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ASAΙ~Ⅱ级择期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RD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375%罗哌卡因20 mL含1μg/kg的右美托咪定;R组(罗哌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分别记录RD组和R组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结果 较R组相比,RD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相比,在臂丛神经阻滞后的30、60 min,RD组的HR和MAP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中,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使感觉、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同时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复合组,各50例.其中,咪达唑仑组患者静脉泵入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复合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的镇痛方案;采用Richmond镇静躁动评分(RASS)评估镇静效果,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法(CPOT)评估镇痛效果,同时比较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复合组患者的镇痛起效时间分别为(32.9±8.6)、(31.2±7.3)、(23.6±5.5)s,复合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低于其余两组(P<0.05);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复合组患者的唤醒时间分别为(6.8±2.2)、(3.7±1.4)及(3.5±0.9)min,咪达唑仑组患者唤醒时间长于其余两组(P<0.05).复合组平均RASS评分小于右美托咪定组,大于咪达唑仑组;复合组CPOT评分小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复合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为24%、8%和6%,复合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 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机械通气患者有较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或地佐辛联合0.375%左旋布比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ASA分级为Ⅰ和Ⅱ级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地佐辛组(Dez组),每组50例。经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3组均使用局麻药0.375%左旋布比卡因30 mL。NS组加入2 mL生理盐水,Dex组加入2 mL(100 μg)右美托咪定,Dez组加入2 mL(10 mg)地佐辛。记录患者入室(T0),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手术开始即刻(T3)、30 min(T4),手术结束(T5)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结果:T0时3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相比,Dex组和Dez组T1~T5血流动力学均降低(P<0.05);Dex组较Dez组T1~T5血流动力学降低(P<0.05)。与NS组相比,Dex组和Dez组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持时间均延长(P<0.05)。Dex组和Dez组臂丛神经镇痛时间较NS组明显延长,Dex组镇痛时间长于Dez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0.375%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更能有效降低血流动力学,缩短臂丛神经阻滞时间、镇痛时间和延长阻滞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应用于硬膜外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中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及镇静效果,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在四肢手术麻醉辅助镇静中的优势.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行四肢择期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40例.记录并比较用药后两组患者心率(HR)、无创血压(NIB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的变化及术中Ram say镇静评分.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H R下降较咪达唑仑组明显(P<0.05),但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无临床意义;两组NIBP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达唑仑组SpO2下降较右美托咪定组明显(P<0.05);咪达唑仑组R下降较右美托咪定组明显(P<0.05);右美托咪定组Ramsay镇静评分3~4分者明显多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 在四肢手术麻醉辅助镇静时,右美托咪定镇静深度较咪达唑仑更满意,且右美托咪定对呼吸系统功能影响小,麻醉管理更加安全方便,术毕患者无嗜睡,无术后呼吸抑制和缺氧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左旋布比卡因妇科手术腰段硬膜外麻醉的影响。方法 妇科择期子宫肌瘤手术( ASAⅠ~Ⅱ级)60例随机均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组(L组)和左旋布比卡因+右旋美托咪啶硬膜外麻醉组(LD组)。L组常规消毒穿刺后硬膜外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5ml+生理盐水2 mL,LD组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5 mL+ 右旋美托咪啶1.0μg/kg (2 mL)。记录年龄、身高、体重、ASA级、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液量等一般情况;评估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监测和记录硬膜外给药前(0)、硬膜外给药后5、10、20、30和60 min MAP、HR、SpO2和BIS值及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和寒颤等不良反应;从术中疼痛、腹肌松弛度和牵拉反应三方面评估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大于L组(P<0.01)、最大运动阻滞时间短于L组(P<0.05),20min和30min最大运动阻滞评分高于L组(P<0.05)。与L组比较,LD组疼痛程度和牵拉反应程度降低(P<0.01)。与基础值比较,L组和LD组BIS值于20min后降低(P<0.05~0.01),LD组BIS值于20 min后低于L组(P<0.01)。与基础值比较,L组和LD组MAP分别于硬膜外注药后20 min和10 min时降低(P<0.05~0.01),LD组HR于硬膜外注药10 min后降低(P<0.05~0.01);与L组比较,LD组MAP和HR于硬膜外注药10 min后降低(P<0.05)。LD组寒颤发生例次低于L组(P<0.01)。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混合右旋美托咪啶1.0μg/kg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延长,运动阻滞和镇痛作用增强,麻醉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袁莉  马海鹰 《吉林医学》2014,(12):2555-2555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用于ICU患者镇静疗效。方法:选择8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4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咪达唑仑组:首次负荷剂量,静脉推注0.05 mg/kg,以后0.02~0.08 mg/(kg·h)静脉推注维持。右美托咪定组:首次负荷剂量,静脉推注1μg/kg(>10 min),以后0.2~0.7μg/(kg·h)静脉推注维持。目标为Ramsay镇静深度2~4级。观察镇静效果及用药后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谵妄发生率。结果:两组达到镇静效果时间相似,右美托咪定组停药后唤醒时间短,发生呼吸抑制2例,低血压3例,谵妄1例,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但右美托咪定组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机械通气镇静易唤醒,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术后镇痛的应用.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RD组和R组(n=20),RD组肋间神经阻滞用0.375%罗哌卡因20 mL复合右美托咪定1μg/kg;R组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0、0.5、1、2、4、8 h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术后首次VA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与R组相比,RD组患者注药后0.5、1、2、4 h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首次VAS评分降低(P<0.05),且口干发生率高.结论 右美托咪定1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L肋间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8.
金耀君  赵璇 《上海医学》2015,(2):110-114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120例被随机分入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5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10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40mL/h,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0μg(稀释至20mL,40 mL/h)。在麻醉前(T0)和麻醉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60min(T4)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镇静评分,以及4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与罗哌卡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在T2、T3、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在T3和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罗哌卡因局部复合50μg右美托咪定可以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延长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且对血压和HR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杨瑞敏  刘敬臣 《广西医学》2012,34(5):567-56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颈神经阻滞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4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组20例,注射0.375%罗哌卡因行颈神经阻滞;D组20例,0.5 μg/kg右美托咪定加入0.375%罗哌卡因中行颈神经阻滞.记录麻醉前(T0)、阻滞完毕后15 min(T1)、切皮即刻(T2)、分离甲状腺上极(T3)、术毕(T4)时 MAP、HR、SpO2、RR及Ramsay评分,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持续时间.结果 与T0比较,C组T1~T4时MAP、HR显著升高(P<0.05);T1~T4时刻D组Ramsay评分高于C组(P<0.05);D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镇痛药用量更少,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时间更佳(P<0.05).结论 局麻药中加入右美托咪定可缩短颈神经丛麻醉起效时间,改善麻醉效果,延长痛觉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并有助于维持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刘波  郭新成  王铎 《吉林医学》2013,(32):6708-6709
目的:探讨研究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ICU危重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首剂量1μg/kg,以后0.20.6μg/(kg·h)静脉泵注维持;咪达唑仑组首剂量0.05 mg/kg,以后0.040.6μg/(kg·h)静脉泵注维持;咪达唑仑组首剂量0.05 mg/kg,以后0.040.08 mg/(kg·h)静脉泵注维持。结果:右美托咪啶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咪达唑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心动过缓、低血压和谵妄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较咪达唑仑可明显缩短ICU住院时间,有利于重症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左布比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行上肢手术成人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均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用0.30%左布比卡凶30mL,B组用0.375%左布比卡圳30mL,C组用0.30%左布比卡因30mL+地佐辛2mg。三组均记录术中5、15、30min和术后4、8、12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C组比A组明显加快,且麻醉、镇痛持续时间B、C组比A组明显延长;术中5、15、30min和术后4、8、12h各时间点的VAS评分B、C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左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镇痛效果明显增强,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喷他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上肢手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单纯臂丛组(D组),右美托咪定+臂丛组(G1组),喷他佐辛+臂丛组(G2组),右美托咪定+喷他佐辛+臂丛组(G3组),每组15例。D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G1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0.5 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20 mL,G2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0.5 mg/kg喷他佐辛混合液20 mL,G3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0.5 μg/kg右美托咪定+0.5 mg/kg喷他佐辛混合液20 mL。记录各组麻醉前、手术开始5、10、30、60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HR)、血氧饱和度;记录各组感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持续时间;观察病人是否有镇痛不全及更改麻醉方式;记录病人术后6 h的视觉模拟评分和Ramsay评分。结果:手术开始5、10、30、60 min时平均动脉压G3组0.05)。G1、G2、G3组病人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痛觉消失持续时间均短于D组(P < 0.0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G3组短于G1组(P<0.01);痛觉消失持续时间G3组长于G1组与G2组(P < 0.01)。4组病人镇痛不全及更改麻醉方式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G3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和Ramsay评分均明显低于D组、G1组及G2组(P<0.01),其余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喷他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增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镇静、镇痛效果,利于病人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肩关节镜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R组(对照组)、D1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h)]和D2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7 μg/(kg·h)],每组30例。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入0.375%(体积分数)罗哌卡因10 mL,评价臂丛阻滞效果后进行全身麻醉。D1组和D2组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10 min内泵注完毕后分别以0.2 μg/(kg·h)、0.7 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药。记录各组臂丛阻滞的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首次疼痛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24 h内补救镇痛次数,同时记录各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前(T0)、给药后10 min(T1)、给药后30 min(T2)、停药时(T3)、术毕时(T4)及气管拔管时(T5)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与R组相比,D1组和D2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D1和D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的T1~T5各时点的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与D1组比较,D2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延长臂丛阻滞的镇痛时间和感觉阻滞时间,有效抑制术中应激反应,为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其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安全性更高,临床效应更佳。  相似文献   

14.
王晖  张昕  秦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67-970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4组,0.5%左旋布比卡因组(L1组,n=20),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L2组,n=20),0.5%罗哌卡因组(R1组,n=20)和0.375%罗哌卡因组(R2组,n=20)。施行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手术开始、手术30min,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以及麻醉满意度。结果:L1及L2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R1及R2组(P<0.05)。L1组感觉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L2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与R1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长于R2组(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适合于麻醉要求,推荐药物浓度为0.375%。  相似文献   

15.
申佳凡  王嘉争  王德明  肖继 《医学综述》2012,18(11):1751-1752
目的评价右旋美托咪啶加入布比卡因对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臂或手部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布比卡因组(B组)与布比卡因和右旋美托咪啶混合液组(BD组),B组32例,BD组31例。使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给予0.25%布比卡因25 mL,BD组给予含有1μg/kg右旋美托咪啶的0.25%布比卡因混合液25 mL。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运动和感觉的阻滞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HR、MAP和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的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加入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延长感觉和运动的阻滞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评价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的麻醉与镇痛效果。方法检索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等数据库中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臂丛阻滞麻醉与镇痛中的对比研究,利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Man5.0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恢复时间的差异。结果最终有8篇研究纳入Meta分析,其中罗哌卡因组219例,左旋布比卡因组221例。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P=0.58;Z=1.76,P=0.08),但左旋布比卡因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罗哌卡因(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与镇痛效果相同,但又各具优势,可按实际臂丛阻滞麻醉情况进行有效取舍。  相似文献   

17.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O.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ASA Ⅰ~II级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组(R组),各25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min(T2)、10min(T3)、20min(T4)、30min(B)的HR、MAP、SpO2、RR,观察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麻醉镇痛质量。结果两组在各时间段的HR、MAP、Sp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起效时间:L组为(4.6±1.2)min,R组为(4.9±1.4)min(P〉0.05);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L组为(485±140)min vs (220±30)min,R组为(445±130)min vs (186±38)min(P〉0.05)。两组麻醉镇痛质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30mL皆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两者麻醉起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麻醉镇痛质量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ASA I~Ⅱ级择期行单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部及上肢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C组)。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成功后,D组注入内含1μg/kg右美托咪啶的0.5%罗哌卡因25ml,C组仅注入0.5%罗哌卡因25ml。观察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观察麻醉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D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持续时间均长于C组(P<0.05);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比较,前者起效更迅速,维持更持久,镇静作用良好,但须注意发生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20.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