低脑皮质钙含量,伤后立即接受治疗组为16.78±4.98mmol/kg干脑(P<0.05),脑水肿明显减轻,为78.98±0.89(P<0.01)。  相似文献   

16.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血脑屏障的改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大鼠血脑屏障的改变及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测量伤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每组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为(79.79±0.83)%,与正常对照组(78.68±0.6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损伤后6 h脑组织中EB含量为(362.12±28.16) μg/g,与正常对照组(11.89±2.28) μg/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3 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 h微绒毛增多,伤后24~72 h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 脑含水量的变化与脑组织中EB含量变化不同步,BBB的开放先于脑水肿的形成.BBB的开放与微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加、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中断有关,也与早期缺血、缺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猫丘脑射频烧伤后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贵祥 《医学争鸣》1991,12(4):292-29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56例,保守治疗64例。结果: 愈后良好24例,中残17例,重残39例,植物生存2例,病死38例,病死率31.7%。结论: 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脑干反射平面对严重颅脑外伤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干反射面对严重颅脑外伤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在31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中观察6种脑干反射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结果凡在第Ⅲ层以上者预后良好,第Ⅵ层者预后不良。结论脑干反射半面对严重颅脑外伤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症状性脑梗塞是一种无对应神经系统体征的腔隙性脑梗塞。本文通过对58例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的调查分析。提示该病是一种老年常见病,男多于女,高发于60~69岁;梗塞区多见于基底节和额叶;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高粘血症、糖尿病为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高龄者的头晕、头痛、肢麻等不典型症状,条件允许时应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以期及时确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